详解雪域高原——藏区的三大板块

本站已不再更新,详情见关于本站,如果有缘的话我们微信(youwuqiong2022)再见吧!


中央之国的形成<三国篇> [第79节]


作者:温骏轩

 编辑:尘埃 /  主播:安妮




长篇连载,每周更新,菜单栏可查阅目录。下载地缘图集在微信对话框回复:地图



四夷之地——雪域高原

除了蒙古高原、东北亚、西域三大边缘板块以外,青藏高原同样是中央之国的历史压力来源之一。这片形似芒果的雪域高原,面积一般被认定为250万平方公里。如果考虑到地理上可以被归入其范围的部分克什米尔地区,以及喜马拉雅山南麓地带的话,总面积将近300万平方公里。受篇幅所限,那些位于中国之外的屋脊之地,比如当下已经被纳入克什米尔概念的拉达克地区,暂时不在解读范围内。

众多海拔越过4000米的高大山脉,将青藏高原与周边板块分隔开来。其中祁连山脉山脊将青藏高原与河西走廊的分割开来;阿尔金山及部分昆仑山脉之北是塔里木盆地;而找到岷山山脉就找到了四川盆地与青藏高原分割线;至于大家熟悉的喜马拉雅山脉,则俯视着整个南亚次大陆。比较特别的是横断山脉。这片由青藏高原东南,向中南方向方向延伸的纵谷,属于青藏高原部分的是海拔较高的北部。益州部分已经解读过的“四江并流”地区,是青藏高原在这个方向上的地理分割点。

大的板块划分上,这片被称为“世界屋脊”的土地并不是东亚板块的一部分,它与蒙古高原、大中亚地区一样,属于“欧亚大陆中心地带”的一部分。地理本质上,河西走廊其实也是这片中心地带的一部分。

汉武帝时代的开拓,标志着中央之国开始真正离开自己在东亚的舒适空间,深入这片神秘的大陆腹地。单就青藏高原的情况而言,与羌人的战争让两汉王朝得以将凉州和益州边界,延伸至了这片青藏的边缘。尤其是对河湟谷地的控制与开发,不仅让中原王朝战略性的拥有了对抗青藏压力的前沿,更是与河西走廊互为支撑,成为了中央之国连接欧亚大陆中心地带的两大枢纽。

然而必须承认的是,虽然中央之国的触角很早就触及到了青藏高原的边缘,时下的中国亦几乎完整控制了这片独一无二的土地,但这片土地完整被纳入中央之国的历史却并不长。想要进入这片高原,首先要面对的是巨大的海拔差对人类生理所造成的影响。这当中影响最大的还不是高海拔所造成的温度变化,平时不被视为资源的空气像一只看不见的手,向人类显示着它的重要性。

很多人都知道,骤然进入超过3000米海拔的高原山地,会面临低压低氧环境影响而产生的“高原反应”,头痛、失眠、食欲减退、疲倦、呼吸困难等都是高原反应的典型症状。殊不知久居高原之人反向运动至低海拔地区时,同样也会因氧气含量骤然升高,而产生“低原反应”。低原反应的主要症状为疲乏无力、困倦、嗜睡、食欲亢进、体重增加、下肢浮肿,与醉酒后的人体感受相类似,所以又被称为“醉氧”。

不管哪一种反应所带来的不适感都是明显的。虽然这种不适并非无法克服,但无论进出高原都会对人的生理造成挑战的情况下,青藏高原与外部的地缘融合会显得更为困难。在海拔断崖式变化的喜马拉雅山南北,这一点显得尤为明显。在喜马拉雅山之南,是由印度河、恒河两大河流哺育的大平原地带,以居于其中的印度首都新德里为例,其海拔仅为216米。对比之下,位于山脉之北的拉萨海拔却在3650米。

受海拔差的影响,你会发现尽管青藏高原在宗教上受印度影响至深,但双方在地缘政治上却几乎没有交融过。除了后来尝试失败的大英帝国以外,那些在自然经济时代立足于印度的政权,并没有尝试过征服这片高原;而植根于高原之上的民族,对入主南亚次大陆同样缺乏兴趣。

相比之下,青藏高原在对接中国方向的海拔变化倒显得不那么剧烈。这一方面是因为青藏高原整体呈现的是南高北低、西高东低的走势。你甚至能够在青海方向找到海拔仅2000多米的河湟谷地。而整个青海地区的平均海拔为3000米出头,较之西藏地区要低1000米;另一方面青藏高原在中国境内整体对接的第二阶梯地区,本身也有一定海拔。比如黄土高原西部的海拔就在1500-2000米之间,与河湟谷地对接基本不存在海拔上的不适应性。

青藏高原在对接中央之国核心区时所呈现出的阶梯状、渐进式的海拔变化,使得二者地缘交融起来的难度相对较低,地缘政治上也结合的更为紧密。试想一下,假如亿万年前的地质运动让青藏高原的地理格局出现倒转,今天拥有三级阶梯地势,且因此而地缘政治结构完整的很可能就是印度了。只是尽管最终成为了中央之国的一部分,但青藏高原在地理上独特性还是现实存在的。受环境影响,这片高原在历史上发展出了一套植根于高原气候的地缘认知,并在民族、宗教等诸多方面显现出自己的独特气质。

这种受客观环境影响但又受主观意识影响的地缘认知,尤其是共同的民族意识,往往需要一次政治上的统一作为契机。公元7-9世纪是青藏板块独特地缘属性的形成期。当时崛起于青藏高原的“吐蕃”王朝,不仅在西域、河西走廊等地区与唐帝国展开争夺,甚至还曾经攻入过长安。一般认为吐蕃二字中的“吐”是汉语“大”的转音,“蕃”则是藏族先民对自己的称谓。很多人不太知道的是,这一自我称谓至今仍是藏民族对自己的称谓。

时下能够被纳入藏民族范畴的人口约为700余万,在地缘交融难度大大降低的今天,依然在青藏高原地区占据着绝对优势。高原民族对这片土地所做的划分,能够帮助我们一探这片土地的原始地缘属性。整个藏文化区可以分为:卫藏、安多、康巴三部分。如果上世纪中叶曾经建制过的“西康省”(1939年-1955年)还留在行政版图中的话,这三个地缘板块的核心部分,大体能够由西藏、安多、西康三个省级行政区所代表。

“法域卫藏、人域康巴、马域安多”是藏文化区三大板块的特点总结。所谓“法域卫藏”寓意卫藏是整个地区的宗教中心。在政教合一的体制下,以拉萨为中心的卫藏亦同时充当着整个藏区的政治大脑;而“人域康巴”还有一个通俗的说法——康巴汉子。来自康巴地区的汉子不仅长相英武,更善长于经商以及用积累的财富装饰自己;“马域安多”则是说青海地区以游牧经济见长。

从地缘位置上说,历史上与中央之国发生地缘政治交融最多的是“安多”地区。不过安多虽然处在青海范围内,但却不能与之简单对应。其真正能够对应的是青藏北部的柴达木盆地、青海湖地区、黄河上游地区以及和四川境内的川西北高原,甘肃南部的甘南高原。在这个范围内,当下共建制有7个与藏族有关的自治州,包括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西部)、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州;以及隶属青海的:海南、黄南、海北、果洛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不被安多藏区所覆盖的青海地区有两个,一个是被上述藏族自治州C型包围的河湟谷地;另一个是位于青海省南部,覆盖黄河、长江、澜沧江三江源头的“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区”。这当中河湟谷地的得失,对于安多藏区的地缘价值影响至深。从地理上看,河湟谷地无疑是青藏高原的一部分,但其与黄土高原相近的地理环境,以及面朝东南的位置,使之早在两汉时期就已经成为中央之国的一部分。

当下青海的人口超过600万,生活在河湟谷地的人口就达到390万,而西藏的人口还不到350万(2018年)。除河湟谷地以外的青海高原,或因降水、或因积温问题,都不适合大规模农业开发。畜牧经济成为了利用高原植被的主要手段。这也是为什么“马域”成为了安多藏区的标签。

从安多的角度来说,未能包含河湟谷地的代价,让它失去了与卫藏地区竞争的潜力。反之,正是因为能够较早将河湟谷地融入核心区的范围,中央之国才拥有了进一步向青海地区,乃至整个青藏高原渗透的跳板。由于这条纵穿青海、连接西藏的通道,政治上始于唐王朝与吐蕃王朝并立之下,因此被称之为“唐蕃古道”。

经由唐蕃古道进入西藏,必须穿越昆仑山脉与唐古拉山脉之间的青海省玉树地区,玉树却并不属于安多而是康巴的一部分。水系归属可以帮助解释这一切。安多藏区在水系上所包含的是黄河上游及位于其西北部的青海湖、柴达木两个内流区。若对应中央之国核心区的地域划分,区位上就是藏区的北方。而康巴藏区的地理属性,本质为横断山区在青藏高原的部分。

玉树藏区因为包含有长江、黄河、澜沧江三大河流的源头,又被称之为“三江源”地区。其中长江与澜沧江这两条南方大河占据了主导地位。比如位于地区东南角的州政府所在地“玉树县”,便是位于长江源头属性的“通天河”河谷之侧。换句话说,虽然横断的属性不那么明显,但玉树地区亦可算横断山区的北部延伸。

长江、澜沧江、怒江等向东南方向流淌的河流及横断山区的纵谷特征,使得康巴地区能够接受到西南季风的影响,并由此获得更多的降水。抛开西藏地区不谈,单看安多与康巴位置关系。康巴地区无论在位置还是气候属性上,都可以被认定为是藏区的南方。

在这一环境特性影响下,康巴地区拥有更多的农业属性。当然,在这片高原之地并不存在纯粹的农业区,在河谷低地开垦农田的同时,纵谷中那些海拔较高的草场同样会被利用起来。从这个角度说,康巴地区的地缘属性更应该被定位为“半农半牧”,就像当年在河湟谷地及黄土高原活动的西羌诸部一样。

除了半农半牧的属性,横断山脉还赋予了康巴地区另两个地缘特点。首先共同的环境属性,虽然造就的康巴地区的共同地缘属性,但由于山脉的分割及河谷的漫长延伸,康巴地区内部很难整合成统一而强大的地方政权。针对其地理、地缘特征,康巴地区历史上还曾出现过一个地缘标签——四水六岗。“四水”指的是长江上游属性的金沙江、雅砻江,以及中南水系的澜沧江、怒江;“六岗”指擦瓦岗、芒康岗、麻则岗、木雅绕岗、色莫岗、泽贡岗六个康巴地区。

其次横断山脉北连青藏,南通川滇的地理属性,使得上述四水所位于的河谷,成为为连接上述地区的天然贸易通道。这些贸易通道就是著名的“茶马古道”,依连通藏区的方向不同可具体分为“川藏”、“滇藏”两条线路。而康巴人的农牧属性,即可为茶马古道提供稳定的补给点与消费市场,又可以为滇茂提供机动力。能够从贸易中取额外的商业利益,亦让康巴的历史地缘属性中,显示出了更多的商业成分,康巴汉子随之也成为了藏民族中的“高帅富”。

在中央之国核心区,具体对接青藏高原的是甘肃和云南、四川三省。其中拥有河西走廊的甘肃省,负责的是对安多地区施加影响力。而控制横断山脉南部的四川、云南两省,面对的则是康巴地区。正是受益于这两个方向的同时努力,这片独一无二的土地最终才成为了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然而随之你又会发现,在整个青藏高原居于中心地位的卫藏或者说西藏,却并不与任何一个核心省份相接,反过来倒是与南亚次大陆全面对接。

这一板块结构不由得让人联想起蒙古高原。参考内外蒙古地区在近代史中的得失,与中央之国核心区紧密对接的安多、康巴地区,就有如内蒙古地区的地缘政治定位一般,而西藏所代表的卫藏地区,无论与核心区的位置关系,还是在高原内部的地位,都与外蒙古地区类同。想要对那些相关历史事件有更深刻的理解,还需要了解更多的地理信息。

总得来说,西藏地区在地理上可由北向南划分分为三大部分:包括最北部的“羌塘高原”,中部的“大湖盆地带”,以及最南部的喜马拉雅山北麓地区。如果以环境和自然经济属性来划分的话,这由北向南横向排列的三大板块,地缘属性分别对应的是:无人区、游牧区以及农业区。这当中以雅鲁藏布江河谷为主的喜马拉雅山北麓地区是整个地区的核心区,也是狭义的“卫藏”所在。

狭义的卫藏同样可以分为三部分,不过这三部分并不是由南向北而是由西向东划分的,包括阿里、后藏、前藏三个板块。其中前藏地区对应现在的拉萨市和山南地区;后藏地区对应的是日喀则地区。两个板块的共同特点,是皆位于雅鲁藏布江河谷。至于位于整个板块西端的阿里地区,其核心区所在是印度河的上源“狮泉河”(阿里地区的行政中心为狮泉河镇)。

印度河与雅鲁藏布江的共同特点,是发源于喜马拉雅山北麓,然后绕过这条世界最高山脉注入南亚次大陆和印度洋。其中下游在印度被称为布拉马普特拉河的雅鲁藏布江,覆盖了大部分喜马拉雅山脉北麓地带。受益于河谷通道对印度洋暖湿气流的导入(所造成的较高降水),以及相对较低的纬度与海拔,喜马拉雅山北麓尤其是雅鲁藏布江河谷,成为了整个西藏的农业中心。这让卫藏地区在历史上有足够的人口和经济优势,向安多和康巴地区延伸影响力。

这条能够接收印度洋水气的农业带,在地理上是由北部的冈底斯山脉、念青唐古拉山脉,与南部的喜马拉雅山脉包夹而成。而在冈底斯山脉、念青唐古拉山脉与更北部的“羌塘高原”之间所生成的谷地,大部则为内陆湖所覆盖,只有东端因怒江源头的存在,属于外流区。基于这一特点,我们可将之称为青藏高原的“大湖盆地带”。

受降水和温度影响,当下为那曲、阿里两地区所辖的大湖盆地带,在经济上主要以畜牧业为主。就其本身的情况而言,东部怒江外流区的降水和草原条件,较中西部内流区要好得多。由于行政上归属于那曲地区,这片怒江源属性的草原亦被单独称之为“那曲草原”。事实上,在喜马拉雅山北部的农业带,同样存在这种东部环境优于西部情况。这一特点也帮助以拉萨为中心的前藏地区,成为了整个高原的政教中心。

与拉萨地区隔分水岭相望的“那曲草原”,与内蒙古的呼伦贝尔草原、锡林郭勒草原,新疆的伊犁草原并称为中国四大草原。除相对优质的草原资源以外,更重要的是它的区位优势。在大湖盆地带之北矗立的是无人区属性的“羌塘高原”(又名“藏北高原”)。这片面积约为60万平方公里的高地,是青藏高原上海拔最高的地理单元,可谓是“屋脊上的屋脊”。昆仑山脉、唐古拉山脉、喀喇昆仑山脉等著名高大山脉,都是它的边缘山脉。

如此险峻的海拔,使之成为了人类生存的禁区。以藏羚羊为代表的野生动物,才是这片高原的主人。整个羌塘高原向南所对应的是大湖盆地带的内流区,而那曲草原所处的外流区,却正好处在羌塘草原的阴影之外,与唐蕃古道、茶马古道相对接。这意味着与拉萨近在咫尺的那曲草原,不仅能够为卫藏地区的扩张提供机动力,还可直接打开通往安多和康巴地区的大门。

归纳下来,兼具农牧优势加上羌塘高原和喜马拉雅山脉在南北两侧提供的地理保护,让卫藏地区有机会在较少外部压力的情况下,发展出属于自己的独特地缘属性,并将之透过唐蕃古道、茶马古道向安多、康巴地区扩张。同时这种地倾东南的倾向,亦拉近了整个西藏与中央之国核心区的空间距离,为二者在政治上的融合奠定了基础。

只是基于青藏高原那令人望而生畏的海拔,这个融合过程注定是十分漫长的。至于三国时代的那些英雄们,对这片土地的了解程度究竟有多高,就要等到进入历史线后再进一步深入了。

–  END  –

赠+

领取地图礼包



戳图片,看往期系列






阅读、分享、点“在看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地缘看世界

支持游无穷网站的发展

类似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