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解“白山黑水”——东北亚

本站已不再更新,详情见关于本站,如果有缘的话我们微信(youwuqiong2022)再见吧!


中央之国的形成<三国篇> [第78节]


作者:温骏轩

 编辑:尘埃 /  主播:兆斌




长篇连载,每周更新,菜单栏可查阅目录。下载地缘图集在微信对话框回复:地图



四夷之地4——东北亚

能够在历史长河中威胁长城安全甚至入主中原的,并不只有来自蒙古高原的游牧者。来自东北地区的马上民族,同样对中原王朝的安全造成过巨大挑战。由于建制有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这片位于燕山以北、大兴安岭以东的土地通常被冠以“东三省”之名。

 “关外”是东北地区在近现代时期的另一个广为人知的称谓。这里说的“关”,指的是地处燕山东麓,与海洋相接的山海关。其所扼守的沿海通道在地缘政治上又被称为“辽西走廊”,很长一段时间以来都是华北通往东北的主通道。曹操在北征乌桓时曾经试图使用这条通道,只不过受天气所困未能成行。

有人的地方就会有路,辽西走廊并非唯一连接华北、东北的通道。早在战国后期,燕国就已翻越燕山击败东胡,将控制线延伸至入东北地区。只是纵观历史,中央之国在东北地区的控制力一如在河套地区一样,总是呈现时进时退的拉锯状态。想撤底了解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单单将视线局限在中国境内是不够的,我们需要的是一个能够跨越国境内的“东北亚”概念。

在当下的地缘政治语境内,东北亚国家的概念一般包含涉及亚洲东北地区的:中国、朝鲜、韩国、日本、俄罗斯五国。这种笼统的方位指向,并不是我们做地缘解读时所需要的。从地理、地缘本质来说,除了“东三省”以外,大陆视角下的东北亚概念,最起码还应该包括地缘命运与中央之国有3000多年交融史的朝鲜半岛,以及因清末失于俄国而为世人所关注的外东北地区。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蒙古与日本的地缘定位。蒙古高原在地缘板块划分中,更应该与西伯利亚一起被归入“北亚”的概念。至于与朝鲜半岛隔海峡相望,又与中国一衣带水的日本,倒是可以跻身东北亚的概念。问题只在于,除了全球地缘政治格局发生变化的近现代以外,日本之于东北亚的地缘影响仅限于朝鲜半岛。立足中央之国的古代史,来探究东北亚与中原王朝的地缘关系时,离岛属性的日本并不在视野范围内。

锁定解读对象后,先来看看中国东北地区的地理结构。“白山黑水”是这片土地的另一个地缘标签。所谓“白山”指的是长白山,作为一条山脉它从中国的最东北端,向西南方向一路延伸入海。其最南段被单独称为“辽东丘陵”的部分,成就了归属于东北板块的“辽东半岛”。

此外沿长白山东麓延伸的鸭绿江与图门江,则充当着朝鲜半岛与东亚大陆的地理分割线,以及中国与朝鲜的国境线;“黑水”指的是黑龙江。这条发源于蒙古高原东部的东北亚第一大河,不仅有长达3000公里的干流充当着中国与俄国的界河,其流域更覆盖了东北及外东北地区的大部。

纵横交错的白山黑水,加上大兴安岭和燕山山脉,搭建出了东北地区的外围框架,框架之内则是中国三大平原之中面积最大的“东北平原”。这片原本为原始森林所覆盖的黑土地,内部还可以再细分为三部。

包括位于小兴安岭以北,由黑龙江及其右岸支流松花江、乌苏里江共同造就的“三江平原”;位于大小兴安岭、长白山脉之间,由松花江水系所覆盖的“松嫩平原”(松花江上游又称“嫩江”);以及南部的辽河平原。以东三省的行政划分来说,三江平原及松花江-嫩江以北的松嫩平原属于黑龙江省的范围;松嫩平原以南属于吉林的领地。至于辽河平原和辽东半岛则是辽宁的基本盘。

冲积平原对于人类文明的重要性自不必多言。东三省当下超过1.2亿的人口总量,也验证了东北平原的地缘潜力。然而这一潜力的爆发却仅仅始于19世纪中,至今不过一个半世纪的时间。在绝大部分的古典时期,东北平原对于中央之国来说,更多是一片位于长城以北的边缘之地。真正能够受到中原王朝青睐并能够建立直接统治的区域,局限于辽河平原及向南延伸的辽东半岛。

 “十五英寸等雨线”或者400毫米农牧分界线的概念,并不能够帮助解释这一切。在整个东北亚地区,除了西拉木伦河谷和大兴安岭东侧的小部分地区以外,年平均降水都能够超过400毫米,属于乔木生长的舒适空间。

这也是为什么,大家脑海中的东北印象总少不了大片的原始森林。能够帮助解开这一谜团的仍然是一根温度线。东北亚大陆主体可以被归入“中温带”与“暖温带”的范畴。前者的年平均温度年均温度在2℃—8℃,冬季较长;后者的年平均气温介于8-13℃之间,四季分布更为平衡。

在大部分自然经济时代,暖温带及其更南的区域的积温,会更有利于开展大规模农耕活动。这意味着虽然焚烧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植被(包括排出沼泽地带的积水)可以获得大量平整的土地,但寒冷的气候却会压制人类这样做的冲动。以三江平原为例,其大规模开发甚至要迟至上世纪50年代。在未开发之前,这片土地还有一个大家应该都听闻过的名称——北大荒。

当然农业技术并非一成不变的,中温带也并不是说一定不能开发出大片农田,刚刚提到的“北大荒”现在已然变成东北乃至中国最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促进技术进步的因素有很多,人口压力是其中重要的一项。总得来说,中央之国核心区的人地矛盾在大部分历史时期并不突出。战争和天灾、疫病周期性的频繁出现,让中央之国的人口长期稳定在数千万规模。这使得人口而不是土地,成为历代王朝争夺的重心。

一直到美洲高产作物的引进,导致中央之国核心区的人口急剧上升后,以东北平原为代表的中温带区域,才成为人口迁徙的主方向。大豆、高粱等在中国生长的数千年的作物,在适应新的气候条件后,与越洋而来的玉米、土豆等高产作物一起,帮助东北在短短一个多世纪时间里,成为中央之国核心区的一部分。

在大部分历史时期,或者说中央之国人口维持在千万量级的时期,能够帮助中原王朝在燕山以北发挥影响力的,还是东北亚范围内那些属于暖温带的区域。比照现在的行政规划,大体对应着辽宁与朝鲜半岛。一定要在大兴安岭以东寻找一根易于理解的直线充当地缘分割线的话,北纬42度线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曾充当后金(清朝的前身)都城的辽宁省会沈阳正处在这条分割线之南。其8.4度的年平均气温,以及可以上溯至两汉的中原王朝开发史,可以为刚才的地缘分析提供佐证。

这条横贯东北亚的温度线,在古代分割的不仅仅是农耕与渔猎两种地缘属性。在蒙古高原部分曾经解读过,内蒙古之所以能够由大兴安岭与燕山山脉之间的缺口,向东北地区延伸一个突出部,是因为存在于此的西拉木伦河-西辽河河谷,受降水影响形成了“科尔沁草原”。而这片草原的位置正好位于北纬42度温度线之北。这片游牧之地的存在使得东北地区实际呈现出农耕、渔猎、游牧三股地缘力量互相牵制的局面。

需要指出的是,这条农业文明的北部边界并非一成不变的。在人类文明初始时期,地球表面温度要高于现在,发祥于燕山北麓和西拉木伦河两岸的早期农业文化——“红山文化”(公元前4000年——公元前3000年),其分布区间便是在北纬41-44度区间。而被形容为“小冰河期”的周期性温度变冷现象,又经常让中原王朝在两辽、河套等农业突出部的控制力遭到削弱。

值得一提的是,基于科尔沁草原在东北特别的地缘属性,以及插入华北东北之间的位置,民国时期曾在此建制过以西拉木伦-西辽河河谷为轴心,包含所对应的燕山、大兴安岭部分的“热河省”,以控制这个三方交汇之地。其行政范围大体对应现在内蒙古古的通辽、赤峰两市,河北的承德市,以及辽宁省西部。这也是为什么大家在研究那段历史时可能会看到“东四省”的说法。

剥离出北纬42度温度线后,东北亚现下诸行政区的在古典时期的原始属性,也就明晰了。总的来说,吉林、黑龙江两省及俄国控制的外东北地区,虽然亦有少量农耕和游牧经济作为补充,但整体应归类为渔猎经济区。

在清朝将山海关以北视为自己的祖地时,最初用来统治这片森林渔猎区的是军府性质的“宁古塔将军”。历史和清宫剧爱好者们,应该能够从“发配宁古塔与披甲人为奴”这句所带来的恐怖气息,感受到过它的环境之恶劣。由于地域过于辽阔及俄国的渗透,这片森林渔猎区后来进一步分割成为了吉林、黑龙江及俄属外东北三部分。

依托境内的冲积平原和较高的积温,辽宁和与之纬度相当的朝鲜半岛,则在历史上进化为东北亚的农业区。技术上看,假如没有蒙古高原和华北平原的影响,兼具农、渔、牧三种自然经济属性的东北亚地区,同样有机会形成一个自循环的地缘政治体系,甚至可将红山文化一类的文明萌芽作为这个体系的源头。只不过,这种理想状态并不存在。就东北亚两大农业板块来说,并无法摆脱来自中原王朝的影响力。

中原王朝想渗透到东北亚地区,最先要做的是控制隔燕山相望的辽河平原,然后再顺势控制身后的辽东半岛。想要做到这点,除了与透过科尔沁草原渗透进来的游牧者博弈以外,还要承受来自中北部渔猎区的压力。就两汉三国时期的情况来说,游牧压力具体展现在乌桓和鲜卑这两支东胡后裔身上。至于来自中北部渔猎区的民族,则被冠以夫余、肃慎、沃沮、高句丽等名。

从语言角度来说,东北地区的渔猎民族通常被归类为“阿尔泰语系通古斯语族”,在阿尔泰语系中与蒙古语族、突厥语族三分天下。想要理顺历史所记录下的那些东北渔猎民族间的亲缘关系,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尤其这种研究中往往还夹杂着现实的地缘政治需求(典型的如高句丽的族属问题)。不过这并不妨碍,我们探究这片森林渔猎区的地缘特点。

相比游牧和农耕经济,渔猎经济要显得更为原始些。本质上游牧者和农耕者都是由渔猎者进化而成,在很多农耕区、游牧区的边缘,都会有森林渔猎民族的存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些森林民族属于被边缘化和被同化的状态。“林中百姓”在蒙古高原的进化史就是典型的案例。这些优秀的战士都是在走出森林变身为游牧者之后,再出现在中央之国的视线中。而无论原始属性是游牧还是渔猎的政权,一旦入主中原又都免不被同化的命运(虽然会采取很多手段,如清朝的“木兰围场”来避免原始属性的消失)。

受渔猎经济的潜能影响,东北地区的森林渔猎民族在人口潜力上并不如蒙古高原上的游牧者,更无法与长城以南的农耕区相比。如果说早在匈奴时代,游牧者就经常能够集结十万数量级的战士,那么渔猎属性的马上政权,军力往往只能以万来计数。然而在复杂森林环境成长起来的渔猎者,其个体军事能力却要超过游牧者,一旦能够整合在一起,能够爆发出更强的攻击性。比如历史就曾经记载,游牧属性的契丹人在与女真人的战争中,感叹“女直(真)兵若满万,则不可敌”。

东北地区能够诞生出保有浓厚渔猎气息的政权,本质在于森林地带幅员辽阔,使得无论是游牧者还是中原王朝,都无法彻底同化那些渔猎部落。反之,对于那些生存于东北亚渔猎区的民族来说,如果想摆脱部落联盟状态进入成熟国家状态,单凭本身的力量也是不够的。他们必须要做到的一点是越过北纬42度温度线,在适宜大规模农作的立足,才能涵养足以发展文明所需要的人口。在这一需求下,长白山以西的辽河平原、长白山以东的朝鲜半岛,成为了东北亚渔猎民族谋求进化的两大方向。

如果能够西南向入主辽河平原成功,那么这些渔猎者甚至有机会在某代中原王朝衰弱时,越过长城建立政权,就像北亚游牧者经常做到的那样。历史上经由这一进化线路蜕变成功的有建立金、清两代王朝的女真人。而如果将主力扩张方向放在朝鲜半岛方向,那么凭借朝鲜半岛半独立的地理结构,亦有机会依托半岛上的沿海平原成就一番霸业。沿这一路线进化的的典型代表,是崛起于公元前1世纪的高句丽王国。

然而无论东北亚渔猎在哪个方向进化,都难以摆脱中央之国的影响。从中原政权的角度来说,一旦在辽河平原立足成功,在没有动力和能力越过温度线进驻渔猎区的情况下,势必会尝试东入朝鲜半岛获得新的农业支撑点。汉武帝于公元前108年所建制“汉四郡”(包含乐浪郡、玄菟郡、真番郡、临屯郡四部分),便是遵循这一逻辑建立起来的。

汉四郡是中央之国在朝鲜半岛建立直接统治的起点,但在汉四郡建立之前,起始于商周交替之际的“箕子朝鲜”与燕人卫满在西汉初年所建立的“卫氏朝鲜”,便已让华夏文明的触角延伸到了这片半岛之地。无论如何定性这两个朝鲜的政治属性,它们客观上为朝鲜半岛带去了更为先进的组织模式与技术。只不过,后来历史的演变大家也都清楚。朝鲜半岛纵然始终无法摆脱中央之国的影响,但终究还是凭借长白山脉的保护及半独立的地理结构自成一体。

与隔海相望的辽东半岛、山东半岛一样,朝鲜半岛本质也是一段由东亚大陆延伸入海的山地。这条成就朝鲜半岛的山地北部被称之为“盖马高原”(包括向东北方向延伸的“咸镜山脉”),南部主体为“太白山脉”。合长为1100公里,约合3000朝鲜里。整个朝鲜的平原地带,都是围绕着这条核心山地冲积而成,为此有着“三千里锦绣江山”之说。简单理解朝鲜半岛的南北分野,你也可以认为半岛北部围绕着盖马高原周边沿海平原而兴,南部平原则是太白山脉及其附属山地之水造就的。

不过无论半岛南北,那些沿山麓分布的平原面积都不大(在整个朝鲜半岛的面积占比不到20%),在丘陵和海岸线分割在显得十分细碎。受东南季风所带来的影响,半岛西、南海岸的降水更多,冲积而平原面积也较东海岸更大。平壤、首尔、光州、釜山等半岛著名城市,都集结于这两个方向之上。相比之下,东海岸的平原基本就只是沿山麓分布的狭长状。唯一勉强呈面状也是东海岸面积最大的一块平原,的处在盖马高原与太白山脉之间“咸境平原”(因行政上属于朝鲜咸境道而得名)。

在半岛西海岸,海岸线在造就朝鲜首都平壤的大同江下游,与造就韩国首都首尔的汉江之间,出现了一个90度的大转折,将整个西海岸平原带分割为了南、北两部分。这部分以平壤为中心的朝鲜西海岸平原带,便是乐浪郡的核心区所在;而东海岸的咸境平原充当的是玄菟郡核心,其控制范围向北延伸至中国境内的长白山脉。至于真番及临屯两郡,则在乐浪与玄菟之南朝韩交界之地,向南延伸入韩国境内。

真番及临屯两郡的控制力,究竟沿海岸线向南延伸的多远并不确定。不过有两点倒是十分明确的。首先是无论是当年的箕子朝鲜、卫满朝鲜还是汉四郡,都未能覆盖整个朝鲜半岛,依半岛南部丘陵平原地带而生的,是被称之为“三韩”的:马韩、辰韩、弁韩三部。当朝鲜半岛北部因东北渔猎民族和中央之国的渗透,而成为博弈焦点时,半岛南部更专注于上演一场小范围的“三国演义”。

其次,中原王朝在辽河平原的控制力,始终在承受着北部渔猎民族和西部游牧势力的双重压力。在这种情况下,再以之为基地向朝鲜半岛延伸控制力是十分困难的。有鉴于此,在汉四郡出现在地缘政治舞台上的第26年(公元前82年),真番和临屯两个位置靠南的郡首先被撤销建制,为北部的乐浪、玄菟所吸收。此后在两汉交汇之际,玄菟郡亦退出朝鲜半岛移至中国境内,乐浪郡成为了东汉王朝在朝鲜半岛的唯一代言人。

在三国时代,以平壤及朝鲜西海岸平原为核心的乐浪郡处在中央之国的控制范围内。先后代表中央之国控制于此的辽东太守公孙康,及后来的曹魏、西晋政权,在乐浪郡的南部又分建出了“带方郡”。至于以咸兴平原为代表的,故玄菟之地则没入高句丽,成为其崛起东北亚的农业基础。公元4世纪初,随着西晋王朝的瓦解。高句丽的势力进一步扩张到朝鲜西海岸,并将都城迁至乐浪郡的郡治平壤。

随着高句丽在东北亚的崛起,朝鲜半岛及东北亚的地缘政治结构,亦由此翻开了新的一页,而这一过程正处在我们正在解读的三国时段。在对整个东北亚的地缘结构有了基本了解之后,更多的历史谜团将在进入历史线后一一解开。

–  END  –

赠+

领取地图礼包



戳图片,看往期系列






阅读、分享、点“在看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地缘看世界

支持游无穷网站的发展

类似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