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州7南夷和“朱提道”
本站已不再更新,详情见关于本站,如果有缘的话我们微信(youwuqiong2022)再见吧!
中央之国的形成<三国篇> [第66节]
作者:温骏轩
编辑:尘埃、雪白血红 / 主播:兆斌
长篇连载,每周更新,菜单栏可查阅目录。下载地缘图集在微信对话框回复:地图
益州7——南夷和朱提道
最起码在汉朝征服这片土地时,云南与贵州的区别就已经被意识到了。《史记》中曾经专门为分布于四川盆地西、南方向的边缘民族列过一篇《西南夷列传》,将他们统称为“西南夷”。需要注意的是,“西南”并不是一个方位词,而是“西”和“南”两个。在汉朝的认知中,这些山地民族被分为了“西夷”与“南夷”两支。至于谁是西夷、谁是南夷,有一个很简单的方法区别:分布于云南及四川西南山地中的就是“西夷”,贵州境内的则是“南夷”。
西南夷进入中央之国的视线,最早源自于解读荆州武陵郡时提到过的“庄硚入滇”事件。公元前316年,秦将司马错率军通过金牛道攻灭巴蜀。然而攻灭巴蜀只是整个计划的第一步,秦国的真正目的是以身处长江上游的蜀地为基地,顺江而下直取楚国在江汉平原的核心之地。这一由司马错提出的战略主张被概括为“得蜀即得楚”。在此之前,秦楚两国对抗前线,是对接关中平原与南阳盆地的“武关道”,据蜀攻楚在战略上相当于开辟第二战场。
为了应对秦国透过长江传递过来的压力,楚国也试图征服一片新的土地,开辟对秦国的第二战场。基于云贵高原位于四川盆地之南,楚国将目标锁定在了这片高原之上,这就是“庄硚入滇”事件的战略动机。当时存在于贵州高原上最主要的边缘民族政权,是成语“夜郎自大”中提到的夜郎国及其东面的且兰国;云南高原上的核心政权,则是围绕滇池一带立国的滇国。
庄硚率领的楚军先是顺着沅江河谷穿越武陵山区进入贵州高原,征服且兰和夜郎两国后,再跨越乌蒙山进入云南高原征服滇国。只是还没来得及开辟对秦第二战场,秦军就已攻占武陵山区切断了这支远征军和他们母国的联系。控制巴蜀之后的秦国,后来虽然尝试过向西南方向开拓,但实际上并没有深入。而孤立无援的庄硚只能在滇池一带称王。并因地理隔绝而融入当地部族。
中央之国在云贵高原的真正突破,与汉武帝对南越之地的征服有关。所谓南越指的是两广及越南北部地区,关于它的地缘结构我们在交州部分会具体解读。珠江和红河是纵穿南越之地的两大河流,前者的水系横穿了中国境内的广西、广东两省;后者则横穿了越南北部。比起云贵高原,这片在地缘上又被称之为“岭南”的土地,要更能吸引中央之国的关注。
岭南的吸引力在于珠江下游成就了一片大型冲积平原——珠江三角洲平原。这是一片面积与成都平原相当,超过1万平方公里的平原。岭南地区能够在两汉时单独建制出“交州”来,亦是有赖于这片平原的存在。此外红河在越南北部的“红河三角洲平原”,面积同样不小于珠江三角洲平原,它的存在进一步提升了岭南的吸引力。
反观处在横断山区和武夷山区包夹之中云贵高原,却并不存在大型冲积平原。能够成为农业中心的,只是一个个被称之为“坝子”的小型山间盆地、河谷平原。
中原王朝对于南越之地的征服始于秦始皇时代。秦帝国崩溃后,当年秦远征军的副统帅赵佗封闭了南下通道,建立了独立的“南越国”。至汉武帝时,中原王朝再次发兵征服了这片土地。前后相隔一个世纪的两次征服行动,最大的差异在于后者比前者在路线上选择上更为丰富。
秦朝的那次征服跨越的是横亘于两广北部的“南岭”,路线上相当于从湖南、江西两省,攻入广西、广东两省。而在汉武帝决定分兵几路征服南越国的时候,除利用秦人当年南岭开辟的那些通道之外,还在东、西两侧尝试打通由浙江、福建沿海岸线而下的海路;以由巴蜀入云贵高原,然后顺珠江水而下水路。
正是后一条征南越通道的开发,让云贵高原上那些原本游离于汉朝统治之外的西南夷,变成了汉朝直接统治下的臣民。就对接珠江这件事来说,云南和贵州各拥有一条进入珠江水系的入口。所谓珠江其实是由西江、北江、东江三条江在珠三角合流而成的。其中流程最长且能够连通云贵高原的是“西江”。横穿整个广西和半个广东的西江,在乌蒙山两侧各拥有一条上源,分别是位于贵州境内的“北盘江”和位于云南境内的“南盘江”。
北盘江发源于乌蒙山北部的云南省宣威市和贵州省咸宁县交界处后,旋即向东穿越贵州省西部,东南向往广西方向流淌;南盘江则发源于乌蒙山西南的云南省曲靖市,在东南方向接入隶属云南省玉溪市的抚仙湖水后(抚仙湖为云南第二大湖泊,面积仅次于滇池),继续南流直至遇到哀牢山余脉的阻挡,再转向东北方向。两条西江上源在广西与贵州交界处相汇后进入广西境内。
准备借由西江水道讨伐南越的汉帝国此时面临一个选择,到底是选择北盘江还是南盘江作为起点。前者当时在滇国的控制下,后者则属于夜郎国的领地。历史上,汉武帝派出的使者对两个国家都做了考察,还为世人留下了“夜郎自大”的典故和成语。其实当时向汉使说出“汉与孰大”疑问的不仅有夜郎王还有滇王。如果以先后顺序来说,滇王还要比夜郎更早提出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问题。
单从地缘潜力来说,汉朝似乎应该优先选择滇国,这是因为云南高原的整体土地条件要优于贵州高原。借用云贵特色的说法,就是云南的“坝子”要比贵州更大。这个“大”不仅是说平原的总面积,更是指单个坝子的体量。你很容易在云南省的版图内,找到滇池、抚仙湖、洱海这样的知名湖泊。这些大型高原湖泊之所以能够生成,正是因为它们所处的“坝子”面积够大、更接近盆地结构。
以云南面积最大的八个坝子来说,最小的是洱海东南部的“祥云坝子”(大理市祥云县),面积也差不多有400平方公里。最大的是包含云南省会昆明和滇池在内的“昆明坝子”,其面积更是超过1000平方公里(包括滇池的面积)。比较之下,贵州地区的坝子在体量上就完全不在一个量级了。其面积最大的“涟江坝子”(惠水县),面积还不到80平方公里。全省上万个坝子,每个坝子的平均面积仅为0.5平方公里。
有了这些散布于高原上的大坝子,云南地区的地缘潜力一直要比贵州地区更大。这也是为什么当年的庄硚没有选择在贵州,而是在昆明一带称王的原因。同样因为拥有更大单体平原,以“昆明坝子”为核心的滇国,在提出“汉与我孰大”的问题时,才没有被听闻此言的汉使认为是狂妄自大。相反,汉使还告知汉武帝滇国的确是个西南大国。地无三尺平的夜郎国,便只好独自背起这口自大的黑锅了。
回到究竟选择南盘江还是北盘江进军南越的问题上来。虽然从土地的角度来说,滇国相比夜郎来说要更值得征服,但这次的选择事关的是一个区位问题。以勾连长江、珠江两大水系的要求来说,昆明坝子同样拥有优势。
滇池本身属于金沙江右岸支流普渡河的源头,这意味着昆明坝子属于长江水系,并在理论上应该拥有一条北连通大小凉山地区,乃至四川盆地的天然通道。此外,昆明坝子的东、南两面都处在南盘江水系的包围之下。在滇池东南20公里处,就是刚才提到的隶属南盘江水系的抚仙湖。这意味着汉朝在控制滇国之后,完全能够以之为基地顺南盘江而下进入珠江中下游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