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处是“南中”

本站已不再更新,详情见关于本站,如果有缘的话我们微信(youwuqiong2022)再见吧!

中央之国的形成<三国篇> [第65节]


作者:温骏轩

 编辑:尘埃、雪白血红  /  主播:安妮




长篇连载,每周更新,菜单栏可查阅目录。下载地缘图集在微信对话框回复:地图


益州6——何处是“南中”

熟读三国的人一定不会对“南中”这个概念感到陌生。所谓“南中”包括现在的云南省、贵州省以及四川省西南部,地理上是指四川盆地以南的那片高地。早在秦朝时,就已尝试对这片土地进行征服。只是这个强大帝国存续的时间实在太短,无论是南越还是南中很快又都陷入独立状态。一直到汉武帝时期,中央之国才又重新在这些板块建立统治,并在其上设置了4个郡。


  西汉益州郡所分布图  


蜀汉建立之后,为了控制这片地缘结构复杂的土地,不仅进一步将之分割为了七个郡,还设立了“庲降都督”(全称“平夷庲降都督府”)一职,以从军事的角度对这个大后方进行管理。只是这些行政措施并未能阻止这一地区的异动。公元223年,借刘备兵败夷陵之机,南中诸郡皆叛。两年后诸葛亮“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平定了这场叛乱。这就是三国演义中极尽渲染的“七擒孟获”的故事,史称“南中之战”。

关于孟获这个人是否存在,包括他的族属问题,历史上一直有争议。不过“七擒孟获”的故事,肯定是艺术加工了。这个故事背后所对应的是“南中七郡”的行政设置。既然这片土地被蜀汉分割为了七块,又全都陷入了叛乱的危机,那么从文学逻辑上来说,自然是应该通过七场胜利才能打消最终的反抗之心了。真实的历史中,其实并不会出现这种情况。一般只需要通过一两场胜利,击败叛乱者主力即可,其余跟风、观望者即会望风而降。


  三国.南中七郡  


想要在进入历史线后,去拔开笼罩“南中之战”身上的迷雾,我们还是需要先从地理面入手,对之进行一个地理分区。这片蜀汉视为大后方的高地,总体来说分为两大块:横断山区和云贵高原。先来看看横断山脉的位置和结构。横断山脉是青藏高原东南部一系列南北向平行山脉的总称。地理上西起西藏境内的“伯舒拉岭”及中缅边境的“高黎贡山”,东至四川盆地西南部的“邛峡山”及盆地之南的“大凉山”。 

横断山区行政上包括四川省的西南、云南的西部和西藏的东部,在地势上属于中国地势第一阶梯和第二阶梯的过渡区。它的北部属于青藏高原的一部分,东、南部则地势略低,与四川盆地、云贵高原一样属于第二阶梯。鉴于青藏高原一直到唐朝,才出现以“吐蕃”为名的强大政治力量,两汉三国时代的益州控制者,并没有尝试深入这片世界屋脊。换句话说,云南西部及四川南部的这部分横断山区,才是当时需要关注的对象。

作为一片上能够深入青藏高原、下能够对迎印度洋季风的山脉,在横断山脉那些高山纵谷中所流淌的河流,都拥有着非常巨大的水量。厘清这些河流的位置及关系,比记忆那些山脉要更容易搞清横断山脉的地理结构。

由西向东将这些河流的名字排列出来,它们主要包括有:独龙江、怒江、澜沧江、红河、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六大河流。再进一步归类的话,又可以将之分为两大类——中南水系及金沙江水系。

所谓“中南水系”包括有独龙江、怒江、澜沧江、红河四条河流。之所以用“中南”命名,是因为这四条河流均为跨境河流,都是发源于横断山脉向南流入中南半岛。其中独龙江和怒江流入缅甸境内,更名为伊洛瓦底江和萨尔温江流入印度洋;红河与澜沧江下游则在流经中南半岛后注入太平洋。前者成就了越南北部的红河平原,后者在更名为湄公河之后,更是串连起了中南半岛全部五个国家(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越南),成为中南半岛当之无愧的母亲河。

在中南半岛的主要河流中,只在泰国境内的湄南河没有发源于中国。可以想见全境处在中国范围内的横断山脉,客观上能够帮助中国向外辐射多么大的影响力。再来看看金沙江水系,这一水系主要包含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三大河流。后两者实际是金沙江的左岸支流。从横断山脉北部流淌而下的金沙江,先是和雅砻江、大渡河一样南流。行至至云南大理东北60公里处时,突然向东转折流入四川攀枝花,然后在绕过大凉山后北行至宜宾汇入长江。

在这个U字形的转折中,先是在大凉山西南将雅砻江纳为支流,然后在进入四川盆地后,在宜宾将先行与岷江交融的大渡河水相合,共同开始了以“长江”为名的漫漫东征路。

以中南、金沙江两大水系在横断山区的覆盖范围,我们可以对这片高山纵谷做第一次分区:将对应中南水系的部分命名为“西横断山区”,对应金沙江水系的部分命名为“东横断山区”。金沙江长江正源的身份无疑在告诉我们,东横断山区之水并没有成为国际战士,而是东流贡献给了中央之国。两大水系在流向上的不同,源自于东、西横断山区在地理结构上的差异。


  蜀汉全图(高清版点文末“阅读原文”下载)  


先来看看西横断山脉的结构。滋养了中南水系的这片山地总体为两头宽、中间细的走势。其在西藏的部分及在云南西南部的延伸段,分别向西北和东南方向呈放射状分布,东西纵深均超过400公里。而在它的中部,云南省最北部的行政区——怒江傈僳州自治州一带,这部分横断山区的东西纵深骤然收紧,最西侧的独龙江河谷与最东侧的澜沧江河谷之间的直线距离仅50余公里,大家在脑海中想像一下,一把蓬松的稻草中间用绳子骤然收紧,就能脑补出“西横断山区”的形态了。

事实上,在这个位置上金沙江河谷同样相去不远,以之与独龙江的直线距离来算也不过100公里。这一在如此短的距离中,同向流淌四条大型河流的奇观被称之为“四江并流”。观察云南省的轮廓,你会发现它在西北和东北方向各延伸出了一个角,西北方向这个延伸部的地理核心,就是“四江并流”的横断山脉。

西横断山脉的中间束紧,使得我们可以对这部分山地做第二次分区,将西横断山区分为西藏境内的北段,及云南境内的南段两部分。前者在地理上属于第一阶梯的青藏高原范畴,海拔较低的后者则与云贵高原一样属于第二阶梯。这意味着,对于这片复杂山地我们现在已经遵从它的地理形态,分割出了东、南、北三个亚板块。如果对照时下的行政划分,你会发现这一地理结构支撑的,大体是四川、西藏、云南三个省级行政区,在横断山脉的份额。其中西藏得到的是“北横断山区”;四川得到的是“东横断山区”;云南得到的则是“南横断山区”。

西横断山区呈现出典型的高山纵谷状态,云南境内的“南横断山区”更是在地缘上成为了中央之国与中南半岛、印度交的地理障碍。横断山脉之所以得名,是因为它在地缘上“横断交通”的作用。从这个角度来说,狭义的横断山脉即指向“南横断山区”。而沟连四川与印度的“蜀身毒通道”或者说“西南丝绸之路”能否开通,最终亦取决于这部分山地能否纳入汉帝国的统治范围,包括找到一条横切它的通道。幸运的是,经过不懈的努力,两汉终于完成了打通“蜀身毒通道”的任务。南横断山区也成为了蜀汉最南部国土。

这片全境位于云南省西南部的山地,轮廓呈现为三角形状态。其最西侧的山脉为矗立于中缅边境的“高黎贡山”,南北走向的高黎贡山东侧是怒江河谷。这一山一江也是横断山区为西南丝绸之路设置的最后一道障碍。2000多年的风月洗礼,并没有减轻它们的地缘价值。1944年,中国远征军在高黎贡山的南端发动“强渡怒江战役”,以1:6的伤亡比站上了高黎贡山。这场战役不仅为中国军队进入缅北扫清了障碍,更拉开了整个中国战场战略反攻的序幕。

在南横断山脉面对中国腹地方向围边的,是西北-东南走向的“云岭山脉”。这条宛如直角三角形斜边的山脉,主体在云南北部的“四江并流”处充当着金沙江与澜沧江的分水岭。不愿意向中南半岛延伸的金沙江,先是在云岭东侧先是做了一个V字形的转折,然后又做了一个U字形的回转注入长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