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文龙死后的东江Ⅲ:皮岛最后的血战和沦陷
本站已不再更新,详情见关于本站,如果有缘的话我们微信(youwuqiong2022)再见吧!
崇祯九年十二月,清军侵入朝鲜,十七日围困国王李倧于南汉山城,十年一月三十日李倧投降。[1] 清军侵朝兵力“大约真鞑七八万,辽鞑三四万,蒙鞑二三万,军号二十万”[2]。
二月初,贝子硕托和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率清军进攻皮岛。主力为三顺王属下全部汉军,此外每牛录抽调甲士四人[3],朝鲜派遣巨舰五十艘随带兵将相助[4]。汉军按李值所谓“辽鞑三四万”计,不妨算为三万五千。八旗军以牛录四百计[5],为1600人。但旗兵数目应不止于此,清方史料为粉饰清军战力往往缩小女真兵数字。朝鲜巨舰五十艘,为黄海道战船,由李崇元、李浚率领[6],以每艘随带一百朝鲜兵计,当有五千人。朝鲜义州府尹林庆业应该也在带兵攻岛之列,清太宗实录称其为朝鲜总兵,对其有嘉奖记录[7]。清方攻岛兵力最初当在四万两千人以上。 其后皇太极又陆续令阿山、叶臣[8],亲王阿济格率领部分八旗兵增援[9]。《崇祯实录》记载 “清兵五万至铁山招皮岛总兵沈世魁,不听”[10]说清兵五万,和实际情形当相差不远。
皮岛明军数量,按《清太宗实录》所列数字合计,为一万七千人左右。[11]
奇怪的是整个二月、三月的攻岛过程,无论《清太宗实录》,还是《李朝实录》,都几乎不提。清方只有开始的调兵部署及后续两次增援命令,期间具体战斗完全没有。给人印象是清朝几万大军呆在皮岛附近休养了近两个月,直到四月初八日夜到初九日才发起偷袭,两面夹攻,一举拿下。
李朝实录里也只有一段君臣对话提及。三月戊辰,李倧会见金瑬、李圣求、崔鸣吉、李景稷等人。君臣对攻岛相持已久表示担忧,李倧说本以为皮岛军队会提前逃走,没想到他们以舟师和清军相战。我国处境难堪,我人不能拼死抵御清兵入侵,现在却要拼命攻岛,从道理上也说不过去。就算打头阵攻到岛上去,参战的朝鲜兵恐怕也全部死光了,真是可怜。[12]
清军在二月、三月的攻岛战中应是被痛击,损失颇大的。清太宗实录只字不提,但《八旗通志》里只言片语说明这两月清军并未闲着。如《阿济格传》中说“贝子硕托等攻明皮岛久未下”[13]。另外《八旗通志初集》里也有硕托攻皮岛“守将沈总兵坚守,不能克”[14]的记载。
清朝史料向来对己方失败百般遮掩,甚至完全删去。朝鲜史料同样有掩盖朝方卑猥的倾向。岛兵不过两万不到,以寡敌众,和后金打了这么长的时间。朝鲜举国有十万以上兵力,在清军攻击下却一触即溃,这反衬了朝方之无能。另外攻岛持续时间长,鲜军在后金逼迫下长时间充当帮凶,道义上的破产也让朝鲜君臣头疼。也就无怪乎李朝实录对近两个月的皮岛防御战,选择无视了。只在君臣对话里提了一次。
一些漏网的零星记载可看出清军攻皮岛并非清实录里粉饰的那么顺利。如《八旗通志.大臣传》中金玉和,三等轻车都尉(原为三等男爵),“(崇德)二年从上征朝鲜,旋随武英郡王阿济格攻明皮岛,以前进之水师失利,玉和不趋援论死。上以其有率众投诚功,免死革世职”[15] 金砺,二等男爵,“崇徳二年随武英郡王阿济格征明皮岛,参领巴雅尔图等统兵先入敌阵,砺与副将髙鸿中所部水师停泊观望,致前队失利,下法司议罪,应褫职论死籍没。上以砺与鸿中并有归顺功命免死”[16]。 而“前进之水师失利”,“前队失利”之类在清实录里都未提。
《八旗通志.忠义传》中满洲镶黄旗务尔格、正黄旗巴雅尔图、正白旗果科、正白旗珠三、正白旗拜音台柱、镶白旗纳密达、镶红旗炳图、正蓝旗瑚什[17]、正黄旗彰吉泰防古[18]、汉军正白旗董廷元[19]都是在崇祯十年清军攻皮岛之役中被打死的(“力战阵亡”)。
《忠义传》死者不过清廷头目挑选出来觉得有必要特别表彰,自然不是全部。一些满文档案记载的阵亡二百六十人也远非真实数字。刘建新等人说记载皮岛阵亡人数的满文档子末尾“还批有‘dangse de araraku’(不写入档子)的字样”,清人即便对原始资料也是根据自己需要进行取舍,“皮岛清军阵亡情况,事涉军威,不宜称扬,当然不能写进档子。而依据经过加工、整理过的档子撰修的《实录》更不可能如实记载伤亡情况。”[20]
据以上分析,结合清军围攻皮岛五十多天还不能得逞的事实,其伤亡不会小。当然,不管如何,清军还是在四月九号,把皮岛给攻下来了。
《李朝实录》记载:“癸未,清将马夫达领舟师七十余艘袭破椵岛,都督沈世魁不屈而死,军兵死者万余人。”[21]
朝鲜《续杂录》中说“初九日,清兵攻陷椵岛,我国将士从之。都督沈世魁及诸将皆死之。平监状启曰:‘兵使柳琳驰报,岛中汉兵数万,清卒二千,乘夜渡海,不意掩袭,汉兵一时败没。清兵乘胜入城,焚烧公私家舍,搜抢财货人畜,都督门前尽为斩杀,都督亦为被害。’”[22]
此段描述似误导读者以为清兵两千击败汉兵数万,这是严重背离事实的。朝鲜人李植文集中的《陈都督前咨文》中说清军“入犯椵岛前面,初战不利。潜取小船,夜踰蛇浦后岭,装载锐兵三千,从岛后下陆。掩击岛中。岛中腹背受敌,终日血战,力尽。诸将皆不屈而死。其为惨酷,尤不忍闻。”[23]
李值的描述就清楚多了,皮岛是腹背受敌而败。由《八旗通志》可知朝鲜记载中另一点错误是领兵乘夜渡海偷袭的不是马福塔(即朝鲜史料中的马夫大)而是鳌拜和准塔。[24]
结合清太宗实录记载,四月初八日夜,两千至三千精锐女真兵由鳌拜和凖塔率领,乘小船由皮岛西北隅登陆偷袭,其他女真兵和汉军三顺王兵以及朝鲜兵乘巨舰由兵部承政车尔格统领,由石廷柱、马福塔督战,从皮岛北隅进攻。[25]
一万多明军对四万以上的清军,腹背受敌,寡不敌众,皮岛终于沦陷。清之头目对东江岛兵誓死抵抗之态度咬牙切齿,在胜势已定的情形下,必欲尽杀而后快:“清兵渐迫于东南,城外炮射大作,俄顷之间清兵下陆薄战,汉人之海岸结幕列守者,几尽被杀。至午,清船一只来报八王子曰:‘城中人物,几尽杀死,即今余存五分之一,何以为之?’八王子曰:‘再三移檄,指教生道,而渠等不聪,虽尽杀无悔’云。” [26]
朝鲜人所谓八王子即指阿济格。如只看朝鲜人之记录和清太宗实录,会觉得阿济格恶狠狠说得“再三移檄,指教生道,而渠等不聪”,有些突兀。但经过前面分析,知道清军攻打皮岛近两月,期间死伤颇多。这当中应该屡次给皮岛送信开出优厚条件劝降,但都被皮岛军民拒绝了。这也就不难理解阿济格的仇恨心理了。
在皮岛已被攻破的情况下,仍有大量岛兵宁死不屈,战斗至最后一刻:
“又有汉人骑马者千余名,聚会于岛中高峰之上,决死相战。终不下来,至十三日尽为败没。岛中军兵,前后死者四五万人,白副总登庸时未知死生。八王子与宁边府使李俊同入岛中。”[27]此处所言死者四五万人,或是军民合计之结果。
岛兵在山上死战清军之情形,朝鲜平安兵使柳琳和国王李倧问答中有提及:
琳曰:“汉之败卒,退保一山,清兵四五百人,仰而攻之,汉人殊死战,故清兵死者甚多,大将一人,亦中丸而死矣。”[28]
皮岛总兵沈世魁的下落,《崇祯实录》中说“戊寅清兵陷皮岛,先同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水陆夹攻再昼夜,守兵战败。副总兵金日观死之,沈世魁即焚仓粟携家登舟走石城岛,陈洪范亦自广鹿岛至。”[29]
说沈世魁逃到石城岛,和事实不符。或是误把沈之家眷至石城岛当成沈世魁本人也在其中。其实沈是岛上被俘,不屈而死。
按朝鲜记录,沈世魁确有逃走机会,但他主动放弃了。崇祯十一年一月,朝鲜国王李倧会见义州府尹林庆业时,问起皮岛之战沈世魁死节情形,林庆业回答说:“都督使其妻子乘船避去而言曰:‘我则当死于此。’可知其以死自誓矣。”李倧感叹:“有逃生之路,而效死不去,中国可谓有人矣。”[30]
沈世魁为耿仲明手下曾某所擒[31],被带到马福塔面前。南斗瞻对李倧说:
“世魁为马夫大所檎,押来于八王阵中,则世魁箕踞而坐。马夫大怒叱曰:‘何敢如是?’世魁曰:‘愿速杀我。’马夫大曰:‘汝可脱衣。’世魁‘吾何以脱衣乎?杀其人,衣其衣,乃汝曹常事。杀我之后,染血之衣,汝可自取。’马夫大大怒,即出而斩之云矣。”[32]
崇祯十一年七月,李倧又问平安兵使柳琳:“上问沈世魁不屈之状,琳曰:‘世魁被执而来,不跪不拜,与马夫达并踞,故即被害。’”[33]
皮岛最后沦陷,朝鲜金应祖有《哀椵岛》诗:
柝木之分渤海东,孤岛一点沧溟中。
冡顶突兀磨苍穹,深根下插冯夷宫。
中有十万之豼熊,褊裨往往多豪雄。
凭仗天威殄趸蜂,辕门号令轰雷风。
木道却于青齐同,白金紫锦酬奇功。
二十年间府库丰,衣冠文物中华同。
迩来丧乱愁天公,一片青丘尘再蒙。
半夜天昏炮火红,雄藩一夕随烟空。
偷生谁肯逃其躬,或变猿鹤为沙虫。
士死于勇,臣死于忠。
堂堂壮气成长虹,山哀浦思愁云笼。
田横五百应相从,冥冥厚土冤无穷。
潜师越海捣要冲,倒戈何者谋于工。
臣有一寸之霜锋,慷慨直欲诛奸凶。
万历皇帝鉴余衷,地下他日朝重瞳。”[34]
《明史纪事本末补遗.毛帅东江》中说:以前毛文龙守云从岛的时候,建州兵屡次攻打不下来,文龙既然被杀死,刘兴治又因为愤激作乱,人心更加摇动。到了这个时候,建州兵,用辽将作为前驱,熟谙水战,习惯地利,所向立下,而陈洪范观望不协力,沈世奎孤军覆没。[35]
5、结语
袁崇焕杀毛文龙,是明金战争之间一个最根本的转折点,在此之前,明方无论打了多少败仗,都是处于战略上主动有利的位置,而后金是日暮途穷的困兽。毛文龙一死,态势则完全颠倒过来。
这不仅是后金可以摆脱东江后顾之忧,长驱绕道,直入关内抢掠,更导致决定胜负天平的辽人将官士兵的向背趋势扭转。
孙承宗说:“夫贼抚辽以为用,与贼杀辽人以驱之为我用,斯天下安危之大机也”。毛文龙说:“夫招练辽兵,既免安家行粮,又省日月之稽迟,兼习敌情,而我得一人,敌即失一人,策之得也。”以前是毛文龙抚辽人以为明用,尚可喜、耿仲明、刘氏兄弟就是代表。而现在是袁崇焕杀毛文龙而驱辽人为贼用。
在毛文龙时期,无论条件多艰苦,可总体上还是辽人将士,心向汉营,不断设法起义来归,更不必说上百万的百姓由毛文龙接应逃出金人魔爪。而到了毛文龙一死,情形就完全颠倒过来了,成了毛文龙苦心收集选拔训练出来的精明能干,出类拔萃的辽人将士,纷纷叛乱投降后金,剩下坚贞不屈的东江将士,也独木难支。被转移到内地的东江辽民也成了让明朝头疼的变乱来源。
天下安危之大机已经完全倒向了不利于明朝的一面。而袁崇焕杀害毛文龙是造成这一恶果决定性的因素。
朝鲜人李安讷崇祯五年赴北京,在《七月二十日丙辰舟次椵岛》一诗中说:
昔谒毛都督,辕门镇海隅。
九经春又到,三易帅相诛。
寂寞龙蛇阵,苍茫虎豹符。
老儒空击栮,谁斩大单于。[36]
在袁崇焕杀毛之时,岛上将士已因极度悲愤,有了叛乱之心。据毛奇龄所写的《毛总戎墓志铭》记述,毛文龙被杀当天,东江将士悲愤痛哭,要追杀袁崇焕为毛文龙报仇,被毛文龙族子毛承禄阻止:“时六月五日,既而东江将士皆聚哭,欲追杀崇焕,将军子承禄固阻之”。[37]这条记载可与《李朝实录》的“岛中将卒闻其死,皆哭云”[38],以及“文龙之诛,岛中危惧,几于生变” [39]的记载印证。
而从崇祯三年十二月,黄道周的一份奏疏来看,刘兴治的叛乱都可能以毛文龙无辜被杀为借口。当时原任首辅钱龙锡被下狱,黄道周为钱求情,写了一份奏疏,说是如今街谈巷议都认为杀钱龙锡是给毛文龙报仇:“今巷议谬说,以杀累辅为毛文龙报仇”。舆论如此,皮岛官兵必定更骄横,“杀一阁臣为毛文龙报仇犹可,为刘兴治树帜则不可”。如今东江正在作乱,歌颂毛文龙就会助长刘兴治的气焰,是绝对不行的:“且东江方鷔,决无诵毛帅以鼓刘帅之理”。[40]
从黄道周奏疏可以判断,当时刘兴治作乱,其煽动岛兵的借口也和毛文龙无辜被害有关。当然从这个奏疏看,黄道周之类人也极昏聩,他们的做法恰恰适得其反。如当时能迅速为毛文龙平反,或许还能挽回不少人心,结果由于他们对此坚决抵制的态度,导致事态进一步恶化。
崇祯三年五月,毛文龙族子毛承禄为父伸冤,备述毛文龙以往预警后金绕道,接应辽民,牵制后金之大功,言辞哀切,泣血抆泪。结果是“揭上,朝臣不之省”。[41]这导致东江将士悲愤情绪没有得到足够抚慰,反不断郁积。耿仲明、孔有德等人叛乱重要原因就是毛文龙被冤杀造成的愤懑心理以及对继续留在明军内前途的悲观失望。
东江遗事的《耿靖南传》中说“仲明顾有德叹曰:‘大将军(即毛文龙)要合义旅,跋涉荒陬,出万死以复疆宇,而卒以冤死。我与尔直若几上肉耳,可郁郁久居此乎?’有德然之,遂率兵归本朝”[42]《孔定南传》中说:“及文龙为袁崇焕所杀,调往山东孙元化麾下,……,兵饷不以时至,众军皆哗,有德叹曰‘大将军功名卓卓,犹且不免,我辈死固晚矣,时事如此,尚可为耶!’”[43]
总之他们的意思就是,毛文龙这样舍生忘死,白手起家,立下功劳无数,结果落了个无辜被杀的下场,那我们继续在明朝这边干下去,还有什么指望?还是投靠后金算了。正如前面引用过陆云龙的慨叹:“尝闻东江辽兵最耐苦,持炒一升,可支十许日,昼伏夜行,卧草餐霜,能出不意杀人擒人,皆一班可用之士。今其士固在也,谁其用之?谁其用之?!”
看了这些事实,不仅让人慨叹,袁崇焕虽凌迟,又何足以赎其罪?
[1]续杂录. //清入关前史料选辑.第3辑.424
[2]李植.泽堂集. 陈都督前咨文丁丑.//韩国文集中的明代史料第11册.416
[3]太宗实录.卷34.崇德二年丁丑二月壬申.“又命贝子硕讬、恭顺王孔有德、怀顺王耿仲明、智顺王尚可喜率每牛录甲士四人,及三王下全军并红衣炮十六位并朝鲜战船五十艘往取明皮岛”//清实录.第2册.433-434.
[4]太宗实录.卷34.崇德二年丁丑二月壬申.“今留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三王所统率汉兵又增以满兵预备船艘并带朝鲜巨舰五十征明皮岛,但未知后事如何耳?”//清实录.第2册.436.
[5]钦定八旗通志.卷三十二.兵制志“时满洲、蒙古牛录三百有八、蒙古牛录七十六、汉军牛录十六”.
[6]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清人将袭椵岛,使耿仲明、孔有德大治舟楫,又令本国调送舟师。命信川郡守李崇元、宁边副使李浚领黄海道战船赴之”.3598.
[7]清太宗实录卷35 “赏朝鲜国总兵林庆业?缎貂裘鞍马银两,以其从征皮岛有功也” //清实录第2册.455
[8]清太宗实录.卷34.“上复令其传谕多尔衮等曰:固山额真阿山、叶臣令其往助贝子硕讬”//清实录.第2册.437.
[9]清太宗实录.卷34. “(三月)丁未命多罗武英郡王阿济格率兵千人往济征皮岛军” //清实录.第2册.440.
[10]史语所影印.崇祯实录.301-302,卷十,崇祯十年四月癸酉.
[11]清太宗实录.卷34. “丙戍,多罗武英郡王阿济格遣内国史院大学士刚林奏报皮岛俘获数目。皮岛原有总兵沈世魁标兵一万二千,来援金总兵标兵六百六十,天津卫董游击兵一千七百,登州王游击兵二千,栢副将、刘副将、吴三化兵二百八十,吴参将兵四百五十。” //清实录.第2册.442.
[12]“上曰:‘初意以为,岛人必先远避,今闻以舟师相敌云,我国之事,尤极难处矣。我国之人既不能赴死于本国之战,岂有为清兵,先登之理乎?然若或使我兵先入,则必无一人生还,尤可矜恻。’”//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3602.
[13]钦定八旗通志.卷一百三十一.人物志十一.阿济格传
[14]八旗通志(初集).卷一四〇.转引自刘建新 ,刘景宪 ,郭成康.一六三七年明清皮岛之战.历史档案,1982(03)
[15]钦定八旗通志.卷一百九十四.人物志七十四.大臣传六十.
[16]钦定八旗通志.卷二百二.人物志八十三.大臣传六十九. 金砺传
[17]钦定八旗通志.卷二百十.人物志九十.忠义传二
[18]钦定八旗通志.卷二百二十四.人物志一百四.忠义传十六
[19]钦定八旗通志. 二百二十九.人物志一百九.忠义传二十一.
[20]刘建新 ,刘景宪 ,郭成康.一六三七年明清皮岛之战[J].历史档案,1982(03)
[21]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3603.
[22]续杂录. //清入关前史料选辑.第3辑.429.
[23]李植.泽堂集. 陈都督前咨文丁丑.//韩国文集中的明代史料第11册.418.
[24]钦定八旗通志.卷一百五十七.人物志三十七.大臣传二十三.准塔传.“崇徳二年随武英郡王阿济格征明皮岛,王以敌兵坚守不能克,集诸将问进取之策,准塔与鳌拜对曰:我二人先登,誓必克之,否则不复见王。遂连舟越众渡海,举火为号,以待后师。敌兵据堡列阵,准塔与鳌拜冐矢石奋勇冲击,遂取其岛,叙功超授三等男。”
[25]清实录第2册.442-443.
[26]续杂录. //清入关前史料选辑.第3辑.430
[27]续杂录. //清入关前史料选辑.第3辑.430
[28]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3624.
[29]史语所影印.崇祯实录.302,崇祯十年四月戊寅.
[30]仁祖实录.卷32.崇祯十一年正月.//李朝实录.第35册. 256
[31]清太宗实录.卷三七.崇德二年七月.“怀顺王下擒获总兵沈世魁之曾梅勒章京”//清实录第二册.481.
[32]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3605.
[33]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3624.
[34]金应祖.鹤沙集.哀椵岛//韩国文集中的明代史料.第12册.249.
[35]补遗.卷四.毛帅东江//明史纪事本末.1470-1471.
[36]李安讷. 东岳集. 七月二十日丙辰舟次椵岛//韩国文集中的明代史料.第10册.132.
[37]毛奇龄.毛总戎墓志铭//东江遗事.卷下.//东江疏揭塘报节抄(外二种).229
[38]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3419
[39]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3423
[40]史语所影印.崇祯长编(王楫本).2484-2486,卷四一,崇祯三年十二月癸亥
[41]补遗.卷四.毛帅东江//明史纪事本末.1465.
[42]东江遗事.卷下.耿靖南传//东江疏揭塘报节抄(外二种).220
[43]东江遗事.卷下.孔定南传//东江疏揭塘报节抄(外二种).221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杜车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