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文龙死后的东江Ⅱ:宣沙浦大捷和黄龙激起兵变、登州兵变
本站已不再更新,详情见关于本站,如果有缘的话我们微信(youwuqiong2022)再见吧!
明冤.第五章.②
宣沙浦大捷
除掉刘兴治后,黄龙成了东江总兵。东江官兵在张焘和沈世魁领导下和后金在朝鲜沿海发生战斗,取得大胜。朝鲜史料记载:
“(崇祯四年六月)初九日,汉兵和胡人大战于广岩前洋,胡人乘三板船突入,汉兵大放火器,三船一时败没。清北居民尽为避乱,胡兵进不取胜于汉人,退无抢于我国,撤还之势已成,而若即撤去,见屈于汉,取笑于我,以此迟难。”
六月十一日,“张副总(张焘)领兵船四十余只,军兵四千多名,把截洋中宣沙浦近处,我国船五只挂在浅滩,奴兵与我国人同在船上,副总不意进兵围迫放炮,贼徒弃船投水,水浅得脱,只有空船。潮至水溢,汉人取其船去。沈副总(沈世魁)整齐兵船五十余只,精兵六千余名,火炮器械,盛备载船,十二日来泊蛇浦登岸,与贼相战,火具齐发,烟焰涨空,陵谷震撼,奴兵大败退遁,例匿其尸,斩级不多,收拾其委地头帕,不知其数,死伤几至四百余名云。此乃汉人所言,虽不可准信,而贼阵帐幕、甲胄、鞍子、旗帜等尽为夺来,首级之中,有面貌异常者,铁甲制度,别样镀金,似非卒伍之所着,因此可知贼将之死。……方接战时,臣等一行之人,登高望见军容甚盛,乘胜击杀之状,果如汉人所言。休兵数日,又有出战之计云。而军机严秘,未能详知。”
六月十七日,“汉兵与胡人战于宣沙浦。潮退时,汉船一只故为进退,挂岸不去,胡人自以为全船捕捉,争入乱战,汉兵号炮鸟铳,一时齐放,贼兵披靡,三进三败,大将一人中丸即死,及至潮入,击鼓吹角而去。”[1]
此次宣沙浦清军惨败,《清太宗实录》里完全掩盖,甚至以败为胜。刘建新、郭成康等学者说“在以‘实录’为标榜的官书中,还经常出现一些荒诞可笑的数字。例如,一六三一年(即崇祯四年)勒额礼等攻皮岛不克,后金阵亡千余,损失可谓惨重。然而在《清实录》中却只有这样一段记载‘……(六月)前往朝鲜借舟,朝鲜人坚不付与,我两路兵与二十六日起行而还……有察哈喇两红旗兵,监守所获小船,明兵来犯,穆世屯及二卒阵亡。我军奋勇逆击,败之。复沉其小船三,岸上明兵不能登舟,溺死者半。’,似乎出征之师因借船不得,并未攻岛。还师途中,明军来犯,又被清军击败。此次出征,清军仅阵亡三人。” [2]
从后金到清,由于某种病态心理作祟,篡改历史成癖。对己方战败之役,能不提则不提,能缩小则缩小。对此点是必须注意的,不能以清最后得逞,而无视其掩败为胜,篡改历史的劣迹。
3、黄龙激起兵变
张焘在崇祯四年十月被孙元化调去登州[3]。东江形势本有转色,可惜黄龙不是毛文龙,半年不到又发生兵变。崇祯四年十一月,“登莱廵抚孙元化疏报:‘皮岛总兵黄龙隐没兵士赏功银,又扣克春夏月饷,致众兵哗噪,拷折龙腿,割去耳鼻。岛中扰乱未定不可不亟为安戢,己令原任副总兵毛承禄,往查致変情由。随宜安抚。或因而用之,或遣官为代,俱听圣裁’”[4]
朝鲜人对此的记载是“椵岛都督黄龙,专废军政,贪黩无厌,凡除将官,必皆受赂,西来钱粮,不以给军。孙军门求买船只,送鸟铳、铜锅等物,而亦皆自占。军中咸怨,遂持兵器,会于都督衙门,绑都督以下诸将官,沈世魁亦在其中。”[5]
黄龙贪污当是实情,不过明朝给东江的军饷本不够用,要让士兵吃饱饭都难。黄被打断了腿,割掉了耳朵鼻子,也是极惨。朝鲜人《谕皮岛檄》给黄龙求情:
“贵岛自毛镇以来,素秉忠顺,往岁兴治作逆,戕害主将。本国爰举义旅,将致天讨,及阁部有命,旋即班师。厥后张、沈二将,讨灭刘逆,本国嘉其义举,许以同仇,凡此皆贵岛之所明知也。总镇督府黄,受天子明命,挂印建牙,来镇东江,此实皇朝之命帅,全岛之司命也。虽戎政失宜,士心不附。自朝廷议其得失可也。其在部下,唯当恪守分义而已。今者偏裨倡乱,敢行无道,执缚拘囚,有同厮隶,夺其印绶,掠其财贿,虽夷虏之凶顽,何以加此。总镇名位之隆,非陈将之比。而缚之与杀,相去无几。则今日之变,比诸兴治,宁有间乎?”最后用停运粮食做要挟:“顷者总镇以岛中乏食,屡请易粮,本国岁凶民饥,方一荒政为忧,而重总镇之请,前后许发一万七千石,已令饷臣,陆续催运。不谓总镇遽遭肘腋之变。当此之际,若复仍旧输粟以饷乱众,是助逆而养奸也。” [6]
《李朝实录》总结说皮岛都督黄龙“态行贪鄙,岛众忿恨”。将官王应元等人,率众哗变,把黄龙关押在私宅。我国送檄文声讨,岛上军民害怕断粮饿死,于是把耿仲裕、王应元等十多人收押斩首,扶黄龙出来管事,黄龙派游击江定国来催督粮饷。[7]
4、登州兵变
毛文龙被害后,孔有德(毛永诗)、耿仲明、李九成(毛有功)等散走四处。后听说袁崇焕伏罪被凌迟,毛文龙之冤稍微得以澄清,才又聚集登莱,成为孙元化手下将领。[8]崇祯四年闰十一月,孙元化派孔有德、李应元率一千人去支援大凌河。二十七日到吴桥县,百姓闭户,士兵饥饿抱怨。有个士卒抓了一只鸡,和当地王生员争吵起来。孔有德惩罚此兵,导致众兵愤怒,说:“我们去前线赴死,行军粮食没了,要买也没地方。不如回登州去请粮,再做打算。”第二天清晨,李应元和其父李九成(毛有功)把孔有德绑在演武场上,提议造反。孔有德同意,于是回兵攻城略地,直指登州。[9]
叛军攻到登州城下,茅元仪派张焘领辽兵,张大可领南兵出城作战。官兵本有胜势,张焘部下突然撤退,南兵大败,杀伤殆尽,张焘部下半数投降孔有德军。后其中三十人谎称从叛军逃回,请求入城,孙元化同意。入城者与耿仲明、陈光福等谋划内应献城。半夜举火,孔有德从东门杀入。孙元化自杀未遂,与张焘、王徵等被捉成为俘虏,张可大自缢。城中二十多门红衣大炮,三百门西洋炮和其他火器军械都为叛军所有。在登州之辽人都被授予兵器,编入叛军。[10]
此处所说的辽兵、辽民其实多是从东江诸岛转移至登州的士兵或难民,数量颇多。毛文龙被害后,山东巡抚王从义曾于奏疏中说“登州安插辽民不下数十万,况文龙给礼加衔者甚众,登之街市黄盖腰金者不计其数,变生意外可虞,臣请严饬。”[11] 孔有德和张焘所率都为东江兵,这些兵在登州被其他派系官兵歧视排挤,饱受困辱,内心早积郁了大量愤懑情绪。反意之浓,彼此相通。倒戈联手,也就不足为奇了。
原本被毛文龙苦心收留汇聚在东江,和后金有血海深仇的数十万辽东兵民,是可以成为歼灭后金的生力军。如今被逼转移山东,成为内乱之源,登莱也由大后方变成明朝的伤口。朝鲜人记载:
“(崇祯六年)三月,逆贼孔友德,耿仲明起,登州领兵投奴去。己巳毛文龙被诛之日,管下诸将率兵遁散,或投奴地,或入登莱,朝廷置而不问。两贼文龙腹心将官也,领兵船潜泊登州,诱聚贼党多至八九万,……至是窃发沿边,抢掠州县,将士军民,被害无数。”[12]
这一出一入之差距,足可把明朝推入深渊。文官拼了命要裁东江的军,好像裁了兵,就可以只给士兵吃饭,剩下东江几十万人不必吃饭,吸风饮露成神仙了。结果被他们裁减掉的东江人员,还是当了兵。只不过成了与明朝为敌的兵。
东江系叛军守了登州城足足一年多,各地明军轮番围攻,死打活打,硬是打不下来。期间策反内应的办法也想了。城内马骢是绍兴人,非东江系。和龚正祥、陈朝柱、龙韬、董溢、洪声、刘应宗、岳永升等十六人设誓歃盟,约定在崇祯十六年元旦伺机捆缚孔有德、耿仲明。但也被识破,全部被杀。
最后还是登州城内粮饷难以支撑,孔有德、耿仲明主动弃城,浮海出逃,官兵才收复了登州。说实话,明朝内地官将要是有东江系将领一半能力,也不至于让后金打入内地如入无人之境。
一些人昏聩到以为裁东江兵可省钱。结果从崇祯四年闰十一月开始,一直持续到崇祯六年四月的登州之乱,所费钱财,所造成的惨重损失足可供养百万东江兵。早把这些钱给毛文龙,后金被灭两个来回都绰绰有余。
按长编所言,毛文龙族子毛承禄,也参与此次叛乱:“旅顺营守备陈有时(原名毛有侯)攘臂而起,杀周、卫二将,率众七八千渡海附之。广鹿岛副将毛承禄,文龙义子之首也,亦率其众入登从贼,与有时并称总兵。”[13],后又有“毛承禄守水城”。但这些记载相当可疑。毛承禄在东江军中地位远高于李九成、孔有德。如他参与登州叛乱,没理由不以为他为旗帜,号召全东江镇的士兵。何至于反埋没其中。甚至到被明军海上追击,先被抛弃?周文郁《协剿纪事》记载“以贼舟蓬大得风,追赶不及,止击沉毛承禄等八船”,又说毛承禄浮海登陆投奔旅顺乞降。然而毛承禄若真入伙叛军,地位应是最高头领。所乘船怎会连普通叛军的都不如,先被明军追上击沉?甚不合理。
按朱溶《表忠录》记载,毛承禄是明官员派去劝降,孔有德欲奉其为主,毛承禄怒骂坚拒被扣留,后被放回。当事官员认为毛承禄和孔有德关系密切,又在叛军中留了这么长时间,必定投敌,回到明方别有图谋,遂将其处死。毛承禄死前笑着说“鄂王(岳飞)死,云必不独生,我知之久矣”。[14]
《东江遗事》的《孔有德传》也记载毛承禄并未和孔有德等人一起反叛,事情真相是:“孙抚令承禄往说之,有德谓之曰‘李少卿有言,归,易耳,今明官皆刀俎,我何能为鱼肉耶?’欲留承禄事之,承禄不可,寻归,以谗见杀”[15]
周文郁《边事小纪》中有《札毛承禄》,内容即是劝说毛承禄招抚孔有德等人[16],毛承禄被派去劝降一事多半不虚。至于诬陷其参与叛乱,或出于明方将官冒功请赏之私欲,周文郁等本对毛承禄猜忌,也不去辨真假。从周文叙述看,黄龙自诩计擒毛承禄之塘报也属谎报:“初谓黄镇必以解围见德,孰意反阴忌之。至谈及承禄奔旅情由,则益忌。盖彼已塘报计擒渠魁毛承禄矣。后以奇功论叙。余虽有报在先,而耻与之执也。”[17]
各种记载对照,《表忠录》记述当更接近事实真相。
孔有德、耿仲明等人即便叛乱之后,投靠后金也是他们最不情愿的选择。周文郁自述海上追击,一直追到了獐子岛 ,把叛军逼得遁入鸭绿江,又退据千家庄。官军围攻之下,“伤贼无算,贼营大恸”。即便此时,孔、耿二人仍未决定投奴,“次日,耿叛遣伪官徐得功乞命于余,以修筑南关,恢复金州赎罪。余许之”周文郁声称有猜忌者,偏在此时放炮攻击。叛军归顺之路彻底断绝,孔、耿二人把一封信附在箭上射给明方,其中说:“我等请求招抚之心是真,周总兵答允我们应该也不假,为什么又要放炮攻打?我等何所恃而出?”周文郁颇感怅恨地说:耿仲明过去获罪于老奴才逃到皮岛,此时已走投无路,乘机招抚,本来必定能成。
事已至此,只能继续打。明军四面合围,周文郁又抱怨东江军队放水,让孔、耿叛军得以从西北逃出,与后金会合:“无奈岛兵隐避夹江,终日不出,贼遂于西北面遁合奴营矣。”[18]
再说一下张焘。登州城的陷落,是其手下士兵所致,有领导责任。士兵投敌,他未跟随,自己回登州。登州城被攻陷,他没入伙叛军。和孙元化一起回归明方:“天津廵抚郑宗周疏报登抚孙元化、海防道宋光兰、监军道王征、登州知府吴维城、同知贾名杰、蓬莱知县秦世英、副总兵张焘等俱挈家口航海至津”[20]。后入狱,和孙元化一起论罪被处死。
崇祯六年七月,黄龙被孔有德攻克旅顺而杀。崇祯六年九月沈世魁任东江总兵。六年十二月,东江石城都司尚可喜于广鹿岛叛乱,投降后金。崇祯九年,孔有德、尚可喜、耿仲明三人分别被清封为恭顺王、智顺王、怀顺王。清入关之前所封三个汉人王,全部出自东江毛文龙部下。这三人在登莱、旅顺时不过是游击、都司之类无足轻重只能率领千人左右的中下层军官,到了后金却被封王。以前李永芳,以后祖大寿等都无此待遇。后金对东江力量重视到如此程度。
[1]续杂录. //清入关前史料选辑.第3辑.387-388
[2]刘建新、刘景宪 、郭成康.一六三七年明清皮岛之战.历史档案,1982(03)
[3]“辛未十月甲辰,副元帅郑忠信驰启曰:‘副总张焘因孙抚院撤回之令,率舟师一千三百人,发船而去。’”//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3480.
[4]史语所影印.崇祯长编(王楫本).3062,卷五十二 四年十一月
[5]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3483
[6]张维.溪谷集.谕皮岛檄//韩国文集中的明代史料.第12册.369
[7]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3485
[8]“自文龙诛,部下义子耿仲明、李九成、孔有德等畏罪逃四方,后闻袁崇焕磔死,文龙事稍白,复相聚于登、夤缘为将” //史语所影印.崇祯长编(王楫本).3188,卷五十五,崇祯五年正月, 长编的用词是畏罪逃,实则孔等人无逃之必要。应是出于对毛文龙无辜被害的痛心失望。周文郁在《孔李叛登本末》中之记载则是“己巳毛帅故,三叛及诸狡黠奉调过宁远,甫至即有奴入大安之报.”
[9]史语所影印.崇祯长编(王楫本).3132-3133,卷五十三,崇祯四年闰十一月戊辰
[10]史语所影印.崇祯长编(王楫本).3186,卷五十五,崇祯五年正月辛丑
[11]史语所影印.崇祯长编(王楫本).1437,卷二十四,崇祯二年七月壬寅.
[12]续杂录. //清入关前史料选辑.第3辑.393
[13]史语所影印.崇祯长编(王楫本).3187,卷五十五,崇祯五年正月辛丑
[14]朱溶.忠义录.表忠录.毛将军文龙传.//明清遗书五种.776.
[15]东江遗事.卷下.孔定南传//东江疏揭塘报节抄(外二种).221-222
[16]周文郁.边事小纪.卷三.孔李叛登本末.札毛承禄//中国野史集成27册.389.
[17]周文郁.边事小纪.卷三..协剿纪事//中国野史集成27册.395
[18]周文郁.边事小纪.卷三..协剿纪事///中国野史集成27册.398.
[19]史语所影印.崇祯长编(王楫本).2091,卷35,崇祯三年六月.
[20]史语所影印.崇祯长编(王楫本).3283,卷56,崇祯五年二月.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杜车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