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文龙死后的东江Ⅰ:刘兴治之乱
本站已不再更新,详情见关于本站,如果有缘的话我们微信(youwuqiong2022)再见吧!
明冤.第五章.①
毛文龙活着时,后金未能踏入关内一步,对宁远,锦州之攻击,浅尝辄止。毛文龙一死,仅三个月,后金就绕道进关,攻到北京城下。后来清军对大凌河城,对锦州的围困,再不象以前那样不到一月就回去,而是成年累月,直至守城官兵粮食耗尽投降为止。
从短期也就是崇祯二年这段时间看,袁崇焕杀毛文龙导致岛上兵民人心散乱,原先对后金的间谍侦探完全停止,对后金的牵掣袭击更谈不上。甚至出现这样的荒唐情形,朝鲜人在崇祯三年初才听闻后金侵入关内事,到皮岛探问消息,“岛中亦无的确之报。”[1]
从长期看,几十万力量通过各种渠道散失。剩下几万军队,和百姓总计不过十几万,分布在众岛上,力量被大大削弱,无法形成毛文龙时期那种巨大牵掣作用。毛文龙费劲心血挑选培养出来的一大批才干出众的东江将领,或陷于内讧屠杀,或陆续投敌。胜负天平开始完全倒向后金一方。
袁崇焕杀害毛文龙后把东江军队一分为四,毛承禄管一支,他自己的亲信徐敷奏管一支,刘兴祚管一支,陈继盛管一支。(《崇祯长编》中毛承禄作毛承祚,似误)。用意无非就是分化东江军力,互相挟制。他奏疏里声称,如果再选总兵接替,说不定会有第二个毛文龙:“倘更填一帅,因仍其局,文龙之后,宁无文龙树敌酿忧?为祸滋大!”[2]
从“树敌酿忧”这四字,可见他担心毛文龙的不是通敌,而是树敌。此点可联系袁当时正收留后金使者,双方联络处于火热状态。为了避免再出一个毛文龙“树敌酿忧”,才坚持不在东江设帅。后续奏疏里说“武臣总镇为极品,一得则为饱鹰。不若悬此一阶,为策功地” [3],其实就是让东江军队无法统一号令,陷于互相争竞掣肘的境地中。东江此后内斗不休,叛乱不止,几无宁日。
1、刘兴治之乱
崇祯三年初,在刘兴祚和后金战死后,刘氏兄弟在岛内作乱,杀死副总兵陈继盛。变乱起因是兵部尚书梁廷栋要调皮岛兵到宁锦,孙承宗虽反对调至宁锦,其实也主张移镇[4]。从陈继盛和朝鲜人对话来看,已有移驻部署:“副总及刘兴治等,今月内皆为移去,游击徐大复留此以候调发,而军兵妻子及老弱男女,仍住此处云”。岛上人心惶惶,从后金新逃过来的人员尤其不满,“各营军兵齐会衙门号诉曰:自奴中逃还之后,朝廷别无抚养之典,到今征发,急于星火,而安家钱粮亦不题给,许多家口,他无依赖之地,若令一时率去,则尤当前赴,不然则虽被军律,不敢从令云。”[5]
陈继盛百般安抚,军心依旧不定。四月十二日[6],刘兴治等借口为其兄刘兴祚设斋,邀请主要将领聚会,把陈继盛、王远、刘兴鹤、杨武烈、邓子智、程禧、李柏、李恒发等一并杀害。其中王远、刘应鹤是孙承宗派驻岛上的调兵及督粮官员[7]。岛上八十多个商人为陈继盛求情,刘兴治自脱其衣,以剑拟颈,说:你们要陈继盛活命就先来杀我。[8]
明方在四月十日刚派周文郁平息茅元仪激起的觉华岛兵变,仅隔两天又来了皮岛兵变,焦头烂额。 “时本兵梁廷栋悠忽无远略,岛帅毛文龙既死,视若赘疣,议内徙其兵民,至是变起仓促,始深以海上为深忧。上言:‘兴治、兴沛据岛而叛,拘兵船商舶,此不南走登莱,西叩山海,则纵横海岛间,据为扶余,是建州之外又生一建州矣’”[9]
明政府决定调张可大回登州严守,派周文郁往皮岛招抚。周文郁五月六日至双岛,刘兴治所遣生员王绍基五月十日来岛,告激变始末,并送请罪疏。周派人送王绍基去孙承宗处,又派姚得卿、刘尔正去皮岛以祭刘兴祚之名,送信给刘兴治。结果姚等人在广鹿岛就碰上了刘。刘兴治回信问周在何处见面,周还未及回复,五月二十九日刘已率军至距旅顺只有五十里的小平岛。而在此之前刘兴治已和后金书信联系. 《太宗皇帝招抚皮岛诸将谕贴》中说:
“又五月十八日,差李世武同来人何尽孝带去金国汗书与刘府列为兄弟知道,今欲一金人到岛,说的有理,但因前年文龙哄下金人到岛,或杀或解,故人惮去矣,况尔既杀岛中多官,是在南朝作仇,在我有功也”[10]
后面还附有刘兴治等来书:“大金国汗,汤武尧舜之君,实有所以收拾人心者也,臣等有先见,戮职官陈继盛等率众归服”。[11]
刘氏兄弟,降金之心半真半假。但杀掠各岛,形同叛乱。[12]旅顺去登州不过一帆,“兵民汹汹思窜”。周文郁一边移文登州镇定人心,一边携僮仆数人驾轻舟于六月一日到小平岛和刘兴治会面,以其兄刘兴祚为国战死之忠烈来感化,刘兴治长叹失声。周又以岛中兵将未必与其同心作乱反复开谕,刘兴治亦颇忧惧。汉夷官丁又在帐前请饷:“近一年未见粒米文钱,我等将饿死”。周说“去年内地有事,现在我驻扎在此,为你们催请粮饷,饷到方回,尔等且安心。”
崔耀祖催促刘兴治杀周,刘犹豫不定。周文郁伺机对部分家丁岛兵说:“你们从夷地千辛万苦、九死一生逃到皮岛,都是忠心好人。你们当日在奴地是死,现在来岛中有了活路。如果步步向好处走,父母妻子兄弟也日日在生路上过。如果走邪路,就是自寻死路,和在奴地有什么区别。你们因为奴贼奸淫劫杀,所以恨他怨他,恨不能杀光他们。现在你们如果也效仿奴酋所为,人们岂不是也怨恨你们,要尽杀你们?”岛兵听了也颇感动。
到了六月十三日,登州道饷司解到饷银五万两,以每兵七钱发给各兵。各兵以关宁之例,纷纷抗议要求领一两四钱,周拒绝。刘兴治又派人去双岛装运米豆,与在双岛的赵不忮、胡以宁发生冲突。当夜,刘兴治派郝成功等率夷丁十数人持刀围住周文郁。周文郁辩解“两将惊逃,我不知。两将未到旅顺,不知道你们是好人还是乱人。我虽有谕贴去,但他们或以我是被逼。这是他们不省事。”周又挑拨郝成功说“象你这样的好汉,就是在内地也可做将官,你勉力图功,我会给你请求升官。”郝成功很感动,回去劝说刘兴治放过周。六月十九日,王绍基从关门回来,向刘兴治转告了孙承宗的意见,和周文郁所言颇符,准许刘氏兄弟立功赎罪。到七月二日,刘兴治携酒至舟送别,周文郁勉以忠义,“灭奴报国,与令兄争气”,“兴治搏颡大哭,从人莫不堕泪”。[13]
不过刘兴治应未完全被周文郁说服,仍抱骑墙态度。《满文老档》记载崇祯三年七月十一日,后金头目皇太极率诸贝勒和刘氏兄弟派来的使者盟誓:
“金国汗与执政诸贝勒代善、莽古尔泰及阿巴泰、德格类、济尔哈朗、阿济格阿哥、多尔衮、多铎、杜度、萨哈廉、豪格等盟誓天地。海岛之刘兴邦、刘兴基、刘兴治、刘兴梁、刘兴沛,杀其明帝所属之官员,率诸岛之人,欲与我同盟,为今后生计立誓。岛中之人,或住岛中,或登陆以居,不归我属,视为友邦。又其由我处逃去之诸申、蒙古人,诸申、蒙古,不以原系我属索取之。若负盟约,不以友邦相待,索还逃往之诸申、蒙古人,追究刘氏兄弟往来,逮捕来朝者,将必遭天地谴责,夺其纪算,使之夭折;若刘氏兄弟诓我,反向明帝,抑怀有二心,以求中立,则天地谴责刘氏兄弟,夺其纪算,使其夭折。我双方果能践盟,尽忠相处,天地佑之,俾克永寿!”[14]
只要东江诸岛不站在明朝一边即可,连逃去的女真人和蒙古人都可不予索回。似乎只要能把东江力量拉到和明朝对立,再过分的条件皇太极都能答应。这也就不难理解后来孔友德、尚可喜、耿仲明之类投降后金,居然并封三王。后金对东江力量的高度重视,和明朝方面对东江的轻鄙,成鲜明对比。
应该说毛文龙在时,刘氏兄弟投奔皮岛是真心的,否则不必拖家带口齐赴皮岛。但毛文龙被杀,刘兴祚被调离,又在关内战死。己巳之变后朝廷官员又纷纷鼓吹东江移镇,陈继盛又软弱不能为军民请命。以上一系列事件,才导致他们对在明军的前途悲观,且袁崇焕杀害毛文龙之事,也令皮岛将领人人自危,丧失基本安全感。刘兴治杀陈继盛恐也是鉴毛文龙之前车,有后下手遭殃的考虑。但之后的一段时间内,甚至与后金盟誓后,刘兴治也未下决心投金。从朝鲜记录来看,崇祯三年九月有刘氏兄弟率东江士兵从朝鲜义州渡江,至通远堡追杀三百多鞑兵,斩首四十多级的记载。[15] 周文郁也记载“九月,兴治剿奴立功。与奴战于青山,得四级。战于凤凰堡,得十七级。擒活夷一,获马骡器械称之。战于通远堡得十三级。”[16]这时的刘兴治或是真心希望通过与后金血战表明忠心的,然而朝内官员只当刘就此服帖,沾沾自喜,也未给刘兴治什么像样的奖赏。
崇祯三年十一月,登莱巡抚孙元化提议派出身关宁的将领黄龙驻岛,兵部尚书梁廷栋建议加黄龙总兵衔,“充度辽将军,专以恢复四卫事委之”,“越数日,龙奉命赴皮岛受事”[17]。但掌皮岛实权当仍是刘兴治,黄龙纵去过皮岛,也未真正接手。他此后头衔仍是登莱总兵。
东江夹在明廷、朝鲜、后金三方间,粮饷难继,纵和后金拼死作战,朝廷官员也麻木不觉。刘氏兄弟应该是觉得留在明方困苦不堪,前途渺茫。连毛文龙这样开辟东镇的元勋都能被害,更何况他们?加之明廷急着让黄龙接管东江,这或是最终刺激刘兴治在崇祯四年三月屠杀岛上汉人军民,彻底倒向后金的因素。
据朝鲜人记载,崇祯四年三月十六日刘兴治聚集降鞑八十多人,披挂盔甲,劫杀大小将官。又有五百多鞑兵,乱入岛中人家,屠杀汉人不计其数。十七日,又屠杀岛上五十多名商人,尽夺其货物。有汉人告诉在岛上的朝鲜使者:“刘兴治和降鞑,要投后金,众人不肯跟从,故大肆屠杀,明天要把岛民全部杀光。”到了晚上汉兵屯聚在刘兴治衙门后山峰上,炮声震天,火箭蔽空。刘兴治官衙被焚烧,岛中如昼。骚乱一直持续到十八日早晨,汉人争着杀岛上降鞑及其妻子儿女,刘兴治的兄弟和其心腹,被全部杀光,被杀死的降鞑不计其数。刘兴治本人,有说死于乱兵,有说是被烧死,也有说是乘船淹死在海里。还有说是有降鞑怒于受刘连累,将其打杀。领导这次反抗的是游击张焘、参将沈世魁、李永同、吕得宝等人。[18]
而登莱总兵黄龙报告事情经过则是另一版本:三月十六日,刘五(刘兴治)召集二百多名商人,以无粮欺诳为由,要把他们都杀了,把刘兴基捆打三十,又杀沈世魁一家,只有沈世魁一人脱身。第二天,刘三山、刘四(应是刘兴基)、沈世魁一齐潜入刘五家,至深夜杀死刘五。“兴治死则兴基无所逃其党,当俱尽矣”。[19]依此,刘兴基反对刘兴治叛明投金,甚至大义灭亲,助沈世魁杀刘兴治。岛上汉人军民愤怒恐惧之下,不分青红皂白把刘氏兄弟和跟随他们从后金逃出弃暗投明的降鞑一并杀了。
朝鲜使者记载内容得于直接见闻,或更近于事实,但黄龙所述也可提供更全面的视角。
[1]郑经世.愚伏集.//韩国文集中的明代史料第8册.503
[2]史语所影印.崇祯长编(王楫本).1416-1417,卷二三,崇祯二年六月甲戌
[3]史语所影印.崇祯长编(王楫本).1485,卷二五,崇祯二年八月庚午
[4]枢辅孙承宗奏“臣以为其说宜两用之,以一万八千留于长生广鹿等岛以从崇焕后定之制,而调一万于蓟州、昌平补各省援兵之缺。”//史语所影印.崇祯长编(王楫本) .1794,卷三一,崇祯三年二月
[5]赵庆男.续杂录//清入关前史料选辑.第3辑.372.
[6]崇祯长编记载刘兴治之乱在五月部分。而《明史纪事本末补遗》记载则为四月,周文郁《抚边纪事》刘兴治之乱也在四月,另朝鲜人之《续杂录》月份缺失。综上周文郁为最前线人员,以其所记为准
[7]周文郁.边事小纪.卷二.抚变纪事.“至是遂仇杀继盛,并杀枢辅调兵官王远,及督粮经历刘应鹤等”//中国野史集成27册..372.
[8]赵庆男.续杂录//清入关前史料选辑.第3辑.373.
[9]补遗.卷四.毛帅东江//明史纪事本末.1464.
[10]太宗皇帝招抚皮岛诸将谕贴//罗振玉.史料丛刊.初编//于浩.明清史料丛书(影印本).第2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234-235
[11]同上,第251页
[12]“刘兴治既杀陈继盛等,因与其兄弟放船至长山岛,纵兵杀掠”//史语所影印.崇祯长编(王楫本).2013,卷三四,崇祯三年五月甲午
[13]周文郁.边事小纪.卷二.抚变纪事//中国野史集成27册.372-380
[14]满文老档.1065.
[15]续杂录.“九月初三日,刘将自义州领兵渡江,遇鞑兵三百余气,追至通远堡,夜袭斩首四十余级,夺马十余匹,生擒真鞑一名而还”//清入关前史料选辑.第3辑.382.;另外明史纪事本末补遗也有“九月,皮岛刘兴治袭建州兵于青山、凤凰堡,屡有斩获”//明史纪事本末.1465.
[16]周文郁.边事小纪.抚变纪事//中国野史集成27册.380
[17]史语所影印.崇祯长编(王楫本).2392,卷四十,崇祯三年十一月
[18]续杂录. //清入关前史料选辑.第3辑.384. ;李植.泽堂集.孙军门前移咨//韩国文集中的明代史料.第11册.433
[19]史语所影印.崇祯长编(王楫本).2681-2682,卷四十五,崇祯四年四月.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杜车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