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冤增修版》东江史事相关地域图及说明

本站已不再更新,详情见关于本站,如果有缘的话我们微信(youwuqiong2022)再见吧!

听出版社的编辑说,《明冤增修版》已经印出,再过一周多就会上架。这个增修版,我是花了比较大的精力修改添补,不仅精简了原版文辞,恢复并补充参考文献注释,调整了部分内容结构,还增加了许多新的材料。改动增加的内容可能将近原书的三分之一。具体改增之处,以后会在微信公号上逐渐贴出来。这里先把为增修版绘制的地图和相关说明发一下。


我的绘图能力属于从小不及格的那类,画地图更难以想象。所以尽管明冤第一版的时候就感觉没地图,难免含糊,但自己不会画,请别人画也不太可能,网上也有一些毛文龙活动相关的简略地图,一来直接照搬未必合用,也非我所愿,二来也会有版权问题,所以第一版就是干巴巴文字到底了。


决心对《明冤》大幅度精简和增加内容之后,文字部分完成时,觉得这次再没地图,有些说不过去。也曾经咨询过一位朋友,说出钱的话,也可以请人画。虽然价钱其实是很便宜,我还是决心先自己试试看。等自己动手了,我才发现请别人画这个图,是不太可能的,耗费精力实在太大,除了谭其骧明代辽东地图里有的部分,其他没有的地点究竟对应现在什么地方,查证并且标示出来还是很麻烦。


我自己是费了很大的力气,眼睛都花了,才弄出这么一副图来。但因为没受过任何画地图的训练,画图基本技能都没有,粗糙程度也就可想而知。标志地点的黑圈的大小都杂乱无章。有些地方因为是对着部分现代地图描的,可能把一些现代才有的水库河流都描进去了,还有个别古地名旁边有现代市名。

好在最初用意就是让读者知道文中提到那些地名大概在哪里,相对位置如何,地域所处位置大概形势如何,能达到这个目的就可以了。


本打算让出版社直接把这个图放在实体书,供读者参考。编辑也确实希望书里有地图。但现在对地图的审查严,包括对历史地图都很严苛。过去或许自己随便画画就可,但现在不行。

所以我就把这张《明末东江史事相关地域图》发在微信公号里,有兴趣者可以和书的内容对照参考。

图比较大,不知道发在微信文章里,能不能显示清楚。




(用预览查看了一下,发现果然字都看不清,看来只能把这个大图分割成几部分才行。






《明末东江史事相关地域图》说明

《明末东江史事相关地域图》是本人参考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第7册中的“明京师(北直隶)”,“山东一”,“山东二(辽东都司)”,以及相关现代地图绘制而成。制作潦草,仅作东江史事涉及地名所处位置大概示意之用。有些地名,在谭其骧图中没有,是找到古地名和现代地名的对应关系,再在现代地图上找出其位置,然后对应标注。粗疏错漏之处难免,欢迎指正。

这里就其中一些作下说明。周文郁《边事小纪》之《恢复四城纪事》里提到建昌城。今之辽宁葫芦岛市有建昌县,显然不是同一地,按位置更符合今之河北唐山市的建昌营镇。周文郁提到的燕河、台头营[1],则分别对应现在的秦皇岛市卢龙县燕河营镇,以及秦皇岛市抚宁区台营镇。

努尔哈赤天启五年杀汉人的布告里提到船城:“本年船城之人,耀州之人,欲带户口投明”[2]。茅元仪《督师纪略》里也提到船城,“左辅自上流至船城,船城民杀一孤山、夷贼数十,全城而还,船城近沈阳二十里,奴闻变,皇遽欲遁,无暇南下。惜喻抚格之,舟师至廿八竟不至。”[3] 茅元仪所谓沈阳,应该是辽阳之误,距离也不对。明代《辽东志》中有辽东都司治卫山川地理图,船城在辽阳城之西南方,沙河与太子河交汇口之东南方,鞍山驿之西北。[4]  再查清之辽阳州志,“船城:(辽阳)城西六十里,系土堡”[5]。再查辽阳市辽阳县的百度地图,放大后,柳壕镇有一个“大川城”的村,此大川城和船城音近,应该就是船城演变而来的地名。故船城所对应之现代位置应当就是辽阳市辽阳县柳壕镇大川城。

东江塘报以及《辽海丹忠录》里多次提到深河寨、牛毛寨、马家寨、董古寨等地名。按《恒仁县境最大的古战场》一文,牛毛寨位于现在桓仁县四河乡大甸子村,马家寨位于今桓仁县四河乡三道河村附近,深河为恒仁县的六道河,深河寨应当是位于桓仁县二户来镇黑卧子村附近[6](从百度地图看,二户来镇现在已和其他镇合并为华来镇)。 至于董古寨的位置,按《栋鄂部研究》一文,“董古寨,疑是大甸子村沟口形似马鞍的马鞍山城”。[7]  

东江塘报里多次提到凉马佃子,如毛文龙天启三年十月塘报一面督领就近水陆官兵三万员名,各裹粮二十日,兼程而进,从昌城过江,进云头里,出莺儿沟,至凉马佃子擒获鞑拨二名,审称……”[8]

按明末清初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宽奠堡,司(指辽阳城)东南五百里。万历六年筑。其东有通夷关,又东北有松子岭、林刚谷,俱接建州塞。堡东又有晾马佃,亦曰晾马台,贼冲也”[9]。则凉马佃在宽奠堡之东,但具体位置没说。《恒仁县境最大的古战场》一文注释里说“亮马佃在宽甸县东部,当是今太平哨”,查百度地图,太平哨镇在宽甸镇之东北方,本图中即按太平哨位置标注凉马佃子,从图看从朝鲜昌城过江,往西北走就能到。

又顾祖禹引用《边防考》称宽奠被边人称之为张其哈剌佃子:“宽奠新疆,逼近建州,边人谓之张其哈剌佃子。万历中,李成梁弃其地为建州耕牧。”[10] 但据朱诚如考证此为误传,宽奠并不在李成梁弃地之中。按熊廷弼实地考察所得,张其哈剌佃子在叆阳西北方向五十里,和宽奠相距近一百五十里,并非同一地。[11]

茅元仪提及毛文龙侦察兵进入后金腹地之深时说“夏半之时有窃虏之骑直至荞麦冲,事露为虏所歼,荞麦冲为辽阳所属,而去三岔不百里,其入亦深矣”。[12] 按《清太祖武皇帝实录》,则荞麦冲在耀州城南。[13]

在《中国历史地图集.明山东二》中复州卫南标注的北信口,应该即是袁崇焕赴双岛时所经北汛口;对应的南信口,即是南汛口。在《读史方舆纪要》中的记载为:“海在卫西四十五里。有白沙洲,最为险要。南为南信口,北为北信口。”[14]

袁崇焕赴双岛时视察的小黑山、大黑山,应该就是金州附近之小黑山、大黑山。方舆纪要中说“大黑山,卫(金州城)东十五里。绝顶有城,四面悬绝,唯西面一路可通,中有井,昔人避兵处也。又有小黑山,在卫东北七十里。”[15]

谭其骧图中未标注猪岛、蛇岛、双岛、小平岛、三山岛。本图参考现代瓦房店市、金州、大连、旅顺等地图,尽量加以标注。这里也把《读史方舆纪要》中所说各岛相对位置之记载附上,以供参考。

 “双岛《志》云:有二。南双岛,在卫(金州)西南百里。又北十里,即北双岛。《饷辽图》:自旅顺口西铁山至老猫圈三十里,又西北至双岛四十里,自双岛至羊头凹四十里,羊头凹至八只船四十里,八只船至宗岛三十余里,宗岛至长行岛亦三十余里,长行岛至老瓜岛六十里。又至归洲百余里,又至南套三十里,南套至盖州二十里。又由北套百余里而至三岔河。自旅顺口至三岔河,凡五百五十里。此由海道溯辽河之旧迹也。

三山岛在城南七十里海中。天启中,毛文龙言三山岛在旅顺东三百里,从岛可以入旅顺。旅顺者,登、莱、朝鲜水路津要也。三山岛转北二百里,为广鹿岛,从岛可入金州。广鹿岛而东五十里为长山岛,从岛可入复州。长山东北二百余里为石城岛,从岛可入海州。石城相近有小松岛,从岛可入盖州。石城又东二百余里为鹿岛,从岛可入岫岩。鹿岛而东二百里为鲜镇,宽、叆以兵守之,乘间抵隙,可以惟意所向矣。

皮岛,卫(指金州)东七百余里。地形广衍,有险可恃。天启中,毛文龙屯驻于此。其东北为僧福岛,又东北即朝鲜东境之铁山矣。○长行岛,在卫(金州)东南百余里。天启中,毛文龙使朱昌国驻长行岛,曾有功驻三山岛,张盘守金州,为百里棋布之势,是也。”[16]

长行岛,疑即是长生岛,所谓在金州东南百余里,应当是在金州西北百余里之误。顾祖禹所述从旅顺往北走,经过双岛,经过长行岛,到盖州,再往北到三岔河。则长行岛很大可能在金州西北方向。而不太可能在金州东南百余里。而在复州卫部分介绍长生岛时则说“长兴岛,卫(复州)西南四十里,亦曰长生岛”。长生岛亦名长兴岛,和长行岛音近。另外明神宗实录里有“东抚又奏:海运另有一途,自登开洋,望铁山西北口,至羊头回,至中岛,至长行岛,至北信口,至兔儿岛,至深井,至盖州”。[17]

则长行岛位置就是在中岛和北信口之间,和长生岛位置符合。

朝鲜相关的地名也说明一下。天启时期朝鲜使者往明朝,多从宣沙浦发船。又崇祯四年,东江与后金战于宣沙浦。此宣沙浦在朝鲜何地?根据刘宝全的《明末中朝海路交通线的重开与中朝关系》一文,宣沙浦在今朝鲜平安北道铁山半岛仙岩里附近的港口。[18]

图中朝鲜镜城为建州左卫初设地,是建州女真起源之老家,所以有必要特别标注一下。一般以为朝鲜会宁城是建州左卫初设地,按王冬芳《关于明代中朝边界形成的研究》一文,建州女真之祖,建州左卫第一任指挥使猛哥贴木儿,其始受明钦差之命时的居地是在镜城,当时还并无会宁城。[19]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边事小纪.359

[2]满文老档.645

[3]茅元仪.督师纪略.12//明史资料丛刊.4.109.

[4]毕恭任洛.辽东志. 辽东都司治卫山川地理图//丛书集成续编(上海书店版).47.609.

[5]杨镳.辽阳州志.卷八.城池//丛书集成续编(上海书店版).48.11

[6]王丛安.恒仁县境最大的古战场——细说萨尔浒大战的东线之战,满族研究.20013

[7]王丛安.栋鄂部研究.满族研究.20073

[8]东江疏揭塘报节抄.24

[9]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三七.山东八//续修四库全书.602册史部.地理类.623.

[10]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三七.山东八//续修四库全书.602册史部.地理类.623

[11]朱诚如.明末辽东“弃地”案考实.辽宁师院学报.19825

[12]茅元仪.石民四十集卷九十三.报谢苧萝中丞书(乙丑 天启五年).//续修四库全书.集部1387.114

[13]清太祖武皇帝实录.卷四//清入关前史料选辑.第一辑.383

[14]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三七.山东八//续修四库全书.602.史部.地理类.641

[15]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三七.山东八//续修四库全书.602册史部.地理类.646

[16]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三七.山东八//续修四库全书.602册史部.地理类.648-649.

[17]明神宗实录.10832. 第五百七十三卷,万历四十六年八月壬申

[18]刘宝全. 明末中朝海路交通线的重开与中朝关系——以李民宬和赵濈的《朝天录》为文本.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

[19]王冬芳.关于明代中朝边界形成的研究.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73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杜车别

支持游无穷网站的发展

类似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