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十二大全才排行榜(上:第12名—第9名)
本站已不再更新,详情见关于本站,如果有缘的话我们微信(youwuqiong2022)再见吧!
说是排行榜,但也不过就是我印象里有的几个作一下排行。见闻有限,疏漏难免。
所谓全才,一般有文武全才,文理兼通之类的说法。这里不妨就文、武、理三项综合评估,并可以细分。
文,可以分为科举表现、文艺水平、思想成就;武,可以分为个人武艺和军事能力,理,指数理或科技、工程、器械制造方面的能力和成就,文中简称理工。每项100分,满分600分。
评价标准,科举(不包括武举)得解元、会元者95分以上。未参加科举,可酌情按其知识能力水平给分。文艺和武艺、思想、科技等达到同时代中国顶尖水平是95以上,专门史如科技史、文学或其他艺术史、思想史、军事史上留名就是90以上,较为优秀81以上。未见这方面能力的记载,就是60上下,一般取50分。其中思想可以是文学思想、艺术思想、科技思想、军事思想,而不一定限于哲学思想。
分数评价不过是为了排名方便,难免主观成分,读者不必全然当真。为了直观期间,除了打分,每人每项还给以星级评价。
91-100为五星级 ★★★★★;81-90为四星半 ★★★★☆ ;依此类推。
第十二名 朱载堉 总分483分
科举 ★★★★★ 94分
朱载堉为明代科技史上一巨擘,被誉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晚明“思想、文化领域的历史巨人”。(邢兆良《朱载堉评传》语)
他有很深儒学根底,受程朱理学影响尤其大,其兴趣受理学影响可见其自述“臣笃好数学,弱冠之时,读《性理大全》,见宋儒邵雍《皇极经世书》,朱熹《易学启蒙》,蔡元定《律吕新书》,《洪范皇极内篇》等而悦之,口不停诵,手不停批。研究既久,数学之旨颇得其要。”
传统语境中“数学”一般指象数之学,和现代所谓数学,并不完全等同。不过就朱载堉个人实践而言,他说的数学就当成现在普通意义下的数学也无不可。
万历二十一年,朱载堉58岁时,对宗室子弟入学应举做官之事,给朝廷上疏,提出七条建议,列出具体操作办法。
万历二十二年正月,万历皇帝下令批准推行:“上令即行各藩,大破拘挛,从公用舍,以称朝廷激励贤宗之意。”(明神宗实录)
科举所涉儒家经典,朱载堉有系统学习,深入掌握,是毫无疑问的。只是碍于宗室王族身份,未能参加。但以其天赋和才学,若参加,表现当属最优秀之列。科举可以给94分。
文艺 ★★★★★ 99分
朱载堉在音乐、舞蹈、文学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且著书立说,在中国音乐史、舞蹈史上有重要地位。其十二平均律的成果本身就是在其精通音律的基础上得以实现。音乐方面著作除了记载十二平均律的《律吕精义》之外,还有《瑟谱》、《乐学新说》、《操缦古乐谱》、《旋宫合乐谱》等。
舞蹈方面,在《律吕精义.外篇》之卷九、卷十,将之上升到舞学的高度,通过舞学十议,建立完整系统的舞蹈理论体系。并有《六代小舞谱》、《小舞乡乐谱》、《灵星小舞谱》等。按《朱载堉评传》所言“用文字形式说明舞姿具体动作及表达具体内容,用图谱标定舞者在舞蹈表演的每一过程,在舞台上的具体位置、脚步姿势、群舞的队形变换、组合和各种舞姿的分解动作,并配以伴舞的乐谱和节奏谱。朱载堉用文字、图谱、乐谱和节奏谱构成的总舞谱是很严密的,至今人们可以按照他的总舞谱重新排演这种舞蹈”
文学方面,他著有《醒世歌》流传于世。
文艺方面,可以给99分
武艺、军事 ★★☆ 50分
未见朱载堉在武艺和军事上面的才能记载,都给个50分
思想 ★★★★★ 95分
朱载堉可谓程朱理学格物致知思想的忠实践行者和发扬者,其对数学作用的阐述,以及用实践检验的态度对待前人的观念,摒弃传统音乐理论中谶纬迷信内容,在思想史上都值得一提。
朱载堉言“数者,自然之用也,其用无穷而无所不通”“日月之食,预算可推而知,则是数自当然”“天运无端,惟数可以测其机;天道至玄,因数可以见其妙。理由数显,数自理出。理、数可相倚而不可相违”
郭树群在《朱载堉与“东方式的文艺复兴”》一文中说朱载堉“强调数的科学作用,把数作为探求自然规律和检验事物规律的基础,这已是近代科学思想的萌芽”。“朱载堉以求‘数真’构建其他的理论律学基础。……以能够揭示自然规律的算学逻辑,演绎出音响世界中一种人为的的律学法则,其科学意义正与文艺复兴时代的追寻科学规律的文化思潮丝丝入扣,一脉相承”
朱载堉注重实验,以制作新的乐器,试验来检验新律,说“实验则易知耳”,也被认为是“朱载堉这种科学思路和科学方法和近代科学精神相契”(《朱载堉评传》语)
思想方面,朱载堉可以给95分
理工 ★★★★★ 95分
朱载堉十二平均律创造性成果,不仅在同时代中国是第一流的,在当时的世界也是第一流的成果。其对等比数列的研究,在数学史上也是值得一提的。把2开十二次方达到的计算精度也远远超过了同时期西方的同类计算。
可以给95分
第十一名 熊廷弼
总分:491分
科举 ★★★★★ 95分
熊廷弼科举乡试第一为解元,分数可定位95
文艺 ★★★★ 80分
文学、艺术方面没有什么太突出的表现,不过据钮琇记载其和冯梦龙有交往,对冯作品颇为欣赏,应该也有一定文艺水准,可定为80。
武艺 ★★★★☆ 85分
个人武艺,罪惟录记载熊“负膂力,能左右射”,但未见其战争亲自杀敌的记载,可定为85。
军事 ★★★★★ 96分
军事才能,熊应该是比较优秀,三方布置战略暗含主动放弃广宁,争取战略主动。碍于明代政治权力格局,难以实施。可定为96分。
思想★★★☆ 70分
熊在军事、边防思想方面也有可道处,故可定为70
理工★★★☆ 65分
熊在江夏等地治水,亲自勘察,规划工程,有一定表现,可定为65
第十名 明宣宗朱瞻基
明宣宗 总分494
科举:★★★★★ 95分
《名山藏》言:“上读书一目数行,尽衷皆举,经史百家莫不涉意。”“未尝一日去书,下笔蜂涌,皆传修齐治平之道,翰墨图画随意所在,尽极精妙”
《尧山堂外纪》记载明宣宗,“长歌短章,下笔即就,每遇南宫试,辄自草程式文。曰:‘我不当会元及第耶!’”
会元及第是明宣宗自估的水平,实际应当相差也不远。可定为95分
文艺:★★★★★ 94分
明宣宗诗歌文章写作能力都应属上佳,尤其擅长绘画。
《无声诗史》卷一言“帝天藻飞翔,雅尚词翰,尤精于绘事,凡山水、人物、花竹、翎毛,无不臻妙。上书年月及赐臣姓名,用‘广运之宝’,‘武英殿宝’,及‘雍熙世人’等图印”。
《明画录》卷一言:
“有明翰墨,莫尚于景陵(明宣宗陵寝,代指明宣宗),缣素点染,天机横溢,颁赐臣列,目为至荣”。
“宣庙留神词翰,尤工绘事,山水、人物、花鸟、草虫并佳。天纵异能,随意所至,皆非人力所及。”
(见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画史丛书》第三册))
明末清初侯方域有诗《章皇帝御笔歌》:
宣宗御写《三老图》,峰石涧松势相扶。其下水流若有声,远听涌涛近即无。我闻丹青有神气,况是天翰洒宸谟。白练生风朱玺寒,采凤瞥空苍龙呼。其中规模瞬息定,至今想见山河纡。岂期鼎湖二百年,此画出宫久流传。此画犹有人宝惜,非宝故国宝云烟。濠上寝宫生秋草,天寿近闻有赐田。赖有宣皇能绘事,见此百感翻悽然。看画未毕心如缕,整衫下拜头空俯。同时拜者有陈生,更有吴幕周少府。区区两生两小臣,洒泣奎章何所补。甲申长安勋贵人,不忆列宗与二祖。
明宣宗的绘画水平应该是相当高的,足以画史留名,在同时代画家中也属上乘。可以给94分
武艺:★★★★☆ 90分
明宣宗被明成祖早早立为皇太孙,重点栽培,骑射功夫是不错的。《名山藏》言“永乐九年立为皇太孙,三从征胡,于马上指示胡山川。故上自少晓兵略,善骑射。”
《尧山堂外纪》记载:“宣庙为皇太孙日,端午节,成祖驾幸东苑观击球射柳,听文武群臣、四夷朝使及在京耆老聚观。自皇太孙而下,诸王大臣以次击射。太孙连发皆中。”当时朱瞻基为15岁。
后来宣宗也有亲自上阵杀敌之记录,可定为90分,
军事:★★★★★ 96分
汉王朱高煦在朱棣靖难中出力颇多,朱棣对其军事能力也颇为倚重,甚至有以传位暗示之事。但在宣宗即位后,其举兵造反,未得半点施展空间,即被宣宗拿下。本来麻烦棘手之事,变成易如反掌。虽说有形势关系,但朱瞻基本人的军事能力,应当是不容低估的。
另一个说明问题的是杨士奇《三朝圣谕录》记载的,宣德六年八月:
“车驾巡边阅武,至蓟州遵化,驻师石门。边报兀良哈万余骑入寇,已迫塞下,将士请击之。上曰:「兵贵神速,朕以铁骑争先赴之,当令迅雷不及掩耳。将士以次徐来。」上率兵至喜峯口前,包虏阵,飞矢如雨,虏狼狈死者甚众,余众退走。上以铁骑数百绕出阵后,尽获之,斩其酋首,遂命将士捣虏巢穴”
按语则云:“宣庙英武亚于成祖,故平内难、芟外夷皆躬履戎阵,如摧枯拉朽。其所以然者,由宣庙为太孙时尝因猎讲武,从成祖北征,习知用兵,故遂能如此。”
可给96分
思想、理工 ★★★
这些方面,未见宣宗有特别突出表现和建树,就给个60分
第九名 王阳明
总分 499分
科举 ★★★★★ 92分
王阳明在科举中表现还可以,但没有解元、会元,给个92分。
文艺 ★★★★☆ 83分
没有太突出的表现,不过也有人称赞过王阳明的文章,给个83分
武艺 ★★★★☆83分
《明史》中有王阳明“顾益好言兵,且善射”的记载、
《名山藏》言“守仁初溺于任侠,再溺于骑射,三溺于辞章,四溺于神仙,五溺于佛氏,而归正于圣贤”
其射术应该不错,但应该也仅止于此了。给个83分
军事 ★★★★★ 92分
王阳明在平定山贼上有功绩,“守仁亲率锐卒屯上杭。佯退师,出不意捣之,连破四十余寨,俘斩七千有奇,指挥王铠等擒师富。”
平定宁王叛乱,也是众所周知。
虽然这些难度算不上多高,谈不上多大的考验,但其军事才能应该还是不错的,可以给个92分
思想 ★★★★★ 96分
创立阳明心学,致良知之说风靡天下,影响力巨大,给个96分
理工 ★★☆ 50分
没什么表现,且未理解朱熹所说格竹子的意思,对考察自然事物、探求自然规律而言,有消极作用。给个50分。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杜车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