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可以设想技术发明和艺术创造全民参与的时代?
本站已不再更新,详情见关于本站,如果有缘的话我们微信(youwuqiong2022)再见吧!
看央视《我爱发明》的节目,感觉其实大部分是五十年前,甚至一百年前的技术都可以实现的(尤其是里面的农业机械)。大多是些简单的点子加上机械制作,很少用到现代的电子技术、程序控制、更不用说人工智能之类。不过即便这种简单层次的发明,对大部分人也不易实现。因为也不懂机械制作,也没条件自己去操作机床,制造实现自己想法的机械工具。
或许很多人,也经常有某个发明的想法,比如家电能实现某个功能就好了,某种重复劳动能用机器自动完成就好了,某个小东西能改进一下设计就好了。但也只能停留在想想的阶段,根本没条件去实现。许多发明点子就这样白白浪费了。而实则很多想法按现在的技术应该是完全可以实现,并且确实能带来巨大价值。产生想法的人只是不得其门而入。
或许实现社会主义的时候,可以建立一个平台,能把现在资本主义社会下技术发明过程中必须一个人或一个专门的团队从始至终走完的流程,分散给不同的个体和团队,共同合作完成。
比如设立一个网站,普通人有什么技术发明的需求或者想法,可以登录这个网站,把发明的点子登记注册上去,登记的时候对这个发明应该具备什么特征,实现什么功能,满足什么需求,描述得越详细越好。平台工作人员检索已有的技术发明数据库,如果已有匹配技术,则可以把相关技术产品的获取渠道、发明人的联系方式反馈到表格里。没有现成匹配的技术,则把发明点子公布在征求技术志愿者的版块,让有兴趣有能力的技术专业人士来认领。
先有一个负责整体设计的发明构架师,把实现这个点子的发明分解成几个主要的部分和流程,每个部分流程,可以给在平台有注册的相关技术人员发出提醒邀请。然后在应征的技术志愿者中,按照一定的优先级顺序挑出人选。确定之后,再协商分工。每个人完成相应部分技术的研发制作(有些部分可能本身就有现成的,只要直接提供就行),最后再整合成为一个整体。
这个发明完成后,由和这个平台挂钩的制造单位,先进行小批量制造。再从网络上直接挑选一批试用志愿者,试用一段时期。再提出改进建议,再修改。如此反复进行一段时间,确定技术已经相对成熟,再根据其适用范围,应用规模,中央计划委员批准转入大规模制造的流程。由一个技术发明成功推广运用而给社会带来的经济效益,可以按照一定比例部分返回该平台。
平台运行初始阶段,需要一定的启动资金和物资。等其能持续运行后,其成功实现并推广的技术发明本身就能源源不断带来回报。每项技术发明的参与者。从最初想法点子的提出者,到整体构架师,到分解环节的技术实现者,都可以获得一定比例的回报以及荣誉嘉奖。当然成功程度越到,最后发明成果的价值越大,回报也可以相应越高。成功参与越多的人,其对应的创造性劳动积分就越高,可以在其他资金或物资分配的申请中获得的优先级也越高。如果某个发明设想最后并没有成功,从点子的提出到技术具体实现的参与者也可以获得一个最基本的底线回报。类似这样的分工合作进行发明的志愿者平台要实现好的效果,本身也需要如斯大林说的那样,本职工作时间不断缩短,比如缩短到四个小时之类是可以的,社会成员有大量闲暇的时间。
再进一步,真正的社会主义阶段,包括数控机床之类的产品制造工具,本身可以在远程遥控的意义上实现家用化,个人化。那时候每个人设计发明足特定需要的工具、仪器、日常用品,可以成为类似现在操作电脑一样,玩游戏一样的简单活动,甚至可以互相竞赛攀比。提出大概的设计方案,就可以由人工智能自动完成具体工作。远程制作完成后,直接送至家中。如果具有大规模推广制造价值的,那发明设计者可以得到更多荣耀。
拍摄电影大片,电视剧大片,将来也可以成为单个人就能完成的活动。确定一个基本的故事大纲(也可以直接拿现成的小说),给出基本的人物造型设定,在人工智能的帮助下,不断精细调整修改。具体的图像生成,特效渲染,可以由人工智能自动完成(其实现在基于神经网络技术的人工智能应该已初步具备这个能力,把照片变成梵高风格的油画,或者把油画转换成真实风格的照片)。最后生成视觉效果不输于现在电影大片的成品。
等到原本需要高成本,高门槛才能实现的技术发明活动,艺术创作活动,变成低成本、低门槛都能实现——一方面可以高度灵活分散合作化,另一方面可以高度个人化,同时大部分人的科学探索、技术发明或艺术创造的才能也有机会得到高效训练培养和发展时,
那么以创造性劳动成为人的第一需要为本质特征的共产主义社会,应该也就差不多可以实现了。束缚压制人的个性发展的市场经济,资本主义社会,也就应该寿终正寝了。如果这个条件下,资本主义还不完蛋,那就只能是人类自身的腐烂化,就是人类给市场经济、给资本主义陪葬了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杜车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