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论④经济危机的原因

本站已不再更新,详情见关于本站,如果有缘的话我们微信(youwuqiong2022)再见吧!

市场经济自发运行趋势就是交易成本的跃迁增长,直至摧毁市场本身。

要遏制交易成本的跃迁增长,有两个途径。

一个途径是通过政府的强控制手段,比如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等的威慑惩戒作用,把交易成本从市场转嫁给政府,将其增长遏制在一定范围之内。

另一个途径是设法降低社会的交易内粹度,也就是增加各种非市场因素比如道德、意识形态的激励、好的行为习惯、知识教育水平提高、创造性劳动需要(仁义理智圣)等等的作用。

两个途径实际上都需要增强政府的力量。据此可以猜想,市场经济的发展取决于政府力量和市场力量之间的对比。当政府力量高于市场力量的时候,市场经济就能高速发展,当政府力量小于市场力量的时候,市场经济就会衰弱,乃至崩溃。政府开支是能代表政府力量最直接数据,政府的威望、公信力、行政效率也是政府力量的体现。不过开支是能最直观看到的东西,威望公信力和行政效率则难以定量化。

最直观的比喻是装水的容器和水的体量之间的关系。


要想装的水量越多,容器也就必须越大,越坚固。如果水量达到水库这个程度,那就必须有大坝。装水的容器不够坚固,那结果是承受不住水的压力,容器崩溃,水完全流光。

正是基于这样的规律,无论市场信徒是否愿意接受,总体上资本主义经济越是发展,政府力量也就必然越是相应的增强。如果没有产生这种同步增强,往往伴随的就是经济崩溃乃至战争这样的灾难。

但政府力量仅仅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政府力量不够会导致经济危机,同时还存在另一个影响市场经济活力的重要因素。

假如说在一个市场经济社会中,无论人怎么活动,怎么折腾,经济控制力都不会发生太大变化,那么其经济增长就同样会是很微弱甚至停滞的。这是由于交易的异化性质所决定的。尤其对能决定大规模生产的资本家而言,争夺经济控制力更是主要的动机。

市场运行的动力应该来自于对增加经济控制力的追求,和对经济控制力降低的恐惧。即便有些经济主体,没有这种动机。市场的淘汰机制,也自然会把他们淘汰掉,而选择那些具备这种动机的主体留在市场中。

如果用一个量D来衡量一个社会的所有经济主体经济控制力变化的活跃程度,可以把这个量D称之为社会的经济宕能。经济宕能D越高,同时政府力量相对于市场力量的比值越高,那么经济发展速度也就可以越快。

但这里似乎存在一种矛盾关系:对资本主义而言,政府力量越强,也就越容易压低经济宕能的释放水平。但是否政府力量越低,经济宕能就一定可以越高呢?

也不是。假定以所有居民收入差距较小作为起点,在政府放任市场的初期,社会快速陷入贫富分化。各类善于冒险投机的人,能力出众的人,经济控制力迅速增长。这个时候,经济宕能确实很高。

但随着政府继续放任,市场自发运行下去。当贫富分化达到一定阈值,经济控制力的格局就会趋于定型。原先富裕的阶层很大概率继续富裕下去,原先穷的很大概率继续穷下去,社会阶层逐渐呈现固化的趋势。政府放任市场的政策未变,但经济宕能自己萎缩了,市场活力也随之变得越来越小。

对资本主义一般的经济危机而言,一开始经济宕能降低的因素并不起主导作用。市场力量本身通过不同形式表现出来直接破坏性作用就够了。


市场经济本质上可以说就是一种传销经济。最纯粹的传销就是只有经济控制力的转移变化,过程中没有任何实际财富的创造。第一层的人向第二层的人中搜刮集中金钱,第二层向第三层的人搜刮。这个过程一直进行下去,再没地方搜刮,整个财富转移链条崩溃。


如果底层人群是从银行借钱来供奉上一层级,那么等于借钱给银行的人遭受巨大损失,并导致大部分人丧失对银行的信任,金融体系崩溃。大部分人对银行的信任其实来自国家的担保,也就是对政府力量的信任。市场本身是无法维持这种信任,如果政府都不足以维持这种信任,那就是大萧条乃至社会动乱了。

政府的限制下,被法律允许的传销过程往往需要附带以实物或证券的生产和交换。你给对方钱,对方给你某个实物或者一张纸的凭证或电子记录,让你相信凭借这个,你将来可以获得更大的经济控制力。这时候传销就可以不叫传销,而叫投资理财,其实质当然仍旧是经济控制力向少部分人的转移和集中。

这里的基本矛盾就是所有市场参与者的经济控制力的总和只能是1,无法增加。但市场经济中的各类主体,往往是预期能增加经济控制力才会进行经济活动。借贷也好,投资生产也好,投机目的购买房地产,购买股票也好。因为有这样的预期,他们才有热情让金钱流动起来,让物资流动起来,一旦这样的预期落空,那么资金链,物资链就会中断。

所有人的这种预期总和加起来远大于1,这是不可能实现的。必然是大部分人的预期落空,少部分人的预期实现。通过各种手段,可以不断推迟大部分人的这种预期的兑现和清算,房价可以一涨再涨,股票也可以不断上涨。那些纸面的、电子记录上所代表的财产似乎可以无中生有的增加出来。这和传销过程中,通过拉更多的人进入传销,来不断推迟最后的清算是一样的。但无论怎么拖延,在一定的时间内,这个清算终究会到来。

典型的如房地产,通过不断把房产价格炒高,吸引更多人的进入房地产市场,然后用更高的价格卖给下一波人;下一波人继续再以更更高的价格卖给下下一波人。这个过程里还有房地产商继续造新房子,赚取更多的利润。政府如果火上添油,允许银行借贷比例可以更高,这个过程可以维持很长时间。直到银行借贷都支撑不住这么高的价格,房价暴跌,然后整个经济链条崩断。造的房子卖不掉,买了房子的人哪怕卖掉房子倾家荡产也无法还清银行借款。银行体系崩溃,和房地产相关的水泥、钢材行业也直线下跌。

再如所谓p2p的金融借贷活动,以高利息诱使大量人把钱投入进去,让他们产生自己将来的经济控制力可以不断上升的错觉。但错觉是无法长期维持的,等到资金链无法继续支撑的时候,p2p的金融泡沫也就破灭。易租宝之类的垮台就是眼前的例子。

无论房地产投机也好,p2p也好,等清算到来的一天,大部分人发现,那些纸面上存在的幻想中的经济控制力灰飞烟灭,各个环节的经济链条崩裂中断。只有少数人的经济控制力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进一步强化。而对许多企业来说,增加生产对增加经济控制力变得毫无意义。甚至已经生产出来的产品,销毁掉也比低价卖掉更有利于维持或增加自己的经济控制力。类似宁可把牛奶白白倒掉,或者叫嚣宁可把卖不掉的房子炸毁的资本主义奇观就可以反复上演。

当经济衰退到一定程度,市场力量减小了,政府对经济的影响力相对增加了,遏制住了市场自身的破坏作用。重新建立交易的信任关系。经济活动继续能按照满足有钱人的需求的方向发展。于是新一轮的经济周期就又启动。


市场经济任何行业领域的经济活动,都是程度或轻或重的传销。政府控制力越强,对投机抑制的越厉害,那么传销色彩就可以越轻,经济增长的时间就能维持的越长,经济衰退的幅度也可以越轻。政府控制力越弱,对投机越是放纵,传销色彩也就越重,最后衰退的程度也就越重。

只要投机的存在,生产和需求的相对动态平衡往往是一种幻觉。当投机的需求越来越庞大,对生产的牵引作用越来越大,虚假平衡幻觉也就越来越接近破灭。破灭降临时,原先作为需求方而存在的群体的会突然变成供给方。市场上一个庞大需求突然消失,而且这个需求甚至本身反转过来变成了一个额外的庞大供给。

如果投机性需求本身就是依靠大量银行借贷产生的。当其转变成供给导致产品价格急剧下滑,借贷无法还清。银行破产,恐慌蔓延,结果就是更大规模的金融危机加经济危机。这时候,如果政府力量足够强,给银行做担保,或许还可以终止危机的蔓延。一次普通的经济危机之后,重新进入繁荣。

但是当贫富分化到某个顶点,经济控制力转移和集中达到某个限度,那不是普通危机的清算下能恢复重启的了。这时候就是需要非常手段才能摆脱的大萧条和长期停滞了。这种性质的经济危机和经济宕能的潜力被释放殆尽有关

经济危机和贫富两极分化有关。但这种关系,可能不是一些人想的生产不断扩大和需求的不断缩小就造成经济危机这么直接。只要市场经济的生产比例总是能基本对应于一定金钱收入分布下的有效需求比例,那么贫富分化并非必然就导致经济危机。

就比如,把低收入阶层的对象直接当做机器,或当宠物猫狗之类,没道理说因为不发机器工资,或者猫狗没有收入,就一定导致经济危机吧。只要生产总是跟着富裕阶层的需要转,那或许这样的生产很畸形,主要用于投入资源满足富人各种稀奇古怪的要求,而不满足穷人最基本的生活要求,但这还是某种形式的经济增长,而不能认为是经济危机。从贫富分化,到经济危机之间,还是需要由投机传导。给低收入阶层营造出虚幻的经济控制力,虚幻的有效需求,由此刺激出一段时间的繁荣高涨。当这种虚化的有效需求破灭后,那就是金钱和物质资源各归其位,回到了它们应该回到的地方。结果就是贫富更大程度的分化,经济控制力更进一步向少数人的集中。这里低收入阶层以及中等收入阶层和机器,和猫狗之间的区别就是他们是可以是被忽悠误导欺骗的对象,也是可以在增加经济控制力的诱惑下主动实施经济活动,可以被榨出更多油水孝敬给资本家。

当贫富分化程度达到某种极限的时候,什么需求侧和供给侧都作用不大。这时候经济控制力的格局基本定型,社会经济宕能处于极低的水平,各类生产物质财富的经济活动的必要性也大大降低。经济危机就可能演变成长期停滞。即便政府用强力手段改变了市场经济下生产的无序混乱,调整市场造成的资源的畸形配置。但由于经济宕能的极低水平,也就是D接近于0,那经济仍旧只能在停滞中挣扎。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杜车别

支持游无穷网站的发展

类似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