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第二章主要矛盾

本站已不再更新,详情见关于本站,如果有缘的话我们微信(youwuqiong2022)再见吧!

文/小庄
一、
红军之所以选择渡过于都河,向南面突围,也有一定的历史渊源。
这里我们就不得不提到当时著名的广东军阀,粤系首领陈济棠,此人号称“南天王”,主政广东期间,兴办学校,组建海陆空军,发展工业、农业,整理财政、整治治安、还建立起一套广东专属的公务员考核选拔体系,一个广东省大有让其治理得兴旺发达之势。
原本在陈济棠之前,掌握广东军政大权的人是李济深。李济深自己是广西人,但是军政上掌管着广东粤系一脉,所以在李济深主政期间,粤桂常常结成一体,互相支援。广东财力充裕,但士兵的战斗力较差,而广西虽较贫穷,但士兵作战十分勇敢。
因此,双方的联盟关系中,常常以广东支援广西经费,广西支援广东兵力的情形出现,在蒋桂战争之前,粤桂联盟形成一股强大的势力,动不动就出来弹劾老蒋,要建立新的国民政府,搞得老蒋时刻不得安宁。
 
所以当时蒋介石最大的愿望就是从广东内部找出一颗棋子,实行分化瓦解,拆散粤桂联盟,于是他就找到了陈济棠。
1929年的蒋桂战争中,蒋介石诱骗李济深到南京以后,不顾政治和舆论的压力,私自扣押了李济深,随后从粤军内部之中,扶植了陈济棠上位。
 
陈济棠并没有让老蒋失望,他上位以后,粤桂联盟瞬间土崩瓦解,陈济棠率领粤军曾经三次击败桂系军队,加上陈济棠十分擅长地方治理,所以几年之后,此人便成为了当时中国一个实力极强的地方军阀,赢得一个“南天王”的称号。
 
然而我们之前早就说过,中国半殖民地的性质,衍生出来的一个只有中国才存在的怪现象就是——军阀之间永无休止的战争。
当蒋介石使出纵横捭阖的手段,拆散粤桂联盟,扶植陈济棠上位之时,陈济棠自然唯蒋介石马首是瞻,但是一旦等到陈济棠坐上广东军阀首领的位置,那么他与蒋介石之间的关系,立刻又转变成了一个中央军阀,和一个地方军阀之间的关系。
 
所以,自陈济棠上位以来,他无时无刻不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一边担心着与之几近接壤的红军侵入其广东境内,一面又担心着蒋介石找机会吞并他的地盘。
 
在这种矛盾彷徨的心境中,他一向坚持着一个原则:“但求保存实力,绝不主动进攻。”
 
起初陈济棠的危机感倒也并不特别强烈,直到1933年的11月,发生了福建事变,事情的发展立刻起了新的变化。
因为当时中央苏区信奉的是“一切中间派都是最危险的敌人”的左倾思想,因此错过了一次打破第五次围剿的绝佳机会。
而另外一边,这件事发生以后,蒋介石发兵合围福建,仅仅两个月的时间就平息了“福建叛乱”,从而将自己的中央军驻扎在了福建,兵锋直指陈济棠的广东地区。
 
这样一来,陈济棠不仅时时刻刻要担心蒋介石兵临城下,又必须处处警惕着红军侵入广东,生存的危机感使得他终日坐卧不安。
 
在第五次围剿中,蒋介石以陈济棠为南路军总司令,指挥11个师又一个旅,具体任务是阻止红军向南发展,并相机占领中央苏区南大门筠门岭,并向会昌推进。
 
而对于陈济棠来说,要阻止其向南发展的,不光是红军,还有蒋介石的中央军。
 
二、
19344月,充当第五次围剿南路军总司令的陈济棠,命令粤军向着苏区的南大门发动进攻,原本以他之前对红军的了解,想要轻易占领筠门岭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可是在经过了短暂而激烈的战斗之后,粤军竟然出奇顺利的拿下了筠门岭。
 
陈济棠自己反倒困惑起来,不知道其中缘由到底是在哪里,红军葫芦里又卖了什么药?
其实,当时因为指挥第五次反围剿的指挥权已经不在毛泽东手里,在“御敌于国门之外”、“保卫苏维埃的每一寸土地”的思想指导下,红军兵力处处分散,节节抵抗,局部的战斗力自然遭到了严重的削弱,所以才有了筠门岭轻易被陈济棠攻占的局面。
 
这中间曲折和原因,自然是陈济棠一时无法想明白的,但是有一点他现在已经可以肯定,那就是共军并没有想要和他的粤军过不去,也没有非要和他的粤军拼杀个你死我活。
如今,蒋介石大军陈兵于福建,就在他广东地盘的边上,他担心蒋介石已经完全超过了担心红军。
于是在这一天,他又特意请来了素有“小诸葛”之称的桂系主将白崇禧。
 
陈济棠上位以后,两广之间多次血战。但是在防共防蒋的问题上,两广之间又同病相怜。白崇禧应邀马不停蹄赶到了筠门岭,在听了陈济棠所述之困惑以后,白崇禧作出了一个历史上惊人的判断,这个判断之精准、预料之明确,足以让其担得起“小诸葛”的称号了。
 
白崇禧分析道:“蒋介石采纳了德国军事顾问的意见,对共产党采取了公路碉堡政策,使对红军的包围圈逐渐缩小。这种战略,已经收到显著效果,如果共产党继续留在江西,将会遭到防地日渐缩小以致全军覆没的危险。如果要谋求生路,他们必定会选择战略性的转移。共产党转移的方向在何处,这是个关键问题。”
 
随后,白崇禧继续判断,得出这样的结论:
“红军要突围,那么方向很可能是广东或者湖南,因为这是蒋介石中央军的薄弱方向,而如果他们要选择一个突围时间的话,那么一定是在今年的秋冬之际,因为只有那时候,他们才能在突围过程中就地取粮,解决粮食问题。”
 
毫无疑问,历史的发展,跟白崇禧所述完全吻合,而当时,广昌保卫战还没有打响,红军准备要大规模转移的军事计划,连红军自己内部都还没有提出来讨论过。
 
三、
白崇禧的预言给陈济棠敲了一个警钟,而这个警钟,在后来红军突围的关键时刻,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陈济棠回想起这次围剿的整个部署,蒋介石在北面的兵力远远超过了布置在南面的兵力,有将近40个师,如此看来,一旦红军突围,那么难道蒋介石就没有想要把红军由北向南驱赶进入广东的想法吗?
一旦红军流窜入粤,那么蒋介石必有借口挥师南下,兵力可由其刚刚占领的福建长驱直入,直杀入广东境内,如此一来,借着“剿匪”的名义,就可以将他这个“南天王”一并收拾了。
 
思之再三,陈济棠知道此刻决不能束手待毙,他必须提前为白崇禧的预言做好准备。
 
于是,在占领了苏区南大门“筠门岭”之后,他便私下里开始寻觅同红军建立直接联系,把自己的军事规划由“剿匪”变成了“防蒋”。
 
而随后几个月,苏区打破围剿已成奢望,也开始谋划着要进行战略转移,这样一来,双方一拍即合,很快陈济棠就同中央红军达成了一个秘密协议。
 
此协议包含五条:
1, 就地停战,取消敌对局面;
2,互通情报,用有线电通报;
3, 解除封锁;
4,互相通商;
5,必要时,可以互相借道,红军有行动事先告诉粤军,粤军撤离20公里。
 
当双方在商议好这个决议之时,其实对于红军来讲,除了第五项之外,其他的已经毫无意义。
 
这个协议拟定了1个多月,红军便开始了大规模的军事转移,他们渡过于都河以后,很快就来到了南面粤军部署的第一道封锁线上。
虽然之前双方达成了那份“互相借道,退出20公里”的协议,但是这个协议有一个前提,有行动计划必须事先告诉对方。然而,对于这次红军的大规模军事转移,除了最高层的那几个人知道以外,即使连林彪、彭德怀、董振堂等军团长级别的将领,都不是很清楚这个转移计划到底是要具体干些啥,他们不知道要转移到哪里,也不知道该走哪条路线,自然也不知道自己同粤军之间到底有什么样的秘密协议。
 
因此,这就导致一旦双方接触并交火,各自阵营的将领和士兵们,就会奋起作战,直到将对方杀退为止。
 
其结果是虽然红军很快就突破了第一道封锁线,但是依然付出了三千多名战士的生命,由此可知,所谓的军事秘密固然重要,但是让所有的将领们知道他们的任务,知道他们的目标,知道他们要干些什么,也同样十分重要。
这里面忽略了任何一项,都会付出沉重的代价。
 
不过总的来说,在红军突破第一道封锁线的战斗之中,虽然双方经历了惨烈的初战,但是最后粤军确实让出了一条20公里的通道,使得红军得以迅速突破第一道封锁线。
 
而接下来,等待他们的是第二道、第三道、直至第四道封锁线上的湘江之战。
 
四、
我们说蒋介石聪不聪明?他当然是聪明的。
一石二鸟或者一石三鸟是不是好计策?我们也可以说它算得上一个好计策,至少是聪明人才能想出来的计策。
试想一下,如果按照他的预想发展下去,把红军逼进广东,那时陈济棠必然奋力击杀红军,双方斗争个你死我活,两败俱伤,最后他出马带着中央军进入广东,剿灭叛乱,顺便收拾了陈济棠,把广东的地盘纳入自己麾下,如此一来,岂不是一举两得?
 
不知道蒋介石在做这个打算的时候,嘴角是否扬起过一丝得意的微笑,然而历史的发展和结果告诉我们,他错了,而且他这样的错误将来还会继续再犯,直到他彻底走向失败为止。
 
他的错误并不是因为他不够聪明,而是因为他完全不懂得什么是辩证法。
 
辩证法里有这样一个原理:在任何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诸多不同的矛盾,这些矛盾中必有一个,且同一时间只有一个是主要矛盾,抓住了主要矛盾,一切才能迎刃而解。
 
当着蒋介石内心在盘算着如何实施他那高明的一石二鸟之计时,这就意味着他把自己同陈济棠之间的矛盾,还有自己同中央苏区红军之间的矛盾并列起来了。
这完全不符合辩证法原理,一石二鸟只能是抓主要矛盾带来的结果,却不应该成为我们思考的出发点和流程。
尤其是面对极难解决之矛盾时,一石二鸟看似聪明,实则愚蠢透顶。
 
红军之所以在转移的前夕,跟陈济棠签订了秘密协议,原因难道是因为他们曾经是邻居,感情上你侬我侬吗?这当然不可能。
当我们有同一个强大敌人的时候,那么我们就可能是朋友。
 
红军和粤军之间便是如此,他们现在有了同一个敌人,那么他们就立刻变成了朋友,这就是蒋介石把矛盾并列之后带来的恶果。
 
很多年后,毛泽东曾经评价过蒋介石一句话:“这个人从来不管别人怎么想,他永远只管自己怎么想。”
从历史来看,这句话几乎伴随了老蒋的一生。
 
时刻记得要找出主要矛盾,抓住了主要矛盾,集中所有力量解决主要矛盾,这是一条规律,一条被无数历史、挫折、鲜血证明过的规律。
 
那么,如何找出主要矛盾?
这个问题没有现成的公式,也没有成熟的套路,但是它有一个理论依据,这个依据就是:
主要矛盾影响和规定着次要矛盾的发展和变化。
 
当我们把这个依据代入到蒋介石同红军以及蒋介石同陈济棠的矛盾中去,就会发现,他与陈济棠的矛盾变化,是受他与中央红军的矛盾变化强烈影响和规定的。
蒋介石要驱赶红军入广东,一举歼灭红军,拿下陈济棠,这样一来,陈济棠和蒋介石的矛盾瞬间就被激化了。
而一旦老蒋不选择用这种方式去算计广东,那么他和陈济棠的矛盾就不会衍变成斗争关系,会维持一个相对稳定的局面。
 
所以,蒋介石同陈济棠的矛盾,是受着蒋介石与中央红军的矛盾的影响和规定的。
 
这个矛盾的变化和发展,决定了同陈济棠之间的矛盾会如何发展,所以同中央红军之间的矛盾,是蒋介石要集中一切精力解决的主要矛盾。
 
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含义就是,当你的某个决策、思考可能会一定程度上帮助你解决次要矛盾,但是它会影响你解决主要矛盾,那么这个时候,就必须放弃这个决策,集中所有力量全力解决主要矛盾。
 
这就是辩证法的抓主要矛盾的一个方法论。
 
在若干年后的解放战争已经进入到下半场的时候,蒋介石惊异于毛泽东的军事指挥艺术实是出神入化,于是开办了一个学习辩证法原理的学习班,只是那时候已经晚了。
但是反过来我们再想想,如果他真能学到辩证法的核心原理,那他的世界观岂不是自然要被马克思主义改造一番?
那时候,他还会坚持站在大地主、大官僚、大资本家的一边吗?这个问题,永远都不会有答案了。
 
红军突破第一道封锁线以后,迷茫困惑的情绪在部队中开始逐渐散发出来,底下士兵和指挥员都在议论着几个问题,“我们这是要到哪里去?我们为什么要走出苏区呢?没有根据地要怎么办?下一站应该是哪里?”
 
这些议论逐渐弥漫开来以后,军心就开始动摇,此时红军已经完全脱离苏区根据地,进入白区的地盘,大家心里着实混乱不堪,一些新兵交头接耳,窃窃私语,议论着红军的前途。
 
这时候,毛泽东终于开口说话了。
 
 
 历史文章:
长征-第一章 于都河畔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八角楼上

支持游无穷网站的发展

类似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