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第三章走向绝境
本站已不再更新,详情见关于本站,如果有缘的话我们微信(youwuqiong2022)再见吧!
文/小庄
一、
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必须能在顺境之中嗅到危险,在绝望之中看到希望。
这项技能的背后,其实隐含着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朴素的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这条规律之中有这样一个原理:任何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必然同时包含着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肯定因素促使其走向成功,否定因素则促使其走向失败。
当中央红军跨过了粤军的第一道封锁线以后,博古、李德等人看到的是粤军陈济棠确实遵守了事先拟定的协议,借道20公里,让红军突围而去,这既是肯定因素。
如此一来,同样由粤军为主力,湘军一个师配合构筑而成的第二道封锁线,自然也不可能遭遇很大的阻力,红军暂时性的处于顺境之中。
然而顺境之中,同时已经包含着否定因素,也就是促使事物朝着失败方向变化发展的因素,毛泽东此刻显然已经看到了这些因素。
有时候,清醒者往往是最痛苦的。
当中央红军跨过这第一道封锁线,带来的另外一个结果就是:此次战略转移的路线暴露无疑。
如果红军向东面突围,那么国民党军可从三面向东压缩,把红军赶到福建然后一直逼到海滩上消灭,福建往东再无去路,所以很显然红军绝不可能往东。
国民党中央军本就是从北面向着中央苏区排山倒海一般压过来的,红军自然也不可能朝北突围。
原本以为他们要向南,进入陈济棠的地盘,如果是这样,那事情对于老蒋来说就好办了,事实上,这正是他最盼望红军选择的突围方向,这样一来正好借机将广东军阀一并收拾了。
可是红军在突破第一道封锁线以后,立刻转兵向西,并没有深入广东腹地。
那么毫无疑问,中央红军此次转移路线,必然是沿着当初任弼时和萧克带领的“抗日先遣队”走过的那条路,其目的是要转移到湘西同已经汇合的任弼时、萧克、贺龙部汇合,谋划在那里建立新的根据地。
而且,一旦中央红军同贺龙、萧克部在湘西汇合,他们又正好可与在川陕附近的张国焘、徐向前部互为犄角,遥相呼应。
所以,此刻蒋介石已经完全可以判定出接下来红军的转移路线必然是向西而去,意图跟贺龙、萧克部汇合。
此时对方力量远胜于我,而此刻他们又知晓了我们的行动路线,那么结局可想而知,他们必然以最快的速度调集各路大军,在我们西去的路上布下天罗地网。
我们这样看过去,就会发现中央红军此刻几乎已经陷入了一个死局,一个解不开的死局,似乎不管东南西北各个方向,他们都不可能找到生存下去的希望。
而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就是要在顺境之中,看到事情衍变下去会有哪些危险,反过来,却又能在极端的险境之中,看到存活下去的那一点点希望。
二、
毛泽东终于开口说话了,他建议大家不要再往西而去,因为要不了多久,蒋介石就会在我们西去的路上,张开他那血盆大口,等着我们往里面钻进去。
可是不往西,却又能往哪里去呢?
东、南、北三个方向皆不可取,眼下向西似乎已经是最说得过去的一个方向了。
这时,毛泽东提出了一个惊险而大胆的建议:立刻改道向北,放弃向西夺取宜章、临武,而应该向北越过诸广山脉,沿耒水北上,在水口山一带休整,仍然回到永丰、蓝田一带寻机摆开战场,歼灭围剿之敌一路或几路,从而把已经失去的主动权重新找回来。
毛泽东之所以敢提出这样的建议,并非没有任何依据,他的信心来源于以下几点:
其一,蒋军此时已然料定我军必往西去,以图同贺龙萧克部汇合,如果我们还是按照原先预定的方向突围,那么就正好闯入其设下的包围圈,此路已极不可取。
其二,北面虽然聚集了大量蒋介石的中央军,但是此时他们必然被蒋介石陆续调往西面,设下新的封锁线,以求将红军消灭在西去的路上,他们决计想不到我们又折而向北。
其三,北面方向,就是红军非常熟悉的赣南、湘南一带,那一带的地理、民情都是极好的,红军可凭借山川地险为依托,利用人民这个有利条件,集中优势兵力歼敌一路或几路,这是非常有可能的。
其四,假使退一万步,没有找到良好的战机,我们也可以退到井冈山一带,到了那里,红军就如鱼儿进了汪洋一般,可以同蒋军继续周旋。
其五,从战略战术上讲,即使我军处于战略退却地位,也必须时时刻刻不要忘记抓住主动权,在退却之中不忘记防守,在防守之时,不忘记进攻,这就是把握主动权的秘诀。
由此五点出发,向北虽然表面看起来是一条死路,然而只要牢牢把握主动权,就能在这条死路之中杀出一条生路来。
毛泽东的建议没有被理会,这几乎是从一开始就已经注定了的。
这倒不是因为博古依旧如从前一般轻看毛泽东,认为他就是一个只会在山沟沟里打转转的农民。
事实上,从第五次反围剿以来,随着博古自己亲自参与军事的决策和部署,对军事有了一些感性的认识以后,他越发的感受到了毛泽东在军事上的天赋以及他独特的思维方式都有其高明之处,到得后来苏区第五次反围剿一败涂地,这时再回想起当初毛泽东给过的那些建议,心底实已对毛泽东有了暗暗的钦佩。
可是眼下,他却又不能听从毛泽东的建议,原因有两点:
其一,往北而去,是一条置之死地而后生的路,他没有毛泽东那样了解赣南、湘南一带的民情地理,如何敢轻易接受这样的建议?
其二,去湘西同贺龙、萧克部汇合,是同共产国际汇报过,而且得到了批准的。如今因为电台中断,与共产国际之间断了联系,毛泽东建议更改的路线同样也是一条看起来非常危险的路线,如果造成严重的后果,他如何能够承担?
基于这两点,博古是无论如何也不敢轻易采纳毛泽东的建议的。
在谈到责任的时候,这个世界上至少可以分为两种人,第一种人他们永远只想到为自己负责,第二种人则首先想到为人民负责。
这两种人在面对需要承担的责任的时候,会作出两种完全不同的反应,第一种他们首先想到的是,这件事如果那么搞,我需要承担什么样的后果?
而第二种人,在需要承担责任的时候,他们首先想到的是,这件事如果那么搞,对人民会有什么样的后果?
当然,今天很多人不喜欢提到“人民”这两个字了,只要一听到“人民”、“群众”这样的词汇,倒总是和“夸夸其谈”,“不切实际”这样的词汇联系起来,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和倒退,我希望这种倒退不要再持续下去。
三、
当红军完全突破第一道封锁线后,已来到广东与湖南的交界处。
此时薛岳率领的中央军离此地尚有千里之遥,于是蒋介石急令陈济棠、何健在城口、仁化、汝城之间,布置下第二道封锁线。
何健此人是著名的反共军阀,毛泽东的妻子就是在1930年11月14日那天,被此人枪杀于湖南浏阳门外的识字岭。
这一天是1934年11月1号,中央红军突破国民党的第二道封锁线的任务,就从林彪率领的第一军团,袭击城口镇开始了。
彼时不管是何健还是陈济棠,都各自怀有自己的心事,陈济棠原本同红军签有让道协议,其目的就是希望红军赶紧离开他的广东境内,从此不要踏上他的地盘为好,所以此时他的兵力部署,则主要以主力部署在防止红军南下的边界线上,至于阻击或者消灭红军的想法,他不过是演戏给老蒋看一看罢了。
而何健却又不同,他虽然也不希望红军进入他湖南的地盘,但是他和共产党人之间实已积累了太多的仇恨,从1927年国共合作破裂开始,以后无数次屠杀、围剿,你总能看到此人的身影,如今红军既有进入湖南之势,那么双方则非有一场死战不可。
但是此刻,老蒋中央军未到,他的兵力还尚未集结,只能派出一个旅到湘粤边界布置这第二道封锁线。
当日,担任奔袭城口任务的是红一军团第二师第六团第一营,营长曾保堂率全营一个昼夜奔袭220里路,于当晚占领了城口镇。
这是一个挑战长途行军极限的速度,这个速度在随后被飞夺泸定桥的红四团以一昼夜240里路的记录打破了。
在长征之中,还会无数次地发生挑战人类极限的事,而每一次极限的背后,都有无数人倒下去便再也没有醒来了。
城口被占领以后,红三军团原本着意占领汝城,可是当军队到达汝城之后,彭德怀发现汝城守敌众多,实在难以攻下,于是大家商议之后,决定以一部分兵力监视汝城之敌,防止我军西进之时,他们从侧翼攻击。
随后,中央红军以及两个中央纵队,在汝城和城口之间,穿过了敌人第二道封锁线。
整体上,因为第二道封锁线的主力依旧以陈济棠粤军为主,所以突破第二道封锁线并没有给红军造成什么军事上的损害,期间倒是因为很多民夫、新兵发现已经进入白区范围,心生恐惧,放下担子便就此离开的倒有数千人。
红军各纵队按照中革军委的部署继续西进,至11月8日,抢在国民党军主力赶到之前,全部通过国民党军的第二道封锁线,进入湘南、粤北地区,并继续向宜章方向前进。
四、
当博古、李德此刻正沉浸在安全通过第二道封锁线的愉悦之中时,毛泽东却有一种难言的悲愤涌上心头。
此刻,红军转移方向已然暴露无遗,蒋介石必然已经判定出我方此行西去之路线。
而自红军转移以来,完完全全是来了一个大搬家似的缓缓流动,各种辎重、物品不计其数,雇佣的挑夫就达近万人,红军素来以行动迅捷、灵动著称,而此时却以甬道式的行军路线,由五个红军主力军团,抬着两个中央纵队向前行动,哪里还能有半分灵活迅捷可言?
而此时,蒋介石的中央军必然已经在连夜奔袭的路上,要不了几日就能赶到湖南一带,何健的湘军则与我军绝无妥协、谈判之可能,必然也有殊死一战,再加上如果我们继续往西走,那么就很有可能还会遭遇广西李宗仁、白崇禧桂系军队的阻截,如此一来,红军实在有全军覆没之危险。
毛泽东知道自己人微言轻,说的话是没几个人能听的了,况且此次行军路线已得共产国际批准,谁又有那个胆量轻易更改呢?
于是他找到了彭德怀,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他,希望可以借他之口,把红军改道向北的建议提出来供大家讨论,试图借此作最后的挽救。
彭德怀当初去过井冈山,后来又一直在湘赣边界创建根据地,因此他听了毛泽东建议以后,也觉得颇为有理,在随后红军突破第三道封锁线的时候,彭德怀将转兵向北的建议提了上去,可是博古“既未回信,也未采纳”,自此,这个转兵向北,到赣南、湘南一带寻机调动敌人、歼灭其一路或几路的计划就此搁浅,再没有被提及过。
当红军过了第二道封锁线以后,蒋介石判定接下来红军必然往宜章方向而去,于是令陈济棠、何键等部在粤汉铁路位于湘、粤边界湖南境内的郴县至宜章间地区,利用原有的碉堡加强工事,构筑第三道封锁线,堵截红军西进湘西。同时令嫡系薛岳的追剿部队昼夜兼程,由江西、福建赶赴湖南。
第三道封锁线依旧是蒋介石仓促之间布置的一道封锁线,并无可取之处,期间,林彪军团下由耿飚、杨成武率领的红四团,为了同粤军抢占制高点九峰山,曾经发生过激烈而短暂的战斗,最后终于还是占领了九峰山,保证了红军主力部队安全通过第三道封锁线。
然而,几乎就在这段时间以内,由薛岳率领的中央军周浑元、吴奇伟纵队已经进入湖南境内,而红军此时如果再想改道向北,却没有可能了,因为蒋介石命令吴奇伟纵队沿着永州西进,堵住了红军向北的去路,封上了这个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唯一出路。
这样一来,红军不得不往前进入潇水和湘江一带,走进了蒋介石精心布置下的第四道封锁线,悲剧终于还是上演了,一场惨绝人寰的战役即将拉开序幕。
历史文章: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八角楼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