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第四章桂军“借道”

本站已不再更新,详情见关于本站,如果有缘的话我们微信(youwuqiong2022)再见吧!

文/小庄
一、
往西看去,中央红军的面前横着两条大河:潇水和湘江。
两条大河之间地势平坦、地域狭窄,即使是一个丝毫不懂军事的人,也知道队伍一旦踏进这两条大河之间,便如踏进了鬼门关一般,湘江和潇水皆成天然屏障,堵住了队伍的前后去路,这几乎等于将自己的胸膛完全暴露在敌人的火力之下。
 
可是眼下,除了继续往西行军之外,他们还能往哪去呢?
蒋介石五路大军从四面八方朝着中央红军奔涌而来,誓要将红军剿杀于湘江东岸。
第一路军:以湘军刘建绪四个师为主力,布防在湘江的黄沙河至全州一带,负责从北面攻击红军右翼。
第二路军:以中央军薛岳四个师加两个旅为主力,位于红军右翼的后侧方向,将红军在北面的退路彻底封死。
第三路军:以中央军周浑元部尾追在后,断了红军回退之路,同时追剿红军后方。
第四路军:以湘军李云杰部堵截在中央红军的南面。
第五路军:以湘军李韫珩部联合白崇禧的桂军,一同在湘江正面与南岸地区之间形成包围圈。
 
这五路大军强大的地方就在于,他们几乎可以实现首尾相连,组成一个环形圈子,蒋介石决心要用这个圈子将红军活活勒死在湘江和潇水之间,在他看来,湘江东岸,将会成为他与毛泽东最后的较量,虽然此刻指挥红军队伍的并不是毛泽东。
 
眼下,中央红军主力已全部开进到潇水河西岸的一个县城里,这个县城叫道县,是湖南西南部最大的一个县城。
同时,它也是潇水河上的一个著名渡口。
在这里,毛泽东同博古、李德等人发生了一场极其激烈的争论,当时红军近八万六千多官兵们都没有想到的是,这场激烈的争论最终将决定他们命运的走向,而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就在这场激烈的争论之后,生命即将走向尽头。
 
这场争论就发生在道县的一座民宅之中,博古、李德、朱德、周恩来、张闻天、王稼祥、毛泽东等人此刻争论的核心问题只有一个:要不要从道县渡过潇水,再向西突破湘江,到湘西与贺龙、萧克部汇合。
 
毛泽东此时的言辞已经不再温和,他知道红军生死存亡便在这旦夕之间,如果不能说服李德、博古放弃渡过潇水,西进湘江的计划,那么红军实有就此覆灭之险。
他的意见是:红军向西的路径到此为止,眼下红军应该立刻转兵向北,沿板桥铺、双牌、富家桥行军,然后攻击零陵,从零陵一带尝试渡过湘江,然后继续向北攻击冷水滩,越过湘桂铁路,诱敌至宝庆一带,想办法依靠那里的群山险峻打个歼灭战,夺回主动权。
 
这个计划危不危险?简直可以说危险极了。
 
在红军主力刚刚突破陈济棠第一道封锁线的时候,如果可以按照毛泽东的想法,立刻转兵向北,进入到湘南和赣南一带,用运动战调动歼灭敌人,那么应该说成功的把握是非常大的,因为那时蒋介石并未完全清楚红军的意图,甚至不敢十分确定这支突围的部队到底是一股声东击西的部队,还是红军的中央主力部队,因此那时候蒋介石的军队是完全无法集中调动,形成包围圈的。
而且更重要的是,赣南和湘南一带,是中央苏区根据地起家的地方,群众条件十分良好,红军又熟悉当地的地理民情,实在是打运动战的极佳选择。
 
可是一路下来,毛泽东数次进言,却因为种种原因不被采纳,他只能眼睁睁的看着红军不断的朝着危险逼近,如今即将跳进蒋介石布好的天罗地网之中。
 
而此时,当所有人都已经看清局势的发展正如毛泽东之前所预料的那般的时候,似乎已经晚了。
因为敌人所有的部队就在这近一个月的时间里,陆续集结完毕,此刻北面是中央军主力薛岳和周浑元的部队,同时湘军却又哪里容得下红军再行北上?
 
而湘军李云杰部、李韫珩部又从红军背后尾追而来,眼看就要把红军逼过潇水,真真是前无去路,后有追兵,被动局面已然形成,现在的情况看上去似乎已经不是他们想不想过潇水的问题了,而是敌人逼着他们必须渡过潇水,就要在湘江东岸致红军于死地。
 
所以这时候,毛泽东的北上计划实际上也同样面临巨大的危险,有正面遭遇薛岳、周浑元部截击的极大可能。
 
然而从毛泽东的角度去看,虽然北上危险,但是只要放弃渡过潇水,那么主动权就仍然在我们自己的手里,我们一旦选择北上,那么蒋介石想要将红军消灭在湘江东岸的计划就会被打乱,他必然会选择重新调动部队,部署新的战场来截击红军。
 
虽然,红军此刻无论选择从哪个方向突围,都已经处于蒋介石五路大军的包围之中,但是缺少了湘江和潇水的天然屏障,包围圈的威力立时减弱,红军便多一分生机。
 
不仅如此,还因为蒋介石同地方军阀之间矛盾重重,一旦我们逼得他们改变原先在湘江的部署,那么他们很可能会在形成新的围剿部署之中,出现一定程度的混乱,只要他们混乱一出现,那么红军的生机便又多了一分。
当初毛泽东在指挥第三次反围剿的时候,同样一度被蒋介石大军包围,处于生存存亡的一线之间,然而他们就是在极端的险境之中,时刻抓着主动权,想办法调动敌人,才在生死线上找到突破口,不仅化险为夷,还打了个大胜仗,缴获颇丰。
 
所以,如果我们按照毛泽东这个建议的思路看过去,就会发现此时选择北上相比于继续西进渡过潇水,实在是百利而无一害,虽然此时面临的危险,比之第三次反围剿时,情况更加严峻得多,但是总归是当下最合理的一个选择了。
如果历史朝着毛泽东这个意见的方向发展,那么湘江战役的结局便要就此改写。
 
可是为什么湘江战役还是发生了?为什么博古、李德等人会愚蠢至此,抛弃毛泽东这个虽然仍旧极其危险,但是却总归要比跳进湘江的罗网之中好很多的建议呢?
 
历史上的巧合有时令人惊喜,有时却又令人悲伤。博古、李德等人最后终于还是选择了渡过潇水、西进湘江,这里面有一个关键人物发挥了作用,这个人就是周恩来。
 
二、
在中央红军突破第一道封锁线之前,曾经同粤军陈济棠达成过一个借道协议,红军正是凭借这个借道协议,顺利的通过了前两道封锁线,并且在第三道封锁线中,也并未遭到严重的挫折。
这是值得欣喜的地方,也正是因为前三道封锁线过于顺利,因此红军这才一路走到了第四道封锁线,也就是蒋介石布置在潇水和湘江的这道封锁线。
 
此时毛泽东北上的建议虽然较渡过潇水好很多,但是终归是一个非常危险的选项,而如果在这道严密的封锁线中,同样有一个人愿意像陈济棠一般借道红军,那么蒋介石的封锁线就会打开一个缺口,红军从这个缺口之中突围而去,岂不是既能满足预定目标,到湘西同贺龙、萧克汇合,同时又能减轻红军的危险吗?
 
他们把希望寄托到了桂系军阀白崇禧的身上,于是历史的走向便在此时出现了一个拐点。
 
在那座民房的会议中,周恩来提到,他在红军还未进入道县之前,便已经派出潘汉年、徐梦秋去同桂军接触,希望可以同陈济棠的借道协议一样,跟白崇禧之间也达成那么一个借道协议。
那时候,周恩来根本不会想到,他的这个决策最终会影响了博古、李德的决定,使得红军最后都走进了湘江东岸。
 
从理论上讲,这并非不可能,两广之间在反共、防蒋的立场原则上,向来都是一致的,蒋介石当初既然有把红军逼进广东境内,借机一并将广东解决的想法,难道现在就没有把红军逼进广西,一并将李宗仁、白崇禧收拾掉的想法吗?
 
当然是有的,事实上就在红军进入道县的前几天,白崇禧收到了一封电报,这是他安排混进蒋介石团队里的“卧底”王建平发来的,电报内容如下:
“蒋介石决定采用杨永泰的一举除三害之毒计,一路压迫红军由龙虎关两侧进入广西乐平、昭平、苍梧,一路压迫红军进入广东新会、阳春;预计两广兵力不足应付,自不能抗拒蒋军的大举进入,如此则一举而三害俱除,消灭了蒋的心腹大患。”
 
白崇禧看过这封电报之后,怒不可言,再回想起来中央军的薛岳,在红军侧后走走停停、即追即止,始终只保持同红军的尾部接触,更加确信了此电报的真实性。
 
事实却是如此,蒋介石这个五路大军的包围圈一旦同红军交火,那么位于红军北部、尾后的中央军大举压上来,必然会有部分红军向南面突围进入广西境内,那时待红军残部同桂军杀个天昏地暗,然后蒋介石借着剿匪名义举兵南下,不就是顺理成章了吗?
 
然而,蒋介石终于还是要为他这个一石三鸟的精心算计付出沉重的代价。
 
话说回来,此刻在道县的民房里,众人争议的焦点已然变成了白崇禧到底会不会借道?
 
此时,多数人心中皆盼望着潘汉年和徐梦秋带回来一个好消息,这样的话,大家就不用转兵北上,可以直接沿湘江借道广西境内通过第四道封锁线。
 
毛泽东看着大家把希望都寄托在了白崇禧身上,心下涌出一阵悲凉之感,这是一个滑稽而又讽刺的决策,中央红军眼下近八万多人的队伍,竟然把生存的希望寄托在一个国民党军阀身上?
两军交战,从战役战术层面上讲,我们固然希望出奇制胜,希望走捷径,希望可以既不费力,又安全完成任务。
可是这一切的前提,必然是我军处于有备无患的局面之下,至少也要处于留有后路的前提之下,否则捷径就会变成投机,出奇就会变成冒险。
 
只可惜,这个世界上又有多少人能明白此间含义,更有多少人能抵制“捷径”的诱惑?
 
毛泽东看着大家迷惘而焦虑的神情,知道众人皆不想转兵北上,都希望潘汉年赶紧带回一个借道的好消息,心底的悲凉瞬间转为激愤,一只手猛地拍打在身旁的木桌之上,大声喊道:“白崇禧是不会借道的。”
 
博古随即说道:“你怎么知道不会?现在不是还在等消息吗,恩来同志既然已经派出潘汉年和徐梦秋去交涉,那么我们就应该再等等,万一白崇禧答应借道呢?”
 
毛泽东此时愤怒已达极致,战场之上,一分一秒都可能改变战争的走向,岂能就这般停留在道县等着一个不切实际的消息?
他直指李德、博古,眼中似乎要喷出火来,朝着这两人吼到:“你们再这么等下去,红军这点老本就要全折在你们的手里了。”
 
这是博古进到中央苏区以来,毛泽东第一次对他说出如此激烈的言语,长久以来,为了不刺伤这位年轻负责人的自尊心,避免造成他以中央苏区创始人身份“倚老卖老”的印象,他对这位年轻人一直都保持着应有的尊重,即使在苏区被排斥、斗争的那几年的时间里,他也没有愤怒的骂过博古。
可是自从苏区丢失,红军被迫转移以来,毛泽东亲眼看着他们一步步走向蒋介石的包围圈,几次三番给他们谏言献策,希望可以改变他们西去湘西的想法,可是每次都被他们置之不理。
 
眼下,红军已然到了生死关头,他们却在这里坐等着一个不切实际的幻想,如何不叫毛泽东感到愤懑和心痛?
 
三、
历史再也无从考证,在道县那个小会议上,毛泽东是根据什么得出的结论:白崇禧不会借道。
 
可是转眼之间,在博古、李德、周恩来等人等待“白崇禧借道”的消息的第三天,他们等到了这个好消息。是的,大家没有看错,确实是个好消息:白崇禧果然借道了。
 
原来,就在红军主力刚进入道县的那天,林彪率领的红一军团先头部队,派出了一小支军队佯攻桂系边境龙虎关一带,这正好给原本对红军采取“不拦头,不斩腰,只击尾”的作战原则的白崇禧一个很好的借口,声称龙虎关受到共军袭击,要把桂军布防在湘江全州、兴安一带的兵力撤走,就这样,在湘江防线之上,瞬间留出来一个近40公里的走廊地带,而这个走廊地带,确实是白崇禧有意要给红军让出的一条突破湘江的通道。
 
所以,现实很快打脸了毛泽东的预测了吗?
如果可以改变历史,我想所有的人,包括毛泽东在内,都希望这一次是毛泽东错了,然而历史不能重来。
 
可能连白崇禧自己都没有预料到,他自己借道的走廊,很快就得他亲自派主力去堵上,而且在随后的湘江战役中,白崇禧的部队成为攻击红军最猛烈的一支队伍。
 
毛泽东判断白崇禧不会借道,并非没有依据。
白崇禧理论上确实是可能借道的,这是他为红军留出一道40公里走廊的基础,只是那时连他自己也没想到,他的情况同陈济棠之间却又有着很大的不同。
 
第一,  陈济棠同红军的约定早早就进行了,并非仓促之间达成,双方事先都有足够的心理准备,不容易发生意外。
第二,  红军刚刚突围之时,蒋介石还无法判断出红军到底是战略转移还是战术机动,对陈济棠的部署和妥协,不好过于指责。
第三,  那时候蒋介石大军调集并没有完成,湘江战役全歼共军的计划还没有形成。
 
而此时情况已经同陈济棠借道时完全不同了,首先双方之前没有沟通过,因此到底要怎么借,在哪里借,什么时候借?
这些都不是短短几天时间能合理解决的问题,而且万一最终他没能借道,红军多等一天,都有灭亡的危险,又怎么能如此耗下去呢?
 
而且,所有国民党军官都已经明确红军是主力转移,并且蒋介石已经作好了各项围剿计划,这个时候谁要是放开缺口把红军放跑了,所承担的责任,就绝不是陈济棠那个时候所需承担的责任那么轻而易举带过的了。
同时,湘江防线已经形成,蒋介石的中央军已经陆续调集完毕,包围圈已经合拢,这个时候白崇禧借道开口,放走红军,无论从什么角度讲,他都失了理,此时他心底就不怕老蒋直接兵锋转向广西,以此为由先将其灭了吗?
 
起初白崇禧似乎并没有想到这一层,直到何健、刘建绪、蒋介石相继发来措辞极度严厉的电报,他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于是,他很快亲自派出主力部队,将让出的那条40公里的走廊迅速堵上了。
 
这条走廊从1122日,红军主力进入道县那天悄悄放开,直到1127号,白崇禧又将其关闭,一共存在了5天。
我们说历史是由偶然性和必然性共同组成的,如果红军从22号那天,就已经知道了“走廊”开放的消息,那么从道县到“走廊”的100多公里路,5天时间是无论如何都走得完了,或许那样红军就不会在湘江战役中受到如此惨重的损失。
 
可是,他们等着潘汉年带回这个消息,一等就是三天,等他们明确知道白崇禧要借道的时候,已经是1125号,然而这个通道在他们出发的随后两天便关闭了,红军就此被堵在了湘江东岸。
如果不是对照白崇禧前后的历史,不对照他和蒋介石之前的电报,你甚至会以为这是白崇禧故意引红军跨过潇水、进入包围圈而假意借道。
 
历史中常常出现一些巧合,可是这些巧合背后,你若是细细的去梳理和推敲一下,又会发现每一个巧合,都有某个历史的原因在推动着它的发生。
 
毛泽东一开始判断白崇禧不会借道,归根结底就是找到了陈济棠和白崇禧之间不同的环境和特点,得出了结论:白崇禧让道的后果是他所不能承受的,所以毛泽东认为白崇禧不会借道。
 
中途,出现了插曲,白崇禧居然开放了五天的“走廊”,借道红军,可是遗憾的被错过了,但是当你细细分析之后,就会发现,在当时那种仓促的环境下,红军根本不可能恰好在白崇禧开放的时候,就知道怎么行动,等到他们知道这个情报的时候,却又已经晚了。
 
而之所以会晚,最终还是因为白崇禧无法承担借道的后果,因此又迅速把缺口给堵上了,
 
毛泽东曾经说过:指挥员正确的部署来源于正确的决心,正确的决心来源于正确的判断,正确的判断来源于周到的和必要的侦查,和对于各种侦查材料的联贯起来的思索。指挥员使用一切可能的和必要的侦查手段,将侦查得来的地方情况的各种材料加以去粗存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索,然后将自己的情况加上去,研究双方的对比和相互关系,因而构成判断,定下决心,作出计划,这是一个军事家在作出每一个战略、战役或战斗的计划之前的一个整体的认识情况的过程。
 
如果当时决策层的大多数人知晓这段话的含义,或许红军能减少很多牺牲。
 
19341125日,中央红军主力部队从道县出发,很快渡过潇水,沿着湘江东岸前进。



历史文章:
长征-第一章 于都河畔
长征-第二章 主要矛盾
长征-第三章 走向绝境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八角楼上

支持游无穷网站的发展

类似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