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毛选》里,看看事物发展的必然性与偶然性

本站已不再更新,详情见关于本站,如果有缘的话我们微信(youwuqiong2022)再见吧!

文/小庄
昨天看到了这次高考上海卷的作文题目,题目是这样的:

看到这个题目的时候,非常开心,为什么呢?因为这个题目中包含的,就是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对这个题目的任何思考,都是辩证法的思考。

当然,对于绝大多数的高考学生来讲,他们还不太可能会从矛盾的根本规律去探讨这个题目,但是只要能启发学生用辩证的思考方法,去观察和描写任何一种历史、社会、生活里的现象,那么都应该算是比较成功的了,都应该得到一个比较高的作文分数。

而且这个题目的意义还在于:这一次有了这样的题目出现,那么以后我们的老师在教学生写作文的时候,就会逐步的向着矛盾、辩证的规律去引导,这样一来,对于启发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实在有很大的好处。

今天,我们就用《毛选》里的观点,来拆解一下这次上海的高考作文吧。

一、
这个作文题目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
“世上很多重要的转折是在意想不到时发生的。”
这句话说的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偶然性,比如遵义会议、西安事变这样具有重大转折意义的大事件中,都包含着一定的偶然性。

题目的第二部分:这是否意味着人对事物的发展进程无能为力?
这当然是否定的,如果人对事物发展的进程无能为力,那么像《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样的揭示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规律的著作,以及像《论持久战》揭示的抗日战争中,中国必胜,日本必败规律的著作也就没有任何意义了,同理,我们对于自己的任何人生规划,职业规划也将毫无意义,因为你对事物发展进程无能为力嘛,对吧。

所以这个题目的第二部分,包含的意义在于,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必然性。

那么,我们要如何理解事物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规律,便是这个作文题目想要真正考察的内容了。

二、
说到重要的转折,我们就不得不提中共历史上最为著名的遵义会议。
你说遵义会议具有偶然性吗?那是肯定的。
有一些参加长征的老同志就回忆,当时在长征的前夕,实际上博古并不打算带着毛泽东一起走,而是把他派到了于都去搞调查,准备把他留在中央苏区,后来是周恩来的坚决反对和说服,最终才决定带上毛泽东的。
如果说当时毛泽东真的被留在了中央苏区,那么自然也就不可能有后来重新确定毛泽东军事领导地位的遵义会议了。

而且遵义会议是在湘江战役的惨败之后,大家才痛下决心要改变军事领导路线的。
而湘江战役,如果不是因为长征开始的时候,辎重过多,行军速度过于缓慢,红军主力是有可能跳开第四道封锁线,避免湘江战役中的惨败结局的。

所以这也有一定的偶然因素在里面,至少可以说,在湘江战役之前,没有人会想到马上就会出现一个遵义会议,把毛泽东的军事路线重新推上来。

当然除了这些因素,还有王稼祥和张闻天等人态度和观念的转变等因素,才促成了遵义会议。

这些因素就属于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偶然性因素。
当然,偶然性中也往往包含着某种必然性,两者始终是互相依存的。
承认这种偶然性因素,能帮助我们识别可能出现的风险,以及可能出现的机遇。

那么遵义会议是否是纯偶然的呢?
当然不是。

事实上,只要王明、博古为代表的“左倾”思想存在一天,那么实际上在红军长征中,假使红军主力跳出了第四道封锁线,避免了湘江战役的惨败结局,但是在蒋介石大军的围追阻截之下,他们迟早还会遭遇类似于湘江战役那样的沉重的失败和惨烈的损失。

甚至,假使毛泽东根本没能参加长征,但是只要“左倾”思想在继续,那么失败就会接连不断,最后召开一个结束“左倾”路线的会议,也就成为了一种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当然,那时候可能不一定是在遵义召开,也不一定能找出一条正确的路线,或许也谈不上什么历史的重大转折了,但是“左倾路线”的破产,则成为了一种必然的结果。

所以,遵义会议的必然性,就体现在正确路线和错误路线的斗争上,只要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和以博古为代表的错误路线同时存在,那么随着错误路线造成的失败越来越多,越来越惨痛,那么正确路线必然会重新抬头,取代错误路线。
这是遵义会议的历史必然性。

实际上,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同时包含着偶然性与必然性在里面,缺一不可。
比方说高考,也是这样的。
题目偏了?考试的时候身体不舒服?以及各种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都是偶然性因素。
而你长久以来的学习、准备、以及对以往知识点的掌握,则是决定你考试结果的必然性因素。

为什么会有这样一条规律?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由必然性和偶然性共同组成的?
因为事物发展的必然性由其内部根本矛盾规定。
而偶然性则由事物发展的次要矛盾、主要矛盾的次要方面、外部条件三个因素来决定。
而任何事物的发展,只要它包含着矛盾,那么就必然同时存在着偶然性和必然性的因素在里面,共同促使着事物向前发展。我们忽略了任何一方面,都是不可取的,因为不符合客观规律。

那么,我们清楚的知道事物的发展,同时存在着偶然性和必然性的意义在哪里呢?
如果我们否认了事物的必然性,那么就必然陷入唯心主义的非决定论,也就是说世界上的一切事情都是不可控的,都是偶然的。
然后你就会发现,如果苹果不掉在牛顿头上,那么万有引力定律就绝不可能出现,如果没有瓦特的蒸汽机,那么工业革命就不会出现。

反之,如果你只能看到事物发展的必然性,否认了偶然性的存在,那么你就会掉入机械论和宿命论之中。
你会觉得,一切都是上天注定的,用一些“天道有轮回、苍天饶过谁”的论调来麻痹自己。

所以,不管是忽略了必然性和偶然性中的任何一方面,你就会发现主观能动性失去了意义。
因为要么事物都是偶然的,要么都是必然的,这样一来,人的努力、奋斗、规划、学习、判断等等主观能动意识,都没有意义了。

所以,意识到事物发展同时存在偶然性和必然性,是我们对事物进行预测、判断、努力朝着好的方面发展,杜绝出现坏的可能的理论基础。


三、
因为必然性和偶然性产生的依据不同,一个是由根本矛盾规定,一个则是由次要矛盾、主要矛盾的次要方面,以及外部条件产生的。
因此必然性和偶然性之间也存在着不同的特点。
这个特点就表现为稳定性不同。

因为事物的根本矛盾在没有解决之前,是一直存在的,所以相对稳定,而次要矛盾、外部条件的变化则大得多,因此偶然性在事物发展中常常是不确定的,不稳定,难以预测的。

这一点的意义在哪里呢?

在于我们在判断事物的发展,作出合理的规划的时候,要把事物发展的希望更多的寄托在必然性上,而不是偶然性上。
因为必然性更稳定。

一旦我们把一些事情的发展寄托在了偶然性上,那么就自然而然的表现出了机会主义,也就是投机、冒险思维。
比如陈独秀,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很大程度上把合作的希望寄托在了国民党身上,寄托于人家对你好,人家遵守信约,人家发慈悲不打你等等。

当你把希望寄托于偶然性因素之上越多,那么事物就越不可控,我们就常常变得被动。
反之,当你把革命的希望寄托于自己掌握枪杆子,自己掌握政权之上,那么你就会变得主动得多。

别说国共合作了,就算是小两口之间,如果有一方把自己的幸福完全寄托在另外一方爱你一辈子,永远对你好,永远善良,永远和蔼可亲等等因素上,讲真,变数很大,风险也很大。

这一点体现在方法论上,就衍生出了毛泽东思想体系里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思想。

所以,我们看,毛泽东思想之所以长久的具有指导意义,就在于它的整个思想理论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各种方法论都是由这个思想体系衍生和变化发展而来,它不是单纯的某个局部的经验和理论。
因此我们把毛泽东思想放在任何时代、任何事物上,都可以找到其适用的价值。

好吧,扯远了,我们回到偶然性和必然性的讨论上来。

四、
看到事物发展的必然性是很重要的,《论持久战》便是从矛盾出发,找出了这场战争发展下去胜利的必然性,即中国必胜,日本必败,它给了所有想要抗日的中国人民以希望。
在那个时候,希望简直比金子要贵得多了。
有了希望,才能坚定全民抗日的决心,才能克服妥协和投降的消极因素,促成胜利的早日到来。

同时,它又对战争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偶然性因素也考虑进去,国共合作的破裂,日方战略战术的变化,妥协投降空气的影响等情况都可能出现,因此大家可以早有准备,不至于在困难到来之时手足无措。

那么,必然性和偶然性对于事物发展所起到的作用如何估计呢?
你比方说:每一个时代都有其历史任务,历史总是向前发展,这些历史任务也终将由某个领袖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完成。
这是历史的必然性,群众创造历史。
但是具体的是哪个领袖,这个领袖人物在哪一年,哪一天出现,最后是不是在这个领袖手上取得最后的胜利?这些就具有偶然性在里面。

毛泽东在1927年去领导秋收起义的路上,中途被国民党民团武装给捉住了,要把他带到刑场枪毙。
当时他距离刑场只有200多米了,幸得自己口袋里还有几块银元,危急时刻把这几块银元给了押送他的团匪,才寻得一条生路。
试想一下,如果那次没那么走运,那后来领导中国革命的领袖,也就不可能是毛泽东了。
所以,一场革命最终是由哪个领袖带领人民群众去完成,往往又带有一定的偶然性。
但是如果忽略了这种偶然性的作用和地位,也是不对的。

偶然性的作用在于,它在必然性的基础上,能加速或者延缓事物向前发展。

毛泽东成为领袖的意义就在于,他加速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加速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自由,他提前帮助中华民族赢来了解放。
如果没有他,那么中国不知道还要在黑暗中摸索和探寻多少时间,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也不知道要持续多少年。
而这种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黑暗,持续多一天,那我们迎接光明的时间就会晚来一天。

所以那种认为中国革命没有毛泽东,也会出现另外一个领袖帮助我们赢得胜利的论调,试图削弱和降低毛主席的历史地位,是错误的,是历史虚无主义的一种表现。
群众创造历史,但我们也承认领袖伟大的历史作用,这就是历史唯物主义一个观点。
这个世界上,确确实实存在一些人,他们凭借着自己坚定的信念以及卓绝的智慧,在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过程中,把整个历史朝前推动了数十年甚至上百年,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伟人。
相反,我们当然也可以明白,既然存在加速历史前进的伟大人物,那么自然也就存在延缓历史前进,试图开倒车的历史人物,比如内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蒋介石等等。
我们评价一个历史人物的功与过的标准,就在于他在历史前进的潮流中,起到了推动的作用还是阻碍的作用。

五、
以上是对于偶然性和必然性的几个规律的阐述,我们总结一下吧。
第一: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同时存在着必然性和偶然性因素在里面,它们是对立统一的,忽略任何一方面都会陷入悲观虚无之中。
第二:必然性由事物的根本矛盾规定,相对稳定,偶然性则由事物的次要矛盾、主要矛盾的次要方面、外部条件规定,缺乏稳定性。
第三:偶然性的出现,能加速或者延缓事物的发展,也会呈现出巨大的历史作用。
当然,除了以上三条规律,关于必然性和偶然性之间,还有若干规律,比如必然性在某个阶段也会发展成偶然性,偶然性在某种情况下也会发展成必然性。
这是因为矛盾的转化造成的。
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对立统一规律,属于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衍生出来的一个范畴。
跟我们上次讲的可能性与现实性并列为唯物辩证法的五个范畴,其余三个范畴是现象与本质,内容与形式,原因与结果。


历史文章:
《毛选》里的逻辑思辨能力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八角楼上

支持游无穷网站的发展

类似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