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无法做出选择的时候,你要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

本站已不再更新,详情见关于本站,如果有缘的话我们微信(youwuqiong2022)再见吧!

文/小庄
一、
条件是否成熟?

“一切决定于条件”,这是一条同主观主义作斗争的原则。

我们常常都要面临选择。
要不要辞职?要不要创业?要不要同相亲认识的王翠花谈场恋爱?
若干年后,你回头来看,就会发现正是这些选择,构建出了我们人生的轨迹。

你走向成熟还是幼稚?走向勤奋还是懒惰?走向智慧还是愚昧?
这些都跟你当初做的每一个选择密切相关,只不过当时你可能并没有留意罢了。

这两天我一个朋友跟我讲,等疫情过去以后,他准备辞掉现在的工作,去开个母婴店。
我问他,你基于什么样的考虑呢?
他说:现在不是鼓励生二胎吗,越来越多的家庭又把孩子当做宝贝,所以我觉得开母婴店有搞头。

我接着问了一些问题,比如,你是准备开线上店还是线下店?门店选址放在什么地方?销售渠道有没有提前考虑?货源靠不靠谱?自己的店有没有独特的点?有没有考虑风险点可能在哪?

这些问题一问完,他似乎就懵了。
然后他才告诉我说:已经好几年没涨过工资了,家庭开支却是越来越大,感觉前途既黑暗又渺茫,所以才打算辞职,找点有前途的事做,于是就想到了开母婴店。

我能理解他的矛盾和痛苦,一边是看不到前途的工作,一边是越来越大的生活压力,这就构成了他的主要矛盾:
日益增长的经济负担,与毫无起色的工资收入之间的矛盾。
这种内部矛盾促使他作出改变。

但是如果在你决定作出改变的时刻,你不考虑需要哪些条件,条件是否成熟?
而是凭着主观的臆想和猜测,作为你选择和判断的依据,那么很多时候非但解决不了问题,反而容易使自己陷入更加被动和痛苦的局面之中。

一切主观主义的东西,无论他是美名勇敢或是美名慎重,其结果都是要造成损失。


二、
做选择就跟《毛选》里打仗的思想是一样的。
这一仗要不要打?选择在哪里打?选择打哪一部敌人?选择用哪一只部队去打?
这都需要选择。
众所周知,毛泽东最喜欢打歼灭战,因为歼灭战有利于消灭敌人有生力量,同时又能给予我方军队以人力和弹药的补充。
就如他自己说的:
以俘获敌人的全部武器和大部人员,补充自己。我军人力物力的来源,主要在前线。——《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
那么问题就来了,打歼灭战需要哪些条件呢?
不解决这个问题,就容易滋生出主观主义,导致打起仗来就是乱打一通,全无章法。
于是,就有了《毛选》里的十大军事原则。
我们摘录几条:

①先打分散和孤立之敌,后打集中和强大之敌。

②先取小城市、中等城市和广大乡村,后取大城市。

③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不以保守或夺取城市和地方为主要目标。

④每战集中绝对优势兵力(两倍、三倍、四倍、有时甚至是五倍或六倍于敌之兵力),四面包围敌人,力求全歼,不使漏网。在特殊情况下,则采用给敌以歼灭性打击的方法,即集中全力打敌正面及其一翼或两翼,求达歼灭其一部、击溃其另一部的目的,以便我军能够迅速转移兵力歼击他部敌军。力求避免打那种得不偿失的、或得失相当的消耗战。

⑤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每战都应力求有准备,力求在敌我条件对比下有胜利的把握。

……
我们看,其实只需要前五条原则,就足以帮我们判断出这一仗需要哪些条件。

首先,敌人要处于分散和孤立的状态,即此部属于弱敌,而非强敌。
其次,尽可能处于我军势力范围之内,是我军目前吃得下的部队。
第三,要保证足够的兵力,能确保全歼此部。
最后,战前资源要准备充足,确保胜利的把握。

有了这些条件,那么这一仗就能够打胜。
从长远的角度来讲,这样的小胜仗越来越多,则敌我力量就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又因为我方立足于人民之中,兵员和粮食能得到持续的补充。
而蒋军因为立足于买办豪绅之中,兵员和粮食只会持续的消耗,歼灭一部就少一部。
一旦敌我力量平衡之后,我方就会迅速取得压倒性的优势。
当这种优势发挥到某个程度以后,则根本不用再打,只需要喊上一声,敌人就可能投降了。

当然,后来的解放战争,已经完全验证了毛泽东预言的准确性和正确性。

而且,如果你无法确定打这一仗需要哪些条件,士兵的主观能动性是不能被调动起来的,那时候空谈什么努力啊,奋斗啊,敢于牺牲啊,都是扯淡。
你都不知道打哪?就是天天行军120公里,搞出一副很勤奋的样子出来,又有啥意义呢?
所以,确定需要哪些条件很重要。

三、
那么问题又来了。
即使条件确定了,那你要怎样去判断这些条件是否成熟呢?
就比如,你说先打弱敌,再打强敌,这个强和弱就不是一般人可以判断出来的。

一个纯美式装备的整编师,但是如果它没来得及展开,或者移动到了道路泥泞的山区之中,机械化装备无法施展,那么即使是强敌,此时也会变成弱敌。

反之,如果一只部队陷入困兽之中,但其作战意志顽强,非死不降,则弱敌也可能变成强敌。

再比如,你说要打孤立之敌,这个孤立还是不孤立,那也是相对的。
敌人又不是木板,你想打哪里就打哪里,他们的部队也会相互协调,互相援助。
负责迟滞敌人增援部队的那支部队,能扛多久?
我们消灭这支孤立之敌的时间,又是多久?
这一点如果把握不好,则当我方将敌人包围之后,如果不能赶在敌人援助部队到来之前将其消灭,则我方反而可能陷入敌人的反包围之中。

所以,这一点至少可以让我们明白一件事:
该走的弯路,那是一个也不能少。

因为如果你没走过弯路,没受过挫折,没尝试过失败,你就不能取得作战经验。这时候,别说把十大军事原则放在一个指挥官面前,就算是把全套《毛选》放在一个军事指挥官手里,那一样是毫无用处。
因为你无法掌握敌人的特点,也无法判断出那个尺度,你不知道什么时候条件成熟了,什么时候条件不成熟。

四、
《毛选》里反复在说一个看似很简单的道理: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因为理论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确定做一件事需要哪些条件。
而实践则帮助我们更好地判断具体的条件是否成熟。
回归到个人身上,这些工作都是别人代替不了的,只能靠自己一点点的去摸索。
当然,理论和实践的作用还不止于此。

聊到这里,我们就能明白了:
当你面临一个选择的时候,你做还是不做?坚持还是放弃?打还是不打?
你都要根据当时的环境,去确定具体的条件,来帮助你进行判断。
而这一点,恰恰别人很难帮到你的。

但是如果只是做到这一点:能准确的判断一个选择背后的条件是否成熟,那么我们只能说这个人足够聪明,他总能做成一些事情,但其实他还算不上有智慧。

怎样才算是一个有智慧的人?

还得满足一个条件,选择背后的正义性。

我们还是拿打歼灭战这件事来说,不知道大家会不会有疑问,为啥老蒋的部队总是出现弱敌,孤立之敌?

有趣的是,毛泽东在1947年,把十大军事原则总结出来以后,居然赤裸裸的把这几条原则登在了解放日报上,毫无什么隐秘性可言。

老蒋看了以后,气得吹胡子瞪眼睛,然后却毫无办法应对。

我就明明白白告诉你要怎么打你,然而你就是拿我没办法。这种感觉想想都觉得刺激。

原因何在?
这是因为老蒋的战争是毫无正义性可言的,他的军队是建立在官僚买办阶级的基础之上的旧式封建军队。
因为其官僚买办的性质,就决定了贪污腐败从上而下,无处不在,因为这种性质的军队存在的意义就是为了服务官僚买办的利益的,所以军官的贪腐根本就遏制不住。
就好像,在抗日战争刚刚打完,国军开始接受日本投降的时候,军官们纷纷开始打着受降的旗号,抢汽车,房子,物资等等,封条上写了哪个军官的名字,就变成了哪个军官的私产。
记者仔细一看,那些最豪华的别墅,汽车,封条上贴的全是蒋介石的名字。
这样的军队,贪腐怎么可能遏制得住?

这样的军队,必然不会拼死作战,于是就常常出现弱敌。
这样的军队,必然也搞不好团结,于是就常常出现孤立之敌。

这就为解放军创造歼灭战的条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不改变军队的性质,就改变不了弱敌和孤立之敌的局面,而一旦改变了军队的性质,那不就等于被我方赤化了吗?

这就是为什么,毛泽东把十大军事原则放在老蒋的面前,他也无可奈何的原因,因为他的战争没有正义可言。
于是,最后他只能选择骂骂咧咧的退出群聊。


全文完
历史文章推荐:
有一种格局,叫换位思考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八角楼上

支持游无穷网站的发展

类似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