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毛选》以后,我自己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本站已不再更新,详情见关于本站,如果有缘的话我们微信(youwuqiong2022)再见吧!

文/小庄
一、
不知道有多少人和我一样,一开始读《毛选》都是带着一种“功利”的心态去的,想要从里面取点经,学点方法论,借以提升一下自己。
可是后来读着读着,读《毛选》这件事,俨然已经变成了我生活里难以分割的一部分。
我这个人以前没什么爱好,就喜欢下班以后找几个好友喝上几杯,偏偏自己又只有二两的酒量,所以就连这个唯一的小爱好,都总是不能尽兴。因此他们常常取笑我,说我在酒局上是“吼得最凶,蔫得最快”的一个。

后来《毛选》读的时间长了,酒局我也就不常去了,有点时间就用来读读《毛选》,以及一些相关的书籍,它慢慢地就变成了我的一项业余爱好,字里行间总能给我带来一些兴奋和乐趣,这种感觉变得非常美妙。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里,能有一项业余爱好,而且这项业余爱好还不烧钱,这简直可以说是一种奢侈了,所以我感觉喜欢上《毛选》是一件非常幸运的事情。

后来读的时间长了,我的心态也慢慢发生了变化。
如果说一开始只是敬佩《毛选》里那种深邃的思想和卓绝的智慧的话,那么到了后来,当我对毛主席这个人的历史,对中国的那段革命史,以及他本人整个的生命历程有了更深的了解以后,对他的感情就已经不是停留在敬佩这个层面了。
而是隐隐约约把他当作了老师、亲人那样去看待,心底会自发的生出一种亲切、爱戴的感情。

发展到后来,我几乎是容不得别人说他半个不字,更别提那些随意的污蔑和指责了。

上次,有一个读者在后台私信我,提到了一些观点,其实这些观点跟我以前还没认真学习过相关历史之前,是差不多的,基本上沿袭了官方作出的既定的评价。
反正是一提到晚年,就是各种错误,头脑昏了,不实事求是了,骄傲自大了,个人膨胀了之类的。
结果我一看到就来气,当时用了一些近乎刻薄的话,把那个读者给怼了一通。

现在想来,颇觉有些后悔,不应该那么怼那个读者,因为我们很多人其实都有这样一个过程,这是我们接受的历史教育形成的,尤其是在学生时代。所以只要已经开始读《毛选》的,我丝毫不会怀疑,只需要一定的时间和阅历,他们就会慢慢的对历史有更加真实的看法,很多过去形成的既定认识,会逐渐打破,有更加清晰的认识。

这个世界上至少有两种人,一种是你对他的了解越全面,越具体,你就会越发的敬佩和爱戴。
而另外一种人,则恰好相反,起初你可能对他的印象还不错,但是经不起细挖,你越挖的细,越知晓的全面,你对他就越反感和排斥。

毛主席毫无疑问是属于第一种情况。

所以只要读《毛选》,就是个很好的开始,不怕有什么误解和负面评价,用毛主席的话说:“群众要自己解放自己”。
只要不是刻意黑的那种,不要去怼他,也不要尝试说服他,因为这两种方式很难改变一个人原先就持有的观点和看法。

最好的方法,是激发他的对《毛选》和历史的兴趣,让他自己去了解,自己去挖历史,他挖的越细、越具体越好。
那时候他就会自己改变自己原先的观点和看法,比别人去说服或者包办好太多了。

二、
读《毛选》给我带来的另外一个变化是,它几乎重塑了我的三观。
原本一个人的既定三观一旦形成,就很难发生太大的变化,即使变化,也往往是形变质不变。
但是让人惊讶的是,你一旦开始用《毛选》的视角去看待自己身边的事物,以及一些过往的经历,你就会看得比以前更为透彻很多。
虽然我现在只是初窥门径,但是却也感受到了这种变化。

当然这也符合《毛选》的理论,以前对自己走过的弯路、犯过的错误,以及现实身边的一些事物,很多都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但是你一旦通过一些理论方法,把原先的一些经历,以及周边的事物结合起来看,那么通过分析和总结,也许就能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阶段,这就是理论工具的意义吧。

而《毛选》,恰恰就是一门强大的分析问题的理论工具。

当你用的次数越多,你看待世界、看待自己的观点,慢慢的也就深受它的影响,在这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对人的三观影响确实非常大,甚至会产生巨大的变化。

当然,我们很难确定,到底是《毛选》强化了你以前的三观,还是你的三观被它重塑了,但是毫无疑问,它能帮你更好的认识自己,认识这个世界。

而且读的越多,就越发的感觉到自己的渺小,对伟人、对历史、对客观规律犹然地升起强烈的敬畏之心。

三、
写这个号有一年多的时间了,我并不擅长写作,这不是虚伪的谦虚,事实上早期的读者如果看过我以前的文章,就知道什么叫惨不忍睹。

我也是在写的过程中,逐步的修正自己,学习一些写作的方法,希望可以把历史写得更好看一些,更有趣一些,激发大家的兴趣,根本上是为了大家亲自去读,去了解,这比由我来转述一遍有意义很多。

也有人问过我写作有没有什么方法,技巧之类的。
这里对有写作兴趣的朋友聊一聊这方面的感受,我自己觉得如果没有写作基础,那么一开始最好的方式就是模仿。
而且要模仿就模仿行业里写得最好的人的作品,你把同样的事件抽离出来,然后看看他们是用什么方式把一件我们都熟悉的事情,描述得让人有想看的欲望的。
然后自己尝试着去描述同样的事情,对比一下差距,看看怎么改进。
这样子去练习一段时间,写作水平会有质的提升。
而相反,那些什么写作课啦,什么教你写作套路的东西,讲真,没什么意义,而且满满的智商税在里面。

这也符合《实践论》里的观点:

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

好了,今天周末,絮絮叨叨了一堆,跟大家聊了聊我自己读《毛选》以来的一些感受和变化。
希望每个人读的过程中,都有自己的感受和变化。

喜欢毛泽东传的读者,《长征》可能要多等一段时间,因为那么深刻又精彩的历史,如果写得不好看,不扎实,那实在是浪费了那么好的题材。
所以,《长征》我会花更多的心血和精力去准备,一定要把它写得更好看,更深刻,决不能草草开更,尽量在两个月之内开始更新,辛苦大家等待,对不住啦。


历史文章:
《毛选》里的四个字:实事求是
什么样的批评,人们才听得进去?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八角楼上

支持游无穷网站的发展

类似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