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时候犯错,就在于把“感性认识”当作了“理性认识”

本站已不再更新,详情见关于本站,如果有缘的话我们微信(youwuqiong2022)再见吧!

文/小庄

一、

我们在生活里都会犯错,但是大家如果仔细观察一下,就会发现很多生活里的错误,跟历史上的那些错误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一般来讲,一个人刚刚犯了左倾的错误以后,接着就会出现明显的右倾,右倾完了以后呢,他多半又要开始左倾了。


看看我党早期常犯错误的那会儿,就有这样明显的特点。

首先是陈独秀的右倾保守吃了亏,在四一二和七一五事件中遭受了惨痛的教训。

然后呢,接着就出现了瞿秋白的左倾盲动,号召大家纷纷起来参加暴动,要“杀尽一切土豪劣绅”,结果呢?分分钟就被打脸。


在瞿秋白的左倾盲动失利以后,立马又来了一个“二月来信”,要大伙先散了吧,四处去打打游击,等待革命高潮的大风口来了以后,咱再谋起事。你看吧,这又陷入了明显的右倾。


第五次反围剿也是这样,一开始各种“左倾”冒险主义,等到吃了败仗,丢了根据地,立刻又陷入了“右倾”逃跑主义,结果在湘江一战中,红军主力被老蒋一战歼灭了大半的有生力量。


其实生活里的很多错误也是这样,左和右往往是连在一起的。

如果一个人一开始做一件事,觉得这也没问题,那也好办,只看到了好的一面,那么一旦等他吃了亏,受了挫折,又很容易陷入这也办不了,那也搞不定的灰心丧气的局面。

所以《毛选》里就时常教导我们,在批左的时候,一定要记得防右。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我们会犯各种“左”的,或者是“右”的错误呢?其实这个问题不难回答,《毛选》里就有现成的答案。


“实际的情形是这样的,只有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人们的认识才被证实了。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实践论,毛选第一卷》


那么一看,原因就很清楚了,不管是左的还是右的错误,归根结底,就在于他对事物的主观的认识,与客观的规律并不相符。

你以为是这个样子的,但是现实却又不是这个样子的,你按照主观的一厢情愿的想法去办事,那多半就要吃亏上当了嘛。

你因为左的错误吃了亏上了当,那么接下来自然就容易陷入右的保守之中。


所以不管是左的错误也好,右的错误也罢,归根结底都是主观认识与客观规律不符的原因造成的。


二、

但是如果我们对于错误的理解,只是到这一步的话,实际上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为什么呢?

因为一个一厢情愿的人,他一定是意识不到自己的一厢情愿的。他在犯错误之前,一定认为自己的想法是符合实际的,是靠谱的,所以才会选择那样去做嘛。

如果明知道是自己一厢情愿的,是自己主观主义的想法,那他还选择去做的话,那就不是犯不犯错的问题了,而是智商在不在线的问题了。


所以,真正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是:为什么很多时候,我们会把自己主观的,一厢情愿的想法,当做了符合客观实际的想法呢?


原因只有一个:把自己的“感性认识”当作了“理性认识”。


《毛选》中的《实践论》里把人类的认识分为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感性认识,第二个阶段是理性认识,在到达了理性认识以后,又把这种理性认识用于不断的新的实践之中,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理性认识,由此不断的循环往复,每一次循环便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那么什么是感性认识,什么是理性认识呢?看看《毛选》怎么说。


感性的认识是属于事物之片面的、现象的,外部联系的东西,理论的认识则推进了一大步,到达了事物的全体的、本质的、内部联系的东西,到达了暴露周围世界的内在的矛盾,因而能在周围世界的总体发展上,在周围世界的内部联系上去把握周围世界的发展。——《实践论,毛选第一卷》

这就讲得很清楚了,实际上感性的认识停留在感觉的阶段,还处于片面的、现象的理解阶段。

而理性认识则是把握了事物的本质,抓到了其内部联系,即规律性。


三、

问题的关键恰恰就在这个地方。

我们犯的很多错误,就在于把“感性认识”当作了“理性认识”。

比如,我们以前都背过牛顿三大定律吧,只要背过这个三大定律的都知道:

任何物体都要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直到外力迫使它改变运动状态为止。

这是牛顿第一定律。


这个定律很多人都会背,应该说它是一个相对普遍的真理了吧,是触及到了物理运动本质规律的一个定律了吧?


但是,这对于人家牛顿来讲,当然属于人家的理性认识阶段了。但是对于你来讲,这个定律是你的理性认识吗?

完全不是。

你如果只是会背这个定律,那么你对这个定律的理解实际上只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

同样的定律,对人家来讲是理性认识,而对于你来讲,则是感性认识。


这就是很多人意识不到的地方,因此种种的错误也往往因为意识不到这一点,而由此衍生发展而来。


以为自己会背几句普遍的真理,就意味着自己对那条真理的认识已经上升到了理性认识阶段,这实在是大错特错了。


为什么在苏区的时候,会有那么多的教条主义、主观主义?

为什么在延安整风时期,毛主席为了扫清教条主义、主观主义错误,开始着重强调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


根本原因就在于:

教条主义和主观主义的实质,是很多人把对于事物的感性认识当作了理性认识。


因为他们所背诵的是马克思普遍真理,所以这就迷惑了他们,以为会背几句普遍真理就算是对事物有了理性的认识。


他们忽略了一点,所谓的普遍真理,对于每个具体的人来讲,每个人的认识是完全不同的。

你对牛顿三大定律的认识,能跟人家牛顿本人比吗?


在现实的应用中,在实际的生活场景中,你上哪里去找毫无外力存在的真空状态下的应用场景呢?

别说实际运用了,就算是把这个定律放到物理题目里,只要稍加变化,可能你连这道物理题都解不出来,你能说自己对它的认识到达了理性认识阶段了吗?


苏区时候的教条主义者的问题也在这里,对于马克思普遍真理的认识实际上只停留在感性认识的阶段,还没有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阶段,不能把它同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

所以,听他们讲起话来,一听全是对的,结果一干全是错的。


四、

这就是真理的迷惑性,它可以指导我们少走弯路,但绝不可以代替我们走弯路。

实践,只有实践,我们才可以把对事物或者真理的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不管是谁,都必须经过这样一个阶段的提升,然后循环往复,才能逐渐走向更高级的阶段。

而恰恰是很多人,对于真理的认识明明还只是停留在感性阶段,他偏偏以为自己已经上升到了理性阶段。

等到犯了错误,吃了大亏以后,才默默的到思过崖上开始反思:

“为啥知道很多道理,却过不好这一生?”



历史文章:

矛盾论:如何用矛盾的眼光看问题?

矛盾论:如何用矛盾的方法解决问题?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八角楼上

支持游无穷网站的发展

类似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