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传-第二章迷茫

本站已不再更新,详情见关于本站,如果有缘的话我们微信(youwuqiong2022)再见吧!



文/小庄

1910年秋,毛泽东进入东山小学堂,从这个学校的名字就可以看出来,毛泽东与之有些格格不入。因为这一年的毛泽东已经有17岁,又因为他特别长个子,学校里连老师都没有一个比他高的。

更糟糕的是,他居然遭到了大部分同学的鄙视。这让自尊心一向很强的毛泽东,精神上感到十分压抑。原因是什么呢?

原来这个学堂里的学生大多来自湘乡县,而湘乡分为上、中、下三里,那时候的地域观念十分严重,一个小县城里,不同的地域,也有歧视和斗争。三家学生常常因为一点小事,就拉帮结派,聚众斗殴。

这种旧中国的地域观念、宗派斗争,也在将来的革命历史中,造成了空前严重的革命灾难,无数英勇的烈士,革命家,没有死在敌人的枪口之下,却死在了自家人的屠刀之中。这是后话,我们将来会在革命斗争中会讲到。


因为同学中三派经常聚众斗殴,毛泽东又是同学里面个子最高,力气最大的,所以成了三派都想争取的对象。偏偏毛泽东选择中立,一个也不帮,这就使得三派的同学里,各派都有些看不起他。

还好,此时他的表哥借给他很多关于康梁变法的书报,这让他精神上多少有些慰藉。这些书报其中就有梁启超主编的《新民丛报》,读了这些书籍,使得他对康有为和梁启超十分的崇拜,视为他少年时代的偶像。


毛泽东当然不会知道,此时的康有为,已经干了不少欺世盗名,鸡鸣狗盗之事。人性本来就是复杂的,很多所谓的思想界巨人,从来不是完人,甚至算不得一个好人。


半年以后,毛泽东离开了东山学堂,来到长沙,进了长沙城的湘乡中学。


彼时的中国,清政府还在艰难的维持着那形将崩溃的统治。

但是它的政权已经腐败到了极点,甲午海战之前,清政府的年度财政收支还能勉强维持在八千万两左右,到了甲午海战之后,世界上的资本主义国家纷纷侵入中国,掀起瓜分中国狂潮,这种危机在民生经济上很直观的体现出来。


1908年,清政府财政预算达两亿三千四百八十万两,到了1910年,清政府岁出已经高达三亿三千八百六十五万两。

十几年间,收支已超出甲午海战之前的四倍有余。这种财政收入,要是放在今天的公司财务报表里,老板一定很高兴。


只可惜,对于清政府而言,这种财税的增加,靠的不是生产力的发展,而是涸泽而渔的掠夺和搜刮。清政府的最后几年里,什么田税,盐税,布税全在增加,有的地方更是巧立名目,连拉屎放屁,都要上税。

各级官员还纷纷中饱私囊,任意诛求。

民怨沸腾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所有的人,都在等一个机会,一个推翻清政府,摆脱这种苦难的机会。而这个机会很快就要到来了,就在1911年的十月十号夜晚七点。

武昌起义爆发。


原本的武昌起义,定为10月16号,可是还没等起义发动,在10月9号,就因为一个叫刘公的革命党人试制炸药,失手爆炸,提前暴露了起义行动,结果筹备起义的领导人要么被抓,要么被杀,要么逃跑了。

这简直就是手贱的最凄惨的案列。


更要命的是,起义名单被搜刮了去,这就把这些原本就要起义的人逼上了梁山,只得提前破釜沉舟,背水一战。

10月10号,武昌起义提前打响。革命军巡视占领武汉三镇。


清政府迎来了它两百多年来最悲惨的一幕。


10月22日,湖南宣布独立;

10月23日,江西先后独立;

10月24日,陕西宣布独立;

10月29日,山西宣布独立;

10月31日,云南宣布独立;

11月3日,上海全部光复;


接着一个月之内,贵州、福建、广东、广西,东三省,全部相继独立。


这简直是清政府二百多年来,最悲惨的两个月。康熙要是看到他的子孙如此不争气,不知道棺材板盖不盖得住。


毛泽东到了长沙以后,看到的就是这样的环境。他的革命之心也被激发起来了。所以他不打算读书,他决定参军。此时他认为,只有参军,才能帮助解救中国。

但是毛泽东当了不到半年的小列兵,袁世凯便携北洋军之威,推翻清政府,南北议和,袁世凯当选大总统。

毛泽东以为革命结束了,于是退出军队,继续求学。


这一时刻的毛泽东,陷入了前所未有的迷茫之中。


历史证明,不管你多大的伟人,都要经历人生一个必备的阶段—迷茫。你不知道自己想要干什么,也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甚至不知道自己还有啥追求?


这样的阶段往往是痛苦的,但是却又是必不可少的。

没经历过迷茫,不足以聊人生。


毛泽东这段时间,先后报考了警察学校,肥皂学校,法政学校,商业学校等一系列学校。

他曾经设想过成为一个警察,律师,商业奇才,甚至设想自己成为一个肥皂制造专家。


但是唯一没有设想过的,就是将来会成为一个政治家,军事家。


所以,永远不要以一个人的今天,去衡量一个人的未来,这很愚蠢,甚至无知。


思索不定的他,开始了自修。每天住到湘乡会馆,阅读自己喜欢的书籍,俨然今天的自由职业者,斜杠青年。

只可惜,很快他就发现,自修是不可能再自修的了,他面临着一个很重大的困难——吃饭。


他的父亲毛顺生不同意他自修,断了他的经济来源。


他不得不思考自己的前途。


这个时候,一则招生广告映入他的眼前,湖南第四师范学校招生,这个招生广告解决了他当下的最大的困难。

读书不要钱。


于是他报考了这个学校。然后一不小心,考了个第一名。


就这样,他又开始了一段新的人生经历,一段在他人生中很重要的人生经历。


这所湖南第四师范,后来并入湖南第一师范,毛泽东在这里渡过了5年。


在这里,他遇到了杨昌济,徐特立,李立三,向警予,蔡和森等等,这些人都将在他的求学时代产生巨大的影响,发生了很多有趣的故事。

这一年,毛泽东20岁。


往期文章:毛泽东传-第一章  童年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八角楼上

支持游无穷网站的发展

类似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