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传-第九章井冈山的斗争
本站已不再更新,详情见关于本站,如果有缘的话我们微信(youwuqiong2022)再见吧!
文/小庄
01
打茶陵,团长陈皓叛变
饿,
很饿,
非常饿,
这是摆在毛泽东面前难以逾越的困境,井冈山附近只有两千多户人家,根本养不活任何军队,他们只得不断的串到隔壁县城去打土豪,抢饭吃。可是事实证明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上次在水口部队被打散,还差点丢了性命,最后饭还没吃饱,就只得灰溜溜的逃回井冈山。
事实上,在毛泽东一开始决定引兵井冈山的时候,就有很多反对意见,这些反对意见里面,固然是有很多人怕吃苦,不想落草为寇,但是也一样有很多真正的革命义士,他们是真的担心,到了大山里,会不会被活活饿死。
而现实证明,这种顾虑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世界上所有艰难的选择,往往都具有极强的迷惑性,它们看上去似乎每一条路都是死路,你怎么选,都是错的。但是只有那些真正的具有远见卓识的领袖人物,他们才能在诸多死路之中,发现生机,创造生机。
很显然,毛泽东就是这样的人。
这种发现生机和创造生机的能力,日后还将无数次帮助毛泽东在绝境之中,化险为夷。
他的生机很快就到来了。
在毛泽东引兵井冈山的第二个月,湖南军阀唐生智和桂系军阀李宗仁打起来了,江西的朱培德也加入混战,于是在湖南和江西边界的井冈山,军阀力量便瞬间空虚起来。
毛泽东立刻决定,派团长陈皓、和第一营党代表宛希先,领兵攻打茶陵。
当然,说是攻打,但是实际情况是,他手头根本就没有什么武装力量了,自上次水口部队被打散以后,张子清率领的第三营一直未归,目前只剩下500多人。好在,此刻的茶陵根本没有敌军的守备部队,革命军一到茶陵不用打,就占领了该县,部队暂时性的解决了给养,得到了修整。
毛泽东因为脚伤的原因,没有和军队一起出发。
然而,一场军队分裂的危机,也早已潜伏。
早在三湾改编的时候,毛泽东把部队缩编为团,就提名张子清任团长,但是那次选举结果,张子清并没有当选,因为他的学历不够。
是的, 你没有看错,学历不够。
大家不要以为学历只是在今天这个社会很重要,事实是学历在任何年代,哪怕战争年代,都只会是加分项。
把学历搞得高一些,总是有好处的。
相反,当时的另外一位候选人,之所以有很强的竞争力,就是因为人家是名牌大学毕业的。而且是当时国内最知名的军官学校——黄埔军校。
这个人,就是三湾改编的时候,被选为团长的陈皓。
但是,事实也同样证明,学历是永远衡量不了一个人的品质的,甚至作为参考的资格都没有。
当陈皓带兵进入茶陵以后,他并没有按照毛泽东之前的指示,建立茶陵县工农兵政府,去发动群众。而是和当地的商会、大地主搞到一起,整日饮酒作乐,嫖妓敛财。
这样的好日子是过不了多久的,十二月下旬,唐李战争告一段落,湘军独立团马上向茶陵扑来,工农军根本不是对手,一仗打下来,丢盔卸甲,只得狼狈逃出茶陵。
这时,恰逢当初在水口被打散的张子清的部队,也来到茶陵,跟陈浩汇合,汇合以后,由陈皓统一指挥队伍,向南撤退。
此时的陈皓,心态开始逐渐崩塌,他好歹也是黄埔军校毕业,若是到了蒋介石的那边,不说混个什么长,至少温饱是可以保障的,而且黄埔军官往往提拔很快,此时,他的很多同学,早就吃香的,喝辣的。
而他跟着毛泽东在井冈山,食不果腹,衣不遮寒,不仅缺盐少油,有时候甚至连南瓜汤都吃不上,真是苦的很。
比艰苦生活更让人焦虑的是,跟着毛泽东一直在这山沟里这般混下去,一旦蒋介石派大军来剿,如何能抵挡得住?
人哪,一旦开始有了这种对前途悲观失望的情绪,这种情绪就会迅速占领你的心智,左右你的思想,改变你的决定。
陈皓作了一个重要的决定,他要带着队伍去投奔他在黄埔的老教官,国民党第十三军军长方鼎英,此人曾与他有过师生之宜,正准备率部进剿井冈山。若是能把队伍带过去,就大大的好过了他自己一个人去投奔的价值,他召集当时的副团长徐庶、参谋长韩剑英等人,这几个人这些日子以来,一直跟他吃喝嫖赌,可以说是一丘之貉,于是几人一拍即合,决定实施叛逃计划。
他们在部队撤退的时候,就派人切断了回井冈山的浮桥,并写了投敌的联络信,寄给方鼎英。但是他没想到,这封信很快就会毁了他的计划,夺走他的生命。
此时因为脚伤,一直呆在井冈山的毛泽东,竟然意外的在一次巡查的时候,从邮差那里看到了这封信,如果要说巧合,那这次巧合简直堪称一次奇迹,因为这种概率简直是万分之一都不到,此时,我若说上一句,天佑毛泽东,想来大家也不会反对。
毛泽东看到信以后,顿时吓得满头大汗。秋收起义之后,就剩下这点老本,这些老本可以说是革命的火种,意义重大,一旦投敌,后果不堪设想。
毛泽东马上带着袁文才的一个连队,骑快马飞奔去追,幸而及时,在茶陵湖口截住了队伍,逮捕了陈浩。
此时毛泽东的心情很沉痛,他不愿意杀人,尤其是自己人,三湾改编之前,他就在队伍中宣布,不愿意跟着他毛泽东闹革命的,他不勉强,可以选择离开,那些选择离开的,还可以领1块银元的路费。
而此时,陈皓的性质则完全不同,他是以团长的名义,带着部队叛逃到敌军那里,这不是逃兵,而是叛变。
毛泽东说道:“不是我心狠,要杀陈皓几个人,实在是他们心肠歹毒,差一点断送了秋收起义保留下来的老本,这等于要了共产党的命,要了我毛泽东的命,他们成了我们最凶恶的敌人,对于这样的人,还讲么子仁慈?”
就这样,陈皓等人被枪毙在了井冈山。
02
革命军队,必须做群众工作
打茶陵给毛泽东很大的启示,中国上下几千年来,军队只有一个任务,就是打仗。
而能不能打仗则是衡量一个军队荣誉的唯一标准。
但是此时的毛泽东很穷,穷到什么地步?没钱,没粮食,没枪,没子弹,可以说,所有军队需要的东西,他几乎是一样都没有。
但是他们有对革命的信念。
说到这里,会不会有人发笑?
信念?能吃能穿吗?能变成子弹吗?
我告诉大家,在别人那里,信念可能一文不值,因为在很多人看来,他们心底就不相信这个东西的存在,他们鄙视信念,鄙视正义,鄙视尊严,他们只相信自己手里的军队,武器,钱财,因为这些东西是实实在在可以看得见的,摸得着的,是打起仗来,可以上阵杀敌的,可以让战士吃饱穿暖的,那个年代的军阀大多属于这一类人。
但是信念到了毛泽东这里,则有着强大无比的力量,这种力量不是形而上学的夸夸其谈,而是实实在在看得见的东西。
接下来,毛泽东会让大家看到,这种革命信念的火种,是如何播散出去,成长为参天大树的。
在枪毙陈皓等几人之后,毛泽东宣布了军队的三大任务:
第一,打仗消灭敌人;
第二,打土豪筹款子;
第三,做群众工作。
前两项很容易理解,那么第三项是干什么的呢?
核心就三个字——分田地。
是的,毛泽东没有什么可以分给大家的了,但是他清楚的知道,中国的剥削和压迫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常年的军阀混战,帝国主义的剥削,地主的压迫,最后买单的实际上都是人民。
那些被逼活活饿死,被逼卖儿卖女的人民,现在急需要一个政党把他们组织起来,而中国共产党承担了这个使命。
毛泽东清楚的知道,只要他能想办法让全中国最底层的,最劳苦的人民大众联合起来,最后就一定可以胜利。而把他们联合起来最直接可行的方式,就是分土地。
那么,中国哪里的土地最多呢?
是中国最广大的农村。
所以这800革命军, 不管到哪里去,必然要去组织当地的农民,一起起来打土豪,分田地。
他们废除与地主之间的常年债务,剥夺地主的土地分给农民。农民一旦分到土地,便有了一次重新为人的机会,他们不用再过着奴隶般的生活,不用被地主逼到卖儿卖女,他们得到了土地,也得到了尊严。
此后,谁若是要再一次拿走他们的土地和尊严,他们就会和谁拼命。
后来的日子,军阀来过,蒋介石率大军来过,日本帝国主义来过,但是毫无例外,他们统统都被打了回去。
什么是信念?
相信农民的力量,相信尊严的力量,相信最广大无产阶级的力量,这就是信念。
我们不应该只看到眼前的800吃不饱饭的工农革命军,而应该看到背后几亿的劳苦大众,受压迫的工人和农民,我们的800工农军已经探索出了如何发展和凝聚这些劳苦大众的方法,很快,革命的星星之火,就能发展为燎原之势。
信念不是虚的东西,而是实实在在的利益,农民的利益,就是土地。
此时,毛泽东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思想路线,已经成形。日后的岁月,将会证明这条路线的正确性。
03
与袁文才和王佐的感情
一个人如果亲自创作一个产品,培养一个人才,改造一支队伍,那么这个人一定对他创作的产品,培养的人才,改造的队伍,有着特别的感情,因为这里面倾注了他大量的心血。
而现在,毛泽东对井冈山原来的山大王,袁文才和王佐,就有着这种特殊的感情。他来到井冈山以后,袁文才积极帮助他筹备医院,建立后勤机关,委实功不可没。而毛泽东也积极的帮助袁文才的部队搞政治和军事训练。曾经的无数个夜晚,袁文才去到毛泽东的八角楼上,向他请教革命问题,毛泽东都孜孜不倦的给他分析中国的形式,革命的希望。
这样建立起来的友谊,是十分深刻的。
而另外一边的王佐,因为常年刀口舔血,在绿林道上讨生活,已经变得十分多疑,不敢信任任何人,毛泽东这时又作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送枪。
这一招真是屡试不爽,当初送给袁文才100条枪,俘获了袁文才。这一次他又送给王佐70条枪,还亲自派一个得力助手何长工去帮助王佐,这何长工去到王佐的部队以后,还帮王佐一起消灭了当地的一个恶霸势力尹道一。慢慢地,王佐也对毛泽东深深拜服。
我有理由相信,袁文才和王佐在当土匪的日子里,也一定在某个黑暗的夜晚,孤独的角落,思考过自己的命运。是一辈子当土匪,后世子孙永远抬不起头来,还是将来能谋个正经的营生,也能为子孙积点福报?
也许这种想法只是一闪而过,毕竟战乱年代,能活下来,已经十分不易,要怎么活,却又是十分奢侈的想法了。
但是现在不同了,毛泽东给了他们新的生活方式,他们开始为人民打仗,开始为全天下受苦难的百姓打仗。不管将来会不会牺牲,他们都将被历史所铭记,即使牺牲了,这种牺牲也是值得骄傲的。
他们此刻把毛泽东当做了自己的精神偶像,对他们来说,党性,组织这些东西他们是不懂的,他们只信任一个人,那就是毛泽东。
他们也说不来什么高深的言语,只是逢人就很自豪的,笑嘻嘻的说道:咱现在是跟着毛委员闹革命的人,以后不准欺负任何老百姓,要听毛委员的话,毛委员是最有学问的人,将来一定能带领我们取得革命的胜利。
说完,往往还露出十分得意的笑容。
袁文才和王佐队伍的改造是非常成功的,简直是印刷了一个改造绿林队伍的最好的模板。
毛泽东对袁文才和王佐的农民自卫军,经过一番政治和军事训练以后,部队的政治面貌和之前已是大大不同了,绿林习气和游民风气已大为消除。内部官兵关系大为改善,成为一支有记录,听命于党的队伍。
很快,应袁文才和王佐两人自己的要求,毛泽东将这支队伍编入工农革命军里面,番号为工农革命军第二团,袁文才任团长,王佐任副团长,何长工任党代表。
此后的井冈山上,这支队伍在袁文才和王佐的带领下,发挥出了惊人的战斗力,多次协助毛泽东打退强敌,实行土地革命,战胜了一次又一次的艰难险阻。
04
再打遂川,大败萧家壁
却说,自上次在水口毛泽东被萧家壁部打散一次之后,这劫难之仇就一直刻在了工农军的胸中,盼望着有朝一日,报仇雪耻。
机会实在来得太快了,仅过去两个月,他们就收到情报,萧家壁带着军队回老巢大坑,驻守遂川的部队只有一个工兵连。
于是毛泽东立刻率领张子清和王佐部,决定立刻攻打遂川。
遂川距离井冈山的革命军主力部队,还不到100里,此刻,革命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向萧家壁部进军,打得他们狼狈而逃,工农军乘势战领遂川城。
到了遂川以后,官兵们发现,街上的店铺全部关门了,行人也很少,城内十分冷清。毛泽东告诉战士们说:“这是敌人的反动宣传,他们造谣我们要搞“共产、共妻”见东西就抢,见人就捉,我们一定要向群众宣传,以实际行动揭穿敌人的谎言,让群众知道我们是劳苦工农自己人的队伍。”
很快,以排为单位的宣传单位就成立了,他们在城里城外的墙上,刷上各种标语,把街道打扫的干干净净,挨家挨户上门宣传保护穷人利益,动员老板们继续开门做生意,后来几天,群众看到这只队伍确实纪律严明,对老百姓的东西秋毫无犯,便开始相信共产党领导的军队。
毛泽东把军队所有的注意事项,总结出了6条,也就是当时著名的六项注意:
上门板,捆铺草,说话和气,买卖公平,借东西要还,损坏东西要赔。
县里的局面很快就打开了,他们一起开群众大会,还颁布政纲,毛泽东为了使政纲内容便于理解,还作了很多修改,比如把“不准虐待儿童”改成“不准大人打小孩”、把“废除聘金聘礼”改为“讨老婆不要钱”。
当我读到这一段的时候,我就知道,当初毛主席的这句口号,若是放到今天,一定很有市场。值得一提的是,后来毛主席到了延安以后,特意在婚姻法中强调要加入一条“废除封建彩礼”。
毛泽东领导群众成立了遂川县工农政府,2万多遂川县的贫苦百姓,在成立工农政府那天,齐聚在召开群众大会的大院里,主席台上贴着一副对联:
想当年,你剥削工农,好就好,利中生利;
看今朝,我斩杀劣绅,怕不怕,刀上加刀。
这幅对联是群众起草,毛泽东修改的,气势磅礴,十分威慑。
大会的最后环节,是公布土豪劣绅贪赃枉法,鱼肉民众的罪行,然后由当地组建赤卫队,宣布罪行,执行惩罚,对于非死不能平民愤的,由赤卫队在群众大会上宣布罪行之后,立即处以死刑。
群众在兴高采烈的氛围之下,还编写了一首民谣:
过新年,过新年,今年不同往常年,你拿斧头我拿镰,又打谷子又分田;
过新年,过新年,今年不同往常年,打倒萧家壁,活捉罗普全。
文化是社会生活的反应,是民众心理的反应,历史这东西,有的可信,有的不可信,我们必须要带着独立思考去读。而在历史长河里,留下的百姓歌谣,戏曲,我却往往很少有怀疑的,因为这些民间的艺术,往往比史书上写的东西,更加可信。
毛泽东打下遂川,并且建立了工农兵政府,这给江西的督军朱培德很大的震撼,他没想到这支原本他以为已经自行消失溃散的队伍,竟然突然出现,还赤化了遂川整个县城。
这时的朱培德开始有些恐慌了,他命令他部下杨如轩组织一个师的兵力,准备发动对井冈山的第一次“进剿”。
而同时,在百里之外,一位作商人打扮的不速之客,正朝着井冈山走来,他的到来,将给井冈山带来致命的打击。
毛泽东将如何打破杨如轩一个师的进剿?而百里之外的不速之客又是何人,如何能给井冈山带来致命的打击?
预知后事如何,且关注公众号:八角楼上;
往后的日子,我们不见不散。
PS:
谢谢大家对文章的喜欢,
最近总是看到,中央宣传井冈山精神,
其实我并不知道什么是井冈山精神,
但是我知道那段历史,
知道那800工农军,以及后来朱毛会师之后的部队,
他们在艰苦复杂的环境之中,
探索出一条具有实践意义的道路,
他们身上不仅是吃苦耐劳,不怕牺牲,
更多的是对革命的信仰,
而这种信仰不是空喊口号,而是对农民切身利益的关切,
这才是信仰的根基。
希望大家能把这个公众号推荐给身边的朋友,或者帮我多留言,多点赞一下,
我谢谢大家了。
往期文章: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八角楼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