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传-第三章恰同学少年
本站已不再更新,详情见关于本站,如果有缘的话我们微信(youwuqiong2022)再见吧!
文/小庄
中华民国成立了,民主、共和的旗帜插满神州大地。
虽然此刻没有人知道这个民主、共和到底是什么样子,但是毫无疑问,大家都认为这一定是个好东西。
贫苦农民在想,以后多半不会有太多苛捐杂税了,搞不好还能分到几亩地,咱虽然不知这民主共和的意思,但不是天天说要平均地权吗?分地这咱总听得懂吧。
地主、小资产阶级在想,以后多半不会受到狗日的洋鬼子欺负了吧,这不天天喊民主吗?虽然没人出来解释解释,什么叫民主,但是听说好像是每个人都有投票权,到时侯,老子第一个把洋鬼子的特权给投出去。
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在想,管他娘的什么民主也好,共和也罢,总之,谁也别来搞我,清政府倒台了,我们就是土皇帝,有权、有钱、有枪、头上还少个皇帝老儿供着,想来倒也不是一件坏事。
只可惜,他们都错了,大错特错。
所谓的中华民国,在当时并没有,也不可能解决任何的实际问题。武昌起义爆发以后,那些纷纷宣布独立的督军首领,很多都是前清的旧官僚。他们摘下头上的红顶花翎,剪了辫子,带上革命军的都督桂冠,便宣称自己是一个革命者,民主派。
而以袁世凯为首的整个北洋体系,则全是清军官僚,是既得利益者。
什么是革命,革命是一次巨大的,彻底的利益再分配。
资产阶级、封建官僚,旧式军阀这些群体,在他们受到外国侵略者、清朝政府系统的剥削和压迫时,他们是渴望革命的,可是一旦这种压迫减轻,或是得到缓解,他们则十分畏惧革命。这很好理解,清政府天天喊我纳税,盘剥严重,我当然愿意和你们一起搞掉他,可是搞掉清政府以后,如果你们要来分我的土地,拿我的特权,那又是万万不能的了。
这就是资产阶级革命的软弱性,妥协性。
又或者说,人类的本性就是如此。于我有益者,我坚决拥护,于我有害者,我坚决反对。
就好像今天的社会流行的一句话,法律于我有益之时,我坚决表示用法律维护我们的尊严和秩序。当法律于我不利时,我坚决表示用拍桌子的方案来维护我的尊严和秩序。
这样的革命,在当时外受帝国主义侵略,内有军阀地主的压迫的中国而言,是永远不可能带给中华民族以光明前途的。
而如今,更因为少了清政府的节制,不管是谁,只要手里有几条枪,那可都是土皇帝。权力的极度分散,造成了任何民主制度,共和制度的实施,都是空中楼阁。
百姓的生活,依然水深火热。
袁世凯看清了这点,孙中山也看清了这点。
要想实现真正的统一,民主共和要想有实施的可能性,他们就必须要改变这种局面。
这两个当时的中国,最杰出的人才,想到的唯一方案,不谋而合,那就是需要权力的集中。
孙中山,想到了成立中华革命党,组建自己的军队。
而袁世凯想到了称帝,以皇帝的名义来实现权力的回收。
历史把袁世凯塑造成一个只为满足自己私欲的蠢货,那是不客观的,他只是选错了方法。
他当然不会想到,这一次错误,竟足以将他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如果知道结局,我相信,他不会做出那样的选择。只是,历史从来不会给你倒回去的机会。
在全国一片讨伐声中,袁世凯黯然离世。
自此,北洋军阀分崩离析。
全国各地,甭管你是不是北洋系,只要是个军阀,就可以各自为政。
直系、皖系、桂系、奉系、浙系、群魔乱舞,群系迭起……
中国陷入军阀混战,民不聊生,一场更加严重的灾难,席卷整个中国。
没人知道谁有能力来结束这场灾难,有人觉得是孙中山,有人觉得是段祺瑞,有人觉得是冯国璋。
但他们都错了。
结束这场灾难的两个人,此刻都还是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一个叫蒋介石,一个叫毛泽东。
此时的毛泽东,还需要无尽的历练,学习,成长,他还无力肩负起历史赋予他的使命。
而湖南师范的五年,给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刚进师范之初,他还是迷茫的,他还在思考自己将来是去做肥皂,还是当律师,亦或是成为一个商业奇才。
但是很快,他就找到了解决迷茫的方法。
所以,我一直觉得,所有人都可以读一读毛选,毛传,因为毛泽东几乎经历了今天所有年轻人都会经历的磨难,挫折和痛苦。
而迷茫,只是其中微不足道一项。
这套解除迷茫的方案只有四个字—内修、外放。
这是一套符合所有人解决迷茫这个问题的方法。简单实用,一学就会,还不用缴纳学费,真是美滋滋。
什么是内修——锻炼以求立身,读书以求明智。
大白话就是,迷茫的时候,就多读书,多锻炼。
师范期间,毛泽东十分热衷于体育锻炼。他常常和同学们一起徒步穿山越岭,爬山绕城,渡江过河,遇见下雨,就脱掉衬衣让雨淋,说这是雨浴,烈日当空,也脱掉衬衣,说这是日光浴,春风吹来,还是脱掉衬衣,说这是风浴。
不知道为什么毛泽东喜欢的锻炼项目都需要脱掉衬衣。
毛泽东还很喜欢游泳,还曾写下名句: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
这些运动都是在体育锻炼的名义下进行的。
此时的毛泽东,当然不会想到,这样锻炼出来的体格,将会在未来的长征中,帮助他屡次渡过一道道险恶的难关。
这段时间,锻炼激发了他的意志,他在日记本里写到:
与天奋斗,其乐无穷
与地奋斗,其乐无穷
与人奋斗,其乐无穷。
锻炼可以立身,那么读书则可以明智。
在师范期间,毛泽东读了大量中外典籍,他最喜欢的是历史、哲学、社会学。他有一次在读泡尔生的《伦理学原理》时,写到“国家有变化,乃国家日之新也”“吾之甚盼望其毁,盖毁旧宇宙,而得新宇宙”
所谓“不破不立”就是这个意思。
这期间,他曾读了一本关于历史地理的书籍,也许是巧合,这本书将会在后来的飞夺泸定桥中发挥巨大的作用,那却又是后面我们要讲的故事了。
那么什么是外放?
那即是不断的尝试新鲜事物,不断的结交新的朋友。
读书期间,毛泽东特别喜欢自己的伦理学老师,杨昌济。没事就往人家里跑,即结交老师作为朋友,也时常向老师请教学问,和他的老师建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
这位叫杨昌济的老师,有一个漂亮可爱的女儿,叫杨开慧。
所以,你看,这外放要是放好了,还能一套解决生娃娶媳妇的问题。
此外,毛泽东还以二十八画生的笔名,写了一份征友启示,想寻找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有一次,有一个隔壁院校的同学,看到他的征友启示,来找到他,也没说什么,就离开了。
咱也不知道这位同学来的目的是啥,只知道这个人叫李立三。
将来的李立三,会在革命的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毛泽东这段时间,结交了很多的朋友,这群学生在一起很有意思。他们从来不屑讨论男女爱情,不屑讨论仕途前景,他们只讨论国家大事,世界格局,宇宙苍生。
谁要是说些儿女情长的小事,就会遭到他们的鄙视。
这要以今天的眼光来看,这绝逼是一群满嘴跑火车的浮夸小青年。
当然,那个年代看,应该也八九不离十。
然而,就是这些身无长物,“满嘴跑火车”的“浮夸青年”,在若干年后,用他们的鲜血和生命,为中国换来了和平,赢得了自由,夺回了尊严。
所以,永远不要嘲笑一些似乎看起来幼稚甚至可笑的梦想。
因为几乎所有的梦想,在一开始的时候,都是幼稚的,否则,又何须经历无尽的苦难才能实现呢?
此时,在中国的另外一个城市—北京。北大的一个叫蔡元培的教育家,也是北大当时的校长,聘请了一批知名的教育家入北大。
这其中,有一个老师,在北大期间,办了一本杂志,这本杂志的名字叫《青年杂志》,这本杂志后来改了名字,叫《新青年》,一场文化界的,前无古人的,摧枯拉朽的革命运动,已经开始萌芽。
在师范学校读了三年的毛泽东,已经不再感到迷茫,虽然他还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但是他已经有了面对一切苦难的信心和勇气。
很快,他的信心和勇气,就会接受一次生命的考验。
1917年11月17日,南北混战中,一只北方溃军,大约3000人,经过长沙,驻扎在湖南师范不远处的猴子石,而此时的长沙城内,没有任何守军驻扎。长沙市民十分恐慌,生怕溃军杀进城来。商人、百姓都束手无策。
是的,终于轮到毛泽东出场了。
他把学校里的学生军,体育生,都组织起来,把长沙市的警察也组织起来。
也不知道为什么,那些警察竟然心甘情愿的听这个20出头的学生命令。也许这就是领袖的魅力,不然我实在找不出其他合理的解释。
有人对人类的行为,做过这样的解释,当一群人陷入六神无主,慌乱无神的状态时,谁率先站出来承担风险和责任,谁就会成为这个群体的领袖。此刻看来,不无道理。
毛泽东组织了几百号人,除了警察手里有几杆枪之外,学生手里拿的都是木枪。他们潜伏到猴子石附近的山林里埋伏起来。
溃军此刻不知城中是否有守军驻扎,还在犹豫是否杀进城去,突闻四周枪声四起,吼声大振,似有千军万马奔腾而来,溃军顷刻之间,被吓得魂不附体。
却原来,这枪声,竟是毛泽东把全长沙城的鞭炮放进了铁桶之中的爆炸声音。
溃军纷纷举起白旗,请求谈判。
于是,毛泽东便和他们谈判,溃军终于同意缴械,而毛泽东让商会筹钱给他们发放了路费。
就这样一场酝酿中的兵灾,被毛泽东悄然化解。
所有师生,都称赞毛泽东浑身是胆。
这是毛泽东一生之中第一次搞军事行动,这次小小的军事行动,与他后来无数次于败军之计,力挽狂澜的艺术杰作相比,与后来解放战争中,指挥大兵团征战杀伐相比,实在算不得什么,但是他独立的勇气和智慧,危难时期,勇于承担责任的领袖品质,已经初现端倪。
时间飞速流过,很快,毛泽东五年的师范生涯就要结束了。
此时的毛泽东,已经不再是初入师范时懵懂迷茫的小青年。他感受到了自己的强大,这种强大不是来源于外界条件的变化,而是来源于内心发出的勇气和自信。
他已经做好面对一切的准备,也有信心战胜未来的一切困难。
一个人内心强大了,才是真正的强大。
即将毕业之际,他和蔡和森一起组建了一个学会,起名新民学会。
这个学会里很多人,后来都参加了革命,而绝大多数学会成员,都为革命牺牲了自己的生命。
蔡和森,何叔衡,郭亮等等,历史会记住他们。
这个学会里,还有一个人,是特别要提的,这个人名字叫做夏曦。
大家一定要记住这个名字,因为这个夏曦,活脱脱的演义了一个深彻痛骨的故事,他让人看到了一个革命义士,有为青年,是如何在某种特定环境之下,演变成为一个杀人狂魔的案例。
五年的时间一晃而过。毛泽东的师范生涯结束了,他卷起行李,即将踏上了新的旅程,迎接他的是什么?他也不知道,但是他明白,不管前方如何的荆棘坎坷,他都已不再畏惧。
往期文章: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八角楼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