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传-第十二章八月失败的序幕
本站已不再更新,详情见关于本站,如果有缘的话我们微信(youwuqiong2022)再见吧!
文/小庄
01
毛泽东和朱德,在七溪岭上大败敌军之后,湘赣边界的红色政权一天天巩固,分田运动忙得不亦乐乎,红军和赤卫队也一天天扩大,井冈山迎来了全盛时期。
可是更加惨烈的悲剧,也马上就要降临。
湖南省委派来一位“钦差大臣”—— 杜修经。是的,这是来井冈山的第二位特派员,之前的一位特派员周鲁童鞋,给井冈山带来了一个三月失败,而这次的特派员,也将“不辱使命”。
他带来了省委的指示,“占领永新之后,红四军当立即向湘南发展,此命令需毫不犹豫的立即执行”
毛泽东心里顿时一万匹草泥马奔腾而过,难以承受的小心脏,被这个指示搞得扑通扑通的直跳不停。
此时的红四军,虽然小有发展,但是仍然是一支力量极其弱小的军队,而湘南之地,有桂系范石生部一个整编精装师,湘系尚成杰和李朝芳两个整编师,超出我军五倍以上兵力。更重要的是,当地还没有开展过群众运动,没有群众的拥护之下,想要以少胜多,那是脑子进了屎。
前面“三月失败”,百姓流的鲜血还历历在目。
此刻的毛泽东愤怒的说道:
如果不从,则是违抗,从则明知失败,真是难办得很。
他决定立即召开一个紧急的联席会议,来否决这个省委的指示,朱德、陈毅此时是站在毛泽东这边的。
会议经过大家的讨论(主要是毛泽东、朱德、陈毅的讨论),一致表示湘南去不得。我们的杜同学表示很憋屈,但也无可奈何。
会议结束后,毛泽东心里的大石头总算是放下来,只要红四军不去湘南,那么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井冈山政权,就能得到继续的发展。
但是,一种不祥的预感,却始终在毛泽东的心头挥之不去,事情似乎进展的异常顺利,一次小小的联席会议,真的能解决这次危机吗?
果然,会议过后仅仅三天,情况立刻急转直下。
却原来,在上一次的七溪岭战斗中,湘军部队出兵不出力,会而不剿,结果赣军吃了个大败仗,就把小报告打到蒋介石那里去了,我们蒋委员长很生气,后果很严重。他立即从南京发来电令,强令湘军全力出击井冈山,在蒋委员长的压力之下,湘军吴尚部五个团,配合赣军部队,向着井冈山军事大本营宁岗开去。
而此时的宁岗,只有袁文才和王佐一个营的部队,合计不到700人枪。
军情紧急,由不得丝毫的大意,毛泽东和朱德马上商议,决定由朱德和陈毅率领二十八、二十九团回师宁岗救援,而毛泽东带领三十一团继续留在永新牵制敌人。
计划中,朱德和陈毅一旦保住宁岗,则马上率军返回永新,配合毛泽东再击溃永新之敌。
说句实话,这一次朱德做得确实有点不太厚道,因为朱德手下的二十八、二十九团,是井冈山战斗力最强的两个团,历次打了胜仗以后,抢到的好武器,也大多补充到了这两个团,此刻他一旦带走这两个团,毛泽东在永新的处境则变得异常危险。
但是这倒也是没办法的事,此刻宁岗危机,确实需要精锐部队前去解救。
然而,他们谁也没想到,实际上事情的发展,会远远超出了所有人的预计。
02
当朱德率领二十八、二十九团到达酃县时,一场早有思想准备的兵变发生了。
原来二十九团,主要成分是湘南农军组成,这支队伍就是当初朱德在南昌起义后,于溃败途中收购的一支地方农民武装,这支队伍随着朱德从湘南到井冈山已经四个多月了,除了思乡之情愈发强烈之外,最主要的还是井冈山南瓜稀饭都经常吃不上的艰苦生活,动摇了这支农军的革命热情。当他们知道有省委派来的特派员带来了指示,命令军队往湘南而去的时候,全团大为欣喜,但是后来又听说会议取消了去湘南,心中便有了情绪。
团里总是窃窃私语,甚至鼓动士兵委员会,讨论私自组队回湘南的事情,此时军队来到酃县,士兵们便不肯继续前行,吵着闹着,要求朱德、陈毅执行去湘南的命令。
尽管朱德、陈毅耐心的解释了去湘南的危险,安抚了士兵的情绪,但是军队情绪依旧十分低落。
此刻,远在永新的毛泽东,似乎早在杜修经来井冈山的时候,就感受到了二十九团情绪的变化,心里一直有种不祥的预感。于是,他在朱德率军回师宁岗没两天的时间里,便立刻写了一加急信命人快马追赶朱德,信中要求朱德坚定联席会议的精神,千万不要冒进湘南。
然而,所谓求锤得锤,越是害怕什么,就越是来什么。
二十九团暗中联合了特派员杜修经,余次日凌晨起身,开赴湘南。杜修经非但没有阻止劝导,还积极鼓动、配合,于是一场兵变发生了。
朱德和陈毅第二天发现二十九团已独自离开,俱是大惊,他们知道二十九团一旦开进湘南,则有全团覆没的危险,便立即带领二十八团去追。
大家读到这里一定很奇怪,为什么朱德要率领二十八团去追二十九团?
此时,宁岗危机,急需部队援救,而毛泽东在永新也只有一个低配武装的三十一团在身边,情况也是十分的危险。
朱德此时不管选择去宁岗解救军事大本营也好,亦或是回师协助毛泽东守住永新,都应该是更好的保护井冈山的上上之选,为什么却选择去追二十九团呢?
首先,未必你能追得上,其次,即使追上了,那么井冈山下的宁岗和永新,也必然等不及你去营救了。
其实这里面有其思想根源,当时,不仅是农军组成的二十九团,受不了井冈山的艰苦生活,就连当初参加南昌起义的二十八团,其实也受不了井冈山艰苦的生活了,二十八团虽不愿意去湘南,但是也不愿意回永新,他们觉得井冈山那样的地方没有前途,想要去赣南发展。
但是事实证明,军队的每一次行动,只要是违背了毛泽东事先计划的,则必定要失败,只要是遵守了毛泽东事先安排的,则每每成功。
时间马上就会证明这一点,而在未来无数次的军事战斗中,也将不断的证明这一点。
03
脚底下抹了油的二十九团,很快就进入湘南境地。原本在湘南的国民党军范石生部,和朱德是老交情,在朱德曾经率南昌起义部队溃败到湘南之时,还曾帮助朱德解决衣食问题,可以说对朱德是有恩情的。
这次当他得知是朱德的部队到了湘南,也不愿与他为敌,便命令下面意思意思就行了,不必与他们为难。
结果这范石生不知道的是,此刻二十九团已脱离了朱德的指挥中心,他们并不知道其中缘由,刚到湘南的二十九团,迫切想要在家门口打个胜仗,于是便向着范石生一个新兵团的驻地发起猛烈攻击,直接把那个新兵团给打懵逼了,他们明明接到的命令是,不用认真抵抗,意思意思就行,结果红军居然下那么狠的手。
俗话说,不作死就不会死,当二十九团发现敌军不堪一击之后,竟然不思考其中缘由,还以为是敌人愚蠢,想来个乘胜追击。结果范石生马上调来了正规部队,心想红军不仁,我们也不义了,于是下命令狠狠的打,二十九团哪里抵得住强大敌军的压力,这次战斗,就成了二十九团的最后一次战斗,此战,时长:2个小时,二十九团全军覆没,自此,井冈山二十九团的番号取消了。
待朱德增援部队赶到,局势已不可挽回。
这时的杜修经,才发现自己犯下了不可饶恕的错误,自责与悔恨,已经弥补不了失去的生命。
革命年代的对和错往往容不得丝毫的含糊,
对就是生,而错就是死。
04
此刻,在永新的毛泽东,还有宁岗的袁文才,正面临着敌人强大兵力的包围。
先说毛泽东这边。
毛泽东屈指算来,朱德他们应该已经到了宁岗境地,可是怎么了无音讯?难道部队真的开到湘南去了?然而,现实的情况已经等不及他细细思考,永新这边的敌情已经压的他喘不过气来,此时的永新只有毛泽东带着一个低配武装的三十一团,而包围永新的敌军有十一个团,一万多人,是毛泽东十倍以上的兵力,且武器远超我军。
在永新望穿秋水的毛泽东,没有等来朱德的部队,他知道,此刻,他已经不能再等下去,他需要带领这个低配团,面对这强大的敌人,独自打破这次包围和进剿。
城外敌人气焰十分嚣张,四处可见“荡平井冈,活捉朱毛”的标语。
本来面对敌人的这次进剿,毛泽东并不需要一定和敌人硬碰硬的打起来的,这不符合毛泽东一贯以来,集中数倍余敌的优势兵力,打击敌人弱部的军事思想,但是此刻的情况,却又完全不同。
永新之地,是毛泽东重点经营的一个县城, 用今天的话来讲,这是一个完美的试点,毛泽东带领军队在此地做群众工作,分土地,搞新政,经过了无数次的尝试,永新这个试点搞的非常的成功。
毛泽东曾说:永新一县,实比一国都重要。
所以,单纯从军事角度讲,三十一团固然可以采用游击战的战术方针,从永新撤退出去,进入大山之中,避敌锋芒,然后寻找机会,歼敌弱部,以此打破围剿。
但是从政治角度讲则不同,一旦红军撤出永新县,那么永新刚刚建立起来的一切试点,土改政策必将遭受严重破坏,被打倒的地主武装,必然大肆报复百姓,那么以后,想要百姓再一次相信红军,却又是千难万难了。
然而,一个团的千余人枪,如何面对十一个团的强大兵力?敌众我寡,敌强我弱,更重要的是,还不能放弃永新去山里打游击。
在此情形十分严重的时候,大多数人主张退到山里打游击,他们的态度是: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把部队打光了,最后不是一样免不了永新的生灵涂炭吗?
这是正常人应该有的思维,也是大多数时候最正确的思维,因为,表面上看,红军似乎有两条路可以选,一是同敌人血战而亡,二是撤退之后,去山里打游击。
但是实际上来看,血战之后,必然全军覆没,永新一样免不了悲惨的命运,所以,结论是:只有一条路可以走,撤退。
当此情况十分严重之时,毛泽东平生第一次感受到如此强大的压力,但是一流的军事家,只有在经过这样极端险恶的战斗之后,才能称得上是一流的军事家,很显然,毛泽东现在已经具备了一流军事家的素质,很快,永新的战斗就会证明这一点。
毛泽东作了一个出乎所有人震惊的决定,他决定率部留下来,同敌人展开殊死的决斗。
所有人都觉得不可思议,因为这不像毛泽东的军事风格,毛泽东历来强调不与敌人硬拼,保存实力,相机歼敌,这才是毛泽东常规的作战风格。
但是他们不明白,在毛泽东的心里,百姓的信任,土改的试点是多么的重要,他们更不明白的是:毛泽东心里已经有了一个作战计划,他已经有把握打退永新的来犯之敌。
05
群众的战争
毛泽东召集干部,严肃的对大家说道:第二十八团和二十九团现在情况不明了,而三十二团目前留在宁岗大本营,更是凶多吉少,我们只有自作打算了。我们现在虽然只有一个团的兵力,但是敌人忘记了,我们还有已经发动起来的群众,还有各地的武装赤卫队、民兵组织,只要运用得当,必将打破敌人的进剿。
毛泽东把手里的一千人,分成三路,这三路人马不是亲自去打仗的,而是分到不同的方向,去带领民兵,赤卫队,从三个不同的方向,开始了一场群众的战争。
短短三天的时间,所有百姓坚壁清野,也就是把家里的粮食全部运到山里藏起来,把家里的水井都用土给填了,切断大小水川的源流,就连池塘里也被群众泼上了粪便,群众则到山里搭棚居住。
而剩下的任务,就交给这1000的正规军和三万民兵、赤卫队了。
毛泽东在永新石桥指挥各个队伍的行动。
国民党军将马上见识到一种他们生平从未见过的战斗手段。
敌军一个团正在一栋老祠堂里开火做饭,正当敌军准备吃饭的时候,突然四面枪声四起,一支几百人的红军和赤卫队,已经开始了机关枪的扫射,手榴弹也扔进了敌军的锅炉里,敌人慌作一团,立马整军迎战,可是当他们拿起枪以后,却发现,红军早已不知去向。
而在南乡的泮中村,也驻有敌人一个团的兵力,正当午夜来临,敌人突闻枪声大作,其中夹杂着鞭炮声,土炮声,敌人不明所以,便立即迎战,可是当他们穿好衣服,准备打仗时,却压根见不到一个红军的影子。
而他们睡不到一个小时,又听见各种袭扰之声四起,全然不敢安然入睡。
待到凌晨时分,他们已被这种“虚张声势”的声音扰了不下七八次,慢慢的,开始放松警惕,认为不过是几个民兵的愤愤之举,于是只加派了几个岗哨,便不再理会。
岂知,他们的厄运也马上就要降临。正当凌晨熟睡之时,一支以红军为骨干,赤卫队为配合的千人武装奇兵,从四周冲出来,疾速的涌进敌军阵地,敌人手忙脚乱,特别是还在睡觉的上千敌人,受到红军机枪扫射之时,连躲藏的地方都没有,死伤一片。
永新的三万赤卫队和民兵,在红军的带领之下,以四面出击的游击战术,不分昼夜,不拘形式,频频的袭扰敌人,他们声东击西,调虎离山,引敌上当,又真真假假,打打停停,使得敌军一日数惊,终夜不得安宁。
而敌军一进入到永新,便如聋子和瞎子一般,没有百姓给他们指路,没有人民给他们任何的军情、消息。后勤寄养也是十分难以输送进来,经常出现,找不到一个百姓,看不到一个红军的影子的情况。
很多时候,连喝口水都要跑到很远的地方,一不小心,就被莫名其妙的干死了。
就是运用这种战斗手段,毛泽东把来犯的十一个团围困在永新二十五天之久,敌军非但没有占到任何便宜,反而处处被动挨打,被红军缴获了不少的武器。直到后来,敌军内部发生矛盾,又觉这般打下去,占不到红军任何便宜,于是退出了永新。
毛泽东领导的这次战斗,取得伟大的胜利。
这就是红军历史上游击战争的奇观,而构筑这场奇观战争的主体,是广大的人民群众,总导演,就是石桥指挥整个作战计划的毛泽东。
也只有像毛泽东那样具有非凡的胆略和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方才导演出这样一场伟大的群众战争。
而毛泽东关于人民战争,全民族抗战的思想,便在这次战斗中孕育而出,后来的全民族的抗日战争,便是由此次永新困敌埋下了胜利的种子。
06
八月失败的序幕
在打退进犯永新的十一个团以后,毛泽东终于得到了确切的消息,朱德的二十八团和二十九团,开到了湘南境地。
而二十九团,在湘南全团覆没。
此时的朱德,不仅十分的伤痛,多少面子上也有些过不去,毕竟二十八团和二十九团都是他的嫡系团,但是这次他这个军长,却没能挽救这次危机,不仅没能回师帮助支援宁岗,反而造成了二十九团的全团覆灭。
毛泽东知道这一点,所以他决定亲自去迎接朱德、陈毅的部队回师井冈山,他们红四军经过了无数次的战争,无数次的挫折,此刻更是要团结在一起,以抵御未来更加艰难的困境。
于是,得知消息后的毛泽东,当日下午,带着一个营的兵力,快马加鞭,朝着湘南而去。
在朱德二十八团的驻扎地桂东县,找到了朱德部。
两军实现了二次会师。
毛泽东的到来,当然使朱德和陈毅大为感动,但是这次失败已经造成,错误已难挽回。
因为红四军主力部队开往湘南,井冈山周边县城纷纷落入敌军手里。
除了毛泽东所在的永新得以部分保存之外,就只剩下袁文才所在的宁岗,而此刻宁岗是生是死却还没有消息。
井冈山周边的其余县城,像茶陵、遂川等地,遭到了敌军的残酷的屠杀,无数县政府组织,共产党员,还有民兵、群众都在这次危机中死去。
然而,这还不是最严重的情形,最严重的是在国民党的军队来了以后,当初加入共产党的中间阶级,主要是富农、小地主,家里环境好一些的资产阶级,纷纷反水,为了避免被国民党杀害,纷纷加入国民党,带着敌军捕杀自己的同志,很多中农,甚至贫农,看见形势危急,也纷纷倒戈,表示不再支持红军的任何分田运动。
还有很多之前分到田的农民,辛辛苦苦耕种一年,到了八月间,正好是要收成的时候,却被国民党和大地主洗劫一空,之前分的田都不算数了,收成全部被缴了地租,井冈山边界迎来了一次空前的信任危机和反水危机。
这便是井冈山的斗争岁月中,著名的“八月失败”。
这次八月失败带来的灾难,远比三月失败严重得多,也深刻得多,更重要的是,对后来红军的整个历史,都产生了极难磨灭的影响。
此时的毛泽东,心头萦绕着两个重要的问题,第一,如何面对这样的“反水危机”“信任危机”?
第二,远在宁岗的袁文才,又如何能抵挡得住强大敌军的攻击,宁岗是否已经丢失?
这两个疑问此刻盘旋在毛泽东的脑海里,挥之不去。
在朱德和毛泽东二次会师以后,便立即开拔,向着井冈山而去。
此刻,袁文才在宁岗的情形尚不清楚,但是对于如何解决“信任危机”,“反水危机”,毛泽东的心里已经有了一个方案。
这个方案就是井冈山边界的——洗党。
这样的“洗党”操作,在后来的苏维埃时期,演变成为另外一个名字:肃反。
具体是如何洗党的?袁文才在宁岗的情形又是如何?
我们下一章再聊。
往期文章推荐:
关注公众号“八角楼上”,我们一起听书、品茶。
点击右下角“在看”也是对作者小小的支持,先谢为敬。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八角楼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