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传-第十三章黄洋界上败湘敌,井冈山里初“洗党”

本站已不再更新,详情见关于本站,如果有缘的话我们微信(youwuqiong2022)再见吧!

文/小庄

01

黄洋界保卫战

就在毛泽东去湘南迎接朱德部的时候,湘军吴尚部也得到了消息,知道红四军主力在湘南打了败仗,于是趁着井冈山兵力空虚之时,率领4个主力团,向着井冈山脚下奔袭而来。

这一次,湘军计划一举荡平井冈山。

此时,井冈山只有袁文才带领的700余人枪,守住井冈山的最后一道屏障——黄洋界。

黄洋界固有井冈山天险之称,若是放在古代的冷兵器时代,可谓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

但是此刻,袁文才面临的是4个主力团,近5000余人的部队来袭,能不能挡得住,他心里是一点底也没有的。

就在一年以前,他还只是一个干着打家劫舍那点勾当的绿林好汉,他的生活没有什么目标,也没有什么理想,乱世之中,能活下来已属十分不易。

但是自从毛泽东来了以后,他第一次知道了打仗的意义,革命的意义,毛泽东给予了他第二次生命,他知道了,原来人生还可以有另外一种完全不同的活法。

若是在以前,他可以不顾百姓的死活,不顾这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革命政权,跑到山里,跟敌人打圈子,凭借着井冈山险要的地势环境,想来也没谁奈何得了他,但是现在不同了,他是井冈山边界政府的主席,他跟着毛泽东一起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政权,他帮助革命队伍建立了医院,跟着毛泽东和朱军长,打了无数的胜仗,战胜了无数的困难,才有了井冈山来之不易的红色政权,现在的井冈山政权,就如他的孩子一般。

井冈山能不能保得住,他不知道,但是他心里已经作好了打算,如果敌人要突破黄洋界这块最后的屏障,那么只有一种方式,那就是从这700红军的尸体上踏过去。


袁文才的心底突然涌起一丝悲凉之感,此战之后,这700红军,还有多少人能活下来?井冈山的政权会不会在他的手里丢掉?

说话之间,王佐看到袁文才的眼眶里,早已湿润。

他们召集这700红军到了集训的大坝上集合,宣布了作战任务。


而另外一边的湘军,得知了井冈山只有袁文才和王佐的700军队,而这支红军装备落后,很多战士还用着五响,一响枪,有的战士手里拿得甚至还是梭镖和马刀这样的武器。这样的消息令湘军队伍很是兴奋,长期以来,井冈山总是围剿不下,而这一次,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只要拿下黄洋界,消灭袁文才这700人的队伍,那么就可以把胜利的旗帜插上井冈山。

彼时,井冈山政权就此覆灭,领功邀赏就在眼前。

所以他们也顾不得疲惫,迅速地沿着上黄洋界山顶的那条小路上奔袭而去。

但是令他们完全意料不到的是,这一仗,竟成为他们战斗史上最为耻辱的一战。


02

8月30日中午,5000多人的湘军部队,终于抵达黄洋界上,战斗马上就要开始,但是在战斗打响之前,令他们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士兵在黄洋界的小道上走着走着,脚底竟像被毒蛇咬了一般疼痛起来,仔细一看,却原来整个小道上,全部插满了尖溜溜的竹钉,前头部队几乎人人脚底都被扎伤。

部队只得停下来,把所有的竹钉拔完以后,才能继续前进。

原来,就在前晚,袁文才知道湘军已经向着黄洋界奔来的时候,便发动了井冈山的所有群众,每家每户的砍竹削钉,每人500颗竹钉任务,削完插到通往黄洋界的唯一的小道上。

这个竹钉阵只是袁文才布置的第一道阵,后边还有三道。

第二道,是树木阵,百姓把黄洋界小道边上的所有大树,全部砍得只剩下一点树皮连着,然后用树藤绑住,待得敌人一到,便下令砍断树藤,无数的大树倾倒下来,一瞬之间,竟砸死砸伤敌军上百人。

敌军这次涨了教训,一个个拉开距离,不在成群结队,小心翼翼的向着小路上继续前进,就在两个连快要通过黄洋界时,忽然听到一阵藤条断裂的声音,随之而来的是令人心悸胆寒的巨响,山坡上无数的巨石滚落下来。

这便是袁文才布置的第三道阵法——檑木滚石阵,就是用藤条绑住无数的巨石,待得敌人一到,砍断树藤,巨石纷纷滚下,在这羊肠小道上,威力简直堪比迫击炮 ,机关枪,一旦被滚石砸中,轻者头破血流,重则命丧当场,这一阵石雨过后,敌人伤亡500多人,那些没有被砸中的,也吓得魂飞魄散,两腿发软,不少人退到树林里,一个劲的咒骂:“赤匪”太可恶了。


就在这三道阵法打得敌人士气大挫之后,他们终于迎来了决战。

敌军主力部队虽然有不小程度的伤亡,但是依旧比袁文才700多人强大的太多。

而袁文才的最后一道阵法,那便是人肉阵——700红军战士。


好在这黄洋界的小路上,敌人的军队无法全部展开,只得一个队一个队的突击而上,两军的火力已经交织在一起。

只听见机枪的扫射声不绝于耳,双方都有不同程度的伤亡。

一边死守,一边猛攻。

但是令人绝望的是,红军的弹药匮乏,而敌军弹药充足,这样持续交战下去,红军抵不住多久了。

也许是上天要保住井冈山,就在此时,敌人犯了一个巨大的错误,而好运则奇迹般的眷顾了袁文才。

敌人久攻不下之时,发现红军似乎没有山炮、迫击炮之类的重型武器,于是下令湘军队伍尽可能的集合在一起,以加强战斗力,尽快拿下黄洋界。

而红军这边巧合的是,一开始确实是没有重型武器的,但是就在战斗中途,一台旧式的迫击炮被军械库修好了,你看吧,早不修好,晚不修好,就在敌人全部成群集结在一起之后,这台炮就修好了。

红军把炮口对准湘军密集队伍,开始连发炮弹。

几声巨响之下,敌人死伤惨烈,军队顿时陷入一片惶恐之中。

连遇挫折的湘军,士气已遭到严重的打击,死伤也十分惨烈。

听到炮声以后,他们摸不准是不是红军主力赶到了,于是不敢恋战,仓皇退出黄洋界,第二天凌晨时分,抬着伤兵原路退走茶陵而去。

就是如此,袁文才领导700红军,赢得了黄洋界保卫战。


这次战斗,红军以不足一个营的兵力,在百姓,地方武装的配合之下,凭借天险战胜了湘敌四个团的猛烈进攻,创造了以少胜多的战争奇迹。这场战斗和毛泽东指挥的永新困敌一样,也是人民战争的伟大胜利。


十天之后,朱毛红军回到井冈山,听说了井冈山的黄洋界保卫战的壮举,毛泽东兴奋的附词一首,便是毛泽东诗词之中,著名的——《西江月?井冈山》

西江月?井冈山


山下旌旗在望,
山头鼓角相闻。
敌军围困万千重,
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垒,
更加众志成城。
黄洋界上炮声隆,
报道敌军宵遁。


03

井冈山“洗党”

“八月失败”给井冈山造成的危机是极其严重的,二十九团在湘南的覆没,还是其次,更为严重的是那些周边被敌人占领的县城,农民刚刚分到手的土地,在庄稼成熟之后,全部被地主武装抢走,成了为地主做嫁衣,于是造成了严重的信任危机。

而那些加入共产党的很多中间阶级,主要是小地主、富农、知识分子,小资产阶级,在敌人大军来袭之后,非但不积极抵抗敌人,还纷纷反水到敌军的阵营,带着国民党的军队屠杀我们自己的队伍,又造成极其严重的反水危机。


这让毛泽东意识到,井冈山政权的建立过程中,一开始只注重量的提升,却没有关注到质的把控,以至于把很多革命动机不纯的成员招了进来,若是和平时期,这些人确实是干工作的好手,但是一旦到了战乱之时,中间阶级的软弱性便凸显出来,两面派里,主要以这样的中间阶级为主。


这并不难理解,穷苦百姓被压迫严重,除了革命之外,他们几乎没有别的出路,而中间阶级不一样,他们原本很多有着小资的生活,革命高潮之时,他们参加革命,而革命低潮之时,为了保住自己原有的生活,他们便走到反革命的阵营里去了,这是阶级属性决定的。

毛泽东曾说:我们每个人都在一定的阶级中生活,其思想和行为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

于是,毛泽东觉得必须要来一次全党范围内的“清洗”活动。

这次“清洗”,便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第一次“洗党”。

目的是要提升招收党员的标准,把之前那些不合格的党员全部清洗出去。


清洗的过程,当然也就包含了杀人的过程。

在这次八月失败中,那些带着敌军屠杀我们自己同志的,被群众抓了起来,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惩罚,而那些性质恶劣,造成严重后果的,则被判处死刑,当场枪毙。

这当然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情,事实上,在经过这次洗党之后,整个政权的运行效率,军队的战斗力更加提高了。


但是,当时的毛泽东忽略了一件事,也或许他注意到了,但是他也没有更好解决方式,就是在枪毙那些罪大恶极的“反水派”的时候,没有物证。

听上去很滑稽对不对?

那么多的农民、百姓,都看到了,明明就是这个人带着敌人跑进来的,你跟我们讲物证?我们哪里去找物证来,又不是互联网时代,人人手里还拿着高清手机,拍完还可以上传云端。

既然大家都看到了,那么这事儿就算是定了,该杀的就可以直接杀掉。


这种制度上的困境,在几千年前的中国就发生过。

商鞅变法曾经得罪整个秦国的氏族阶级,秦孝公启用商鞅变法之后,便知道一旦秦孝公先死,则天下再无保商鞅之人,氏族阶级必除商鞅。

于是在秦孝公临死之际,便想替商鞅除去最危险的几个欲杀商鞅之人,以保变法之延续。

这时候他便陷入了制度上的困境,如果秦孝公坚持法治,那么想杀商鞅之人,在没杀商鞅之前,就算不得犯罪,你就没有理由将其除去。

但是如果不除去他们, 秦孝公又明确的知道,这些人在他死后,必杀商鞅。


这样,秦孝公便陷入了制度上的困境。

你若坚持法治,便不得杀他们。

而你若选择了杀他们,便意味着你不再坚守法治。

最后,秦孝公选择了坚守法治,于是,商鞅必死。


千年后的毛泽东遇上了同样的难题,若是不杀那些反水分子,则民怨难平,但是若是在没有物证的情况下,只依靠所谓的“口供”“人证”,便杀了那些“反革命分子”,那么以后,就会不断的有人只依靠口供杀人。

现在,井冈山只不过是一块很小的革命根据地,对于什么人是真的该杀的,什么人是被冤枉的,毛泽东可以凭着自己的判断力去分辨,但是以后革命根据地扩大以后呢?你如何担保所有的管理者,手握生杀大权的人,也能和毛泽东一样,有能力去分辨到底哪些人该杀?哪些人不该杀?

这就必然会发生较为严重的乱杀,错杀的事情,这几乎注定了不可能避免。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

井冈山边界的“洗党”,固然对整顿党的作风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而且也是当时的环境之下,必须要采取的措施,否则革命成果也许会因为反水分子而付之东流。

所谓的自己队伍的一个奸细,有时候能抵得上敌军的千军万马,便是如此。

但是革命年代,受客观条件的约束,想要充分的经过审判,以人证、物证的形式,来判定一个人是否该杀,则又极不现实。

这样一来,就必然给党内埋下巨大的隐患。

反革命分子不杀肯定不行,但是要经过一系列讲人证、物证的审判之后再杀,显然又是极其不现实的。

这个隐患就好像一堆没有引线的炸药,只要在一定的温度下,在某条引线的索引下,那么便会造成空前的危机。

而这样的危机,最后终于还是爆发了,也就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肃反运动”。

即使世事洞明、高瞻远瞩的毛泽东,也在后来的肃反运动、杀AB团的运动中,犯下了一些错误。

但是,也同样是毛泽东,凭借着他过人的智慧,挽救了并创造性的解决了这样的巨大危机。

邓小平曾说过:

他多次从危机中把党和国家挽救过来。没有毛主席,至少我们中国人民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的时间。

我想,应该就包含了他后来解决这样的隐患和危机这件事。

这段历史,我们将来会在中央苏区的斗争中讲到。


04

“洗党”之后的井冈山,元气开始慢慢恢复。

党内也在八月失败之后,曾一度弥漫着“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的疑问”,为了解决这种悲观的情绪,毛泽东于井冈山茅坪村的八角楼上,写下来伟大的作品《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以及另外一篇总结井冈山革命经验的作品《井冈山的斗争》。这两篇文章,在绝望之中,赋予了革命新的希望,让所有悲观的同志重新树立了革命的信心。

正在此时,在湖南的另外一个地方——平江,又有一支800余人的队伍,正朝着井冈山而来,领头的人,名字叫——彭德怀。



往期文章推荐:

毛泽东传-第八章 引兵井冈山

毛泽东传-第九章  井冈山的斗争

毛泽东传-第十章  血洗井冈山

毛泽东传-第十一章  七溪岭上败“二羊”

毛泽东传-第十二章  八月失败的序幕


关注公众号“八角楼上”,我们一起听书、品茶。
点击右下角“在看”也是对作者小小的支持,先谢为敬。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八角楼上

支持游无穷网站的发展

类似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