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传-第十四章井冈山的结局(上)

本站已不再更新,详情见关于本站,如果有缘的话我们微信(youwuqiong2022)再见吧!



文/小庄

01

1928年7月22日,彭德怀在湖南平江县举行起义,史称平江起义。

起义军很快占领平江县,但是毫无疑问,这样的起义从爆发开始,就注定了失败的结局。

当然,所谓的成功和失败从来都是相对的,彭德怀领导的平江起义,在井冈山之外又拉起了一支红军武装——工农红军第五军,有十分积极的影响,红五军里有这样几个人,黄公略、邓萍、滕代远,这几个人都将在后来的中央苏区反围剿中、以及长征之中,立下赫赫战功,他们的故事,我们会在中央苏区和长征之中再讲。

彼时,在彭德怀率军占领平江县之后,面临着当时几乎所有的共产党领导的武装起义都会面临的情况,遭到敌军强大的镇压,故不能守,最后只得撤军,沦为一直流窜部队。

这样的命运,在当初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等领导的南昌起义中,就遭遇过,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中,也是一样。这跟当时敌强我弱,而且是极弱的客观环境密切相关。

而在这种敌强我极弱的险恶环境中,只有一个人找到了出路,找到了生存下来的方法,这个人就是毛泽东,这种方法就是——建立农村根据地,搞工农武装割据,走农村包围城市的路线。

南昌起义之后的事情我们都知道了,朱德率领一只残部,上了井冈山,与毛泽东胜利会师。

而此时,彭德怀眼下也只有一条路可走,上井冈山,找毛泽东,历史的命运到了最后,总是殊途同归的。


02

1928年12月11日,几经辗转,彭德怀率红五军到达井冈山。

此时的井冈山,在经历了几个月之前的八月失败后,受到严重创伤,当时造成的信任危机和中间派反水危机已被毛泽东悄然化解,但是刚刚开始收割,就被地主武装抢走的粮食,确是无论如何也找不回来的了。

于是,井冈山的缺点和不足开始逐渐显露出来,而吃不起饭就是最严重的一个问题。

井冈山这个地方,易守难攻,且处在湘赣边界敌人力量薄弱之处,是一个求生存的好地方,但是从发展的角度来看,井冈山却存在着显著的弱点。

第一、此地人口稀少,产粮不足,随着红军人口的激增,加上国民党的反复进剿和残酷的经济封锁,军民生活已到了极端困难的地步,之前的陈浩叛变、袁崇全叛变等,主要原因就在于生活上的极端困难,造成了大家心里对革命的悲观失望。

甚至可以说,八月失败的背后推手,也是井冈山极端困难的生活条件所致。

第二、井冈山位于湘江和赣江之间的狭长地区,这两条大江无法徒涉,南北又很难发展,在军事上缺乏可以扩宽的余地,一旦发展到某个阶段,就会停滞不前。


以上两点,毛泽东在率军上井冈山之前,心里也很清楚,但是那个时候,生存是第一位的,发展是第二位的,善于抓住当前主要矛盾,集中全力解决眼下主要矛盾,是毛泽东贯注了一生的一个方法论。

很多人打不开这个思路,永远都是既想保眼下的生存,又迫不及待的幻想着未来良好的发展,但最后的结局却往往事与愿违,什么都得不到,什么都要落空,而革命年代,这种落空的代价,就是无数的战士流血牺牲,却没能换来多一些的革命价值,这样的历史教训,在后面中央苏区的斗争中,还将反复上演。


红四军和红五军会师以后,彭德怀第一次见到了毛泽东,见面以后彭德怀当然少不了要向毛泽东请教一些革命问题,于是两人畅快的聊了很长时间,众做周知,只要不是那些只会搞理论的口头派,甚至说但凡多有一些实际的革命经验的同志,是不能随便和毛泽东聊天的,因为你一跟他聊,就会一不小心爱上他。

朱德如此,袁文才如此,陈毅如此,现在的彭德怀也是如此。

毛泽东给他讲了武装割据的前途,农村包围城市的可能性,根据地的重要性等等一系列革命实践中的重大难题的见解,彭德怀听完以后,十分佩服毛泽东,打心底对毛泽东有些崇拜之情,更重要的是,彭德怀也从毛泽东那里找到了革命的希望。

这个世界上,也只有那些能在黑暗和迷茫中,赋予别人希望的人,才有可能成为一个真正的领袖,毛泽东将会用后来的革命实践,无数次的证明这一点的正确性。


03

毛泽东、朱德、彭德怀三大巨头的联合,又一次震惊了蒋介石。

但是此时的他,仍旧没有把这支“山沟里的武装”放在最重要的对手的位置上。

广西的桂系军阀,李宗仁、白崇禧;西北的冯玉祥;山西的阎锡山,每一个看起来,都比毛泽东要强大太多。

但是后来的事实证明,蒋介石对红军、对毛泽东的判断,几乎没有一次是准确的,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但是面对毛泽东这样的对手,蒋介石感到很无力,因为他总是摸不清楚毛泽东的出牌套路,而他的那点手段,却被毛泽东拿得死死的。

这一次,蒋介石出动了18个团,3万人的武装力量,决心一定要踏平井冈山。


而井冈山的领导层里,也有两种不同的意见。

一种意见以朱德、陈毅为代表,认为不能死守井冈山。

一种意见以袁文才和王佐为代表,认为凭借井冈山的天险,完全挡得住这三万人马的会剿。


两方各自争执不下,于是纷纷把目光转到毛泽东那里。

毛泽东抖了抖手里的烟,叹了口气:“井冈山这次怕是不能死守”。

毛泽东那么一说,袁文才和王佐作为主战派,心里的气立马就泄了。

井冈山这次的情形,确实不能死守。

若是在往常的时期,那么单纯的从军事上来讲,凭借井冈山天险,以及红军独有的游击战的战法,再配合广大的人民群众,守住井冈山是有很大的把握的,当初毛泽东以一个营的兵力面对敌军11个团,袁文才以700多人的兵力守黄洋界,都是这种游击战的成功范例。

但是此一时彼一时,就如之前所讲,井冈山此时的危机不在外部,而在内部。

红军数量越来越多,敌人的进剿十分频繁,经济封锁极其严重,时间再往后拖,别说敌人还要继续进剿,哪怕敌人不来,自己的队伍就乱了,古人常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吃饭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军事中首要解决的问题。


现在敌军发动18个团来进剿,而我军此时正值隆冬之际,边界崇山积雪难化,红军衣履饮食极端困难,而敌人除了军事上的进剿,还对井冈山实行残酷的经济封锁,药品、粮食、都很难运进来,红军的物资匮乏已经接近他们可以承受的极限,无数的伤兵,只能坐等死去,得不到药品的医治,很多年轻战士,在寒冬之中,也只能穿着一件单衣,草鞋,甚至光脚行走。而红五军的到来,虽然军力增强了,但是却加剧了这种经济物资上的困难。

这样极大的经济困难下,再想打破敌人的进剿,已经是几乎没有可能的事情了。

很显然,此时的井冈山已经不适合现在的红军再待下去了。


毛泽东和大家经过一致的讨论,决定率领红军主力出师赣南,实行“围魏救赵”的策略。也就是说,主力离开,把进剿井冈山的敌人吸引到其他地方去,那么进剿井冈山的兵力势必大大减弱,或许能保住这块革命根据地。

但是井冈山也不能丢啊,如果主力部队全部离开,那么井冈山的百姓,势必又要遭受一番残酷的血洗。

于是毛泽东和朱德作了一个决定,让刚刚上山的彭德怀,率领他的红五军守山,另外留下袁文才和王佐的三十二团,配合彭德怀一起守住井冈山。


这么一来,红五军的部分领导不开心了,邓萍第一个就跳出来反对:丫的,我们刚刚上山,本来是来投奔你们,想取点经,学习一下革命经验的,结果这前脚才落下几天,后脚你们就撂挑子了,要留大家一起留,要走大家一起走。留我们在这里,人生地不熟的,几个意思?


邓萍说的话不无道理,但是毛泽东有他的难处,他们想要离开井冈山,去赣南建立革命根据地,就必须是原来的井冈山主力部队去了才行,因为他们有建设革命根据地的经验,有实施土地革命的经验,去了以后能在赣南站住脚。换作其他队伍,包括刚到井冈山的红五军,没有丝毫土地革命的经验,也没有经过三湾改编的改造,跟原先的流窜部队没有什么区别,去了无非是增加了800兵力而已。

而此时,井冈山也不得不分兵把守,否则敌军一来,红军就全撤走了,以后让百姓如何看待红军?你们如何好意思说自己是百姓的队伍?


彭德怀明白毛泽东的意思,尽管毛泽东不好意思把理由说出来,所以关键时候,彭德怀扛起了这个艰巨的守山任务,他决定率领红五军,加上袁文才、王佐的三十二团,一起誓守井冈山。


这是彭德怀历史上,第一次义无反顾的支持毛泽东,这种支持的背后,是无比的信任,在往后的革命岁月中,他们也发生过一些矛盾,有过一些不同意见,甚至闹过一些情绪,但是在革命几次的关键转折点中,彭德怀始终都是义无反顾的站在毛泽东一边的,这就使得他将来的冤案,显得格外的悲天悯人,叫人唏嘘不已,黯然泪下。

.

话说回来,在刚刚作出了由彭德怀率红五军守山的决定之后,毛泽东还要和大家讨论一份中央来的文件。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中共六大的文件。


04

中共六大在莫斯科召开,瞿秋白、周恩来、李立三、张国焘、向忠发,夏曦等一百余人的共产党员都参加了这次会议。

这次会议总体来说,是进步的,有积极意义的,因为它明确了实施土地革命的目标,提出要最大程度的组织群众斗争,走武装割据的道路,最大化的发展和扩大红军力量。

但是它又有明显的缺陷,就是缺乏对中间阶级的认识,同时把党的工作重心依旧划定在中心城市,对毛泽东提出的农村包围城市的路线,缺乏理解和认可。

这就必然导致后来的一系列政策,不符合中国当时的实际国情,以致衍生出了著名的“立三路线”,造成严重的损失,这是后话。

而此刻, 六大的文件里,有这样一条,将会对后来的一系列事件,产生极其深刻的影响。而袁文才的冤死,终于还是在这个文件的到来之时,正式的拉开了序幕。

六大的文件里,规定了这样一条:

“与土匪或类似的团体联盟,仅在武装起义前可以适用,武装起义之后应解除其武装,并严厉的镇压他们,这是保持地方秩序和避免反革命头领死灰复燃的方法,他们的首领应当做反革命首领看待,即令他们帮助过武装起义亦应如此”

在讨论这份文件时,毛泽东曾刻意的没有读这一段,待袁文才和王佐离开之后,毛泽东才把朱德,陈毅等领导叫来,私下讨论如何应对中央文件中的这一条。

朱德和陈毅到井冈山已经有8个多月,他们了解袁文才和王佐,虽然是土匪绿林出身,但是却是毛泽东改造的最成功的一支武装力量,他们协助毛泽东成立红军医院,帮助解决衣食困难,还把自己的农军武装改编成了工农红军三十二团,在七溪岭上袁文才打掉敌人前线指挥部,在黄洋界上,袁文才率军700余人打出了“黄洋界保卫战”那样名载史册的战斗。

而且袁文才此人,精通文墨,还曾协助毛泽东建立工农政府,后来被毛泽东任命为井冈山工农兵政府主席,这也使得他和毛泽东、朱德的私交非常的好。

但是此时中央的文件中,关于肃清土匪头领这一条,却又是分明把矛头直指袁文才和王佐的。

毛泽东此时,心情沉重的望着其他人,想看看他们的意见。

这时朱德、谭振林都表示要倚重袁文才、王佐,切不可对他们实施这一条。

而陈毅的话更是切中要害:“我看啊,袁、王二人情况不同,人家早就是党员,早就成了红军,不是什么土匪,中央的政策对他们不适用,更谈不上什么执行的问题了”。

毛泽东一听陈毅那么说,连连点头,心中宽慰了很多。

因为陈毅这种说法,就从根源上否认了这条指示是针对袁、王二人的了。


但是事情并没有到此结束,甚至比预想的要严重很多。

在毛泽东问完陈毅、朱德的意见,得到肯定的答复之后,正放下心来之时,一个叫邓乾元的说话了:

他说道:“中央的政策不会是空穴来风,既然指示那么明确,我们就得认真对待,袁、王过去是土匪,而今在工农红军里,关系就大了,是不是考虑一下把袁文才的政府主席一职挪动一下?”

邓乾元那么一说,引起了毛泽东心里极大的震动,他开始意识到,这次事件并不是简单的一次是否执行政策的事件,也绝不会因为他们不执行中央这条政策,这次事件就会安然过去。

为什么毛泽东听到邓乾元那么一个建议,会引发内心极大的震动呢?


这又要从井冈山地区的土籍、客籍之间的矛盾讲起。


05

井冈山地区的居民,自来存在两个阵营,土籍、客籍。

土籍居民,是井冈山千百年来,都一直居住在此地的居民。

而客籍居民,则往往是近百年,甚至近十年以来,才因为饥荒、战乱等原因迁徙到这个地方的居民。

两者的区别,就在于,土籍居民往往占有井冈山地区大量的土地,因为他们祖祖辈辈都是生长于此,自然把土地都占尽了。

而客籍因为都是后来的,就像客人一样,所以叫客籍。他们手里往往很少土地,于是千百年来,因为土地问题,积累了越来越严重的矛盾。

其实,这个世界上,几乎所有的矛盾,都是利益的矛盾。

而牵动井冈山居民的直接的利益,就是土地。


袁文才、王佐,就属于客籍代表。

他们虽然没有什么土地,但是经过了农民革命的洗礼,又在毛泽东上井冈山后进行了武装,于是他们手里有了军队和枪支,这样一来,以前井冈山维持着的局部的平衡关系被打破了。


土籍居民中,有才之士,基本都是在工农兵政府,担任县长、乡长之类的文职,而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上司,袁文才,此时的袁文才担任工农兵政府的主席。

不仅如此,客籍代表的袁文才和王佐,掌握着三十二团。

在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时候,所有的军队,都可以说是党的军队,是归前委领导的,不是谁的私人队伍,而袁文才,王佐,也从来都没有指挥三十二团干过啥公报私仇的事情,也没有专门针对过土籍派的代表。


但是人哪,手里没兵,心里就会发虚,毛泽东在的时候,一切都好,但是现在毛泽东要走,留在井冈山的除了彭德怀,就只有袁文才和王佐率领的三十二团。

土籍派的代表,心里顿时惶惶不可终日。

于是就有了上面邓乾元说的那段话,想要借这次中央文件,撸掉袁文才工农兵政府主席一职。这个邓乾元,工作性质就主要和土籍居民是站在一边的,可以理解为,他是一个土籍派。


毛泽东早就知道井冈山一直以来存在的土客籍之间的矛盾,而这次中央的文件,让他意识到,他们之间的矛盾,远远比毛泽东之前察觉到的还要深。


在他离开之后,如何才能缓解这种矛盾,避免引发流血事件的悲剧呢?


毛泽东想到了一个方案。

他决定把袁文才带走,同时留下一个他的心腹爱将——宛希先。

只要把袁文才和王佐分开,那么就可以暂时的消除土籍派的担忧,同时把宛希先放在井冈山,他是跟着毛泽东上井冈山的人,不是井冈山本地居民,且在当地颇有威望,留他在此,就可以发挥毛泽东的作用,平衡和缓解两派的矛盾,土籍、客籍的人都是服气的,有什么事,宛希先可以从中协调。


但是毛泽东终究没有料到,宛希先是宛希先,毛泽东是毛泽东,此时的宛希先,能力还没有强大到可以独立应付如此复杂的局面,悲剧已经悄然拉开序幕。

就等毛泽东一走,很快就要爆发出来。


06

毛泽东拿掉了袁文才工农兵政府主席的职位,但是给了他一个红四军参谋长的职位,这个职位的含金量,在战争年代,当然要比工农兵政府主席的职位要实在得多。

红四军中,毛泽东是前委书记,朱德是军长,陈毅是士兵委员会主任,再往下,那就是参谋长了。而此时的林彪,是红四军二十八团团长,粟裕还是一个小小的连长。

蒋介石这次命令何健来围剿井冈山的过程中,也曾发出悬赏令:抓住毛泽东、朱德、陈毅、彭德怀、袁文才五人中任何一人,赏一万银元。

由此可以看出,此时的袁文才在敌人心中的分量,是极高的。

毛泽东也显然是有重用袁文才的打算。


邓乾元听说毛泽东要安排袁文才出任参谋长,自然是不太愿意的,刚想要反对,毛泽东显然已经有些生气了,随即说道:就那么定了吧,文件的事情,不可让袁文才和王佐知道,我们择日往赣南出发。


于是,1929年1月14日,毛泽东、朱德、陈毅、袁文才,率领红军主力3600余人,从井冈山出发,朝着赣南的方向走去。

出发当晚,雪花纷飞,烟尘寥寥,寒风飘扬,望着曾经战斗了1年4个月的井冈山,毛泽东心底有着难以割舍的感情。

王佐带着留守的所有干部前来送行,百姓也来了上千人,火把照亮了井冈山周边茫茫大地,百姓们拿着茶叶蛋,自己做的草鞋,以及还没长熟的地瓜,来给红军送行。

想起和百姓一起打游击,一起分田,无数的红军战士,泪水掩不住的夺眶而出。

这次的离开,却又不知何时才能归来,也不知是否还能归来?

前方等待着他们的是怎样的命运?

他们是否能调动敌人,实现“围魏救赵”的目的?

留下宛希先,调走袁文才,能否就控制住井冈山土客籍之间的矛盾?

此刻,毛泽东心底也没底,但是路总是一步步走出来的,再难的路都是一样。


07

毛泽东、朱德、陈毅、袁文才走了。

井冈山剩下的工作,就留给彭德怀了。

十天之后,也就是1月24号,敌军抵达井冈山脚下,战斗正式打响。

彭德怀率领自己领导的红五军,以及王佐手下的三十二团,誓死守卫井冈山。

战斗一开始进展的比较顺利,红军凭借井冈山天险,在黄洋界、八面山两个哨口打退敌军,群众积极响应战争,搬来石头,砍来大树,帮助打击和阻止敌人的进攻。

这是一场群众的战争,今年井冈山的雪下的特别的大,山山岭岭一片白雪皑皑,石崖下和树枝上的冰锥有一尺多长,守山队伍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力,在冰天雪地里和敌人战斗。

彭德怀亲自在战斗一线,同敌人交火,指挥炮击敌人。

战斗打了两天两夜,彭德怀一直没有合眼,没有进食,等到第三天的时候,敌军暂缓进攻,这时才赢来片刻休息的时间,彭德怀经过了两天两夜的作战指挥,此刻突然全身软下来,这时他才发现自己这两天,已经一粒米都没有吃过了。

但是现在,军队根本没有什么可以吃的东西,他从队友那里找到一点点炒米,混着地上的白雪吃了。

开始准备接下来,敌人的再一次进攻。

但是情况马上恶化下去,因为井冈山出了叛徒。

却原来,敌人眼见井冈山天险难攻,已经泄了气,团团围起来,生火做饭,想过几天再发动新的进攻。

其中有几个士兵,跑出去打猎,遇上了一个游手好闲的本地居民——陈开恩。

敌人抓住他,先是严刑拷打一番,然后又给他以200块银元的引诱,让他找条小路,把军队带进井冈山腹地中去。

而这个陈开恩,熟知井冈山方圆几十里的大小山路,他刚好知道一条小路,可以绕过我军把守的各大哨口,直插井冈山腹地。

就这样,敌军从小道进入了井冈山腹地,依靠天险阻挡敌军的优势迅速瓦解。

彭德怀的部队迅速被敌人打散,眼见井冈山是无论如何也守不住的了,手底下的几百红军,是彭德怀带上山来的,他不能眼见他们做无妄的牺牲,于是,领着打剩下的几百红军,在当地百姓的带领下,绕小道离开,朝着赣南方向,也就是毛泽东走的方向,奔袭而去。

而王佐那边,只得率领部队躲进井冈山的深山老林里,同敌人周旋。


自此,井冈山全面失守。


敌人进入井冈山以后,疯狂的叫嚣:“石头要过刀,茅草要起火,人要换种”,于是,开始了一场惨绝人寰的烧杀掠淫。

井冈山的村村寨寨,狼烟滚滚,尸横遍野。

彭德怀的红五军跳出井冈山了,但是王佐的部队还在深山里打游击,没有吃的,没有穿的,不知道能坚持多久。

而井冈山还剩下一些被敌人视为“良民”,没有遭到屠杀的人,也时时刻刻牵挂着还在山里的红军队伍。

一个叫聂槐粧的妇女,想要送些盐到山里,给受伤的红军清理伤口,为了躲开敌人的检查,他把盐煮成水,浸湿到自己穿的夹衣里,以躲过检查,但是因为被敌人发现,便把她绑到柱子上,逼着他带路去红军营地。

聂槐粧始终不肯承认,敌军就用香火烧她的乳房,痛的他数次昏死,最后惨死于敌人的酷刑之中。

另外的一位妇女,丈夫是红军赤卫队的成员,她想要送点米进去给红军,于是把米用油纸包好,藏于粪便的桶里,想要躲过敌人的搜查,但是还是被敌人发现了,寒冷的冬天,敌人丧尽天良,把她的衣服扒光,在遇水结冰的天气里,把冷水浇在她的身上,活活折磨致死。


这些可歌可泣的故事,今天,就记录在江西省井冈山革命纪念馆里。

我们常常说,革命先烈们,流血牺牲,为后辈创造了来之不易的和平,但是我们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的阵痛,却是很难体会这种流血牺牲背后,是多么的残忍,多么的残酷。

还好,这些英雄的故事,终于还是有一小部分保留了下来,让后世的人知道,为了今天这一切,那些牺牲是多么的伟大,又是多么的悲壮。


08

一个多月以后,春天来临,敌人扫平井冈山以后,早已悻悻离去。

而后来的几个月,又因为蒋介石同李宗仁、白崇禧之间爆发了蒋桂战争,湘赣边界的国民党军队尽数被调走了。

井冈山地区又迎来了一阵和平宁静的气息。

王佐带着躲进深山老林的部队回到井冈山,找到了当初带着敌军抄小道进入井冈山腹地的陈开恩,杀了他为群众报仇。

接着,又迅速和周边县的宛希先,何长工等取得联系,把剩余的红军合并到一处,找来红旗,重新插上了井冈山。

这时,袁文才突然回到了井冈山,找到王佐。


这又是为何?

却原来,在袁文才随毛泽东出师赣南的路上,部队也经历了无数次恶战,方才活了下来,开始筹建新的革命根据地。

但是意外总是来得那么突然,原来被藏好的中央六大的文件,却因为一次意外被袁文才看到了。

那次,袁文才去找他的好朋友刘辉霄——时任前委秘书长,他到了刘辉霄处,只见门敞开着,院子外两条破长凳上晒满了文件。屋内,刘辉霄来回走着,不停地整理前委的东西。

袁文才望着忙碌的刘辉霄,没有惊动他。他正欲跨门而入,却本能地回头一瞥,只见长条凳上一溜地摆着中共六大的一系列文件,其中一份用铅笔画出了粗粗的黑杠,在阳光的映衬下,显得异常醒目。

袁文才收住脚,好奇心顿生。他反身仔细一看,那粗黑的铅笔下画出的居然是一行如此醒目而又刺激他神经的标题“与土匪的关系”。

他屏住呼吸,急速地看了下去。看完后,袁文才顿觉寒彻肌骨,仿佛掉进了冰窖。他放下文件,一屁股跌坐在地上。刘辉霄闻声而出,看见袁文才如此失魂落魄,心中顿时明白了。他走过去,用力将袁文才扶进室内,却不知说什么好。

两人默坐一阵,袁文才怏怏地告退。从此,那份文件像梦魇一样在他脑海中挥之不去。终于有一天,跟随南下部队到了广昌苦竹坝,觉得自己已陷入了灭顶之灾的袁文才,决心脱离红四军,再回井冈山。他拉上刘辉霄、谢桂标等人,以“到哪里都一样的革命”为由,将一张“告假条”留在军部,趁着黑夜悄悄离开部队赶往井冈山。

他没想到的是,这次离开红四军,离开毛泽东才是他真正的灭顶之灾。

读到这段历史,我常常在想,如果袁文才提前去问问毛泽东,结局多半不会如此。

可是反过来看,他当然清楚毛泽东一定看过这份文件,那毛泽东为什么不提前跟他通气,是不是毛泽东也难以违抗中央的文件?

这时,如果他去找到毛泽东,会不会替毛泽东为难?毛泽东又是否真的救得了他?他提前捅破这窗户纸,到底对他是好是坏?

这些情况对于袁文才来讲,是难以预料的,于是这几乎注定了他最后一定会选择独自离去。

回到井冈山的袁文才,找到王佐。

两人又集聚在一起,这时,土籍、客籍的矛盾便再也难以掩盖得住了。

袁文才的冤案,终于还是来了。


而更加让人没有想到的是,袁文才和王佐的冤死,又间接引发了另外一场红军史上,极其残酷的政治斗争,造成了一场空前的巨大灾难。


袁文才到了井冈山以后,究竟如何冤死?

毛泽东率队离开井冈山,进军赣南的过程中,又遭到了怎样的打击?

我们下一章再聊。


结尾处:

推荐一首百姓送别红军的应景歌曲:


往期文章推荐:

第七章-三湾改编

毛泽东传-第八章 引兵井冈山

毛泽东传-第九章  井冈山的斗争

毛泽东传-第十章  血洗井冈山

毛泽东传-第十一章  七溪岭上败“二羊”

毛泽东传-第十二章  八月失败的序幕

毛泽东传-第十三章  黄洋界上败湘敌,井冈山里初“洗党”


关注公众号“八角楼上”,更多毛泽东传、读毛选的文章。
点击右下角“在看”也是对作者小小的支持,先谢为敬。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八角楼上

支持游无穷网站的发展

类似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