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传-第十章血洗井冈山

本站已不再更新,详情见关于本站,如果有缘的话我们微信(youwuqiong2022)再见吧!

文/小庄

01

新城战斗

井冈山的斗争搞得风生水起,毛泽东领导1000余人的工农革命军,先后在井冈山周边县城,遂川、宁岗、茶陵三县成立了工农兵政府,组建了赤卫队和游击队。

更重要的是,这几个县城的农民都分到了自己的土地。

这可不是一件小事,以前有个叫洪秀全的,就尝试过均分天下土地,为天才人共有,为此,他还颁布了一个《天朝田亩制度》,专门解决土地问题,只可惜他失败了。

后来又有一个叫孙文的,也提出“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口号,你看,这分土地可是被列为革命使命中的重要一环,只可惜孙文还没来得及干这项工作,就饮恨而终了。

于是,这项艰巨的使命落到了毛泽东的身上。

分东西,向来都是个技术活,这里面最大的技术难点是“中间阶级”,为什么那么说,其实原理很简单,假设我家原本属于中间阶级,家里本就有良田20亩,虽不富裕,却也能勉强维持生计,结果革命要分土地了,大量的无产阶级,贫农涌进来,我20亩土地最后被共产了,一分下来,最后到手15亩,那我就不开心了。

这种不开心,性质十分严重。

因为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不开心也无所谓,我们本来就是要革人家的命,自然不用在乎他们的感受。

可是中间阶级不同,中间阶级数量庞大,且算是中国的先进分子,你总不能连着这群人一起革命吧。

所以,毛泽东分土地并不是按照人口均分,而是采取抽肥补瘦,中间阶级原有土地一般不作变更,地主也可以分到一份土地的方针,这样一来,无产阶级、贫农固然能分到适量的土地,原有的中间阶级,利益也不受损害,就算地主阶级,在土地被夺取之后,也不至于彻底断了生路。

这是一种高明的政治手段,把数量庞大的中间阶级,吸引到我方阵营来,使他们拥护我们,不反对我们。

什么是政治?

用毛主席的话说,政治就是“要把我们的人搞得多多的,把敌人的人搞得少少的”。


正当一切有条不紊的进行之时,杨如轩部一个营已开进宁岗新城,江西敌军对井冈山根据地开始了第一次“进剿”。

是的,终于要开始真正的战斗了。在秋收起义之时,虽然毛泽东是秋收起义的领导人,但是实际指挥军事战斗的,却是当时的总指挥卢德铭,以及各团部的指挥员,毛泽东并未参与真正的军事指挥。

而这一次,毛泽东将和团长张子清,亲自指挥1000余人的工农革命军,开启他平生第一次的正式战斗指挥。

从此,这个千年一遇的超级军事天才的军事生涯,正式开启。


毛泽东率军从遂川赶回新城,他从群众那里探听得来消息,城中驻有王国政一个营,大约600余人,他们在新城抓捕共产党员,农会干部,甚至屠杀手无寸铁的农民群众,烧毁他们的房屋。

于是,毛泽东把所有井冈山的部队全部集中起来,加上农民,自卫队、民兵等等,竟有3000余人,从人力上看,是敌人的5倍。

这个5倍于敌的数字在若干年后的解放战争中,毛泽东提出的军事十大原则里面,就有专门提到。

可想这次新城战斗的历史意义多么的重要。


清晨,毛泽东指挥军队朝着新城开枪射击,战斗很快打响。

王国政部凭着坚固的城门和优质的武器,并不把3000人放在眼里,因为他很快发现,这3000军队,不少都是农民自卫军,手里拿着梭镖和大刀,根本就不可能打开坚固的城门。

他只需要守住这个城池最多两天,必然会有杨如轩部率军前来助阵,到时候正好一网打尽。

想着马上就可以邀功领赏,王国政十分得意。

只可惜他马上就会认识到,自己错了,这一错,将会使得新城很快变为他的墓地。

战斗才刚打响一个小时,就有源源不断的农民给军队送来稻草,煤油,干柴,毛泽东和张子清,迅速集中一个突击队,掉来两挺机枪作掩护,把这些干柴、煤油送到城门底下,很快,熊熊烈火卷起冲天浓烟,城墙上的敌军被熏得眼睛也无法睁开,工农军迅速爬上城墙,东门攻破。

这就是广大农民群众分到土地之后,展现出来的力量,谁忽视了这种力量,谁就必然失败。

以前的袁世凯,相信军阀,不相信人民;后来的蒋介石,相信资本家,官僚,也一样不相信人民,所以,不管他们如何强大,他们都必将失败。这是历史的必然性。

而这种必然性,最后又由人民的领袖,带领他们,在一个个偶然的事件中,走向胜利。

而毛泽东,就是历史选出来的这个领袖。


东门攻破以后,其余的城门势如破竹,晌午过后,战斗全部结束。敌军首领王国政开枪自杀,士兵纷纷举手投降。

这次战斗歼灭敌军380余人,俘虏100余人。


这次战斗在历史上是很不起眼的,因为他的规模可能跟旧上海的黑社会斗殴的规模差不多,无非是3000多人,带着煤油,干柴,劣质武器,群殴了600多人的守城部队。

但是对毛泽东来说,这次战斗的意义非同寻常,因为他发现了一个军事上神奇的规律,这个规律在后来的反围剿中,抗日战争中,解放战争中,都将发挥出其巨大而不可抗拒的威力,谁违反了这种规律,谁就要打败仗。

这个规律就是:以多欺少。

用毛主席的话说:集中数倍于敌的优势兵力,歼灭敌人。

这是个很简单的常识,那种叶问一个打十个的场面,在大规模斗殴里是不会存在的,而类似于古代关羽、张飞那种人,也不可能批量生产,真正的军事战斗,都是由一个个的士兵完成的。

那么,在这种条件下,我方兵力远远弱于敌方,而又要使得每一场战斗都能以多欺少,要怎么办呢?

只有一个办法:分兵以发动群众,集中以消灭敌人。

展开说就是:不打战的时候,大家都去农村发动农民闹革命,分土地,斗地主,打土豪,这样就保证了征兵的渠道;一旦打起仗来,就要迅速集中所有兵力,然后想办法分化敌人,找到敌人最弱的一个小部队,然后集中力量,以数倍兵力群殴他们,殴完之后,抢走他们的武器,补充自己,然后再给他们做一下思想工作,争取把他们争取到自己的队伍中来。


这一招,将在日后成为蒋介石的噩梦,那是后话,我们以后再讲。


新城战斗之后,毛泽东确立了“分兵以发动群众,集中以消灭敌人”的军事思想。

接着又宣布了三条对待俘虏的政策:

第一,不打骂俘虏,不搜腰包;

第二,受伤者给予治疗;

第三,愿留的收编队伍,要走的发给路费。


这三条宽待俘虏的政策,马上就会和国民党军队的政策手段形成鲜明的对比。


02

血洗井冈山

正当井冈山的革命斗争进入蓬勃发展的时候,犹如三月的倒寒天气一般,一股“寒潮”正在向着井冈山袭来,一位商人打扮的不速之客来到井冈山下的宁岗龙市,他的到来,将会给井冈山的人民带来一次巨大的灾难。

这个人叫周鲁。

是湘南特委的军事部长。

这里有必要交代一下,当时的背景。

在国共第一次合作破裂之后,国民党开始大肆屠杀共产党人,无数的革命义士死在了蒋介石和汪精卫的屠刀之下。这陡然之间,增加了他们内心的仇恨情绪,恨不能马上为惨死的革命义士报仇。

在陈独秀主政期间,党内一直执行右倾机会主义路线,什么是右倾呢?

通俗的说:就是保守,低估了自己,于是把希望全部寄托在别人身上。这就错过了很多次发展自己的机会,给了蒋介石以可乘之机,最后导致无数革命烈士惨死。

这跟今天我们的生活经历是一样的,过于低估自己,把希望全寄托给别人,就注定了悲剧一定会发生。

八七会议之后,党内彻底否定了陈独秀同学的右倾机会主义,但是,右倾的背后,一个不小心,往往就是左倾。

什么是左倾呢?

可以理解为同右倾刚好相反:就是过高的估计自己,于是冒进,觉得自己很了不起,谁都敢打。

八七会议之后,陈独秀下台,瞿秋白开始领导中央工作。

又开始了“左倾”盲动主义。

这并不能怪瞿秋白,任何一种政治主张的背后,往往都代表着一个群体的共同愿望。当时共产党被国民党杀红了眼,于是滋生出报仇雪恨,杀尽仇人的想法,是很正常的。

此时,党内的口号是:烧尽一切土豪劣绅的屋,杀尽一切土豪劣绅的人。


周鲁来到井冈山之后,指责毛泽东工作太右,烧杀太少,没有执行中央的“使小资产者变无产,然后强迫他们革命”的政策。

他还说道:我一路过来,没有一个村庄的房屋被烧了,杀人就更少了,照你们这样文质彬彬的搞下去,什么时候才能打开革命局面呢?

你看,历史告诉我们,任何一个党派,群体,要是发起疯来,犯起错误来,其实跟个人是一样的,他们一样会丧失理智,做出很多看起来近乎愚蠢而幼稚的行为,这样的错误,在以后还会再犯,甚至差点把革命成果带进万劫不复之地。

水浒传里的梁山好汉,就很喜欢玩这种把戏,很多人就是被自己人逼着上了梁山落草为寇,比如我们的玉麒麟,卢俊义。

但是后来的结局证明了,用这种方式逼来的,是不可能跟你一条心干革命的,你这是杀了人家老婆孩子,然后还让人拿着命跟你干事业,这岂不是可笑的?要是这种方式真的管用,那这个社会就会变成人间炼狱。


周鲁指责完毛泽东以后,这位特派员还临场宣布了一项中央传达的指示,开除毛泽东的党籍,取消以毛泽东为书记的前敌委员会,这相当于取消了毛泽东的军事指挥权。

后来证明,这项指示是被这位特派员记错了,误传了,中央的指示只是批评毛泽东右倾保守,烧杀太少,并取消了他候补委员的资格。


所以说,现代化的通讯手段是多么的重要,如此重大的决定,竟然是由一个特派员口头传达,此事若是可以写一篇文章,那名字就是《论一部电台的重要性》。


紧接着,周鲁又宣布一项中央指示,把井冈山的部队开到湘南去,参加湘南暴动。

毛泽东当然是不同意的,他知道此时我方实力,不足以攻打大城市,连敌军稍微强大一些的县城都打不下来,去了无疑是送命的,但是他没有办法,此时他被取消了军事指挥权,只保留了一个师长的职位。虽然这支工农军都只听他一个人的,但是一旦他不执行命令,那就是公然和中央指示叫板,这显然也是不行的。

于是他只能听从周鲁的命令,将部队带往湘南而去。

但是他又并没有完全执行命令,毛泽东把部队开到酃县的时候,便把部队驻扎下来,缓慢前进,找理由推迟去湘南。


但是尽管如此,由于大部队离开,井冈山变得很空虚,杨如轩一个团的兵力,很快进入宁岗,杀人烧屋,十分凶残。

他们喊着“血洗茅坪”的口号,带兵进入茅坪,见东西就抢,见房屋便烧,逢人便当做“共匪”抓起来,有一个村70多间民房,全部烧毁。

他们还抓到了负责转移群众的支部书记谢甲开,询问党员名册,谢甲开守口如瓶。

国民党把他拉到茅坪河边,先砍掉他的左臂,又砍掉他的右臂,谢甲开倒在血泊之中,大骂不止,敌人惨无人道的将他剖腹挖心,碎尸数段,抛入江中。

谢甲开,我们可能很少有人听过这个名字,他跟那些在革命岁月里,为了人民的利益牺牲的每一个民众,将领都一样的伟大。若干年后,天安门外,树立起一座人民英雄纪念碑,上面写着:

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我想这些人里面,一定包含了谢甲开。


而在遂川,永新,国民党的地方武装,也趁着井冈山主力部队离开,开始了大规模的倒算,捕捉农会带头人,共产党员,实行满门抄斩的血腥屠杀,这使得井冈山的武装割据成果遭到严重损失,六个县城全部为敌人所占领。只剩下井冈山大小五井,九陇山等少数山地仍在地方武装手中。

这里面,袁文才和王佐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为井冈山保留下了大小五井地区,为接下来的朱毛会师,提供了保障和条件。

三月春寒,凄风苦雨,这就是井冈山的“三月失败”。

03

朱毛会师

却说,在八一南昌起义之后,因为守不住大城市,贺龙和叶挺的主力部队,一共两万多人,在周恩来的带领下,决定撤出南昌,南下广东。

但是沿途又遭到敌军的猛烈追缴,在三河坝,大家决定分兵行动,由朱德率领3000多人阻击敌军,掩护主力部队撤出。

但是意外总是来得措手不及,叶挺和贺龙的主力部队南下途中,被敌军全歼,几乎是全军覆没。

而朱德的部队,却保存下来800多人,你看,或许是巧合,毛泽东秋收起义的部队,最后也是打得只剩下800余人,好像敌人看到对方低于这个数,就觉得没有追缴的必要了一样,他们当然不会想到,这两个800余人,后来竟然发展成为百万雄狮。


而朱德领导的这800起义军里,除了他和陈毅之外,还有两个乳臭刚干的小弟弟,这两个人同一年生,都是刚满20岁。

一个叫林彪,

一个叫粟裕。

大家记住这两个人,将来他们会为中国的解放事业,作出杰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

朱德的部队,一边打仗,一边转移,中途还顺便收购了一支湘南农军,你看,牛人,在哪里都是牛人。不知不觉间,朱德部队竟退进了井冈山境地。

此时,率部队离开井冈山,驻扎酃县的毛泽东得知朱德部队的消息,十分高兴,就好像一个在海外漂泊的旅客,突然遇到了自己的同乡一般。

毛泽东立刻派袁文才、何长工率第二团,接应朱德部队中的湘南农军。而自己和张子清则指挥第一团在酃县城西阻击追敌,掩护朱德部队撤退。

于是,历史迎来了一次伟大的两军会师,此时的毛泽东三十四岁,而朱德已经四十二岁。

朱毛第一次见面,当然少不了商业互吹一把,毛泽东握着朱德的手:

“哎呀,这一次湘粤出动七个师的兵力夹击你们,居然没有整倒你们。

朱德也不吝啬的说道:多亏了你们掩护,我们才能顺利到达井冈山啊。

从此,这两个人,开始了他们漫长而密切的合作。


朱德的部队,是具有很强战斗力的叶挺独立团的基础上形成的,装备精炼,训练有素,整体素质很高,他们的到来,增强了井冈山的军事实力,两军合编为工农革命军第四军。

也就是后来耳熟能详的红四军。

却说为什么叫第四军呢?那是因为毛泽东觉着,叫第四军,敌人摸不清楚情况,也许还以为有第一军、第二军、第三军。其实,当时就只有那么一支军队,工农革命军第四军,一个月后,改名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

这便是红军的起源。

从此,中国共产党终于正式成立了自己的军队,有了自己的番号和独立编制。

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建军大业,便在这次井冈山朱毛会师之后的改编中,完成了。

毛泽东当选为党代表,朱德任军长,陈毅任士兵委员会主任。

中国红军的名称正式成立,以后的红军生涯,也开启了序幕。


这支军队建军之初,旗下没有师一级的编制,直接下辖4个团,朱德率领的南昌起义部队,编为二十八团。是战斗力最强的一个团。

朱德半路收购的湘南农军为二十九团;

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编为三十一团,

袁文才、王佐的部队,编为三十二团。

这就是最初的红军的四个团。


红四军在井冈山改编完成以后,马上就要面临新的进剿。

而朱德和毛泽东的领军原则,带兵思路是不一样的,他们并非上下级关系,所以矛盾自然也会慢慢的暴露出来。

他们要如何联手打破敌人的进剿?又如何面对两个人的矛盾?

我们下篇再聊。



往期文章:

毛泽东传-第一章  童年

毛泽东传-第二章  迷茫

毛泽东传 – 第三章  恰同学少年

毛泽东传—第四章  创业

毛泽东传-第五章  国共第一次合作

第六章-霹雳一声暴动

第七章-三湾改编

毛泽东传-第八章 引兵井冈山

毛泽东传-第九章  井冈山的斗争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八角楼上

支持游无穷网站的发展

类似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