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传-第一章童年
本站已不再更新,详情见关于本站,如果有缘的话我们微信(youwuqiong2022)再见吧!
文/小庄
1893年12月26日,暴风雨的前夜,似乎总是异常的宁静。这一天,是中国近代史上少有的平静而宁和的一天。
湖南湘潭县的韶山冲,贫农毛顺生的妻子文七妹在这天生下一个男婴,取名毛泽东。
古代但凡有帝王将星出身,那么史书上多半会有异像记载,要么星宫移位,要么狂风骤雨,总之,就是要告诉你这个人的出身很不平凡。
而毛泽东出生的日子,却异常的普通和平凡。这似乎预示着,他这辈子,都将是和普通人民,劳苦大众站在一边的。
我们的故事,也就从这一天,就开始了。
却说这贫农毛顺生家里,原本尚有良田数亩,但是因为过早的当家(17岁)理事,还不懂经营,几年下来,迫于生计,只得将家里田产全部典当。从一个贫农,变成一个彻底的无产者。后又因负债,被迫外出,去湖南湘军里当了几年兵。因为人很聪明,当兵的几年,涨了不少见识,还积累了一些钱财,于是回家赎回了自家田产,还额外购置了几十亩地,几年之内,又做起了大米和猪牛生意,日子过得风生水起。硬是凭着自己的本事从一个无产者,又奋斗成了一个富农,阶级地位连跨三个阶级。俨然一个年轻有为的大好青年。
毛顺生有三个儿子,他对于长子毛泽东的规划是很明确的,希望这个儿子长大了以后,继承他的田产和生意,安心找个老婆,把田产越置越多,生意越搞越大,如果可能的话,再把家里的阶级地位提升一下,好歹整个大地主当当,生活岂不美滋滋?
所以毛顺生很早就把毛泽东送去读了几年私塾,望他能多识得几个字,将来能帮助家里记账和打官司,好把家里的大米生意发扬光大。在这几年的私塾里,毛泽东倒是读了不少经典古书。
在毛泽东14岁这年,家里又为他娶了一个老婆罗氏,也许是因为太小还不懂事,也许是因为年轻人的逆反心理,毛泽东很讨厌自己的人生被如此轻率的安排,所以他始终没承认过家里这门亲事,也从未和他的新婚妻子同居。
毛泽东的童年应该是幸福的,虽然他父亲毛顺生有时候脾气略显暴躁,没事还总打他和两个弟弟的屁股,但总是爱他们三兄弟的。更重要的是他有一个很善良和智慧的母亲,在那个年代的灾荒年月,他的母亲文七妹,总是背着自己的丈夫送些大米给讨荒的人,还告诉自己的孩子们,要积德行善。
后来的事实证明,毛泽东不仅遗传了父亲的精明能干,更继承了母亲的智慧和善良,如果有遗传学家要研究经典案例,那么毛泽东无疑是继承了父母最优基因的那一个。
本来,一切的生活都在按照父亲的期望进行着,毛泽东即使拥有再好的聪慧和天分,在韶山冲这个小乡村里,他的命运也不会有太大的变化。然而世界就是这么的奇妙,它会让你在偶尔的时间点,发生一些偶然的事情,遇上一些偶然出现的人,然后,就此改变你的人生轨迹。
1910年4月,湖南长沙发生了一次饥民暴动。原来那年全国闹灾荒,无数的饥民涌进长沙城,想到政府去请愿,祈求讨口饭吃,祈求能活下来。然而,等在政府门口的,不是米汤和馒头,而是清政府的子弹,那些请愿的人,被子弹射进自己的脑袋和胸膛里,鲜血和脑浆流了一地。他们忍无可忍,发生暴动,饥民捣毁税务机关,跑进商场银行,希望可以找到口饭吃。然而,饥民的力量终究是渺小的,等待他们的是封建势力的联合绞杀,他们的头被官兵砍下来,高高的悬挂在长沙县浏阳门外的识字岭。
识字岭这个地方,是清政府专门杀人示众的地方,无数的普通大众和革命烈士,后来都被杀害于此地。后来的毛泽东的妻子杨开慧,也是被何键枪杀于此。
消息传进韶山冲,毛泽东被彻底的震住了。这件事启蒙了毛泽东的独立思考,他想不明白,这些饥民做错了什么?如果说他们错了,那请问他们有别的选择吗?没有,他们只有两个选择,被饿死和被打死。
他们很多都是善良淳朴的农民,他们的愿望也仅仅是可以活下去,甚至不求吃饱穿暖,仅仅是可以活下去,可是没有人可以给他们这个机会。这个时候,毛泽东想起来自己读过的很多小说和演义,他小时候很崇拜这些演义里的英雄,现在回想起来,似乎都是不用种地和劳动的。那些演义里的侠客, 将军,书生,没有一个是需要种地的农民做主人公。
而他看到的现实是,那些长年累月在地里种地的人,辛辛苦苦耕种劳作的人,却往往是最先饿死的人。
原来这个世界,是如此的不平等,如此的讽刺。
这让毛泽东陷入了痛苦的思索之中,然而此时的毛泽东,足迹所致之处,不过韶山方圆二十里的小圈子,他还无法思考出如此深刻的社会学问题的答案。
他需要一个机会,一个搞清楚这个问题的机会。有时候,上天的安排就是如此的巧妙,就在这年的夏天,他的表哥文詠昌,给他带来了一个消息,在湘乡县成立了一个东山小学堂,此刻正在传授新学。
毛泽东当然不知道什么是新学,可是这并不重要,他需要的是走出韶山这个小圈子,他要到外面的世界去看一看,去搞清楚那些困扰他的问题。
为了说服他的父亲,他请来了家里的七大舅,八大姨,总之,无论如何,他一定要走出这里。
这个世界上,就是有那么一小部分的天才,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一旦启蒙,就如狂风骤雨,锐不可当,没有任何力量,能阻止他们去探索这个世界的未知。
终于,他说服了自己的父亲,这年的秋天,毛泽东踏上了一段新的旅途。开启了他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以后,他还会经历无数次的转折点,也会经历无数次的挫折,磨难,和痛苦,如凤凰涅槃,方可重生。
临走之前,毛泽东改诗一首,以赠父亲。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何处不青山。
此时的毛泽东心情激动,豪情万丈,但他一定不会想到,此次一去的数十年后,自己竟干出了一番惊天动地,震古烁今的大事迹。
上期文章 – 数风流人物—引言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八角楼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