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传—第四章创业
本站已不再更新,详情见关于本站,如果有缘的话我们微信(youwuqiong2022)再见吧!
文/小庄
01
1918年6月,毛泽东从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毕业了。
他需要面对所有毕业生都需要面对的一个问题,就是今后的生活道路的问题。
恰逢此时,已在北京大学哲学系任教的杨昌济先生,给他们传来一个消息:北大的校长蔡元培和著名华人企业家李石曾,正在组织一个华法教育会,搞起中国学生赴法勤工俭学的运动。
毛泽东、蔡和森、萧子升等湖南一师毕业的学生,都觉得这是一条不错的出路,便纷纷组织起来,还号召了新民学会的会员,开始着手准备赴法留学的事情。
八月十五日,他们乘火车离开湖南,奔赴北京。
事实证明,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事情都是偶然的,这些偶然的出现会改变一个人的选择,而每一个选择的背后,都代表着不同的命运。
原本组织新民学会赴法留学的事情是毛泽东最先提出的,到了北京以后,也是他积极筹划赴法留学计划,为了筹措路费他四处奔走,出力最多。但是最后他自己却决定留在中国。
没有人知道他为什么做出这样的决定,很多年以后,他曾说道,在中国也可以看外国译本,而且还快的多,中国文明更需要他去研究等等几个理由,但是这些理由与他一开始积极筹备赴法留学的计划是矛盾的,所以我更有理由相信是另外一个原因,他恋爱了。
是的,这次来北京是他第一次出省,来到北京以后,他遇见了杨开慧。
早时,他还在湖南师范的时候,就经常去老师杨昌济先生家中拜访,请教,那个时候的杨开慧还是一个十四岁的小女孩,而现在,已经出落成一个十八岁的大姑娘。
在北京筹备赴法留学的这段时间里,毛泽东和杨开慧一同漫步在故宫河畔,北海公园,看着洁白的梅花和湖面的杨柳倒影,他们爱上了彼此。
02
在北京的时间里,他还是需要生活,吃饭,手里没钱是不行的,毕竟,他不能像武侠小说里的侠客一样从来不需考虑银子的问题。
所以他请杨昌济先生帮他介绍一份工作,这份工作就是北大的图书管理员。而北大图书馆的主任,叫李大钊。
毛泽东没想到的是,这个小小的图书管理员,竟然让他的思想发生了一次巨大的转变。
因为这份工作,他受到了李大钊的直接影响。
1918年十一月,李大钊在天安门广场演说《庶民的胜利》,全场热烈激愤,毛泽东第一次接触到了俄国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的名字已经在他心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随着时间的发酵,终于有一天,他会摒弃一切改良主义,实业救国等等思想,彻底走上马克思主义救亡中国的道路,但是此刻还没到那个时候。
1919年春天,他必须要回湖南了,因为他的母亲生了重病。
回湖南的途中,他途径上海,送别了去法国的同学。
这次赴法留学中,除了湖南师范的同学之外,还有一批人陆续赴法,他们是周恩来,陈毅,邓小平,聂荣臻……
回到湖南之后,他决定创业。
早在北京的时候,他的脑袋里已经有了一个靠谱的想法,现在,他要去实施这个想法。
就是创办一个报刊。
可是创业之前,他必须解决另外一个重大问题——吃饭。
是的,这个世界上所有的重大问题,在吃饭面前,那都是小问题,但是人们却往往喜欢忽略这个问题。
事实证明,日后的革命问题也好,打仗问题也罢,统统都只是为了解决一个问题,那就是吃饭。谁忽略这个问题,谁就必然要犯错,要失败。
所以毛泽东先是到了湖南修业小学,在那里当历史教员。生活起码有了一个基本的保障。
这时,他需要思考如何创办这份报纸。
就在此时,五四运动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中国作为一个战胜国,要求德国归还在山东的权益,遭到了拒绝,帝国主义竟联手策划了一起把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交日本的决议。
这就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实力决定了你的发言权,弱国无外交。
因此一场轰轰烈烈的五四爱国运动发展起来,为了支援北京的学生运动,毛泽东在湖南组织了学生联合会,纷纷罢课,向政府提出拒绝巴黎合约,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的请求,坦白说,这样的请愿运动,就结果来说,是必然失败的。
这个世界上,永远都是强权说话,你想要的任何尊严,权力,都得靠实力去拿,北洋政府难道不想废除那些屈辱恶心的条约吗?他们也想,可是他们没有那个实力。
虽然说,这次爱国运动没能改变任何既定事实,但是他的意义和作用确是十分深远的,他开始启迪人们的思想,无数仁人志士开始寻求新的道路,来改变这屈辱的现状和环境,毛泽东无疑就是其中的一个。
此时,他办报刊的机会已经成熟,因为五四的影响,人们开始需要能拯救中国的思想和真理。于是,毛泽东创办了他的第一个项目——湘江评论。
任何一个所谓的创业项目,首先需要考虑的就是,项目的使命是什么?愿景是什么?
价值观是什么?
你看梁山一百零八将,他们的使命是替天行道,价值观是兄弟义气,遗憾的是他们没有一个好的愿意,所以最后他们失败了。
毛泽东的湘江评论也有自己的使命——传播救亡图存的新思想,新思潮。
也有自己的愿景——全天下的人,在新思想的武装之下,联合起来,改变中国。
价值观——很遗憾,他没有提出明确的价值观。
但是后来,在秋收起义以后,他开始意识到价值观的重要性,于是有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这是后话。
创业并不容易,湘江评论全是毛泽东一个人主笔。一个多月的时间里,他写了四十几篇文章,每天晚上埋头写作,十分辛苦。
不过幸运的是,很快,一个月的时间,他就成为了知名大V。
他没想到,这个大V的身份,会在一年之后,救他一命。
他写的每一篇文章,一经出版,纷纷刷屏朋友圈,都是十万+,各界大V纷纷给他点赞。
报纸印刷出来,根本不够卖,一时之间,洛阳纸贵。
他还因此吸收了第一批高质量的铁粉,任弼时、郭亮、萧劲光等后来我党赫赫有名的人物,就是在此时成为了他的粉丝,受他的影响,开始启蒙之路。
很快,他又写出了一篇超级爆文,《民众的大联合》,很多湖南,上海,北京的超级大V纷纷要求转载,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其中就有知名博主胡适先生。
湘江评论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03
然而,有过写作经验的都知道,言论这种东西,总是需要讲究一个政治正确的,否则,分分钟禁言,分分钟下架,那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毛泽东的湘江评论中,包含了大量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其主旨就是要号召大家联合起来,抵制一切不平等待遇。
这还得了,很快,湖南时任都督,张敬尧就下令捣毁和查封了湘江评论。罪名是“过激主义”。
由此,一场轰轰烈类的驱张运动开始了。
却说这张敬尧乃是皖系段祺瑞手下的一个军阀,1918年率北洋军入主湖南,主政期间,作恶多端,坏事做尽。纵兵抢劫,强种鸦片,克扣军饷,伪造选举,总之,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他干不出。
湘江评论被禁以后,毛泽东感觉到,如此这般,民众哪里还有发声的权力?
于是,在他心底,便开始酝酿一场驱张运动。
他以一个小学教师的身份,发挥他知名大V的能量,纷纷组织各界学生罢课,还派出一批铁粉,分赴北京、上海、广州、常德等处,向政府请愿,请求驱逐张敬尧。
你看吧,历史告诉我们,不要轻易去惹大V,更不要轻易惹跟民众站在一边的大V,因为这个世界上没有哪一种力量,能超过民众的力量,日后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将会更加充分的论证这个观点的正确性。
而毛泽东也在这次请愿活动中,亲自赴北京,要求段祺瑞政府驱逐张敬尧。
张敬尧一定不会想到,他倒霉的日子来得这么快。
此时,直皖战争爆发,北洋名将吴佩孚横空出世,打得段祺瑞狼狈不堪,很快,谭延闿率湘军进入湖南,皖系一蹶不振,张敬尧也被迫离开湖南。
这时,大家纷纷向毛泽东发来贺电,恭喜驱张运动取得圆满成功。
但是毛泽东却并没有因此高兴,他陷入了沉思,在他以后的革命生涯中,他还会陷入无数次的沉思,每一次沉思,都代表着他对眼下的形势有了更深刻的看法。
他心底清楚的知道,这次张敬尧的离去,并不是请愿带来的结果,其核心原因在于军阀之间的混战,这次是直系打赢了皖系,所以走的是张敬尧,但是如果这次是皖系赢了直系呢?
更重要的是,即使直系赢了,张敬尧走了,那来的新军阀又会是谁呢?难道就一定比张敬尧好吗?
此刻的毛泽东异常的冷静,他看到了问题的本质,但是却不知道解决的方法。他很困惑。这是他从湖南师范毕业以后,少有的一次困惑。他需要一位长者,或者老师,可以帮他理清他心中的疑问。
04
这个时候,陈独秀出现了。
毛泽东从北京回湖南的途中,第二次经过上海,这一次,他遇见了陈独秀。
他们在一起彻夜长谈了一次,陈独秀对他说:当一颗大树的根都已经腐烂的话,那么不论你如何灌溉,修剪,都不可能救活这棵大树,唯一的办法,只有一个,连根拔起。
这一晚,陈独秀对他说了很多,若干年后,毛泽东曾经回忆:“他对我的影响,也许超过其他任何人”
人的一生就是如此,在他思想陷入瓶颈的时候,如果不能突破,那么一辈子可能就止步于此。而一旦得到名师指点,或许就会冲破原先的束缚,进入一个全新的思想领域。
毛泽东在他年轻的时候,有幸得到南陈北李(陈独秀、李大钊)的帮助和点拨,是他一生的幸运。也是他巨大的收获。
然而,反过来,如果自己不思考,不积累,那么,就是再好的大师,对你说的话,那也只是对牛弹琴了。
次日,毛泽东启程离开上海,湖南的事业,还在等着他。
他决定回湖南,去实现他一个在当时可以说是惊世骇俗的设想。
这一次,还是一样,任你胸藏宇宙,包吐万物,你都要先解决首要问题——吃饭。
我并非想要啰嗦这个吃饭问题,而是想提醒所有的人,我们尊重大家的梦想,尊重大家的抱负,可是也要提防那些容易头脑发热的人,告诉他们,所有的问题,都是先解决了吃饭问题,才能有机会实施的。
那些以为空凭一身抱负就可以实现所有理想的想法是愚蠢的,今天的很多人,拿着血本去创业,丝毫不考虑亏了以后,老婆孩子还吃不吃得上饭,这种想法是不可取的。
伟人尚且如此,何况你我普罗大众呢?
很快,毛泽东到了湖南,他谋到一个师范附小的主事之职,相当于今天的小学校长。
还是一样,这个职位,暂时解决了他吃饭和住宿的问题。
此刻,他脑海里已经有了一个建设湖南的伟大蓝图,虽然事后证明这个蓝图是空想主义,是不切实际的,但是此刻,他还要去验证他的想法,只有经过挫折的打击和历练,他才会逐渐找到正确的道路。
05
他的想法是什么呢?
他的设想是,实现湖南自治,湘人自治。他想要号召湖南政府,率先成立一个“湖南共和国”,他认为,把一个省的样板做好了,就可以推广到全国去,他设想:在这个湖南小国家里,废除军阀统治,建立民主政府,自办银行,自创实业,自搞教育,成立工会,保障人民集会、结社、言论、出版自由等等。
他的想法当然是不切实际的,
首先,政府督军不会那么做,因为这触犯了他们的利益。
其次,湖南自治是不可能的,帝国主义不会给你这个机会。
其三,没有哪一个省的经济和政治是可以孤立起来而存在的,他们和北洋政府,和南方革命政府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所有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想要斩断这种关系,显然是不切实际的。
此时的毛泽东已经27岁,大家若是知道27岁的毛泽东也曾有过如此不切实际的空想,那么我们就应该对生活充满信心。因为这个世界上,犯过错误,有过不切实际幻想的人,原来不止我们,伟人也是如此。
我们永远尊重伟人,但永远不要神话伟人。
我们承认一个人的伟大功绩,但是也不必否认他们的错误。
伟人也是人,不是神。
很快,他的设想遭到打压,此时湖南督军谭延闿,还是比较温和民主的,没事儿就请各界代表说说自己的想法, 该如何共同治理湖南。甚至一度提出了湘人治湘的口号。
别看湘人治湘和湘人自治只有一字之差,其实含义完全不同。
湘人自治主张,所有的湖南人都有权利说话。
而湘人治湘,则是选出少数和军阀站在一起的湘人,来治理湖南。
但总的来说,谭延闿还是尊重毛泽东的。
但是很快,湖南军阀内部矛盾爆发,赵恒惕又驱逐了谭延闿。你看吧,军阀之间,就是你搞完我,我又搞他,生生不息,狂搞不止。
赵恒惕可不像谭延闿那么温和,他害怕而且厌恶民众运动,他只相信用自己手里的枪来维持自己的尊严。
他早就看不贯毛泽东那一套,一个小小的小学校长,成天议论国家大事,还动不动就出个主意,全是于军阀不利的,现在我上台了,怎容得下你?
很快,赵恒惕制造谣言,诬陷毛泽东扯下省议会的旗帜,试图捣毁省议会。准备实施逮捕。
此时,我们之前说到的毛泽东的大V身份,救了他一命。
他很快,在《大公报》上发表《辩证函》,郑重声明:“无论何人,不得于我之身体及名誉有丝毫侵犯”
大V说话,自然引起广泛关注,赵恒惕怕惹了众怒,才放弃了逮捕行动。
冷静下来的毛泽东,生平第一次感受到如此的疲倦。
他曾给朋友写信,说道:几个月来,已看透了;我的生活实在太劳了。
字里行间,显示出他的疲惫。
他太需要休息了,十一月间,他离开湖南,去了萍乡。
疲倦之余,他必须开始新的思考,当他把这两年来所有的工作,经历重新梳理之后,他得到了一个结论——只有马克思主义才可以救中国。
这个想法,是他尝试了各种方式,皆不可取之后,得出的结论。自此,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诞生了,一场开天辟地,换了人间的大事,即将等着他去一步步实施。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八角楼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