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论:如何用矛盾的眼光看问题?

本站已不再更新,详情见关于本站,如果有缘的话我们微信(youwuqiong2022)再见吧!

文/小庄

今天,我们来读一下《矛盾论》,这篇著作是《毛选》里的一篇哲学著作,是帮助阅读和理解《毛选》中的其他文章的一个基础。


常有读者反应《矛盾论》读起来一头雾水,这是因为《矛盾论》比较偏向于纯理论的性质,读者缺少代入感,这是正常的,大家不要有畏难情绪。


《矛盾论》原文里,将矛盾的理论讲述分作了六个方面的问题。

分别是:

两种宇宙观;

矛盾的普遍性;

矛盾的特殊性;

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

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


毛主席之所以分得那么细,是当时军事和政治斗争十分紧迫的需要,不得不细一些好。


我们读《矛盾论》则可以换一种分法,把矛盾的理论分为两个方面,更加方便理解一些。

第一,如何用矛盾的眼光看问题?

第二,如何用矛盾的方法解决问题?


今天这篇文章,我们只聊第一个问题,即如何用矛盾的眼光看问题?


一、

历来人们看待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两种观点,即两种宇宙观。

第一种是形而上学的宇宙观,这种观点把事物的发展原因,看做是外部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忽略了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基于这样的观点,那么任何事物,都只会出现数量的增减,场所的变更,而不会出现质的变化。


在封建统治时期,这样的观点是非常受统治阶级所拥护的。

因为从这种观点出发,那么地主对农民的压迫,男性对女性的压迫,官僚对平民的压迫,都是永久存在的,是不会有质的变化的。

变化只不过有轻重缓急的区别。

比如:

换了一个皇帝,这个皇帝爱民一些,那么压迫就少一些。

换了一个地主,这个地主仁慈一些,那么农民就生活的好一些。


这样的观点是要告诉你:你可以祈求皇帝爱民如子一些,也可以祈求皇帝施仁政,甚至祈求出现一位清官来拯救你。

但是你千万不要祈求没有皇帝和封建统治阶级的存在。


所以,这样的观点被封建统治阶级所维护,也就不足为奇了。


而与形而上学的宇宙观相反,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认为:

任何事物的运动和发展,都是由它的内部矛盾引起的,事物内部的矛盾性是推动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这样就反驳了形而上学的外因论和被动论。


怎么理解?

比如《矛盾论》中说到:“长期以来被封建制度统治的中国,近百年来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在正在变化到一个自由解放的新中国的方向去。”


要知道,《矛盾论》写于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的全面侵华才刚刚开始,毛泽东是如何判断中国能变化到一个自由解放的新中国去的呢?

他又怎么敢确定,中国不会沦为一个殖民地的国家呢?

要知道,在全民抗日的早期,不管是国际舆论,还是中国内部统治阶级,都对抗日的前景持悲观的态度。


毛泽东的坚持和乐观来自于哪里呢?


其实根据就在于他对当时的中国面临的主要矛盾的判断。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必将推动着所有中华民族为实现生存,独立,自由,强大而孜孜不倦的奋斗。


这种内部矛盾才是推动中国朝着一个自由解放的新中国去的根本原因。


那么,唯物辩证法是不是就否认外部因素呢?完全不是。


内部矛盾是根据,外部因素是条件。

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就拿抗日来说: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设一支强大的人民军队,得到国际力量的援助和支持等,这些都是条件,而这些条件都是通过中华民族同日本帝国主义的根本矛盾而起作用的。


我们从井冈山的斗争史中去看事物的发展过程,也是如此的。


农民需要生存、需要土地,与土地都集中在地主和官僚的手里,这就构成了一对矛盾。

而革命要发展,这种矛盾就必须向前发展,于是就需要一些外部条件。

什么条件呢?

有一个组织群众斗争的党;

有一支同封建势力作斗争的军队;

有便于作战的地势条件;(这是因为早期国军极强,红军极弱,红军必须借助地理优势的原因)

有足够给养的经济力。


这些都是条件,内部矛盾就通过这些外部条件而起作用,最后推动着革命根据地的建设和发展。

而一个人,或者一个组织所有的努力,奋斗,其实都是为着创造这种外部条件而去的。

只要分析出了内部矛盾,那么确定外部条件就相对容易一些了,由此,一个人的努力就有了方向,有了目标,有了着力点。

这样就不会有迷茫感和无力感。


以上,就是用矛盾的眼光看待事物发展的根本观点,也是同形而上学区别开来的一个观点。


那么,我们今天为什么需要用这种观点看问题呢?

放到我们个人身上来讲,如果你持的是形而上学的观点,把事物的发展都看成外部因素推动的话,

那么就很容易陷入历史虚无主义,把自己所有的失败都归咎于外部条件的不成熟。

男生则容易走向随波逐流,女生则容易走向深闺怨妇。


而相反,如果你开始尝试着用矛盾的眼光去看待一切事物的发展,那么恭喜你,你开始逐步触碰到这个社会最根本的运行逻辑。


当然,我们一开始可能会抓错矛盾,也可能对矛盾误判,但是只要我们不断纠错,不断坚持,就会离事物的本质越来越近。


这有什么好处呢?好处是很多的。

比如你要开发一款新产品,那么请先问一下,你这款产品到底解决了一个什么样的矛盾?

支付宝解决了人们对便捷支付的需求,与当时银行系统繁复冗杂的支付程序之间的矛盾。

百度解决了人们要求快速搜索信息,与当时非互联网时代的信息闭塞之间的矛盾。

当然,今天这些产品又各自面临着它们新的矛盾。


有了这种矛盾的观点看问题,会大大减少你创业的风险性和盲目性。


用矛盾的眼光看事物的运动和发展,还有很多好处,大家可以慢慢去发现。


三、

那么问题接着就来了:

所有事物都是存在矛盾的吗?都可以用矛盾的眼光去分析和观察吗?


于是,就有了《矛盾论》里的第二部分内容:矛盾的普遍性。


矛盾的普遍性和绝对性这个问题有两方面的意义。其一是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之中;其二是说,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毛选第一卷,矛盾论》


没有什么事物是不包含矛盾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毛选第一卷,矛盾论》


一般来讲,关于客观事物都包含着矛盾这一点,争议不多,比如数学中的正和负、物理中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化学中的分解与化合,社会学里的阶级斗争。

但是思想是否存在着矛盾呢?

《毛选》告诉我们,也是存在的。

党内不同思想的对立和斗争是经常发生的,这是社会的阶级矛盾和新旧事物的矛盾在党内的反应。党内如果没有矛盾和解决矛盾的思想斗争,党的生命也就停止了。——《毛选第一卷,矛盾论》


所以,毛主席认为,不论是何种运动形式,不论是客观现象还是思想现象,矛盾都是普遍存在的。


当然,关于矛盾的普遍性,还有一种观点认为:矛盾不是一开始就出现的,而是事物发展到某个阶段才出现的。

比如一个生命的诞生之初,就是没有矛盾的,而是这个生命成长到了一定阶段以后,矛盾才开始显现出来。


《毛选》里当然已经否定了这种观点,因为这个观点,其实又绕回了形而上学了,因为一开始如果生命是没有矛盾的,完全由外部原因推动,那后来的矛盾,就可以说是之前的外部原因规定的,那这不就又绕回去了吗?


用这种观点看问题,就会得出这样一种结论:

人的命运从出生那一刻,就已经写好了,他的思想其实也是一种物质,都是外部条件规定好了的。


这种思想,就容易催生出上帝论。


以前的封建等级制度,也是建立在这样的思想基础之上的,它要让你意识到如果你出身就是“贱民”,那你这一辈子就是“贱民”了,你不要想着去反抗,也不要想着去改变,你就安安静静的做一个“低等级”的“贱民”就好了。


其实这本身就是形而上学的思想体系的一部分。


当然,我们尊重所有的哲学信仰,这篇文章不是批判其他思想的,而是阐述《毛选》中关于矛盾论的基本观点:


矛盾是普遍的和绝对的。


四、

既然矛盾是普遍的和绝对的,那么对于同样的矛盾类型来讲,我们是否可以照搬已经解决这类矛盾的成功的那些方法呢?


我们知道,在中央苏区时期,就有一群人,完全把苏联无产阶级革命的那一套方法搬过来了,结果是造成了苏区数十万红军失去生命,大面积的政权被清扫,红军被迫转移,开始了长征。


后来我们都知道了,教条主义害死人。那么,为什么教条主义害死人呢?

这就是矛盾的特殊性决定的了。


矛盾的特殊性。

任何运动形式,其内部都包含着本身的特殊的矛盾。这种特殊的矛盾,就构成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质。这就是世界上诸种事物所以千差万别的内在原因,或者叫做根据。——《毛选第一卷,矛盾论》

所以,千万不要遇到一个渣女,就认为全天下的女人都是渣女。

自然的,也不要因为你遇到一个渣男,就想当然的以为全天下的男人都是渣男。

否则就会变成“李莫愁”式的人物,一边自怨自艾的哼唱“问世间,情为何物”,一边看到个姓陆的男人,就往人身上甩出五毒神掌。


《矛盾论》告诉我们,我们认识事物的一般过程是: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以此往复,认知程度逐步加深。


而教条主义者根本的问题就在于:不去研究事物的特殊性,不对事物做具体的分析,把一般的真理看成是凭空出现的东西,把它变成一个纯粹的抽象的公式,完全否认了人类认知真理的正常秩序。


列宁说: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就在于具体的情况具体分析。

其实这句话,指的就是任何事物都有其特殊性。


中国的无产阶级革命,同苏联的无产阶级革命不同,就在于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农业国,中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以上都是农民,而中国农民忍受着封建地主阶级最残酷的剥削和压迫,中国的革命需要农民。

这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同俄国依靠工人完成的革命是不同的。


这都是中国革命的特殊性。


同时,一个事物,在不同阶段,其特殊的矛盾性质也会发生变化。

比如拿蒋介石集团来讲,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时候,他们的主要矛盾是同北洋军阀之间的矛盾,所以他们能和共产党联合起来。


而到了北洋军阀被消灭以后,蒋介石就坐到了大资产阶级、大地主一边,这时候,他们同共产党的革命主张,就发生了根本的分歧,一个是要打地主的,一个本身就是大地主的代言人,所以就有了后来的一系列政变,导致第一次合作破灭,开始了十年的围剿内战。


而到了1937年,蒋介石既面临着同日本帝国主义的尖锐矛盾,也面临着同共产党之间的矛盾,但是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矛盾,则取主要形式。


于是又为第二次合作创造了新的条件。


但是,因为两党矛盾只是暂时稳定下来,没有激化而已,矛盾并没有消失,所以蒋介石在抗日过程中,又必然会不断的在边区搞点摩擦行为,甚至出现了皖南事变那样比较大的摩擦活动。


这都是一个事物在不同阶段的特殊性质的矛盾所决定的。


所以,我们研究事物,除了要研究事物的一般性质,还要研究它的特殊性,每个阶段呈现出来的不同矛盾性质。


而要研究事物特殊性,就不能带有主观性,片面性和表面性。


也就是说,在革命年代,你既要研究日本一方,也要研究中国一方;既要研究资产阶级一方,也要研究无产阶级一方;既要研究地主一方,也要研究农民一方等等。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就是一个共性和个性的关系,没有共性,自然也无个性一说,没有个性,自然也不存在共性。


用矛盾的眼光看问题,看待一切事物的运动形式,看它们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矛盾论》前半部分的主要内容。


我把它总结为:如何用矛盾的眼光看问题?


而如何用矛盾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即:抓主要矛盾,兼顾次要矛盾,分析矛盾的主要的方面,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等问题,我们一下篇文章再聊。




历史文章推荐:

想问问《毛选》,如何寻找希望?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八角楼上

支持游无穷网站的发展

类似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