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处理事物的内部矛盾?
本站已不再更新,详情见关于本站,如果有缘的话我们微信(youwuqiong2022)再见吧!
世界是由矛盾组成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论十大关系》
上周我写了一篇文章:人为什么要努力?看看《毛选》里的答案!
这篇文章其实写的是:“事物的发展都是由矛盾推动的”。
但是如何分析事物的内部矛盾呢?又如何处理事物的内部矛盾呢?今天这篇文章,我们就来聊一聊这两个话题。
一,
如何分析事物的内部矛盾?
须知 ,对任何事物的分析,都是建立在对其有足够的认识的基础上的。
《毛选》里常常说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那么调查的目的是什么呢?就是为了对事物有足够充分的认识,搞清楚它的内部矛盾,那么才有可能找出这件事的处理方法。
往小一点说,比如你的两个朋友吵架了,你想去劝架,那是不是得先搞清楚他们吵架的原因是什么呢?不能一上去就把两方都批评一通,或者帮其中一方打压另外一方,如果你那么做了,那么矛盾是一定解决不了的,甚至还会闹出更严重的矛盾来。
往大了说也是一个道理,比如,你感觉到迷茫,那一定是因为你对自己和周围的环境认识不够,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兴趣是什么,该选择什么,又该放弃什么?
所以,如果想要分析透彻事物的内部矛盾,就必须对事物的性质有足够充分而全面的认识。
那么问题来了,如何才能对事物有更深刻的认识呢?
要搞清楚这个问题,就得先对人类认识事物的过程有一个了解,我们看看《毛选》怎么说?
就人类认识运动的秩序说来,总是由认识个别和特殊的事物,逐步地扩大到认识一般的事物。人们总是首先认识了许多不同事物的特殊的本质,然后才有可能更进一步地进行概括工作,认识诸种事物的共同的本质。当著人们已经认识了这种共同的本质以后,就以这种共同的认识为指导,继续地向著尚未研究过的或者尚未深入地研究过的各种具体的事物进行研究,找出其特殊的本质。这是两个认识的过程:一个是由特殊到一般,一个是由一般到特殊。人类的认识总是这样循环往复地进行的,而每一次的循环(只要是严格地按照科学的方法)都可能使人类的认识提高一步,使人类的认识不断地深化。
——《矛盾论》
这就把人类的认识过程说的很透彻了,人们在具体的实践中,归纳和总结出事物的一般性规律,这种规律也就是我们说的理论,然后又用这些总结出来的理论,去指导我们具体的实践运动,理论又在新的具体的实践中接受检验,然后发展,创新,完善,人类的认识,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的深化。
看清楚了人类认识事物的过程,那么想要明白如何才能对事物有更深刻的认识,答案就很明显了——理论和实践一个都少不了。
没有理论的实践是盲目的,而没有实践的理论,则成了无本之木,无水之源,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由此,便有了一套快速认识事物的方法——归纳法和演绎法。
也就是我们在任何一次实践活动中,一定要擅长总结这类活动的共性,特点,将这一类的实践活动中的规律进行总结和归纳,得出一个概念,这便是归纳法;
然后我们又将得出的概念,用到新的具体的同类事物中去,进行逻辑推理和验证,最后不断完善这个概念,甚至上升为理论,这便是演绎法。
举个例子,在男女交往中,你通过对女性的研究,总结出一个规律:女生好像都喜欢高的,富的,帅的男生。
这时候你就得到了一个概念,但是此时你的认识还不够深刻,因为当你把这个概念用到具体的女孩身上,你又会发现,很多女生也注重内在品格,家庭教养等等。
于是,你的概念要么推倒,要么就得改进。
而我们对事物的认识,就在这个不断总结归纳,又不断的在头脑和实践中去演绎的循环往复的过程中,不断的加深。
当我们对事物有了足够充分的认识之后,那么自然也就可以分析出事物内部的种种矛盾。
所以,现在我们应该明白,想要真正的认识一件事物是多么的不容易了吧。
你需要学习足够多的理论知识,需要经历无数次的实践中的挫折和失败,需要经过无数的验证、思考、归纳、总结,才能真正的提升你的认知事物的深度、广度。
而且,这个过程,除了你自己,没有人可以代替你完成。
这个时候,如果有人对你说:卖你一个课程,保你30天内提升认知格局,你还会相信吗?
再有人对你谈“读书无用论”,你还会认同吗?
二,
如何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
任何一件事物都包含着诸多复杂的矛盾,但是无论它包含再多复杂的内部矛盾,在某个具体的阶段里,它都有且仅有一个主要矛盾。
那么如何在诸多复杂的矛盾中找出主要矛盾,并集中全力抓主要矛盾呢?
比如说,在抗日战争初期,共产党内就面临着诸多复杂的矛盾:
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有矛盾;
封建地主和农民之间有矛盾;
中华民族和日本帝国主义有矛盾;
国民党同我们之间也有矛盾;
共产国际指示与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相脱离之间的矛盾等等;
这些矛盾中,如何判断谁才是主要矛盾?
原则只有一个:
主要矛盾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而次要矛盾则受主要矛盾的支配和影响。
而毫无疑问的是,当面临外帝国主义的侵略之时,其余所有的矛盾,都受到中华民族同日本侵略者之间的矛盾的影响和支配,所以这个矛盾自然也就上升为了我们面临的主要矛盾。
几年前,我在一家公司上班,公司的加班情况十分严重,每天晚上12点以前几乎不可能休息,但是另外一方面,这家公司的前景和待遇又十分优厚,于是,无法平衡工作和生活的矛盾就产生了,这让我一度十分煎熬。
然后我就去问了带我们那个团队的领导,因为我知道他也是这么加班过来的,而且升了领导以后,他的工作强度也并没有减轻,所以我就想问问他:该如何平衡工作和生活之间的矛盾?
他跟我说:“我以前也想着怎么去平衡,但是后来我发现,根本就没法平衡,人每天就那么点时间和精力,分配给工作多一些,就必然给生活少一些,所以想清楚什么才是你当下最想要的,那么你就必须在其他事情上有所舍弃”
其实,他说的“想清楚什么才是你当下最想要的”就是抓住主要矛盾的原则。
对于我的那位领导来讲,他的主要矛盾就是工作赚钱,如果把钱赚到了,那么很多家庭矛盾可能会迎刃而解,甚至自动消失。
因为次要矛盾是受主要矛盾的支配和影响的。
所以当我们分析主要矛盾的时候,遵从这个原则,把所有矛盾列出来,看看哪个矛盾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支配和影响着其他矛盾,那么这个矛盾就是主要矛盾。
一旦确定了主要矛盾,那么当主要矛盾同次要矛盾之间发生冲突的时候,我们就必须要学会暂时的放下甚至舍弃次要矛盾。
通常来讲,大多数时候,当主要矛盾抓好了,次要矛盾非但不会激化,有时候会减缓甚至消失。
比如我那个领导,一心扑在工作上,等赚到钱了,回家发现,老婆不闹了,父母也理解了,家庭矛盾自动就缓解了。
这就是抓主要矛盾的好处。
但是如果我们各个都想同时抓,则常常出现最后一个也没有抓好的现象,落得一地鸡毛。
三,
如何处理事物的主要矛盾?
这就引出了《毛选》里提到的“两点论”。
也即是说,我们要想正确处理好主要矛盾,就必须既看到主要矛盾,又看到次要矛盾,既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
避免落入“片面性”的陷阱。
毛主席曾说:
“应当承认,总是有优点和缺点这两点。我们党的支部书记,部队的连排长,都晓得在小本本上写着,今天总结经验有两点,一是优点,一是缺点。他们都晓得有两点,为什么我们只提一点?一万年都有两点。将来有将来的两点,现在有现在的两点,各人有各人的两点。总之,是两点而不是一点。”——《论十大关系》
这段话表达的意思,也是说,看事情要全面,不能片面,要看到矛盾的两方面,不能只看到一个方面就胡说八道。
比如中华民族同日本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我们就既要看到日本的特点,又要看到中国的特点。
日本有什么特点,《毛选》里的著名篇章《论持久战》里这样总结:
日本的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是强的,但其战争是退步的、野蛮的,人力、物力又不充足,国际形势又处于不利。中国反是,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是比较地弱的,然而正处于进步的时代,其战争是进步的和正义的,又有大国这个条件足以支持持久战,世界的多数国家是会要援助中国的。——这些,就是中日战争互相矛盾着的基本特点。——《论持久战》
这便是看到了矛盾的两方面,日本方面和中国方面,只有将两个方面的特点都加以分析,才能得出解决矛盾的条件,才有最后赢得胜利的可能。
同时,还需要看到,任何一对矛盾中,有其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比如,在日本同中国的这场战争的矛盾中,一开始,因为日本在军事力量上的强大,所以他们是起着对战争的主导作用,而到了某个条件下,两者实力发生变化,矛盾的两个方面也就发生变化,中国越来越强,日本越来越弱,则中国就会起到矛盾的主导作用。
基于这样的分析,于是就有了抗日战争中的三个阶段,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
所以,在处理矛盾的过程中,分析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同时分析同一个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找出他们的特点,才是对症下药的唯一途径。
最后一点,如何处理好主要矛盾?
还有一条最重要的原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毛选》里说:
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矛盾论》
这句话的内在逻辑,是关于矛盾的特殊性。
任何运动形式,其内部都包含著本身特殊的矛盾。这种特殊的矛盾,就构成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质。这就是世界上诸种事物所以有千差万别的内在的原因,或者叫做根据。——《矛盾论》
也即是说,这个世界上,每种事物都包含着他本身的特殊性,这是一种事物区别于另外一种事物的根本原因。
这就必然要求,在对于具体事物的分析中,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否则就会沦为“教条主义者”
这也是为什么很难有人能帮助你分析和处理你自己面临的矛盾的原因了。
因为如果不是对你的具体情况有具体的了解,那么给出的结论都不一定是符合你的实际情况的。
什么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呢?
比如俄国十月革命是在城市取得胜利,但是到了中国为什么就不行了呢?
这是因为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没有经历过大规模的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在中国受压迫群体最严重,最广泛的是农民,所以,这就决定了,中国的革命必须首先在农村取得胜利,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为什么苏联的堡垒对堡垒的战术方针,用到红军身上,会惨遭失败呢?
那是因为红军力量实在太弱的缘故。
红军所有的战略战术,都是在敌人极强,我方极弱的特点下进行的,这就决定了在战争中,保存有生力量是最重要的,于是有了游击战和运动战。
为什么红军一定要打歼灭战,而尽可能避免消耗战呢?
是因为我们没有军需来源,所以只有歼灭战才能为我补充军械物资,同时杀伤敌人,而消耗战,弱的一方则会越来越弱,最后走向毁灭。
以上战略战术,都是由具体的中国的实际情况,红军的实际情况而衍生和制定出来的。
如果不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那么就不可能找出真正的解决矛盾的方法。
最后,我想说的是:正确认识和处理矛盾,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方法是次要的,核心是对事物的准确认识,这才是极难的。
很多人活了一辈子,最后其实并不了解自己。
所以我常常告诫自己:
我们来到这个世界的目的有很多,但是归根结底只有两个,认识世界,认识自己。
全文完
往期文章推荐:
关注公众号—八角楼上,更多读毛选的好文章。
点击右下角“在看”也是对作者极大的支持。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八角楼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