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区斗争-第二十一章第五次反围剿(上)
本站已不再更新,详情见关于本站,如果有缘的话我们微信(youwuqiong2022)再见吧!
文/小庄
一、
持久战与消耗战
蒋介石在第五次围剿中,所采用的战略战术与前四次有了本质上的不同。
他一改前几次围剿中常犯的急躁冒进错误,强调稳扎稳打,层层推进。总的作战指导方针是“不先找匪之主力,应以占领匪必争之要地为目的。”
即以严密的工事和碉堡层层推进,通过缓慢但有效的占领方式,压缩红军的作战区域,限制红军的作战空间,迫使红军最终选择真正的主力决战。
这一战术的核心,就是逼迫红军进行打资源、拼消耗、比人力的持久战,而这三项因素中,国民党都占有着绝对的优势。
原本在第二次围剿的时候,何应钦也曾强调“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作战方针,但是却和这一次蒋介石提出来的“稳扎稳打、层层推进”完全不是一种战略战术。
何应钦的步步为营,不过是强调行军的谨慎小心,缓慢推进,总归还是要深入苏区,寻求红军主力决战的。
只要他们深入苏区,那么红军“诱敌深入、歼敌弱部”的作战原则,就总能找到机会运用,再加上红军固有的游击战术,可以实现声东击西,袭扰钳制的目的,最后不管国民党军队多么强大,一旦进入苏区内部就会显得处处被动,以至于屡战屡败。
所以,在经过了四次围剿战争的失败,蒋介石也学聪明了,他这一次所采取的稳健持久的作战方针,实际上就是对于红军“诱敌深入,歼敌弱部”的战术方针的直接回应。
他深知红军在灵活机动和战斗精神方面远远强于国民党军,这一点他在前四次围剿失败后,就总结过:
“红军总是以迂为直,攻我不备,避实击虚,蹈暇抵隙,他只要晓得我们哪一点力量单薄,哪一处防备不周,不管有多远距离,也不管是如何艰险的道路,就是集结主力来突破一点,或先派小的部队钻进来到处扰乱我们,以牵制我们主力作战,这就是他们的智谋,而超巅越绝,不畏险阻,耐饥忍渴,不避艰难,就是土匪的唯一惯技。”
蒋介石已经深刻的看清楚了这一点,所以这一次他选择了一种看起来最笨重,却又是最实在的打法。
他不再深入苏区寻找红军主力决战,而是仗着自己在人力、军力、资源的强大优势下,通过建筑堡垒,层层推进,最后把红军逼死在苏区的范围内。
他做过这样的判断:“匪区纵横不过五百方里,如我军每日能进展二里,则不到一年,就可以完全占领匪区”
这就是武侠小说里写的“重剑无锋,大巧不工”的境界了。
方法看起来虽然愚笨而缓慢,但是往往就是最愚笨的方法,恰恰就是最有效的,连蒋介石自己也明确的告诉部下:
“土匪用种种巧妙的方法来袭扰我们,我们只有先集结兵力,坚筑工事,用一个呆笨方法自己固守起来,以后再找好的机会来消灭他。土匪惯用声东击西,摇旗呐喊,以及种种虚声恫吓、装模作样的巧妙方法来袭扰我们耳目,打击我们的精神,从而讨取便宜,我们只有一概不管,自己实实在在准备自己的实力,强固自己的工事,拿我们一切实在的东西,来对付土匪一切虚伪的花样,这就是所谓‘以拙制巧,以实击虚’。”
二、
三分军事,七分政治
在军事部署之外,蒋介石开始逐渐意识到民众的重要性。提出了“三分军事、七分政治”的口号。
其实,早在之前的剿共战争中,就有国民党将领中的一些有识之士,意识到了在政治上争取民众的重要性。
曾任国民党军十八师五十二旅旅长的戴岳就深刻体会到民心向背对武力上的影响,他明确指出:“清剿匪共,绝不是军队一部分的力量做得到的,是要党、政、军、民通力合作才行的。”
事实上,最早期对于堡垒战术的构想,也是这个戴岳最先提出来的,只不过那个时候还没有被蒋介石引起重视罢了。
而所谓的七分政治中,除了整顿军纪,自我改造,严禁对苏区的老百姓骚扰掠夺之外,蒋介石还搞出了一个《处理匪区土地、地租、田赋、债务办法》,规定凡是1932年以前的地租,田赋统统赦免,债务可以缓行。同时还实施了一个《均耕法》,这个法案虽然不赞同红军那种打土豪、分田地的办法,但是一定程度照顾了农民的利益。它强调了土地仍然归原主,但是所收的佃租、债务的利息等等,均不得高于最低利率的限制。
而且对于上缴国家的部分公粮,直接交到新成立的农村复兴委员会,不再经过地主之手,以减少中间商赚差价。
国民党对农民实行的土地政策,虽然不如共产党那么彻底,但是在当时苏区查田运动的恐慌影响之下,还是吸引了不少的农民跑到了白区里。
除了以上措施,蒋介石还采取了严密的经济封锁,这次的经济封锁比以往任何一次都严密的多。因为有了军事堡垒的支持,整个苏区被围困的密不透风,以致工业品、军用物资、药品等无法流入苏区。
这还不是最打紧的,最让苏区感受到极端困难的是没有食盐。
由于苏区无法自产食盐,导致居民食淡过久,肌肉黄瘦,几乎不成人形。
在此之外,蒋介石还恢复了早已被废弃的乡村保甲制度,1933年9月,在发动第五次围剿前夕,国民党完成了江西81县中的62个县城里的农村保甲制度。
虽然政治上的改变,绝不是一朝一夕所能达成的,何况战争条件下,各种机制均待健全,政治能够不拖军事的后腿,就已经是很成功的改革了。
到了1934年底,蒋介石已经完成对苏区的围剿以后,他还在感叹:“从前我们讲剿匪要有三分军事、七分政治,这不过是一种理想,事实上到现在不过三分政治、仍旧七分军事,最多也只是军事、政治各占一半。”
但是,从第五次围剿的整个部署来看,蒋介石是下了极大的决心前来围剿,几乎可以说用尽了一切他可以用尽的力量。
三、
内部派系
从蒋介石第五次的围剿战略战术方针来看,我们就会发现一个问题,在前四次红军反围剿时所采用的“诱敌深入、歼敌弱部”的方针,实际上能够发挥的作用已经十分有限了,甚至可以说几乎发挥不出什么应有的作用。
因为人家在堡垒线上层层推进,压根就不会分路进军到苏区根据地内部,直到他们的堡垒圈逐渐缩小,把苏区完全包围封锁为止。
这一次蒋介石之所以敢放手那么干,也是因为在长城抗战签订了《塘沽协定》之后,日本在华北的侵略活动暂时告一段落,外部的压力有所减轻,所以他几乎可以动用全部的力量,采取这种持久、消耗的方法,来专门对付红军的“诱敌深入、歼敌弱部”的战术方针。
1933年7月,蒋介石在江西庐山开办军官训练团,特别注重树立军官的战斗意志和团结精神,在两个月的时间里,连续办了三期,训练了7500余人,训练的唯一目的便是“消灭赤匪。”
按照蒋介石自己的说法:“因为时间过于短促,对于学术科没有多大的进步,但是各人的精神思想,和他们所表现出来的仪容、态度、动作、比两星期以前,完全不同了。”
随后,1933年9月,蒋介石大军针对苏区的第五次围剿战争正式开始了。
话分两头,此时的中央苏区内部已经分化成了三个部分。
其一部,以周恩来、朱德为核心,称为“老干部派”,这一派总结了四次反围剿战争的经验,仍旧主张采取“诱敌深入、歼敌弱部”的战术方针,寄希望于在运动战中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但是同时,他们又清楚的看到,想要把敌人诱进根据地里来打是不可能的了,所以他们主张集中优势兵力,攻其一处,把敌人调动到白区范围里进行歼灭。
其二部,以博古、项英、李德(1933年9月底到苏区)为核心,称为“共产国际派”,这一派主张“两只手打人”、“御敌于国门之外”,同样采用运动战的方法,用“短促突击”的战术,消灭敌人有生力量。
其三部,只有一个人,核心也是他,拥护者也是他,从始至终就只有他,这个人就是毛泽东,我们就暂且称他为“孤立派”吧。
这一次,他放弃了自己曾经在前三次反围剿中采取的“诱敌深入”的策略,建议红军放弃苏区根据地,集中优势兵力,避开敌人堡垒,打到外线去,向广大无堡垒地带寻求作战。
当然,作为一个“孤立派”,毛泽东的意见毫无疑问的被否决掉了。
第五次围剿战争,在1933年的9月,一个叫黎川的地方,终于打响了。
历史文章: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八角楼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