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区斗争-第二十章悲剧的开始
本站已不再更新,详情见关于本站,如果有缘的话我们微信(youwuqiong2022)再见吧!
文/小庄
1933年1月,中央苏区随着博古的到来,它的悲剧也拉开了序幕。
我们知道,博古执行的是王明的进攻路线,他的权力来自于哪里呢?来自于共产国际,其中缘由我们之前已经说明了,苏区斗争-第十二章 王明、博古上台之谜。
而中央苏区正在执行的毛泽东路线,是农村包围城市路线,那么毛泽东的权力又来自于哪里呢?来自于苏区的人民。
这两者看起来似乎并没有什么区别,都是权力,都是一种代表人民执行专政的力量。
但是实际运用起来,却完全不同,前一种总想着维护共产国际的利益,而后一种则总想着维护的是苏区人民的利益。
这还不是最要命的,真正致命的关键在于,前一种不知不觉的脱离群众,而后一种,则时时刻刻都密切的同群众联系在一起。
这个世界上,总有那么一些看似很聪明,实则愚蠢透顶的人物,他们永远都看不起群众,永远觉得自己要比群众聪明得多。
这种人一旦掌握了最高权力,他们就会拖群众的后腿,开历史的倒车。
此刻的博古,就是这样的人。
他来到苏区以后,要办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彻底清理毛泽东的农村包围城市路线。
因为这在他看来,就是一条彻头彻尾的右倾机会主义路线。
但是一开始就把枪口对准毛泽东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虽然此时的毛泽东在宁都会议上已经被剥夺了军权,但是他在苏区的威望和影响力,却是任何一个人都无法比拟的。
要清理这条路线,就要先扫清毛泽东的“外围”。
这个时候,罗明就倒霉了。
罗明此人是毛泽东在闽西一带的忠实拥护者,在博古刚刚来苏区的时候,曾经路过福建一带,见到了当时福建省委代理书记罗明,于是便同他交谈了几句。
在问到罗明对于福建发展的规划路线时,罗明回答到:
“我们现在重点是在福建周边的农村开展游击战争,以此扩大农村根据地,建立农民政权。同时,苏区的革命战争要和白区的抗日斗争联合起来,在苏维埃政府提出的抗日、民主、停止进攻苏区的条件下,同各党派、各军队联合起来共同抗日。”
博古一听,这还了得,这不就是完完全全的执行的毛泽东那一套“右倾机会主义”路线吗?
既然如此,那就先拿你罗明开刀吧。
博古刚刚上任,就在办公室里讨论出了一份扩大红军的计划表来。
这份计划表要求各根据地的地方负责人,在一年的时间里,完成“创造百万铁的红军”的任务。
并且派给福建的任务量占了“百万红军计划”的一半。
我们之前对苏区根据地的情况也做过简单的说明,当时整个中央苏区控制的根据地人口数量大概是800万。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抛开女性所占的人口比例,再抛开儿童、老人所占的比例,你就会发现创造“百万红军”的计划完全是痴人说梦,是几个书呆子坐在办公室里拍脑袋想出来的馊主意。
因为“百万红军”几乎占据了目前根据地可以动用的近半数年轻的男性资源,那么多的年轻男性都去参加红军了,谁来搞生产?谁又来搞建设?
这显然会导致苏区的人力和物力资源迅速走向崩溃。
大家可能会问,那么简单的道理难道没有人跟博古等人说吗?他们会忽略了如此显然的基本事实吗?
事实上他们不是不知道这一基本事实,而是任何一条路线一旦具备了完整的思想和理论形态,它就会自己形成一个逻辑闭环,这种逻辑闭环在没有被现实彻底打破之前,任何基本事实,都是无法撼动这个逻辑闭环的。
他们想要夺取全国革命的胜利,就必须要拥有一支百万铁的红军,要拥有这样一支百万数量的红军,靠山村游击是不行的,就必须要攻下几个中心城市,实现一省或数省的首先胜利,才能获取更好的人力、物力资源,要实现一省或数省的首先胜利,依靠现在的六、七万红军,显然又是不够的,所以必须要在苏区首先开始扩红,至少要扩大到可以夺取一省或数省的首先胜利为止,而此时,谁要是说无法完成首先在苏区的扩红任务,那么就意味着革命的失败,所以这就必然是右倾机会主义,是没有用心发动群众,是领导力度不够,是脱离群众的表现。
这样一来,他们的整个思路就形成了一个逻辑闭环,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他们都能找到一个理由来驳斥,拆解,从而掩盖了事实的真相。
生活里很多人都会形成这样的逻辑闭环,有的是正确的,有的则是错误的。
但是不管你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一个人的逻辑闭环一旦形成,他就会沿着这个逻辑闭环走下去,要么走向成功,要么走向失败,要想中途改变他的路线,那几乎是不可能的。
而这条进攻路线的第一个受害者,就是罗明。
罗明在拿到扩红任务以后,就提出了质疑,认为目前在敌人的大举进攻和摧残下,群众情绪比较低落,扩红比较困难,现在更应该首先开展游击战争,而不是扩大主力红军。
临时中央随即指责他没搞好群众宣传,没做好政治动员。
为了说服临时中央,罗明又写了一份报告,这份报告将他彻底打入了无底深渊,他在报告中说到:
“如果我们不懂这点……那就请我们最好的领袖毛主席,项主席,周恩来同志,任弼时同志,或者到苏联去请斯大林同志,或者请列宁同志复活,一齐到上、下溪南,或者到其他已受摧残的地方去对群众大讲三天三夜,加强政治宣传,我想也不能彻底转变群众的斗争情绪。”
这话讲得就很激烈了,不仅讽刺了博古不切实际的政策,而且提到了我们最好的领袖毛主席。
当然,作为中层干部,罗明还不知道,周恩来,任弼时,项英也是主张城市进攻路线的,不过以前苏区一直贯彻的都是毛泽东路线,所以大家感觉不出来罢了。
现在的毛泽东已经陷于孤立,罗明自然就成了第一个要被打倒的代表人物。
很快,中央指责罗明“悲观失望”、“张皇失措”、“取消主义”,并且立刻在党内开展了同“罗明为代表的机会主义路线的斗争”。
所谓的“反罗明路线”,实际上就是冲着毛泽东来的,但是单单是反罗明一个人,显然还不够。
就在这时,苏区第四次反围剿取得了胜利。
这让所有人产生了一种错觉,似乎没有了毛泽东的领导,反围剿战争也可以取得胜利,既然如此,那还要毛泽东干什么呢?
只有很少的人心里清楚的知道,第四次反围剿战争,本质上恰恰就是毛泽东军事路线的又一次胜利,它的所有作战原则,都是在前三次反围剿的经验之上,采取“诱敌深入,歼敌弱部”的思想原则为指导,才获取的胜利。
然而,现在已经没有几个人在意这一点了。很快,从福建开始的反“罗明路线”的大火,迅速烧到了江西,在江西又整出了一个江西的“罗明路线”,而江西罗明路线的代表人物,就是邓、毛、谢、古。
这几个人分别指代的是:邓小平、毛泽覃、谢唯俊、古柏。他们都是当时在江西完全支持和拥护毛泽东主张的人物,毛泽覃便是毛泽东最小的那个亲弟弟,在他17岁的时候,毛泽东把他和二哥毛泽民一起带着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随后的几年里,毛泽覃和毛泽民都先后牺牲在了革命的道路上,他们没有看到新中国的成立,毛泽覃甚至都没有看到长征的胜利。
随着对罗明路线批判的不断升级,先是毛泽东身边的人不断的挨批斗,毛泽覃被免除中央秘书长职务,责令到兴国县参加劳动改造,贺子珍的父母原本在东固当勤杂工,现在也连最基本的工作都不让他们干了,贺子珍的哥哥贺敏学被免去了红二十四师代理师长职务,调到红军大学参加改造,她的妹妹贺怡不仅被免去职务,而且还责令她与毛泽覃划清界限,揭发毛泽覃的“罪行”。
贺怡不肯,便又成了重点批判对象,一边劳动改造,一边交代罪行。
总之,只要是跟毛泽东亲近的人,接连遭到极不公正的待遇,纷纷被各种批斗。
这样一来,毛泽东的住处也门庭冷落了起来,别说是一个人上门了,就是一个鬼都不愿意上门。
整个苏区,在打着反“罗明路线”的旗号之下,充满了“批判”、“揭发”、“斗争”的火药味。
罗明本人当然就更惨了,他被抓到了瑞金,关进了一个小房子里,白天中层干部批斗,晚上一般干部批斗,连续批斗了好几天。有一次批斗会上,几百人参加,大会气氛十分紧张,不断高呼口号,几个干部当场提出要把他枪决,后来是杨尚昆从中讲话,缓和气氛,才使得罗明逃过了性命之忧。
当时很多人都看得出来,针对罗明路线的批判,本质上就是批判毛泽东。
毛泽东又岂能不知,看着那些曾经拥护自己主张的人,先后被打倒,批斗,劳动改造,他自己内心忍受着的是无比的煎熬。
然而这种煎熬还没有完结,为了不连累身边的人,毛泽东拖着带病的身体住进了瑞金武阳山区的一个山洞里,这是一个不容易被发现的山洞,里面既潮湿又阴暗,很难见到阳光,在这里住了没多久,他的疟疾就复发了,身体状况开始每况愈下。
但是逃离并没有起到什么作用,“外围”扫清了,就该轮到正主了。
他们想到了一个彻底“搞臭”毛泽东的办法,就是把苏区掀起的“查田运动”交给毛泽东来亲自领导。
所谓“查田运动”,其实就是推翻以前毛泽东制定的土地政策,当初毛泽东制定的政策是采取“抽多补少、抽肥补瘦”的方法,给所有人平分土地,并给予他们土地所有权的政策。
但是博古来了以后,就开始制定“地主不分田,富农分坏田”的方法,要求把之前分过土地的人全部刷选出来,重新划分阶级。
他们想把之前那些地主、富农全部揪出来,实行“地主不分田,富农分坏田”。
他们把这个任务交给毛泽东,自然就是要毛泽东亲自去废除自己当初说过的话,定过的制度,分过的田,自己打自己的脸了。
这样一来,毛泽东自然也就成了“言而无信”的人了。
博古在苏区的这一套造成的后果是灾难中的灾难,这些灾难体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信任危机。
他们刻意搞臭毛泽东,使得整个苏区呈现出了一股信任危机,原本你们已经定好的分田制度,现在却又轻易改变,而且来重新领导“查田运动”的刚好就是当初承诺他们政策不变的那个人。
第二,群众逃跑
上面的政策很显然是针对地主、富农的,甚至提出要对地主搞肉体消灭。
但是大家以为这只会逼走地主、富农吗?不仅如此,事实是还逼走了很多的中农和贫农。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上面政策一旦下来以后,下面的执行人员就会拼了命的去完成上面交代的任务,这个时候谁划出的地主、富农成分越多,谁工作就算完成的越好,这就助长了形式主义的泛滥,很多基层干部无辜把很多中农和贫农也划成了地主、富农,一度在苏区造成了某种恐怖现象,导致群众集体逃跑事件的不断发生。
第三,肃反的继续扩大化。
群众逃跑事件的发生,又让博古等人觉得,原来反革命分子那么多,扩红任务完不成,地主、富农反水,群众也开始反水,这就是肃反工作没有做好。
于是又加大了苏区的肃反力度。
这样一来,又造成更严重的红色恐怖现象,导致进一步的群众逃跑,赤白对立。到了后来第五次围剿开始的时候,竟然出现了苏区很多县里找不到一个精壮男子的现象。
第四,红军开小差
因为扩红任务的加大,发展到后期扩红已经不是政治动员,而是强迫进行。
很多不愿参加红军的青壮年,也被强征到红军队伍里,一些还不满15岁的青少年,也被地方以完成扩红任务的理由强征到了红军队伍里。
因为很多人不是自愿的,这就造成一旦有战争任务,就会不断涌现出逃兵来,严重削弱了战斗力。
这些灾难现象不断的侵蚀着苏区的正常运转,而且更为可怕的是,以上的灾难现象是相辅相成,互相依存,又互相促进的,它们已经形成一个严密的逻辑闭环,你很难直接找到其中最初的灾难源头在哪里,这就使得灾难得不到遏制,直到它走向崩溃为止。
而此刻的毛泽东,正在经历他一生中最为黑暗的时刻。
身边的亲人,朋友不断地受到牵连和打击,那些支持他原先发展路线的干部,相继被打倒,自己在苏区百姓中赢得的信任,也早已被他们扔进了粪坑。
然而这一切似乎还不够,就在此时,他得知自己和杨开慧的三个孩子,小儿子毛岸龙已经因为生病得不到医治死了,另外两个孩子则生死下落不明。
他跟贺子珍的大女儿毛金花,因为寄养在一个农户家里,后来在反围剿战争中遗失了。
到了1934年初,他跟贺子珍的第二个儿子毛岸军,又因为体质太弱,根据地医疗条件太差,出生没多久就夭折了。
那些人类所需要经历的种种痛苦和折磨,竟似乎一样也不愿意放过他,全部都加在了他的身上。
然而这还不够,毛泽东此刻最深层的痛苦在于,他可以清楚的看到苏区正在走向崩溃,在不久的将来无数的红军战士会在错误路线的指引下,死于敌人屠刀之下,作无辜的流血牺牲。
他知道该怎么挽救,可是他却无能为力。
现在已经没有多少人愿意相信他,而那些愿意相信他的人,立刻就有被打倒的危险。
毛泽东自从参加革命以来,屡次身逢险境,也曾陷入迷茫,可是每次他都能迅速找到解决的办法,重拾信心。
1927年大革命失败,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毛泽东随后踏上了自己的军事生涯。
那时候他是有过极度的迷茫的。
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
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
…………
便是他当时迷茫心情的反应。
1929年初,敌军大规模围剿井冈山,他不得不带领红军突围,曾在大柏地一战中,几乎面临全军覆没的危险。
但是那也丝毫没有动摇他的信心。
因为每一次不管环境多么险恶,情况多么危急,他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思路去面对和解决。
然而现在却不同了,他不是没有办法,而是他的办法毫无用武之地。
他终于病倒了,蒋介石的第五次围剿,也终于还是来了。
历史文章: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八角楼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