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区斗争-第二章蒋介石的矛盾

本站已不再更新,详情见关于本站,如果有缘的话我们微信(youwuqiong2022)再见吧!

01

红军的机会
大柏地一战之后,红四军终于迎来了短暂的喘息,扭转了长期以来被动挨打的局面。

但是他们的力量终究太过渺小,此时,只要蒋介石再加把劲,连续进剿几次,红军的命运也许就是另外一个走向了。

然而,正所谓“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大柏地一战之后,毛泽东终于等到了一个机会,给他这个机会的不是别人,正是蒋介石。

1929年3月,蒋桂战争爆发。

蒋介石命令所有驻扎在湘赣边界的军队,悉数回到各大中心城市备战。

湘赣边界的县城全都变得空虚起来,毛泽东抓住时机,命令红军采用游击战术,以赣南和闽西二十余县为范围,迅速占领赣南和闽西边界空虚下来的县城,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建立苏维埃政权。

这是一个极具战略意义的重要决定,随后的中央苏区革命根据地,就是在这二十几个县城的基础上成立起来的。


常常会有人发出疑问,如果当时没有爆发蒋桂战争,蒋介石继续出兵围剿红军,那么还会不会有后来的中央苏区根据地?红军会不会就此覆灭?


这个问题,不仅是我们后人会问,当时的革命前辈们也早就问过了,林彪就曾经写信给毛泽东,表达了他对当下革命形势的悲观情绪,他认为即使在蒋介石无暇顾及红军之际,建立起足够多的、足够稳固的根据地,其结果都是徒劳的,一旦蒋介石大军来攻,只需三招两式,根据地就会面临覆灭的危机。

那么,建立根据地的意义在哪里呢?

当时有这种疑惑的绝不是林彪一个人,甚至可以说,但凡是用一个普通人的思维去想这个问题,得到的结论都是一样的,建立根据地不过是在作无用功罢了。

我们可以试想一下,现在有一个人,领着2000残兵,没有武器来源,没有经济来源,没有粮食来源,战士们在飞雪寒冬之中,还只能穿着草鞋和单衣。

但是,此时,这个人却对着你说,从现在开始,我们要在赣南和闽西的二十个县城上,建立自己的红色政权,我们要打倒拥有百万中央军的蒋介石,要推翻近百年来骑在我们头上的帝国主义势力,你会不会认为他在说笑?会不会认为他很浮夸?

是的,当时的很多人都是那么认为的,这里面就包括了朱德。

他们之所以还愿意相信毛泽东,只不过是之前的经验告诉他们,毛泽东的预言总是对的。


但是,如果大家只是靠着领袖的个人魅力,靠着对革命的信念和坚持,想要赢得最后的胜利,那是远远不够的。

单纯的信念和坚持,在客观现实面前,在蒋介石的百万大军面前,是不值一提的,若是天真的以为只需靠着信念和坚持就能胜利,那说的好听点叫理想主义,说的难听一点,那就是封建迷信。

古往今来的历史告诉我们,那些伟大而坚定的信念背后,往往都有其缜密的逻辑支撑起来的理论依据。

如果不能从科学的理论上,对革命的前途作出合理的解释,那么所有的信念都是空中楼阁,梦幻泡影,更谈不上所谓的坚持下去了。

遗憾的是,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上,那些领导一个王朝推翻另一个王朝的开国皇帝们,没有一个人把他们当时做出决定的理论依据写下来。

这当然是因为受时代限制的缘故。

然而幸运的是,在中国变动最为剧烈,形势最为复杂的百年近代史中,毛泽东将其革命生涯的所思所想,所有的理论依据,全部都写了下来,这些理论依据,大多收录到四本小册子里,也就是我们现在还可以读到的《毛泽东选集》,这不得不说,是历史上一笔宝贵的财富。

那么,在当时红军面临的近乎绝望的处境之中,毛泽东是以怎样的理论依据加以说明的呢?

当时的革命环境又是怎么样的呢?

我们还得从蒋介石这次的蒋桂战争说起。


02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

1928年1月,北伐战争已经取得很大的胜利,全国只剩下张作霖这一块难啃的骨头。

但是,北伐战争的实质,不过是以一批新的军阀势力,代替了旧的军阀势力而已,它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根本特点之一,就是军队的私有制。

只要军队私有,那么便必然引发各派军阀为了争夺地盘而进行的割据战争。在国民党新军阀统治和建立的过程中,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中央军”和杂牌军之间的矛盾不会,也不可能有本质上的变化。

这些特点在红军长征期间,体现的最为明显。

几十万中央军和地方军,在长征期间,竟被毛泽东牵着鼻子走,拿红军无可奈何,除了因为毛泽东的军事天才之外,客观上也是因为国民党内部派系之间矛盾重重,才客观上给了毛泽东施展其军事天赋的机会。

同时,因为每一方的军阀背后,都有不同的帝国主义势力支持,而各帝国主义之间的利益是不尽相同的,所以这决定了他们是不可能让中国实现真正的统一、民主、富强的。

这就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的显著特点。

明白了这一点,就能明白,为什么蒋介石一定会失败。

因为他所代表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势力,其背后都是靠着帝国主义势力的,很多大买办,大资本家,本身就是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


这些帝国主义势力,给中国带来的,只有剥削和压迫,他们为了争夺在中国的利益,必然鼓动他们支持的各方军阀不断的混战,抢夺资源和地盘。

所以,不打倒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军队私有制的基础上,大规模的,不间断的军阀战争,就永远不会停止。

而这种战争所带来消耗,最后都是由最广大的无产阶级,甚至民族资产阶级买单。

所以,这就必然加剧了中国人民的剥削和压迫,使所有的中国人民都陷于水深火热之中。

这个时候,谁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站在一起,不论他如何渺小,他最后都一定会走向成功,如果不能,那是时间还没到。

反之,谁同当时的大资本家,大地主站在一起,谁就必然失败,如果还没有失败,那也一样只是一个时间还没到。

因为从历史的潮流来看,谁反对中国实现真正的统一,谁反对中国实现真正的民主,谁反对中国实现真正的富强,谁就必然失败,任何力量都不可能阻止。

这些关于中国当时的性质,国情,任务的理论,就是以毛泽东为首的第一代领导人集体的智慧结晶,这些理论,今天都写进了中学生的历史教材里,只是很少人能真正理解罢了。

但是历史的发展,已经足够证明这些理论的正确性。


毛泽东在1930年初,把中国这种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发展和演变的可能,写成了一篇著名的理论文献《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正是此文,在关键时候,坚定了红军队伍的信念,指明了革命的目标和方向,是他们有了坚持革命下去的动力。

而后来历史的演变和发展,也几乎就是照着这篇著作所描述的性质,发展下去的。

所以,很多人常常打趣的说道毛泽东一定是革命胜利以后的人穿越回去的。


03

蒋桂战争

1928年,在北洋军阀只剩下一个奉系的张作霖以后,蒋介石开始打起了他一石二鸟的如意算盘。

在往后围剿红军的岁月里,他还会无数次的打这种一石二鸟的算盘,但是几乎次次落空,却又不思长进,实在叫人费解。


这一次,他打算借助桂系的李宗仁和白崇禧的力量来打击张作霖,同时借着张作霖的势力,打击桂系,最后,在万众瞩目之中,再由他这个委员长出来,收拾残局。

这就是他一石二鸟的计谋,这种计谋,在中国历史上,属于早就用烂了的计谋了。

在他想出这一高招的时候,不知道他是否十分得意。

然而,他没有毛泽东那般的料事如神。

他想不到的是,在张作霖被日本人炸死之后,他的儿子张学良,竟然不打一枪一炮,就宣布臣服于我们的蒋委员长,换上了国民党的青天白日旗。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东北易帜”。


这是蒋介石完全没有料到的,张学良那么一搞,桂系非但没有损伤一兵一卒,反而借着讨伐张作霖的理由,一路招兵买马,扩充实力,兵力由四万发展到二十几万,横跨中国整个东南大地之上,使得桂系声威大震,大有一统中国之势。

但是桂系却犯了一个大错误,这个大错误,将会在这次战争中,把李宗仁和白崇禧带入一个绝境。

这个错误就在于,他们把军队摆了个一字长蛇阵,给了蒋介石一个腰斩长蛇的机会。

此时的桂军,主要军力驻扎在湖北和湖南境内,白崇禧率领十万北伐军,驻扎在河北境内,而他们的嫡系部队,则驻扎在他们的老家广西境内,整个军队横跨中国的整个东南大地。

此时,蒋介石要打桂系,还需要一个借口,他需要一点时间,等待李宗仁露出破绽,给他一个攻击桂系的理由。

这李宗仁也是太着急了一点,没等多久就沉不住气了,决定先发制人。

他率先动手,撸掉了湖南省主席鲁涤平的职位,换上了自己的“亲信”何健,这就是李宗仁一手策划的“湘案”。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个何健也是一个两边倒的投机主义者,没多久,就在蒋介石的糖衣炮弹之下,投靠了蒋介石。

李宗仁之所以那么着急,是因为湖南省对于他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因为他现在的军队横跨东南大地,而湖南是连接他的老家广西和湖北、河北之间战略要地,否则,中间一旦被阻断,那么他驻扎在湖北和河北之间的军力,就成了孤军,极易被各个击破。

果然,他一动手,蒋介石马上就找到了理由和借口。


蒋介石很快制定了打击桂系的三个步骤。

首先,他要解决驻扎在河北的白崇禧。

其次,他要分化桂系和粤系李济深之间的反蒋联盟。

最后,就是发兵攻打,斩草除根。


所有的计划,蒋介石都成竹在胸,玩阴谋,蒋介石是高手中的高手。

他首先看准了,在白崇禧的部队里,很多都是在北伐之中,收购的旧军阀唐生智的旧部,所以,他策划了一出“迎回唐生智、赶走白崇禧”的方案,很快就分化了白崇禧的队伍。

在白崇禧准备要向蒋介石开战之时,自己的队伍里却发生了军事政变,白崇禧被逼逃亡,中途还差点被蒋介石的特务暗杀。

就这样,不费吹灰之力,蒋介石就解决了白崇禧部。


接下来,蒋介石着手分化与桂系联盟的粤系军阀,许诺陈济棠等人掌控广东地区,使得陈济棠等人,同意帮助蒋介石把粤系首领李济深骗到了南京,被蒋介石软禁起来,于是之前同李宗仁建立起来的桂、粤联盟也很快就被瓦解了。

而蒋介石的第三步计划,是采取挖心战术,分化瓦解桂系内部各方势力。

他知道桂系驻扎在湖北的部队里,师长李明瑞和杨腾辉同李宗仁之间,素来有矛盾,有分化瓦解的可能,于是用巨款和优越的条件,买通了这两个师长,最后,兵不血刃的占领了湖北武汉。


三部曲已经走完,接下来就是要发兵打到李宗仁的老家广西去了。

此时,有趣的是,另外的两个大军阀,阎锡山和冯玉祥的态度。

支持谁?拥护谁?选择和谁站队?

阎锡山发表通电,支持蒋介石,但是不发一兵一卒。

冯玉祥就更逗了,他一面联系蒋介石,答应到时候出兵助蒋。同时,又在暗地里通电李宗仁,表示要和李宗仁达成反蒋联盟。他甚至印刷了大批的讨逆布告,在上面写上了“贪赃枉法、屠杀民众、迫害青年”等字样,偏偏不在布告前面写上蒋介石或李宗仁的名字。他的打算是,静观其变,如果蒋介石赢了,就在讨逆布告上加上李宗仁的名字,如果李宗仁赢了,就在讨逆布告上写上蒋介石的名字。

这些现象虽然很滑稽,但是却又刚好吻合了军阀主义的特点。

他们只会站在自己的利益去做决定,没有一个人会真正的站在人民和国家的立场去做决定。


当然,最后这场浩浩荡荡的蒋桂战争,并没有打得多么激烈,那是因为蒋介石还是用的老办法,利用桂系军队内部的矛盾,再次分化瓦解,最后,几乎没有发动规模性的战争,就将李宗仁和白崇禧赶走出了广西。

但是也正因为全程都是阴谋瓦解的战术,这也给了后来李宗仁和白崇禧一个翻身的机会。

这次蒋桂战争,最终以蒋介石的大获全胜而宣布结束。


04

蒋介石的矛盾

蒋桂战争,充分的暴露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各路军阀内部的派系矛盾,是多么的激烈而不可调和。

蒋介石重新拥唐倒白,通过利用军阀自身的矛盾,解决了“小诸葛”白崇禧。

但是这种矛盾却并不会因为换了一个人,而就此消除。

同理,他通过分化瓦解的作战方针,占领武汉,攻击广西,其本质也是利用了军阀之间各自为政的矛盾。

虽然他赢得了战争,但是每个地区都不过是换了一个军阀的代言人而已。

这些代言人之间,在帝国主义势力的操纵之下,不可能有共同的目标,共同的理想,有的只是尔虞我诈和利益争夺。

如此发展下去,又何来中国的独立和统一呢?

在后来的解放战争中,毛泽东指挥人民解放军,可以说是指哪打哪。

而蒋介石指挥数倍于解放军的国民党军队,还是全美军装备武装起来的队伍,却反而处处被动,非但做不到指哪打哪,还得时常提防着自己人阴自己人。

这种仗,又怎么打的赢呢?

读到这里,我们再回过头去看一下秋收起义之后,著名的“三湾改编”,确定了党指挥枪的基本原则,避免了红军走上军阀主义的道路,这一创举,有多么伟大的历史意义了吧。


只有废除这种“军队私有”“军阀割据”的局面,才能真正保证军队是人民的军队,军队是党的军队,军队是“为人民服务”的军队。


而要完成这一伟大的创举,就必须对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和状态有极其深刻的认识和了解,才能对症下药,找出解决办法。

毫无疑问,当时的毛泽东,就是对中国有着最深刻的认识的第一人。

而这一切的理论,性质,指导方案,就在蒋介石还在和各路军阀混战期间,毛泽东就已经理论性的阐述出来了。

这些理论,今天就记录在《毛泽东选集》里。


所以,蒋公啊,您输给这样的人,其实不冤。

能抗那么多年,已经不错了,失败了也不必太过自责,换个人站在你的立场,其结果也是一样的。


但是毛泽东也因为站的太高,注定了他是孤独了。

他马上就会深切的感受到这种孤独。

因为,就在他决定趁着军阀混战期间,大力建设革命根据地的时候,自己人开始不信任他,不理解他,还批评他搞“家长制作风”,第一次把他排挤出了红四军的领导岗位。

他还要面临诸困难,不仅要同外部势力作斗争,还要同我军的内部思想作斗争。



往期文章:
苏区的斗争-引言
苏区斗争-第一章  大柏地鏖战

关注公众号—八角楼上,更多读毛选的好文章。

点击右下角“在看”也是对作者极大的支持。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八角楼上

支持游无穷网站的发展

类似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