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区斗争-第三章毛泽东离开红四军
本站已不再更新,详情见关于本站,如果有缘的话我们微信(youwuqiong2022)再见吧!
01
建立闽西根据地
若是对那个军阀割据时代的阵痛,有些许的了解,我们就能明白,为什么红军能在屡战屡败,几近消亡的艰苦卓绝的环境中,始终屹立不倒,并能抓住机会迅速崛起的原因了。
闽西的长汀县,是军阀郭凤鸣的地盘,此人原本是土匪出身,时任国民党福建省防第二混成旅旅长,俨然是闽西的土皇帝。
他倚仗一个旅的兵力,盘踞汀州,搜刮抢掠,横行乡里。
他甚至规定了一个令人发指的条文:每逢长汀女子新婚之夜,由他享受“初夜权”,广大人民群众无不怨声载道,恨之入骨。
然而,在那个年代,国民党军中,尤其是地方部队里面,像郭凤鸣这样的军官实在是太多了。
这就是当时的中国,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下,军阀主义带给人民的深重的灾难。
谁能真正的帮助人民解决这种灾难,谁就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
大柏地一战之后,紧接着蒋桂战争爆发,毛泽东终于等到了一个机会,他率领红军进入闽西长汀县,这郭凤鸣虽然有一旅之众,但是队伍掺杂了大量的兵痞,流氓,吸鸦片烟的士兵,哪里能是红军的对手,长岭寨一战,红军很快就击溃了郭凤鸣的部队,打死了他们的旅长郭凤鸣。
毛泽东知道这个消息以后,十分高兴,并下令将郭凤鸣的尸体抬出城外,暴尸三日,以泄民愤。
长汀县的百姓无不兴高采烈,欢迎红军的到来,还为此专门编了一首山歌:
三月里来气象新,
红军浩荡入长汀,
郭逆凤鸣不量力,
长汀寨下命归阴。
红四军在闽西汀州分兵活动了十七天,打下了建立闽西根据地的基础。紧接着,又于四月一日,回师赣南,向瑞金出发,准备开始建立赣南革命根据地。
红军似乎终于开始转运了,毛泽东完全没有想到的是,事情的进展比他预想的要顺利太多。
因为就在他们到达赣南的瑞金之时,一个意外的惊喜正在等着他。
这个惊喜,就是彭德怀。
02
建立赣南根据地
却说彭德怀从井冈山突围以后,决定率领红五军去找寻红四军的下落,一路上发现很多县城的驻守部队都十分空虚,于是数次与敌人战斗,消灭了很多地方反动派的民团组织,并攻克了于都县城,缴枪五百余支。
接着又在3月中旬,率部奔袭安远县城,再次缴获了大量的军需物资,还扩大了队伍数百人,终于在3月底,经会昌抵达瑞金。
这时,彭德怀方才知晓,原来是因为爆发了“蒋桂战争”的缘故,所以边界很多县城都只剩下一些民团组织,保安团等,方才使他们轻而易举的就攻占了这些县城,直达瑞金。
两军会合,毛泽东、朱德、彭德怀等人都说不出的高兴。
趁着蒋介石无暇顾及之际,毛泽东命令红军在赣南迅速分兵发动群众,建立革命政权。
很快,于都、兴国、宁都等县的红色政权就建立起来了,赣南和闽西革命格局地的雏形已稍具规模。
回想起几个月前,红军刚下井冈山之时,几乎已经到了山穷水尽,几近覆灭的程度了,而今却又重新恢复了生机,实叫人感慨不已。
一年后,毛泽东感怀这段时光,写下一首词:
《清平乐·蒋桂战争》
风云突变,
军阀重开战。
洒向人间都是怨,
一枕黄梁再现。
红旗跃过汀江,
直下龙岩上杭。
收拾金瓯一片,
分田分地真忙。
随后,红军开会决定,由红四军继续留在赣南、闽西,开扩和巩固新的根据地,而由彭德怀率领的红五军,重新回到湘赣边界的井冈山周围,尝试恢复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那时候,彭德怀其实是不想再回去的,但是他还是选择了支持毛泽东的决定。
这是他继上次决定留守井冈山后的,第二次无条件支持毛泽东。
彭德怀这一生,我们会发现,他几乎每次都是无条件的选择和支持毛泽东的,所以后来每每读到他的结局,都常叫人潸然泪下,唏嘘不已。
彭德怀自己也没想到的是,就是这一次重回井冈山,他间接成了诛杀袁文才和王佐的帮凶。
这段历史,我们在之前井冈山的斗争史中,已经讲述过。
但是,袁文才和王佐的死,对毛泽东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却是我们这段苏区历史的故事了。
以后的文章,我们再慢慢道来。
03
二月来信的风波
却说,就在赣南和闽西革命根据地建设的如火如荼的时候,一场政治风波正悄然来袭。
大柏地之战是1929年的2月10号开始的,但是就在大柏地之战前三天的2月7号,中央写了一封信,信中的内容十分悲观,大意是要求红四军全部散入农村中去,不要集中在一起,而毛泽东和朱德也应就此分开,隐匿目标,以减少敌人的关注。
这信的内容,读来颇有些要分钱散伙的意思。
但是我们如果研究一下,写这封信的时候的情形,便能理解这个决定,其实也说不上有什么大的问题。
因为大柏地一战之前,红军确实已经到了退无可退的地步了,再打下去就要面临全军覆没的危险。
而中央为了能保护毛泽东和朱德,决定让他们分开行动,隐匿目标,以防止被敌人一窝端的局面,应该说是比较明智的。
后来的大柏地一战,毛泽东和朱德都亲自提枪陷阵,充分说明了那一仗打得多么的惨烈危险,赢得也颇有些侥幸的成分在里面。
当时谁也没有想到,这才过去短短的几个月的时间,情况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封信的内容,已经完全不符合现实的革命情形了。
于是,毛泽东当即决定回信一封,描述了现在的革命根据地的建设情况,并婉言拒绝了二月来信的指示。
本来嘛,这也不是什么大的事情,战场情形本就瞬息万变,若是一一都听从上面的指示,反而会作出很多不符合实际情况的决议。
古人就有:“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的名言。
就算要怪谁,那也只能怪他们没有一台电报机,不能做到时事通讯。
但是,毛泽东没想到的是,就是这封信,成为了他被迫离开红四军的导火索。
携信而来的人,叫刘安恭,此人背景可不小。
他早年在留学德国之际,接受了共产主义思潮的洗礼,加入了共产国际,后来回国以后,还曾经和朱德一起共事过,随后又参加了南昌起义,在南昌起义失败后,他被派往苏联学习军事,成为了大家眼中的一名高级军事专家。
那个年代,这种既有共产国际背景,又有南昌起义,军事专家背景的人才,可是屈指可数。
所以他一学成归来,中央就把他派到了红四军中工作。
毛泽东和朱德一商议,给他安排个什么职位好呢?
就他这身份,背景,学历,毛泽东和朱德都感觉有些相形见绌,给人家职位太低了,怎么过意得去?而且,有这样的军事专家来给红四军作指导工作,毛泽东和朱德也是喜不自胜。
于是一合计,毛泽东和朱德决定把之前废除掉的一个机构——军委,重新成立起来,刘安恭亲自担任军委书记。
这一下,麻烦就大了。
现下的红四军,是归前委领导,毛泽东是前委书记,朱德是军长兼前委委员,以前这两个人合作的亲密无间。
那现在重新成立了一个军委,红四军是听军委的呢?还是听前委的呢?
一开始,本来很多事也可以商量着来,毕竟现在的红四军规模不大,但是没过多久,刘安恭和毛泽东的军事理念就发生了原则性的分歧,这就不好办了。
这种分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军队的任务是什么?
刘安恭认为,军队只是用来打仗的,古今中外,历来如此,他在苏联那里学到的军事管理经验,也是如此。
而毛泽东认为,军队是实现政治任务的工具,我们不是为了打仗而打仗,而是为了实现反对封建主义,反对帝国主义的政治任务打仗,而为了实现这样的目的,军队就必须还要担负起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宣传群众的任务。
第二,关于军队中极端民主化现象的看法。
刘安恭认为,毛泽东在红军中搞“家长制”作风,什么都是他一个人说了算,还动不动就拍桌子,实名反对在场所有人的观点。全军俨然没有一点民主的氛围和作风。
而毛泽东认为,我们接受民主的讨论和意见,但是不能什么事都用民主的方式来作解决,尤其是军事行动的安排,上面一旦作出指示,下面就必须要坚决执行。
第三,关于在农村建立根据地的问题。
是不是要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这是个大问题。
刘安恭认为,农村的山沟沟里,是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是不可能有前途的,要想取得革命的胜利,就必须要打到大城市里去。他还搬出十月革命的例子来作为他的论据。这个观点,不仅在此时,在将来的王明,博古等留苏派到来以后,还是因为这样的观点,使革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同时,他认为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是徒劳的,因为现在是蒋介石忙于蒋桂战争,腾不出手来打我们,但是只要蒋桂战争一结束,他便有精力腾出手来对付红军了,那时候,所有的农村根据地,是不可能抵挡得住蒋介石大军的围剿的。
那么自然而然的,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前途在哪里呢?
而毛泽东认为,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就是促进革命高潮到来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准备,没有根据地的红军,是没有战斗力的,没有根据地的红军,是得不到群众拥护的,也就不会有快速的发展,没有根据地的红军,有向着军阀主义的倾向发展的严重危险。
以上三点,是当时刘安恭和毛泽东争论不下来的核心的三点。
后来革命发展的事实,已经证明了毛泽东的正确性,但是就当时的环境去看,很少有人能意识到毛泽东那三点的意义在哪里。
而这一次,在毛泽东和刘安恭的争论里面,朱德跟刘安恭站在了一起,反对毛泽东的意见。
我虽然写毛传,读毛选,但同时我也是那段历史的读者。我曾经试图关闭我处于21世纪的上帝视角,把我自己尽可能的带入到当时的环境中去,然后我也一阵脊背发凉,直冒冷汗。因为我发现,如果我处于当时的环境之下,我多半甚至绝对也会站队刘安恭。
为什么会是如此的结果呢?
因为这个世界上,大多数人对自己的认识,对客观世界的认识,都是很浅薄的。
正是因为对自己和客观世界的认识不够,我们才时常显得亦或是气馁妥协,亦或是浮躁冒进。所谓的“非左即右”,没一次踩在了点子上。
士兵不愿意做群众工作,觉得自己就是打仗的,说穿了,不过是只想大干一场就赢得胜利,不愿意从艰苦细微的群众工作做起,是犯了革命的急性病。
士兵想要绝对的民主化,不过是小资产阶级脑袋里的“自由散漫、平均主义”思想在作祟而已。
而关于是否要建设农村的革命根据地,这就必须得对当时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作出绝对合乎实际的定性,才能看得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意义。
在当时的环境下,让我对中国作出如此合乎国情的定性,那是天方夜谭,就算是今天,我也是读了大量历史,才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
而小资产阶级的急性病,浮躁病,自由散漫性,我们大多数人,可能都有,而且还不少。
所以,再回到那段历史去看,我们就很容易明白,为什么毛泽东会显得十分孤独了。
在这次关于毛泽东和刘安恭的争论之中,不仅朱德站队刘安恭,就连下面的很多士兵,代表们,也都选择了站队刘安恭。
毛泽东被孤立了。
虽然在讨论是否还要设立军委的问题上,大家都一致支持废除军委,只保留前委,但是这也大多只是出于对毛泽东的一种同情和慰藉,他能感觉到大家对他的不信任。
毛泽东很失落,他决定辞去前委书记的职务。
会议重新选举了前委书记,决定由陈毅暂时作为代理书记管理红四军。
但是毛泽东并不想离开红四军,这是他亲手创建和改造出来的红四军,就如他的孩子一般,他哪里舍得离开?
于是会议之后,他又私下里找到陈毅,希望陈毅在下一次会议上,多肯定一下他的意见,支持一下他的看法,这可能是我能找到的,最早的关于红军开会之前,事先定个调子的出处了。
但是下一次会议上,出乎毛泽东的意料,陈毅来了个调和主义。
把刘安恭、朱德、毛泽东各自表扬一番,又把他们各自打了五十大板,批评一番。
这一来,把所有人都给整懵了,毛泽东更是气不打一处来。
毛泽东本来就很讨厌这种调和主义,和稀泥的态度,只想求得党内的一片祥和安好,却不作原则上的定性。
于是毛泽东一拍桌子,实名反对所有人的意见。
最后,在选举前委书记时,毛泽东便没有再当选,而是陈毅当选了前委书记。
这次会议就是红四军的“七大”。
“七大落选”的毛泽东,这时又身患疟疾,于是只得到上杭蛟洋养病去了。
04
九月来信解危机
战乱年代,任何政策和路线的好坏,对错,都能在很快的时间内得到验证。
大家虽然不能从理论上理解,但是却能从现实中觉醒。
毛泽东走后,大家才开始发现,极端民主化带来的恶果,很多决议几天都决定不了,最后常常不了了之,一些决定了的决议,最后也常常因为披着民主化的外衣,导致无法实施下去。
若是体现在生活中倒还罢了,体现在军事行动中,就变得异常的危险了。
毛泽东离开以后,刘安恭也曾率部队打了几个胜仗,这越发的坚定了他对自己的路线的自信。
但是,很快,他就没有机会再自信下去了。
在妄图进军大城市的战略思想的指导下,他率军朝着广东东江而去,没想到在那里红军遭遇了巨大的挫折,吃了很大的败仗,刘安恭自己也在这场战斗中,牺牲了自己的生命。
一个人,若是用鲜血证明了他的错误,那么他也一样给革命创造了价值。
当上前委书记的陈毅,越发觉得自己难堪大任,军中指战员,在实践中慢慢的体会到毛泽东的正确性,纷纷要求毛泽东重新回到前委书记的领导岗位。
但是如果毛泽东就那么回去,似乎有些不合程序,而且这次他确实有些伤心,所以也颇有些赌气的成分。
直到陈毅亲自到中央请示,汇报了红四军目前的情况,向组织说明了毛泽东的路线政策,最后中央才重新作出决议,支持毛泽东的路线和政策,坚决维护毛泽东的前委书记的领导职务。
这次中央的决定,也写成了一封信,拖陈毅带回去,也就是著名的“九月来信”。
写这封信,并作出坚决支持毛泽东路线的决定的人,就是在中央的周恩来。
陈毅如释重负,回到红四军以后,陈毅派人带着九月来信去请毛泽东出山,但是毛泽东此时还有点甩小孩子脾气,写了一封回信,表达了他对陈毅的不满:
“我平生紧密考察事情,严正督促工作,这是‘陈毅主义’的眼中钉,陈毅要我做八面美人、四方讨好,我办不到,我不能够随便回去,这个路线问题不解决,我就不能回去。”
这封回信,看上去是不是有些小孩子闹情绪?
这就对了,将来我们还会发现,在这个带领全国人民推翻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伟大人物身上,其实还有很多可爱的,感性的,甚至让人意想不到的一面。
不过这也告诉我们,任何人,终归都是人,不是神。
于是,陈毅决定亲自带着这封九月来信,去请毛泽东,这倒让毛泽东有些尴尬,很快,两人冰释前嫌,重归于好。
毛泽东也重新回到前委书记的岗位上,召开了红军历史上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的会议——古田会议。
这次会议,将之前在红军中泛滥开来的极端民主化思想,无根据地的盲动主义思想,绝对的平均主义的思想,单纯的军事化观点等等思想,都作出了科学系统的解释,并赋予了相应的指导和解决办法。
在提出问题的时候,找出产生这种问题的根源,并就根源去寻找相应的解决办法,这是毛泽东写报告,作决策最常用的方法。
而这份召开古田会议,解决红军内思想混乱局面的报告,就收录在《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的“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一文里。
话说回来,大家想知道毛泽东离开红四军的这几个月,是怎么过的吗?
其实除了身患疟疾,有些病痛折磨之外,他小日子过得还是很不错的,不信?
有诗为证:
《采桑子·重阳》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在挫折之中,始终能保持乐观豁达的心境,这样的性格,为后来他在更加艰难的排斥、打击之中还能坚持下来,打下了基础。
往期文章推荐:
关注公众号—八角楼上,更多读毛选的好文章。
点击右下角“在看”也是对作者极大的支持。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八角楼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