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区斗争-第十七章信任
本站已不再更新,详情见关于本站,如果有缘的话我们微信(youwuqiong2022)再见吧!
文/小庄
一,
赣州久攻不克,陷入了敌人两面夹击的险恶环境之中,彭德怀的红三军团已经被前后包围,此刻突围的希望变得十分渺茫。
指挥部里,周恩来、朱德都有一些愁云莫展,一时也不知如何是好。
这时,项英带来了一封信,也带来了帮助红三军团解围的方案。
原来在项英见了毛泽东以后,毛泽东就写了这封信给项英,让他带着这封信去找周恩来和朱德。
这封信中提到的解围方法,就是启用在第三次反围剿后,于宁都发动起义,投诚到我方的国民党第26路军,季振同和董振堂的军队。
这支军队到底什么来路?是否可信?目前又在什么地方?我们慢慢道来。
原来,在第三次反围剿结束的时候,有一支奉蒋介石命令,前来苏区围剿红军的国民党第26路军,被困在了中央苏区。
这支军队原本出身于冯玉祥的西北军,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就受共产党的影响比较深,后来中原大战之后,冯玉祥失败,这支军队也被蒋介石收到麾下。
但是这种杂牌军,在国民党内历来都备受歧视,甚至是蒋介石一直想要消灭的对象。
这次被派来围剿红军,蒋介石是想要一箭双雕,既想要这支军队出力围剿,又希望这支军队在围剿红军的时候,被红军也一并消灭掉。
所以,当着第三次围剿被打破之后,这支军队被红军围困在了宁都,蒋介石非但没有派任何一支队部前来搭救,还把26路军的军饷给停了,任其自生自灭,这一招实在有些不厚道,而且让人非常看不起。
军队里面,不说能做到“不抛弃、不放弃”吧,起码能做到在不损害自己队伍前提下,适当的策应和增援啊,更不要说在自己人被围困的时候,还把军饷给停了,战士们没有吃的,可不就只有等死一条路吗?
这也是国民党军队一直以来都存在的顽疾,不仅嫡系部队和杂牌部队之间非常不团结,就算是嫡系和嫡系之间,也丝毫没有什么团结可言。
这就是军阀时代,军队被当做私有财产的本性决定的,这个本性改变不了,蒋介石也好,王介石也好,谁都无法令他们全部团结起来。
而毛泽东看穿了他们的本质和矛盾,所以在后来的一系列交锋之中,这种矛盾被毛泽东加以分化、瓦解、利用,总能在关键时刻起到力挽狂澜的作用。
这26路军被围困在宁都之后,陷入了红色区域的包围之中,蒋介石已经远走,他们成了一支孤军。
但是你说要他们立刻投降红军,他们也有些担忧,万一选择放下武器投降红军,红军大开杀戒怎么办?
虽然他们也有耳闻,红军优待俘虏,可是那是针对普通士兵的方针,高级指挥官被逮到了可不一定有这样的待遇,张辉瓒不就被红军给挫骨扬灰了吗?
虽然那不是主动投降,而是在战争中被逮到的,但是他们始终心存顾虑。
红军不信任怎么办?红军要杀掉高级指挥官怎么办?
所以投降也是个技术活,双方都有疑虑,互不信任,你看历史上因为主动投降而招致残酷杀戮的例子不也是不胜枚举吗?
季振同和董振堂都陷入了痛苦的思索和选择之中。
这时候他们万万想不到,就在他们自己的26路军里,早就有了共产党的地下党特别支部,也就是我们今天说的卧底。
此刻他们对于董振堂和季振同的心思早已洞若观火。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来,我们当时的地下工作网覆盖率是多么高了。
经过“卧底”的不断试探和接触,最终将26路军参谋长赵博生发展入党,随后又通过他们的参谋长作季振同和董振堂的思想工作,很快就消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决定起义投诚。
于是,随着季振同和董振堂率军在宁都起义,这支1.7万人的队伍投入了红军的阵营之中。自此,中国红军历史上多了一支强大的劲旅——红五军团。
这支军团来到红军以后,毛泽东亲自负责改造,很快就把一支国民党军改成了符合红军建军原则的,党指挥下的强大实力军队。
这支军队后来在长征之中,承担起了重大的历史使命,担任最危险,最艰巨的断后工作,屡立战功,也作出了重大的牺牲,为中国革命立下了汗马功劳。
但是遗憾的是,董振堂将军,在后来的1937年的红军西征战役中,被西北马步芳的军队包围,与敌人激战9个昼夜,最后几乎全军覆没,壮烈牺牲,实在叫人痛心已极。
毛泽东在他的追悼会上痛心的说道:“路遥知马力”。
大家一定会觉得这句话听起来怪怪的,为什么会在追悼会上说什么“路遥知马力”?
另外,与董振堂将军一起在宁都起义的季振同将军又发生了什么?
这就是一个悲剧且叫人伤心的故事了。
我们稍后在宁都会议这章来详细讲讲这个故事,因为这跟后来宁都会议也有一定的关系。
先回头看看赣州城这边,在中革军委指挥部里,朱德、周恩来看着毛泽东这封信,心里有些犹豫,因为他们此前之所以没有带上红五军团前来攻打赣州,根本原因就是因为怀疑这支队伍的忠诚度。
这支队伍于1931年12月底起义投诚,由毛泽东负责改造,现在只过去3个多月的时间,他们不相信这支队伍已经改造成一支可以为自己打仗的队伍,甚至担忧一旦把他们投入到战场中,会不会反而同国民党军队联合起来,倒戈相向?
所以,他们对这支队伍是没有信任度可言的,这种不信任,为后来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古人常说: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这句话听上去很对,但是实际上是一句废话。因为要做到这一点,根本原因不在于领导者的气魄和胆量,而在于双方之间的信任程度,而这种双方的信任,本来就是极难培养起来的。
而毛泽东在最短的时间内,就和红五军团建立起了这种信任,这就是毛泽东与众不同的地方。
就在毛泽东让项英给中革军委带来这封信的时候,他已经开始动员红五军团开赴前线,马上就可以到达赣州城下。
周恩来和朱德也觉得现在只有让红五军团参战,方可解当下之围。
于是同意了毛泽东信中的主张。
而现在,红五军团也已经随后开到了赣州,从敌军后面开始夹攻敌人,红三军团的危机顷刻之间就化解了。
二、毛泽东攻下漳州
在给项英写完信之后,毛泽东又动员红五军团赶赴赣州前线,做完这些事后,他便驰马朝着赣州而去。
从瑞金到赣州,需要三天三夜的路程,毛泽东一刻也没耽搁,直奔赣州。
听说毛泽东也要赶来前线,朱德早早就到了江口一带迎接,一见面,朱德就亲切的告诉毛泽东:
“润之,按照你的意见,在红五军团的配合下,已经迫使敌人退入赣州城,3军团已经解围了,目前红军与敌人隔江相望,处于对峙局面。”
“脱险了就好啊”,毛泽东脸上也泛起一丝笑容,似乎连日来的疲倦也消失了。
他们快速赶往指挥部,见到了周恩来、王稼祥等人。
这时,周恩来和王稼祥都有些尴尬和愧疚,原先他们都倒向了多数派,坚决支持攻打赣州,在关于是否攻打赣州的会议上,对毛泽东的用词也比较激烈,结果惨遭失败。
现在又是幸得由毛泽东负责改造的红五军团在关键时刻化解了这次危机,这使得他们不得不重新认识眼前这个人,也不得不重新开始认识一下自己的军事水平。
赣州撤围之后,接下来该如何行动?
这又成了一个新的议题。
在这次会议上,毛泽东说了他的主张:“我们的目的不在于进攻中心城市,而在于消灭敌人有生力量,同时不断的扩大我们的根据地,发展红军。因此我建议兵分两路,一路沿着赣州西岸出击,扩大赣州周边的农村区域,将来随着这种扩大逐渐深入,赣州就会变成一座孤城,可以不战而下。另外一路军队,则可沿着赣江东岸地区出发,向闽西发展,筹措物资和军费。”
在毛泽东说完意见之后,大家好像都没啥意见了,个个似乎都觉得毛泽东说得有道理,既没有出现上次会议中那种激烈的争论局面,也没有出现顾作霖那样的杠精处处给人戴帽子。
你看,信任这种东西,有时候很奇妙,跟你说了什么没关系,跟你是不是能口若悬河也没有关系,只跟你实实在在给大家带来了什么,解决了什么才有关系。
会议毫无疑问,没有什么不同意见,大家一致决定按照毛泽东提出的想法,兵分两路,一路由彭德怀率领继续扩大周边根据地。
而另外一路则由毛泽东率领,开赴闽西,继续打土豪、分田地,筹措物资,扩大影响力。
红一、五军团在毛泽东带领下,沿着赣江东岸一直来到闽南境内的漳州,在这里,毛泽东决定打一仗。
漳州,是福建闽南重镇,东临中心城市厦门,南傍南海之滨,西邻广东大埔边陲,北依闽西苏区。打下漳州,对扩大红军有极好的政治影响,也能筹措不少的给养。
而毛泽东素知驻守漳州的张贞部,其队伍虽有两万多人,但是多系土匪、民团改编而成,队伍里抽大烟的很多,又缺乏军事素养,战斗力极差,常被称为“豆腐军”。
所以毛泽东决心在这里打他一仗。
果然,漳州不日即克,4月20日,毛泽东率军浩浩荡荡开进了漳州城。
这一仗,红军缴获颇丰,俘虏敌人1600余人,缴获步枪2300余支,机关枪、山炮、迫击炮数十门,子弹13万余发,炮弹4900多发。
而且,这一次战斗,红军还缴获了前所未有的一件宝贝——作战飞机。
毛泽东听说红军缴获了两架作战飞机,非常高兴,便来到南郊机场。这次缴获战机的是红一军团11师33团,此时11师政委刘亚楼正在机场附近。
他向毛泽东报告,这次本来缴获了两架飞机,但是有一架被农民给拆了,大家都没见过这么新奇的事物,幸好保留了一架下来,而且还从红军队伍里找到一个朝鲜族红军战士会开飞机。
毛泽东也很高兴,便对刘亚楼说道:“以后像这些缴获了的战利品,尽量保护好,我们以后也要组建自己的空军,到时候就由你担任空军司令员。”
当时,或许毛泽东只是随口那么一说的,他和刘亚楼都没想到,若干年后,新中国成立了,真的组建了一支强大的空军力量,而这支空军的第一任司令员,就是刘亚楼。
而另外一边,周恩来发现,毛泽东当初不赞成攻打赣州,结果赣州果然没打下来,还把红三军团置于极端的险境之中,而毛泽东来了以后,率军攻打漳州,立刻就打了个大胜仗,缴获了很多战利品。因此,他对毛泽东的认识和看法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于是,他向中央局提出申请,恢复毛泽东红一方面军总政委的职位,便于他在军中指挥打仗,否则以苏维埃主席的身份参与军事,没有一个军事上的名分,实在有些不便。
在周恩来的建议下,中央局同意了毛泽东重任红一方面军总政委的意见。
这样一来,可以说毛泽东又获得了军事指挥权。这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一件极大的好事,首先证明了此时的周恩来在经过了赣州事件后,对毛泽东的军事才能有了比较客观的估计。
同时,又证明了毛泽东的决定是正确的,以后如果可以按照他的路线走下去,那么中国的革命或许可以少走很多弯路。
然而事情的发展,却不是按照大家预想的那样顺利,两条路线的斗争非但没有结束,反而是刚刚开始。
就在毛泽东重新掌握了红一方面军的领导权之后,他立刻决定:挥师北进,消灭乐安、宜黄之敌。
这是毛泽东一贯的军事主张,专挑那些比较弱的城市打,既可以消灭敌人有生力量,又可以缴获敌军的军事装备,武器弹药等等,还可以不断扩大红军的社会影响力。
这简直是一举三得啊。
毛泽东一个很重要的军事思想就是:不打无把握之仗,力求每仗都有所剿获。
因为在敌强我弱的环境下,只有不断的缴获敌人的武器,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才会逐步使得我军变得强大起来。
而那种击溃战,即使把敌人打跑了,但是只要没有缴获或者歼灭敌人部分力量,在他看来都是败仗,因为击溃战无法改变敌强我弱的形势,从战略上讲,最终我们会越打越弱,越打越失败。
所以他从来不计较一城一池的得失,只在乎是否可以使得红军逐渐强大,在战略上赢取主动地位。
然而不是所有人都那么想,所以这个世界上永远都有斗争。
不出毛泽东的预料,乐安,宜黄两战两胜,共歼敌5000余人,缴枪4000余支。
从毛泽东率军攻打漳州以来,缴获就非常多,士兵们当然也就非常高兴了。
那个时候,在红军队伍里,根本就还做不到一人一枪的程度,有很多士兵打仗,手里拿的还是马刀和梭镖等旧武器。
现在几个胜仗打下来,大家都可以拿到一支枪,还可以扩充队伍,对谁来说不是一件高兴事呢?
然而快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接下来迎接毛泽东的就是无尽的痛苦与等待。
你看,经典电影的台词,之所以经典,就在于它能运用到很多人身上,似乎每个人都会有那么一段经历,短暂的快乐之后,就是无尽的痛苦。
胜利并没有给他带来任何夸赞和荣耀,前方等待着他的,是历史上的一个巨大的转折点——宁都会议。
历史文章: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八角楼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