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区斗争-第十五章绝处逢生

本站已不再更新,详情见关于本站,如果有缘的话我们微信(youwuqiong2022)再见吧!

文/小庄
一,声东击西
《三十六计》中有一计,称之为:“声东击西”,古人谓之曰:“欲其西,袭其东,声东而击西,声彼而击此,使敌人不知其所备,则我所攻者,乃敌人所不守也。”

在那条深浅莫测的峡谷之中,一个警卫员提着一盏马灯,照亮了一张地图,几个人围在地图旁边,思考着如何跳出这险象环生的包围圈中。
这几个人就是毛泽东、朱德、彭德怀、林彪、黄公略、罗炳辉等人。
根据最新的情报显示,离他们最近的敌军,距离他们的位置只有7.5公里了,这个距离可以说只需顷刻之间,便能挥军而至。
而四面敌军之中,只有兴国方向的第11、14师与第十九路军之间,稍微有一个10公里左右的缺口还没有完全堵死。

但是事实上,一个10公里的缺口,基本上算不得什么缺口了,就在前几天,红军于深夜之中,秘密穿过了一个20公里间隙的缺口,便已经近乎奇迹,何况这一次缺口又缩小了一倍,任何一点风吹草动都可能惊动敌人,而周围的军队只要察觉红军迹象,一旦交火,各路其他的敌军,最多一两个小时,便能赶到战场增援,那时红军就是有再大的本事,也必将无力回天了。

众人沉默了一会儿,一时竟不知如何是好。
这时,毛泽东发声了:“古人不是有一个声东击西的策略嘛,我们也可以试一试嘛,大家不要泄气,只要这个计策用得好,我们就能打破蒋介石的围剿”

众人眼前一亮,毛泽东接着说道:“我们可以派出一支队伍,佯装红军主力,吸引敌人的注意力,诱惑和调动敌人,将他们牵着鼻子走,牵得越远越好;我主力部队则趁机从那个10公里的缺口穿出去,跳出合围圈子,进入到泰和附近,在那里隐蔽休整,以逸待劳,粉碎蒋介石的围剿。”

毛泽东身上似乎总有一种神奇的力量,那便是在团队每每到了绝望边缘的时刻,他总能想到办法,把大家都带出去。
他这种神奇的力量,在后来长征之中,更是发挥的淋漓尽致。

现在要突围的关键,那就是找一支队伍,实现“声东”的计划,这一环节至关重要,决定了红军是否能有机会从那个10公里的狭窄缝隙中穿插而过。

终于轮到罗炳辉登场了。

由罗炳辉任军长的红十二军,在之前也执行过佯装主力,牵引敌人的任务,只是这一次他面临的形势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危险得多。
毛泽东亲自给罗炳辉鼓气加油,并详细交代了任务,最后询问道:“你能拖住敌人多久?”
“少则十天,多则半个月吧”,罗炳辉憨笑着说。

此刻,毛泽东已经无法再多说什么了,谁都知道,这是一个九死一生的任务,负责牵引敌人的队伍,一旦被敌军包围,则几乎没有生存的可能性了。
毛泽东想了想,似乎又想到了什么,于是又把罗炳辉拉到身边,跟他说道:“你这次的任务非常危险,你要尽可能的往大山深处走,只要你把队伍拖进大山之中,那么敌人纵有千军万马,短时间内也奈何不了你们,这是你们唯一生存下去的希望。”
罗炳辉说道:“保证完成任务。”
毛泽东挥了挥手,说道:“那就立即行动吧。”

此刻已是深夜,红军连日来奔袭作战,已是疲惫至极,但是他们没有时间休息,蒋介石的包围圈容不得他们有片刻的休息时间。
罗炳辉带着红十二军一部,士兵们带了足够半月食用的干粮,依照毛泽东的命令,开始朝着赣江东岸方向推进。
而毛泽东和朱德等人带着红军主力,开始朝着兴国方向那个10公里的缝隙中隐蔽突围。
一东一西,红军队伍一分为二,各自去完成自己的任务。

罗炳辉军长和谭震林政委,带着这支佯装主力的部队,很快便与敌军接触上了,他们丝毫不恋战,只是朝着林间小道迅速穿插,拼命往东边狂奔而去。
因为熟悉路径和地形,这支队伍又十分的机动灵活,竟然很快从这林间小道中穿了出去。

各路围剿军,果然纷纷朝着罗炳辉等人的方向追击过去,为了避免把敌人甩得太远,他们走走停停,始终与围剿军保持不离不弃的状态,紧紧牵住了敌人的鼻子。
夜色初明,敌人的飞机竟然也被罗炳辉牵引而来。它这一来,不是给罗炳辉增加了压力,反而是带来了喜悦。他正愁着不能完全调动敌人呢,这下正好,蒋介石倒派来了一支义务宣传员。
你看,这就是红军与国军的区别,他们很少为自己着想,永远是把完成任务放在第一位,自己的生死存亡却是放在第二位的。

为了更好的诱惑和麻痹敌人,罗炳辉命令:“拉开距离,展开红旗。”
于是,部队的距离越拉越长,一个连拉成了一个营的架子,有红旗的展开红旗,没有旗子的,拿出了各种花色的包袱布,高高的摇晃着。他们总是走到尘土多的地方,战士们故意像孩子那样嬉戏打闹,扬起浓厚的灰尘,漫天飞扬。
从远处和飞机上看,红旗招展,烟尘滚滚,健马长嘶。
这哪里像是一支三千多人的队伍,简直就是几万人的大军啊,这不是红军主力却是什么?
蒋介石派来的飞机得意的回去报信去了,声言他们终于发现了红军主力。

为了使敌人深信不疑,红十二军不断变换形式,为敌人设下了更多的“圈套”,他们在行进的道路上,每逢岔路口,便用白灰或粉笔画上箭头,写上“三军团由此前进”;一到营地,便忙个不停,只要会写字的,都拿起粉笔,见门就写:“某某同志,请速到前面找我,有要事”;落款是某某师,某某人,名字随意编造,番号呢,只要红军有的,随意写就是了。

敌军追到红军走过的地方,就像猎狗找到了食物一般兴奋,问及当地百姓,百姓也告诉他们刚才却有几万红军从这条路上经过。
他们却不知道,这里的百姓早就和红军溶在了一起,红军叫他们帮忙说什么,他们就会说什么的。

这样一来,就连蒋介石也认定,红军东窜了,急令向西行进的各路军队,朝着红十二军的方向奔袭而去。

老蒋终于上当了,罗炳辉想起来毛泽东临别前的嘱咐,于是带着红十二军,走进了大山深处。
江西到处都是绵延起伏的崇山峻岭,荆棘棱石漫山遍野,就像小说里描绘的边疆十万大山一样,这对于生长在这块土地上的农家孩子,英勇的红军来讲,倒也算不得什么。
但是对于行装笨重,补给困难,又缺乏山地作战经验的敌军来讲,却是十分的不友好了。
赣南的8月,炎热无比,暑气蒸腾,红军个个也是汗流浃背,但是大家无所畏惧,继续大踏步的向前进,他们心里知道:如果区区辛苦能换来调动敌军十几万的军队,把他们困在这大山之中,给主力部队获得突围的机会,寻找一线生机,那么别说辛苦,就是牺牲了那也是值得的。

此刻跟在红十二军后面最紧的一支部队,就是这次进攻苏区的精锐主力,在中央军中都赫赫有名的王牌军第十八军,也就是陈诚的部队。

可是令陈诚万万没想到的是,他的精锐一旦到了深山老林里,纵有万般本事也是难以施展,刚开始他们发现红军“主力”的时候,异常兴奋,想着这次如果能全歼红军,那必将再立一次大功,从此平步青云,但是一段时间下来,他们要追追不上,要打打不着,拖着沉重的武器装备,被红十二军的“游山玩水”拖得精疲力尽,开始的那点兴奋早已荡然无存。

不仅如此,他们还屡屡受到红军的调戏,一不小心就可能被红军偷袭杀掉几个士兵。
这样过了十来天,国军竟然没能同红军正正规规的打上一个像样的仗,出现了“肥的被拖瘦,瘦的被拖死”的现象,“剿匪”的任务却丝毫没有取得半分进展”。

二,打破第三次围剿
而在另外一边,毛泽东和朱德率军从那个10公里的小缝隙中穿插过去,当时也是万分险恶。
在依稀的星光之下,战士们走在荒僻的丛林、草莽、沟渠之中,距离南北两翼的敌军也是越来越近了,他们有时竟然可以看到敌人哨兵手电筒的光亮,甚至有时候可以听到敌人虚放的枪声。
此时稍有不慎,后果真是不堪设想。
因为罗炳辉的部队牵引了近乎半数以上的敌人,分担了很大的压力,所以当毛泽东、朱德穿过间隙之后,所能走的路便越来越宽了。

很快,他们越过尖岭高峰,回到了兴国东北部的白石地区,暂时性的躲进了此处的深山密林之中,赢得了一段时间的休整。

就是这一段时间的休整,给红军创造了新的战机,为接下来的胜仗创造了极好的条件。

早在井冈山时期,毛泽东就回答了“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的问题,指出了国民党各派军阀之间的割据战争,是不可调和的,因此红军才能够在各军阀割据的边界地区生存下来。

蒋介石在中原大战之后,确定了其霸主地位,但是却无法从根本上消除军阀内部力量之间的矛盾和倾轧。
就在他发动第三次围剿期间,国民党内部新的斗争又发展起来。
远在广西的李宗仁、白崇禧部,联合广东的陈济棠部,趁着蒋介石大军进入苏区的这段时间,带领桂籍将士发了一个“讨蒋通电”,唐生智立刻也发出通电响应。
随后他们还成立了一个新的广州民国政府,推举汪精卫为首任主席。
广州政府成立以后,他们迅速纠集军队,重新整理两广的军政人事,改编军队,发出通电,逼蒋介石自行隐退。

到了8月底,两广军队开始深入湖南境地,蒋介石始终担心的后院之火,果然很快烧起来了。

而此时的围剿军主力,一部分继续寻找红军,一部分则被罗炳辉拖进了大山深处,在红军当时缴获的国民党官兵的家书之中,有人这样写道:“近一个多月来,无论官兵几乎没有不生病的,肥的拖瘦,瘦的拖死。至于山高路险,跌死的人马,以及病后被土匪杀死的官兵,总和起来比出发的时候人数少了差不多三分之一。”

在苏区的蒋介石陷入了渺茫的战争前景之中。
一边是迟迟找不到的红军主力,另外一边是越烧越旺的后院火灾,眼看进入苏区的部队,气势早已越来越萎靡,生病的、埋怨的、泄气的越来越多,蒋介石竟然也陷入了痛苦的抉择之中。

红军的这种战术方法,是他生平仅见的,一时竟也找不到对付他们的方法。

于是蒋介石不得不作出全线撤退的命令。
好了,红军终于等来了机会,游击战法有言:
敌进我退,敌退我追。

经过半个多月休整的红军,此刻士气旺盛,已经做好了追歼敌人的准备。
毛泽东首先抓住向兴国方向撤退的一部,准备在老营盘一带设伏,歼灭其一部。
负责老营盘一带正面歼敌的又是黄公略领导的红三军。

毛泽东似乎特别偏爱黄公略,每次都是把正面阻击的作战任务交给他们的队伍。
这在那个年代,对军人来说,是非常值得吹嘘和荣耀的事情。黄公略的红三军的背景,我们之前在富田事变与AB团中也已经详细交代过。
他们脱胎于东固革命军的红二团、红三团,后来被刘士奇改组成了红六军,在这个基础上,又由黄公略扩编成了现在的红三军。

如今,红三军在三次反围剿战争中,屡屡担任正面阻击,显示出了惊人的毅力和战斗力,早已不是当初那支以地方武装自居的红二团了。
这就正好从另外一个层面,证明了当初的改编是完全正确的,是没有私心的,更不存在什么吞并地方武装的说法。

后来在博古的临时中央到了苏区以后,他们能以党的名义迅速取代毛泽东,将其批倒,批臭,也证明了那次对东固地方武装的改编,是严格的按照“党指挥枪”的原则进行的,否则你博古又何以如此轻易的就取代了毛泽东的地位?
当然,这里面还有很多其他的原因,我们后面再慢慢道来。

埋伏在老营盘的黄公略,很快等来了蒋介石的嫡系部队,蒋鼎文的第九师和一个独立旅,正在由南向北急速撤退。
这样一来,就正好钻进了黄公略的布袋里面,顷刻之间,红三军从山岭之上杀下来,火光四射,枪炮齐鸣,红军漫山遍野的冒了出来。
敌人突然遭到袭击,一个个晕头转向,只顾着争相逃命。激战持续了几个小时,到了下午两点,黄公略消灭了第九师一个旅,击溃了其余的部队。

果然是中央军嫡系,如果换做以往的杂牌军,基本都是要全歼敌军的了,可是这一次设置得如此严密的口袋阵,依然只能歼灭其一个旅,这说明当时的蒋介石中央军战斗力确实强悍无比。

与此同时,毛泽东又命令彭德怀带红三军团,林彪带领红四军,拦腰打击位于兴国高兴圩一带的蒋光鼐、蔡廷锴两个师。
这两个师也是一块极难啃下的骨头,是国民党的精锐之师,官兵个个头戴钢盔,大多使用德国造的勃朗宁式轻机枪和突击步枪,装备十分精良。
双方人马杀得难分难解,很快进入了对峙的局面,在战斗最紧张的时刻,彭德怀亲自提刀上阵,冲入了双方的厮杀之中。

这一仗是第三次反围剿中打得最激烈的一仗,双方都伤亡近三四千人,红军没能打成一个歼灭战。

但是随后,毛泽东又迅速集中红一方面军所有部队,在方石岭一带,抓住了正在撤退的国军52师,此时红军三路人马全部聚集在方石岭一带,彭德怀、林彪、黄公略迅速包围了这支队伍,歼灭了韩德勤的6个团,以及蒋鼎文的师部机关,一个炮兵团和一个营的步兵,终于取得了一个大的歼灭战的胜利。、

方石岭一仗,毛泽东再一次集中优势兵力,全歼52师和第九师一个炮兵团和一个步兵营,俘敌5000多人,缴获长短枪4500支,机关枪70多挺,子弹120多万发,骡马200多匹。
然而,此战却是叫人十分惋惜而遗憾的。

方石岭一役,33岁的红三军军长黄公略不幸牺牲了,他在指挥军队用机关枪扫射敌人飞机的时候,被敌机击中而亡。
毛泽东十分痛惜,黄公略一直以来都十分信任毛泽东的,在富田事变发生的时候,他丝毫没有半分怀疑,毫无疑虑的相信毛泽东。
在三次反围剿作战中,他英勇顽强,屡立战功,是一位难得的将帅之才。

毛泽东曾在自己的诗词中写过“赣水那边红一角,偏师借重黄公略”,后来又写过“枪林逼,飞将军自重霄入”,夸奖的都是黄公略此人。
可见当时的毛泽东是多么的看重黄公略。

就拿这第三次反围剿来说,在这期间还发生了一件黄公略大义灭亲的事。原来蒋介石在发动第三次围剿之前,曾经找到了黄公略同父异母的哥哥——黄梅庄,前来当说客,想要说服黄公略到蒋介石的阵营里面去。
但是黄公略知道这个消息之后,毫不留情,直接写信给彭德怀,让他处死黄梅庄,自己决心要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
信件原文如下:
红军总部毛政委、朱总司令并转彭军团长:
        在红军的沉重打击下,蒋介石为了挽救他的失败,在第三次“围剿”前夕,采取阴险毒辣的诡计,意图分裂红军。我自参加红军以来,坚信共产主义必胜,对蒋介石不抱任何幻想,我义无反顾,与黄梅庄不共戴天,望处极刑,以儆效尤,断蒋贼之幻想。并望将黄梅庄的口供印发全军,提高革命警惕性,同心协力粉碎蒋介石的第三次“围剿”。
                                                                            黄公略。

彭德怀接到黄公略的信以后,立刻下令处死了黄梅庄。

或许黄公略的这种处理方式,在今天看来简直不可思议,你又何必为了证明自己,就非得处死你这个同父异母的哥哥呢?
可是你若对信仰这个东西多一些了解,你就会发现,有很多不可思议的事情是我们无法想明白的,这里面不一定全是积极正面的东西,也有一些让人觉得难以接受的事情。
但是你永远无法否认,信仰背后那种强大的力量。

9月16日下午,毛泽东亲自主持了黄公略的追悼大会,并手写了一副对联,高度评价了黄公略的一生:
广州暴动不死,平江暴动不死,而今竟牺牲,堪恨大祸从天落;
革命战争有功,游击战争有功,毕生何奋勇,好教后世继君来。

方石岭战斗结束以后,各路围剿大军纷纷撤退,第三次反围剿胜利结束。

中央苏区第三次反围剿,是反围剿战争史上的最为光辉的一例。
这是蒋介石与毛泽东第一次正面交锋,从兵力对比来看,红军只有三万人,双方兵力是1:10的差异。
然而毛泽东和朱德,在一开始处于极端被动的局面之下,“避其主力,打其虚弱”,先后取得了莲塘、良村、黄陂三战三捷。

随后又在四面铜墙铁壁的包围之下,用声东击西的战术,从极小的敌军缝隙中穿插而过,赢得了休整时间。
红十二军更是将蒋介石围剿军主力拖入大山之中,形成了“肥的拖瘦,瘦的拖死”的局面,最后蒋介石在内忧外患的形势之下,不得不下令撤退。

敌退我追,在蒋军撤退过程中,毛泽东、朱德抓住时机,连续击敌,又取得了方石岭一仗中歼灭战的胜利。
整个第三次反围剿中,一共毙伤和歼灭敌人近3万余人,缴获大量军用物资、枪械上万余支,最后成功的打破了蒋介石第三次围剿。

有人可能会说,如果当时蒋军内部不发生两广叛乱,那么结果会是怎么样的呢?
我告诉你,这样的结果是不会存在的。
因为从后面的历史你就会看出来,因为军阀内部的不可调和的矛盾,必然会以各种内部斗争的形式表现出来,要他们不表现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这种军阀内部矛盾,从他们诞生的那天开始,就根本没有停过,不过是各个时期的表现形式不同罢了,这种现象直到最后解放战争,将他们彻底消灭才得以结束。

经过了这第三次反围剿作战,红军整个体系的作战指导原则,完全形成了。

这些原则包含以下几个大的方面:
一,以“反围剿”的形式,依托根据地的有利地形,充分利用自己有利的群众条件和地形条件,在根据地人民的支持和援助下,才能打破敌人围剿,求得自己的生存和发展。

二,实行战略退却,诱敌深入的指导原则,将敌人诱导进入根据地以后,在红军和地方武装的不断袭扰之下,将其变成聋子和瞎子,待其疲惫不堪之后,再以优势兵力打其弱部。

三,集中优势兵力,进行运动战、速决战、歼灭战。因为红军兵力、装备均处于劣势,必须制造敌人局部劣势出来,我则集中优势,将其歼灭,以其人员和装备补充到我军中来,使得我军逐步强大起来。
所以对于强大敌人来讲,击溃他是毫无意义的。

四,不失时机的实施进攻,扩大战果。红军总的方针是处于防御地位的,但是不排除有利条件下的进攻作战,连续作战。

这整个的作战原则此时已初步形成,这四条原则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人民的战争。

毛泽东亲自参与指导的三次反围剿战争就此结束了,但是很快一场新的政治斗争又接踵而至。
王明、博古上台以后,又会在苏区掀起怎样的风波?


历史文章:
苏区斗争-第十二章 王明、博古上台之谜
苏区斗争-第十三章  实事求是
苏区斗争-第十四章  三次反围剿的胜利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八角楼上

支持游无穷网站的发展

类似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