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区斗争-第四章林彪的来信

本站已不再更新,详情见关于本站,如果有缘的话我们微信(youwuqiong2022)再见吧!


文/小庄

01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古田会议闭幕后的第三天,迎来了1930年的元旦。

回顾1929年1月14日那天,毛泽东和朱德率领3600余名主力红军下井冈山,出击赣南,期间经历了艰苦转战,几近覆灭,后又经历了党内争论,毛泽东被迫去蛟洋养病,再到古田会议,毛泽东重新回到红四军领导岗位,闽西和赣南革命根据地也初具规模,这一切就发生在一年之内,实在叫人感慨万千,革命年代的节奏,真是足够的惊险和刺激。


恰逢元旦之初,毛泽东收到了林彪写来的一封来信。

这封来信,也拉开了1930年的革命斗争的序幕。

此信中的内容十分的悲观,林彪依旧认为,在面临国民党残酷的,不间断的进剿之中,建立革命根据地的工作是徒劳的。

同时,他还认为,毛泽东和前委提出的,准备“一年之内争取江西”的计划和任务是空想,是不切实际的,中国的革命高潮未必就很快到来。

基于这样的思想,便诞生了林彪的方法论:那就是领着红军四处游击,哪里有土豪,就打到哪里,打完就走,以此扩大红军在百姓中的影响力。

将来革命高潮一旦到来,红军只需振臂一呼,万千群众争相呼应,革命就胜利了,反动派就垮了。


毛泽东接到林彪的来信之后,也引发了他的思考。他当然知道,古田会议虽然纠正了党内的一些错误思想,使党的政策路线重新回到正确的轨迹上来,但是若不能从理论上对革命的方式和前途加以说明和论证,则类似于林彪这样的很多持悲观主义色彩的指战员的心理障碍,就不能扫除。

在这样的悲观主义思想的指导下,诞生出“四处游击、流寇主义”的方法论也就不足为奇了。


林彪这个人,心思缜密之极,军事思想上可以说是深得毛泽东的真传,也能算得上是个天才般的军事指挥家,但是从政治水平上来讲,就简直可以说是有些愚蠢了。

早在井冈山的时候,关于“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的问题,就数他一天念叨的最凶,后来下井冈山后,大余县被围那次,他是跑得最快的一个,为了这事儿,还差点被毛泽东处分,后来因为环境紧张,朱德又帮着说了很多好话,才就此作罢。

现在新的一年刚刚开始,他又给毛泽东写这样一封信,你说说你到底想干嘛?

是想说服毛泽东,照你的信中所说,接受“流寇主义”,去做李闯王?


当然,此时的毛泽东深刻的明白,林彪仅仅只是众多持这种“悲观主义”色彩的指战员中的一个,所以,他决定从中国的性质,特点,共产党的任务出发,给林彪写一封回信,这封回信,就是历史上极其著名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此信,今天就记录在《毛泽东选集》第一卷里。


回信中,毛泽东一针见血的指出:

我要提出的是什么问题呢?就是对于时局的估量和伴随我们而来的我们的行动问题。我从前预感,至今还有些感觉,你对于时局的估量是比较的悲观。去年5月18日晚上瑞金的会议席上,你这个观点最明显。我知道你相信革命高潮不可避免的要到来,但你不相信革命高潮有迅速到来的可能。因此在行动上,你不赞成一年争取江西的计划,而只赞成闽粤赣交界三区域的游击,同时在三区域也没有建立红色政权的深刻观念,因之也就没有由这种红色政权的深入与扩大去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深刻观念。


历史上其实有很多有趣的思想,观点。常读历史会惊奇的发现,思想这种东西,最是难以变化,成百上千年前的那些东西,总是反反复复的以某种方式延续下来,在不同的场景中发挥出其相似的作用。

林彪这一种思想,其实跟今天互联网时代的“风口论”十分类似。

很多创业者,每天都把希望寄托于“风口的到来”(那时候的革命高潮的到来)似乎,只要革命高潮来了,干啥啥就能成了。

但是他们却从来没有想过,自己项目的任务是什么?是去纳斯达克敲钟?还是真真切切的为用户带去点实际价值?

毛泽东是想过这个问题的。

共产党成立以后的任务是什么?

是推翻封建主义,推翻帝国主义。革命胜利,全国政权的夺取,只不过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之后,自然而然带来的结果,绝不是我们的目的。

就好像你想去纳斯达克敲钟,是你的项目切切实实给用户带来了巨大的价值,最后公司规模到了一定程度以后的一个自然而然的结果一样。

这里面看起来似乎是同一件事,但是侧重点则完全不同。

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是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去思考的,是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的。

但是如果只是想要革命的胜利,想要跟蒋介石争夺全国的政权,那你和蒋介石的军阀主义,就不会有什么区别,其结果也必将走向失败。


这两种不同的思想,自然而然衍生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方法论。

按照毛泽东的思想,既然是要推翻封建主义,那你就必须建立根据地,在红色根据地里建设红色政权,帮助农民打土豪、分田地,给与农民切实的利益,同时,这还不够。

因为你的任务既然是推翻封建主义,那么在红色政权范围内,你就还必须得同时推翻封建主义时代的“神权”“夫权”“族权”等封建特权。

所以,在红色根据地里,百姓不仅仅只是分到了土地,同时,你会发现,妇女开始可以进入祠堂吃饭,可以参与劳动,可以读书识字、学习文化,可以参加革命政权,干革命的工作。

青少年有自由恋爱的权力,有摆脱家长桎梏和干涉的权力。

封建彩礼这种束缚女性,把女性当做物品、财产,自由售卖的文化糟粕,也被毛泽东亲自废除。

总之,这一系列的政策,核心就是围绕着推翻封建主义的。

而后来红军逐渐强大以后,开始有能力推翻帝国主义的时候,我们也会发现,他们所有的政策底线,也都是围绕着推翻帝国主义的。

虽然红军的发展史上,遭遇无数的艰难险阻,甚至发生了肃反这样的残酷斗争下的自我残害现象,但是毛泽东自始至终,从来没有忘记过自己的使命和任务,也正是这一点,支撑着他在后来无数的打击和挫折之中,终于能坚持了下来。


而我们反观林彪这类“风口思想”,自然就会衍生出他的那一套方法论:

不愿意做艰苦细致的群众工作,只想着在风口来临之时,大干一场,从此赢得胜利,走向人生巅峰。

其实客观来讲,对当下的时局持悲观态度,并没有错,朱德、陈毅等人也一度十分悲观,因为不是谁都能像毛泽东那般洞悉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看得清楚革命的前景和未来的。

但是如果只是把希望寄托在所谓的“革命高潮到来之际的振臂一呼”,那就注定了是一个机会主义者。

何况,这个世界是奇妙的,你为别人做了些什么,别人都是可以感觉得到的。

今天,红军为百姓多分了一分土地,多拿回一分权力,多赢回一分尊严,明天,百姓就会以加倍的热情和实际行动来支持红军的发展。

历史的进程,早已证明了这一点,在中国的土地上,如果说有一个群体是最懂得感恩的,最懂得回报的,那么毫无疑问,就是中国的广大人民群众。

这个群众,放在世界史上来看,也毫无疑问,是最懂得感恩和回报的。

但是,谁若是想要侵略和残害他们,他们也一定会走向全民团结,共同抵制,维护自己主权和利益的道路上来。

后来革命的发展史,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斗争史,本质上就是这个中华民族的联合抗战史。

毛泽东了解中华大地上的人民群众,所以,他这一生,自始至终都是站在中华民族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一边的。

而蒋介石不了解,他只相信自己手里的枪,只相信掌握在自己手里的军队。所以从历史长河的角度来看,打败他的,其实是整个中华民族要求民主,独立,团结,自由的力量。

谁若是想要同这种力量决战,那他就必然失败。


毛泽东的这一系列建设红色政权,建立革命根据地的思想,反过来又极大的促进了革命高潮的到来。

正如毛泽东所说:“建立红色政权是促进革命高潮到来的最重要的因素”。

因为百姓一旦获得了“尊严”“土地”“自由”等权力,那么谁再想要来把它们拿走,他们就会同谁拼命。


02

离开闽西、巩固闽西

毛泽东在这封回信之中,对当下的时局和发展,作出了他的分析。在毛泽东看来,时局并不悲观,只要坚持建立根据地的观念,那么革命高潮马上就会到来。

他如此写到:


“马克思主义者不是算命先生,未来的发展和变化,只应该也只能说出个大的方向,不应该也不可能机械地规定时日。但我所说的中国革命高潮快要到来,决不是如有些人所谓“有到来之可能”那样完全没有行动意义的、可望而不可及的一种空的东西。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也正是基于这样的判断,所以毛泽东和前委制定了“一年时间争取江西”的计划。

基于这样的计划,1930年,又将发生很多的故事。


回信很大程度扫清了军队里的“悲观主义”“流寇主义”思想,也为后来的革命道路指明了方向。


很快,蒋介石策划的“三省会剿”又来临了。

会剿总指挥金汉鼎已率部由汀州向连城而来,粤军陈维远旅向上杭一线逼近,蒋介石嫡系的刘和鼎的56师也已进占龙岩,前锋部队离古田只有30华里,情况已十分危急。

毛泽东给林彪复信完了以后,便率领红军从古田出发,决定撤离闽西,回师赣南。

在他决定率军离开之际,闽西特委书记邓子恢前来送行,在见到毛泽东以后,邓子恢满面愁容的说道:“敌人的会剿形式如此紧张,红四军要是都走了,单靠闽西赤卫队,恐怕应付不来啊。

毛泽东谈笑间说道:“子恢同志,不用多虑,敌人三省会剿表面气势汹汹,实际上各自拥兵自重,互存戒心,根据我们的经验,只要红军主力一走,赣敌金汉鼎师就必然要回去守护老巢,那时刘和鼎和陈维远必然不战自退,这就叫‘离开闽西、巩固闽西’。



果然,形式的发展,正如毛泽东所料,就在毛泽东和朱德率军回师赣南的途中,闽、粤、赣三省军阀各自飞鸟兽散,赣敌金汉鼎急忙回了江西老巢,闽敌内部发生了火并,粤敌一看,另外两家都散了,自己也不敢孤军冒进,于是撤回广东老家去了。

“三省会剿”顷刻之间,化为梦幻泡影。

邓子恢不由的感慨:“毛泽东真是料敌如神啊”。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红军在毛泽东的率领下,穿山林,涉溪涧,越过武夷山巅,直向赣南广昌挺进。

但见群山起伏、红旗飞舞、战马长嘶,俨然一幅壮丽的军旅画卷。

毛泽东诗兴大发,写下一首壮丽豪迈的诗词:《如梦令·元旦》


《如梦令·元旦》


宁化、清流、归化,

路隘林深苔滑。

今日向何方,

直指武夷山下。

山下山下,

风展红旗如画。


而就在此时,蒋介石那一边,并没有因为蒋桂战争的胜利而轻松下来,一场更大规模的军阀大战,已经开始酝酿起来,这场近代史上,最大规模的军阀撕逼混战,史称“中原大战”,此刻正在悄然拉开序幕。


苏区斗争系列:

苏区的斗争-引言

苏区斗争-第一章  大柏地鏖战

苏区斗争-第二章  蒋介石的矛盾

苏区斗争-第三章  毛泽东离开红四军


关注公众号—八角楼上,更多读毛选的好文章。

点击右下角“在看”也是对作者极大的支持。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八角楼上

支持游无穷网站的发展

类似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