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区斗争-第五章中原大战

本站已不再更新,详情见关于本站,如果有缘的话我们微信(youwuqiong2022)再见吧!

/小庄
东北易帜后,南京国民政府在形式上统一了全国,蒋介石掌握了中央统治权,但是各地仍然是军事实力派各据一方。
军阀时代军队私有的基本性质,将决定着他们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会永无止境的发展下去,以各种各样的形式顽强的表现出来,直到军阀统治的时代走向彻底的失败和毁灭。
在南京国民政府统一以后,蒋、冯、阎、桂之间的矛盾也日益尖锐起来,他们围绕着地盘的分配和军队的编遣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当时,蒋介石的军队依仗着占有上海、江苏、浙江等富庶地区,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又据有中央军这块金子招牌;冯玉祥部占有河南、陕西、甘肃、青海等地区,虽然拥兵四十万,地广兵多,但经济不发达,财源枯竭;阎锡山占据山西、河北、绥远、察哈尔以及北平、天津,拥兵二十万,潜力十分巨大;桂系势力从两广向着两湖发展;张学良虽然已经易帜,但是依旧盘踞东北。
 
蒋介石要巩固中央大权,就必须削除各派的军权,统御各省地盘。
早在1928年中旬,蒋介石就搞出了一个《军事善后案》,认为全国军队共达三百个师,应裁去二百五十个师,留下五十个师,每师一万五千人,全国编制八十万军队即可,全国划分为十二个军区,各军区按比例裁撤。
这看上去似乎是一个十分公平的方案,各大军区按比例裁减军队,蒋介石自己的军队也不例外。
但是,从来就没有抽象的公平,阶级之间,有一个阶级的公平,就未必会有另外一个阶级的公平,只不过很多人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罢了。
集团之间也是如此,按照蒋介石的方案,他的中央军可以分驻到各大军区之中,当然,只不过是挂名到各大军区而已。
这样一来,他的军队非但不用裁撤,还可能在后期以各种名目实现扩军。
而其他军阀,按照此方案,则需要大量裁军。
 
于是,各大军阀之间,形式骤然紧张起来,随后即爆发了蒋桂战争,蒋桂战争我们已经在苏区斗争的第二章聊过,这里不再赘述。
在蒋介石取得蒋桂战争的胜利之后,随即把矛头对准了阎锡山。
 
1930年的元旦,毛泽东刚刚开完古田会议,正在准备给林彪回那封著名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而蒋介石这边在同一时间,借着新年贺词,在民国《中央日报》上发表了《以气节廉耻为立国之本》的文章,文中大骂反蒋派“以投机取巧为智,以叛乱反复为勇,气节堕落,廉耻道丧”。
蒋介石的这篇文章,使得阎锡山心有余悸。
多年来,阎锡山一直在夹缝中求生存,如履薄冰,心中始终充满了惶恐和不安,这个从店铺里走出来的小商人心里十分清楚,蒋介石惯用各个击破的手段,其权谋政术当世少有其匹,如今蒋欲一统天下,自己必将成为他统一道路上的绊脚石,弄不好下一个打击目标就是他和他的晋军。
这一次,阎锡山猜对了。
 
为了打击阎锡山,蒋介石命令阎锡山的晋绥军主力部队的7个军开赴河南,名义上是要许以河南的部分地盘,实际上却暗中设下圈套,准备以军事会议的形式,审判阎锡山的旧账,借机逮捕问罪。
同时,把阎锡山的主力部队调至河南以后,蒋介石可以趁他的老巢山西空虚,派兵进占山西。
好一个一石二鸟之计,纵观蒋介石的一生,最喜欢的政治手腕就是一石二鸟,甚至三鸟,四鸟。
我们不能否认,一种方法或者手段,如能以最简单的方式,达到多重目的,自然是再好不过。
可是从另一方面来看,任何事物都有主次之分,若干矛盾之间也是如此,其中必有一个是主要矛盾。
如若把所有的矛盾等而视之,寄希望于一次性解决若干矛盾,则最后往往是一个也没能解决好,得不偿失。
蒋介石没有掌握抓主要矛盾的这一方法论,此时已可见端倪,他的这一特征,将会在若干年后的红军长征之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阎锡山没有上当,在阎率军开赴到河南新乡的时候,对蒋介石的心思便有了察觉。
于是便暗中吩咐他早已秘密派入河南省电讯局的参事张象乾打探消息,那真是一个卧底,特务满布全国的年代,处处都在上演着无间道的剧情。
阎锡山的卧底很快探得消息,蒋介石已令韩复榘等人寻机捉拿阎锡山,并押送南京问罪。
于是阎当晚把部队调到郑州以西,以防不测,随即微服乔装,离开了河南郑州。
 
阎回到山西以后,立刻下定决心反蒋。
二月十日,阎发表通电,质问蒋介石:
……汝用人不当,腐化堕落,无怪乎干戈不止,天下大乱。不但不闭门思过,反而冒天下之大不韪,一味戡乱,卒使国无宁日,民不聊生。戡乱不如止乱,不止乱而一味戡乱,国内纷扰,将无已时……为民国和平统一计,礼让为国,请蒋下野。
 
这还得了,蒋介石气得暴跳如雷,连夜请人代写了一篇讨阎檄文,争锋相对的指责阎锡山:


……不学无术,靠投机钻营捞取资本,奸诈成性,善变无信。如今为了独霸中国,又造谣中伤,蛊惑人心。企图兴兵作乱,祸国殃民,以图其野心得逞。

这一来一回,双方唇枪舌战,开启线上互怼模式。
而各自在私底下,早已厉兵秣马,时刻准备着一场大战的到来。
 
此时,另一边的冯玉祥,因为编遣会议第一个要拿他的西北军开刀,所以他早已不满蒋介石了,而后蒋介石又不断的用地盘和巨款,贿赂冯玉祥手下大将,力图从内部瓦解冯玉祥的势力,并不断的制造舆论,说冯勾结苏联,叛党叛国。
于是,冯玉祥也感觉到与蒋兵戎相见已不可避免。
所以,很快阎锡山和冯玉祥就联合了起来,在山西商议反蒋大计,各路军阀代表也纷纷云集山西太原。
在阎锡山和冯玉祥两人联合的基础上,经过多方纵横捭阖,之前已经败倒的桂系军阀李宗仁、白崇禧也加入进来,逐渐形成了一个反蒋同盟军,此时,只有一个人选择了中立,这个人就是张学良。
 
三月十五日,冯、阎手下将领五十七人联合发表通电,历数蒋介石十大罪状,劝其辞职隐退。同时联名推戴阎锡山为中华民国陆海空军总司令,并分配了各大将领的作战区域和作战任务,
 
另一边的蒋介石,很快调集大军,五月一日那天在南京召开誓师大会,五月九日便下达军事攻击命令,各部队开始向阎、冯联军发起进攻,双方随即开始了大规模的接触,由此,中原大战正式爆发。
 
此时双方兵力对比来看,反蒋同盟军联合起来,兵力达到七十万,而蒋介石的中央军,此刻兵力只有三十万。
但是蒋介石表现的很有信心,因为兵法之道,并不仅仅取决于兵力数量之间的对比,战场之上局势的瞬息万变,双方财力的对比,军队内部的团结和矛盾,军队现代化武器的装备等等因素,都可能左右战争的胜败。
 
战争初期,双方把兵力都投入到了陇海线上,陇海线上的归德(今河南商丘)自古以来,便是中原战场上的军事要冲,处于山东、河南、安徽三省之咽喉,更成为兵家必争之地,中原大战首次战役便在归德打响。
 
为了激励中央军的士气,蒋介石亲赴陇海线督战,然而首战告捷之后,蒋介石军队开始处于极度被动的局面,因为各个局部战场都陷入了对峙的僵局之中。
蒋介石兵力不及反蒋联军,如不能以快速的战斗实现各个击破,那么长久的对峙下去,就会越来越危险。
 
于是,在正面各大战场处于僵局的情况下,蒋介石决定派一支部队迂回侧击,他把这一重要的任务交给了陈诚。
在后面红军的反围剿战争中,我们还会不断的提到陈诚这个人物。
陈诚果然不负蒋介石的厚望,带领一支部队夜出奇兵,直插敌后,一举将晋军后路截断,使得晋军阵线顿时陷入危险万状的局面。
然而,很快陈诚就迎来了他一生之中的噩梦。
 
在他刚刚切断晋军后路,取得一个不小的胜利之后,冯玉祥麾下著名将领吉鸿昌率部增援晋军而来。
吉鸿昌,这个名字将成为历史上一个无法抹去的名字。早在1913年,冯玉祥在河南招兵,不满十八岁的吉鸿昌瞒着家里到郾城投军,从此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因为吃苦耐劳,打仗勇敢,很快就升为西北军的一个营长。
因为深得冯玉祥的信任,没过几年,又升为西北军36旅旅长,此人同很多压榨百姓的地方军阀不同,他非但同情百姓,而且平时省吃俭用,连自己的薪饷都时常拿出来兴办公益事业。
后来到了北伐时期,因为他的军队作战勇猛,因此吉鸿昌所部被誉为“铁军”。
后人只知道北伐时期,有一个叶挺的“铁军”,却不知道当时吉鸿昌的“铁军”往往更令对手心惊胆战。
 
此刻,陈诚面对西北军的这支增援部队,就是吉鸿昌的部队,这是一支可怕的部队。
 
陈诚知道西北军已经赶来增援,于是命令各军安营扎寨,稳步前进,切不可仓促投入战斗之中。
然而就在他安营扎寨的一个夜晚,吉鸿昌率领一支骑兵,已经悄然接近他的驻地,这支骑兵一律轻装,与其他部队显著不同的是,这支部队的全体官兵的背上,都背着一把大刀。
也许没有人会想到,清政府都亡了十几年了,居然还会出现这种冷兵器时代的战术,然而就是这种战术,在蒋军的心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阴影。
五月二十六日晚,月黑风高,陈诚的哨兵不知敌军已至,还没搞清楚怎么回事,就被摸哨的西北军给干掉了。
随后吉鸿昌亲自率部扑进陈诚的营地,西北军每人一把大刀,挥刀猛砍。
可怜疲乏了一天的蒋军此时正酣然在梦中,却不知道大祸已至,不少人连眼睛都没睁开,脑袋就搬家了。
夜袭敌营,一番近战格斗,血肉拼杀,使睡梦中的蒋军发出了一片哀嚎之声,陈诚的部队虽也是久经战阵,却哪里见过这么亡命的战法,瞬息之间已被杀得心胆俱裂,乱作一团,到处都是残肢断臂,人头乱滚,血肉横飞。
蒋军官兵只顾得各自逃命,溃不成军。
被喊杀声惊醒的陈诚初时还以为是敌军从前沿开始进攻了,等他走出帐营方才发觉,军中早已一片混乱,于是连忙督促战队整顿秩序,被杀的魂飞魄散的官兵哪里肯听,陈诚一连枪毙了几个军官,方使部队定下神来,稳住了阵脚。
吉鸿昌见偷袭得手,便一声长号立即率部后撤,事后点兵竟毫无伤亡,创造了中原大战中的一个奇迹。
 
陈诚自用兵以来,深受蒋介石的器重,何时吃过这样的大亏。经此一战,所部损失惨重,于是陈诚恼羞成怒,一面集合部队,准备反攻,一面急电请求中央军增援,准备再战。
 
陈诚纠集部队,等待顾祝同的援军到了以后,合师一处,便向着吉鸿昌的部队奔袭而去。
然而,西北军早已在前线挖好了战壕,此刻的吉鸿昌正在整军修整,等待着陈诚部的到来。
陈、顾二人率军赶到两军对峙前线,他们不知道前方早已挖好了无数壕沟,便急于下令军队向着吉鸿昌部杀去,结果士兵们纷纷掉进壕沟,顿时惨叫之声不绝于耳,后面的部队只见前面的人不断消失,不知发生了何事,还以为是冲进了敌人的阵地,便依然奋勇冲锋。
待冲进阵前,才发现深沟挡道,但是后面是陈诚和顾祝同的执法队,对后退官兵立即枪毙,结果退无可退,只好硬着头皮往前冲。
整个前线战场上,只见蒋军如后浪推前浪,不断向前涌去,纷纷掉进深沟之中。
西北军则在深沟对面用机枪乱扫,手榴弹在深沟里,狂轰滥炸,使得掉进深沟中的士兵几乎无人生还。
待得陈诚发现前面有深沟陷阱时,部队已经伤亡过半,只得下令退却。
随后吉鸿昌率部乘胜追击,直杀得蒋军尸横遍野,一败涂地。
 
西北军此战,以奇致胜,军威大振,不仅击破了蒋军妄图迂回侧击的计划,而且打击了蒋军的士气,正面战场上的蒋军,看到陈诚和顾祝同的王牌部队,都落得如此下场,开始心生怯意。
此后的几年,蒋介石一提到吉鸿昌都恨不得食其肉,饮其血,后来吉鸿昌兜兜转转之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走向了抗日救亡的道路,19335月,他组织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连续同日本人作战,收复了宝昌、沽源等城池,并着手建立苏区。
 
然而,在随后的战乱奔波中,吉鸿昌在天津法租界被军统特务暗杀,重伤之下被法国工部局逮捕,蒋介石之妻宋美龄为了至吉鸿昌于死地,派人向法租界行贿,将其引渡到了北平分会,1934年冬天,被杀害于北平监狱。

我们回到蒋介石这边,因为陇海线上,西北军的不断胜利,使得蒋介石的形势开始不断恶化。
 
但是军阀之间,一丘之貉,各自为政的内部矛盾,总会在关键时候顽强的表现出来,地方军阀就更是这般。
阎锡山看到冯玉祥的西北军一路高歌猛进,连打胜仗,心里便开始算计起来,他一边开始扣押西北军的给养和物资,一边开始徇私布置兵力,想要抢占活捉蒋介石的头功。
你看,仗还没打完,胜负还未见分晓,自己的联盟就开始面临着瓦解的趋势了。
 
蒋介石及其擅长抓住机会,他看出了阎、冯联军的这种联盟的脆弱,便开始着手从内部瓦解这支联盟军。
 
蒋介石利用掌握着中央政权的地位,聚集钱财,以首都建设为名发行了三千万元公债,将筹得的款项一方面用于进口大量军事装备,一方面开始出资笼络联盟军中的动摇分子。
同时,他又以国民政府的名义,同美、英、德等国取得大量政治借款,并同美国签订了《中美航空邮务合同》,以沪汉、宁平、沪粤三条主要航线的经营权为条件换取了美国支持南京国民政府发展空军。
战争初期,张学良及东北军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
蒋介石、阎锡山、冯玉祥都竞相派出代表前往争取拉拢,但是阎锡山和冯玉祥派出去的人,出手寒酸,几场麻将下来就输了个精光,哪里还有钱贿赂东北军下面的各级军官?蒋介石派去的人就不同了,他们出手阔绰,很多东北军将领被蒋介石派去的人收买了,而且,蒋介石还向张学良许偌青岛等地盘,又委以陆海空军副总司令的头衔。
 
张学良经过观望,越发的开始觉得联盟军内部斗争严重,阎锡山此人在战争的关键时期,脑子里却总是盘算着自己一点点利益,居然能干出克扣冯玉祥西北军的给养和物资这样的事情,便越发觉得阎锡山成不了大事,开始逐渐倒向蒋介石一边。
 
阎锡山果然成不了大事,冯玉祥的西北军在陇海线上连打胜仗的时候,阎锡山的晋绥军却在津浦线上开始逐步处于下风。
而此时,蒋介石又获取消息,联盟军中的一大主力——石友三的部队,已经开始出现了异心,原来阎锡山对他的部队给养给得越来越少,后来甚至干脆不给了。但是打仗的时候,却总是安排他的部队打头阵,当炮灰。
这些都使得石友三越发的对阎锡山感到不满,暗中开始向张学良投诚,表示愿意听从张学良的调遣。
蒋介石获悉了这个消息,使得他对战事的发展又有了很大的信心。他知道,随着战斗进入拉锯战后,联盟军的内部矛盾会逐步的显露出来,他决心再坚持一段时间。
 
实际情况果然如此,自开战以来,陇海线上的晋军名义上虽然归冯玉祥指挥,但实际上暗中都是阎锡山操纵,为此,已在数次战斗中屡屡坐失良机。
而阎锡山为了争抢功劳,还数次克扣西北军的给养物资,使得初使由吉鸿昌等将领打下的良好局面开始逐步显出颓劲来。
陇海线上的冯玉祥越发感到不支,而津浦线上的阎锡山更是连吃败仗,越发被动,到了这场大战的下半场,胜负之数已经开始慢慢显现出来。
 
而此时,张学良突然发表通电:“拥护中央,呼吁和平”,随后东北军入关,进占平、津等地。
至此,整个中原大战的形势急转直下,反蒋联盟军开始走向溃败。
 
十月三日,蒋军攻占开封,冯军向黄河以北溃退。
随后,蒋介石军队很快便占领了郑州、洛阳,冯、阎军十余万人被俘。十月下旬,蒋军攻占西安,冯军全部瓦解,阎军全线缩回到了山西,而支援中原大战的桂军,也从两湖迅速退回到了广西。
蒋介石胜了。
中原大战跨越时间较长,持续了7个月有余,战场地域很广,波及9个省,参战部队兵力多,双方投入总兵力一百万,蒋介石、阎锡山、冯玉祥的精锐部队悉数参战,耗资无法计算,死伤士兵百姓无数。
 
在这次战争中,蒋介石之所以能以30万军队打败70万的联盟军,主要在于他充分利用了同盟军中的内部矛盾,事实上这也是各大军阀之间一直以来都固有的矛盾,随后又把举足轻重的张学良争取到自己的阵营中来,使得冯、阎大军迅速走向失败。
 
此战冯玉祥败得最惨,苦心经营的西北军全部瓦解,自此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蒋介石通过这场战争,在各地军阀之中,从军事和政治上都确定了其无可动摇的优势地位,增强了对国民政府的控制,并有可能集中力量开始对苏区的红军进行大规模的军事围剿。
 
中原大战的准备和收尾,几乎贯穿了蒋介石的整个1930年。
而同样是在这一年,在中央苏区的毛泽东身上,也发生了一系列惊险又曲折的故事。

历史文章:
苏区斗争-第一章 大柏地鏖战
苏区斗争-第二章 蒋介石的矛盾
苏区斗争-第三章 毛泽东离开红四军
苏区斗争-第四章 林彪的来信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八角楼上

支持游无穷网站的发展

类似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