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区斗争-第一章大柏地鏖战
本站已不再更新,详情见关于本站,如果有缘的话我们微信(youwuqiong2022)再见吧!
01
红军离开井冈山
冷风如刀,以大地为砧板,视众生为鱼肉;
万里飞雪,将穹苍作烘炉,熔万物为白银。
1929年1月14日这天,井冈山脚下。
雪已住,风未停,一支3600余人的主力红军,正沿着井冈山崎岖的山路,朝赣南方向行军而去。
此去的目的有两个,一是为了解除井冈山的经济困境,说直接一点,井冈山周边的土豪早已打尽,咱得换个地方打土豪,筹款子,建立根据地了。
第二个目的,是想用主力红军把前来进剿井冈山的国民党军队,吸引开去,以解井冈山之围,实现“围魏救赵”的目的。
然而,这样的目的到底能不能达到?
毛泽东此刻心里也殊无把握。
1月23日,红军行军至赣南边境的大余县城,一举攻占大余县。虽说起来是攻占,其实县城里原本就没有守军,只是几个民团守卫队,红军前头部队放了几个空枪,民团的人就逃的无影无踪了。
连日以来,红军在风雪之中行军转战,已颇为劳累,进入大余县以后,终于得到了短暂的休养和补充,这让毛泽东多少有些欣慰。
但是危险却早已向红军逼近。
几天之后,赣敌李文彬旅追缴至大余县城。
这个李文彬,就是在井冈山时期,数次同红军交手,失败而归的一员悍将。
这一次,李文彬突然率军来攻,红军还来不及集中,便仓促应战,损失极其惨重。
在红军突围撤退的途中,林彪不顾军部和前委的危机,独自率队撤走,留下二十八团党代表何挺颖,独自率队掩护军部和前委突围,最后身负重伤,无人看护,不小心从马背上摔下来,年仅24岁,就牺牲了。
这让毛泽东十分心痛。
何挺颖是同毛泽东一起创建井冈山红色政权的功臣,是那个年代部队里少有的高级知识分子,曾就读上海大学社会学系,满怀热情投笔从戎,态度谦和,沉稳厚重,深受毛泽东的喜爱,是井冈山时期,毛泽东的左膀右臂。
他的牺牲,给毛泽东的打击是很大的。
但是,此刻,毛泽东还来不及伤痛,因为敌人就像一群贪婪的饿狼一般,轮番向着红军队伍追缴而来。
部队只能向着赣南山区里转移,红军且战且退,连绵的大山,高峻雄险,白雪茫茫,战士们攀悬崖,走绝壁,一串串深深的脚印中,印满了斑红的血迹。
死亡和伤病,正在无情的消耗着红军战斗力。
同时,也在考验着它的领导人,毛泽东和朱德的意志力。
毛泽东自参加革命以来,曾数次遭逢诸般险境,尤其以秋收起义失败后,被迫向井冈山转移那次最为严峻。
当时,他即面临着敌人的追剿,又面临着内部革命军的旧军阀作风泛滥的局面,那时军心涣散,逃兵屡增,余洒度还屡屡向毛泽东发出责难,但是,毛泽东通过一次著名的“三湾改编”,解决了当时的困境,使得工农革命军转危为安,最后发展成为今天的红军队伍。
而这一次,情况却又比上一次秋收起义失败之时,更为严重。
原因是,敌人根本不会给他们一刻的时间喘息,就像恶狗一般,一旦咬住,绝对不会轻易放开,红军现在除了疲于奔命之外,连召集起来开会,研讨对策的机会都没有。
为了摆脱敌军,部队每天半夜行军,要走上百里长的路程,才敢停下来稍作休息。
更可怕的是,红军撤退的途中,沿途都是无党,无组织,无群众的地方,整个队伍,变成了聋子和瞎子,不仅很难及时得到敌人的信息,甚至连自己队伍的信息,都时常搞不清楚,只能时时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
这一点,将在毛泽东的心里,打下深深的烙印,也将成为将来毛泽东军事思想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经验和教训。
这些教训,最后会丰富和完善毛泽东的军事策略,在后来的反围剿战争中,发挥出不可估量的巨大价值。
伟人也是人,但是伟人之所以伟大,就是因为他们能把每一次失败,教训,都进行吸收和转化,最后成为自己获取下一次成功的积极条件。
毫无疑问,毛泽东就是这样的人,而且是千百年才出一个的天才。
却说,在红军撤退到寻乌境内之后,终于暂时性的摆脱了李文彬旅的追击。
在寻乌,毛泽东还遇见了此地的党组织负责人——古柏,在毛泽东听取古柏的汇报时,他发现这个古柏天资聪颖,思维敏捷,所以毛泽东对他的喜爱之情,油然而生。
这个古柏,将来还会在苏区发生很多故事,我们到时候再聊。
此时,毛泽东需要时间静下来思考,红军下一步该何去何从?
只可惜,红军此时的厄运还没有结束,敌人还不会给毛泽东冷静下来思考的时间,才刚刚摆脱李文彬旅的追击,
红军又在圳下村宿营之时,遭遇了赣敌刘士毅部的袭击。
真是前有狼,后有虎,一刻也没能消停。
红军此时长途行军,人困马乏,哪里能抵挡得住一个旅的部队的进攻。
敌人很快就包围了红四军军部和前委。
毛泽东和朱德也处在敌人的包围之中,这是十分危险的事情。
自古打仗,两军交锋,都是要把指挥部设置得十分隐秘的,一旦最高领导被包围,则部队很快就容易不战自溃。
现在,毫无疑问,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了,朱德亲自拿着冲锋枪,带领警卫班掩护前委撤退。
毛泽东和朱德退到一条小河边,这条河只有一条木头架起来的便桥,部队只好涉水而过,时值严冬腊月,雪花漫天,河水刺骨,毛泽东和朱德也顾不得许多,趟过刺骨的寒水,脱离了险境。
待得红军转移到罗福幛山区以后,大家才发现,朱德的妻子伍若兰不见了。
伍若兰,原本就读于湖南省第三女子师范学校,后来逐渐受革命大潮的洗礼,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革命斗争。
在朱德率领南昌起义部队撤退到耒阳县时,两人相遇,并结为夫妻。后跟随朱德一起上了井冈山。
在井冈山上,她不仅群众工作做得好,而且打起仗来也十分勇敢,她曾先后带领宣传队参加了七溪岭战斗和黄洋界保卫战,练就了一手好枪法,能双枪齐发,在井冈山享受“双枪女将”的美誉。
当大家发现伍若兰走失之时,便有了一种预感,她很可能已经落入敌军手里。
果然,才过了10天,伍若兰牺牲的消息传来,敌人残忍的割下了她的头颅,悬挂在赣州城下示众,她牺牲之时,方才23岁。
02
大柏地的鏖战
红军从圳下突围之后,来到了罗福幛山区。失望和悲观的情绪,严重的侵蚀着队伍的心智。
自下井冈山以来,红军屡战屡败,被白军追着吊打,实是狼狈到了极点。
何挺颖,伍若兰的牺牲,也给毛泽东和朱德很沉重的打击,战士的悲观消极情绪,也在影响着部队的军心。
更重要的是,井冈山失守的消息已经传来,“围魏救赵”的战略目的已经彻底宣告破产。
建立新的根据地的时机却又还没有到来,每天在没有群众,没有组织的地区,盲目行军,盲目游击。
部队折损早已过半,接下来,路要怎么走?
红四军陷入前所未有的失落和迷茫之中。
但是,很快,毛泽东就在绝境之中,抓住了一次机会,这次机会,将会迅速改变红军目前极端困难的窘境,一场名载史册的战斗,马上就要打响了。
2月9日,自红军下井冈山以来的第25天,红军已退至瑞金城北的大柏地一带。
此处,四面环山,地势险要,大柏地南北之间,竟有10华里的一段峡谷地带,实在是一个打伏击战的绝妙之地。
毛泽东决定,要反守为攻,在这个地方主动打一仗,这一仗胜利,则红军能得到适当的补给,摆脱敌人的追剿,变被动为主动。
在他说出这个决定的时候,除了朱德表示同意之外,大家似乎都不太相信这样的决策。
因为此时,3600多人的红军部队,目前已经2000人都不到了,而且极度缺乏弹药,还拖着500多人的伤员,寒冬腊月的天气,红军战士很多都还穿着草鞋,甚至几天喝不上一口粥,体能已经耗到了极限。
而刘士毅的部队,两个整编团,3000多人马,装备精良,还带着两个团的地方保安队,个个酒足饭饱而来。
更重要的是,我军目前逢战必败,士气处于极度低落的时候,战则十分危险。
倘若这一仗败了,则红四军的命运走向,可能会因此完全不同,极有可能全军覆没。
本来,从军事上来讲,大家提的意见都是对的,敌强我弱的情况之下,一定要尽可能的避免这种带有决战性质的战役的发生,因为这会将我军的前途,至于一个十分危险的境地,一旦输了战斗,会给自己带来严重的打击。所以即便是毛泽东,也一向都是不主张打那种没有把握的仗的,他喜欢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因为这能降低风险,同时补充我军的装备,逐渐使得我军越来越强。
但是真正的一流军事家,在战争中是极度的灵活的,他们会根据具体情况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战斗方法,有时候甚至是完全违背自己的作战原则的方法。
现在情况已经容不得他去打一场完全有把握的仗了,敌人的机枪已经摆在面前,只有打赢这一仗,才有可能重新争取主动的局面,摆脱被动挨打的地位。
否则,再如这般拖延下去,用不了多久,不等敌人来打,队伍可能自己就会垮掉了。
所以,无论如何,毛泽东一定要打这一仗,现在已经到了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时刻了。
大柏地一战,注定成为红军史上的传奇一战。
2月11日清晨,红军小部队将刘士毅旅引进了大柏地的包围圈,本来刘士毅也担心会不会遭遇埋伏,但是现在的他,太骄傲,太自信了。
井冈山传得神乎其神的“朱毛红军”,几次打败数倍于已的“朱毛红军”此刻正被他打得四处逃窜,不得落脚。
再给他一点时间,他就能成为剿灭共军的第一功臣。他甚至已经给蒋介石发去了电报,宣扬自己马上就要取得围剿胜利的伟大功绩。
他怎么也没有想到,大柏地一战,将会成为他军事生涯的耻辱之战。
毛泽东和朱德早已率队埋伏于此地,很快,战斗就打响了。
但是由于我军装备实在太差,战斗了还不到一个小时,大家的子弹都差不多打光了。
预备队,警卫队也都加入了战斗,同敌人展开肉搏战。
此时,毛泽东也离开了指挥部,现在已经没有了后勤部,警卫班了,只要是个人,都已经拿起了武器,进入战斗序列之中。
没有枪,他们就拿起石头,木棒同敌人鏖战在一起。
炊事班的伙夫们,也拿起平时做菜的菜刀,同来犯之敌战斗在一起。
毛泽东一生很少拿枪,但是这一次,他决定做一个战士,在这搏命的一战中,所有的人,都是战士。
毛泽东生平第一次拿起武器,参与了红军的这次大柏地的伏击战。
战场上回荡着刺刀拼杀的声音,石头撞击的声音,威严的喊杀之声,凄厉的嚎叫之声,恶战一直持续到夜幕降临,终于,红四军全歼了来犯的刘士毅旅两个整编团,俘获了正副团长萧致平,钟桓以下800多人,缴枪800余支。
大柏地一战胜利了。
这一仗,是戎马半生,却从不爱拿枪的毛泽东,生平唯一一次亲自提枪冲锋陷阵的一战,后来陈毅在给中央的报告中这样描述这场战斗:“是役我军在屡败之余,作最后一掷,击破强敌。官兵在弹尽援绝之时,用树枝石块空枪与敌人在血泊中挣扎,始获得最后的胜利,为红军成立以来最有荣誉之战争”
1933年,毛泽东重返大柏地时,缅怀当年的激战,仍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写下一首名篇:《菩萨蛮·大柏地》
赤橙黄绿青蓝紫,
谁持彩练当空舞?
雨后复斜阳,
关山阵阵苍。
当年鏖战急,
弹洞前村壁,
装点此关山,
今朝更好看。
此战之后,红军终于取得了战争中的主动权,开始有机会按照自己的计划,去实施新的革命根据地的建设。
而就在这场战役取得胜利,红军转危为安的十天前,也就是2月2日,中共中央开了一个会,会上讨论了目前的革命形势以及红四军的前途,这次会议把讨论的结果写成了一封信,就是史上著名的“二月来信”。
此时,谁也没有想到,这封信竟然在后来的红四军中掀起来一场激烈的政治斗争。
大柏地之战后,红军是如何建设新的根据地的?中央的“二月来信”到底造成什么样的影响?我们下一章再聊。
往期文章推荐:
更多毛泽东传的文章,点击菜单栏下方,毛泽东传。
目前第二部分,苏区的斗争正在开更。
关注公众号—八角楼上,更多读毛选的好文章。
点击右下角“在看”也是对作者极大的支持。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八角楼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