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领导力,就是《毛选》中的预见能力
本站已不再更新,详情见关于本站,如果有缘的话我们微信(youwuqiong2022)再见吧!
文/小庄
一、
今天,我们继续读《毛选》,聊一聊《毛选》里的领导力。
可能会有人觉得所谓的领导力,是领导才需要具备的素质,其实不然,我们自己也可以领导自己嘛。
我们如果把领导力细分一下,实际上可以分为三种能力:
战略规划能力,
判断抉择能力,
原则方针的制定能力。
这三种能力分别解决三个重大问题。
战略规划能力解决方向问题,判断抉择能力解决路线问题,原则方针的制定能力解决操作实施的问题。
这三个问题放到我们自己的生活里面,其实也是我们每个人都必须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你的职业方向,重大难题的选择,以及把想法付诸实践过程中的具体实施和操作,都处处体现着领导力。
至于我们常说的,领导要学会用人啦,要有乐观的精神啦,要会鼓舞士气啦等等这些,则本质上是上述三种能力的外在表现,且因从事的行业不同、工作性质不同,面临的实际情况不同,往往在具体的人身上会有很大的差异。
你比如说乐观精神吧,如果没有正确的方向和路线,乐观也可能变成盲目乐观,从而产生出冒险主义。
同理,悲观的人如果有了正确的方向、有了把理想付诸实践的方法,那么他也可能变得乐观起来。
同样地,有些领导擅长鼓舞士气,但是如果他的决策每次都出错,那么不管他说的话多么具有煽动性,慢慢地大家也就不相信他了。
反之,即使你不善言辞,但是只要你的决策常常是对的,那么你的话就自然而然的会具有很强的号召力。
我们每个人都需要确定方向,选择路线,并把自己的理想付诸实践,一次次的确定、选择、实践最后勾勒出了我们的生命轨迹。
而这种能力,我们就把它叫做领导力。
那么问题来了,如何锻炼这种领导力?我们看看《毛选》里的答案。
二、
毛泽东曾在七大做结论的时候这样说:
“什么叫做领导?领导和预见有什么关系?预见就是预先看到前途趋向。如果没有预见,叫不叫领导?我说不叫领导。斯大林说:没有预见就不叫领导,为着领导必须预见。整个人类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对于社会的发展历来没有预见,或者没有很清楚的预见。”——《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代表大会上的结论》
换句话说,所谓的领导力,其根本能力就是预见能力。
我们说什么战略也好,路线也罢,包括原则方针的制定,这些东西你要想都做得对,其实根本就取决于你对事物发展的预见是否准确。
你说张国焘要是能提前知道南下站不住脚,那他当初根本不可能吵着闹着搞分裂了。
蒋介石要是早些预见到解放战争会打得他连底裤都不剩,那他也不可能轻易发动那场内战。
都说是历史选择了毛泽东,为什么?原因也在于此。
他总能比其他人看得更远,因此当别人看不到革命的前途的时候,他可以看到,当别人看不到前方的危险的时候,他也能看到。
这种预见能力,最后就通过领导力表现出来,因此毛泽东的战略方向、路线抉择、原则方针就能制定的更准确,更符合实际。
所以,如何锻炼自己的领导能力,根本在于培养自己的预见能力。
至于如何培养这种预见能力,《毛选》里有方法如下:
三、
其一、不管事物处于何种阶段,必须计算到往后会出现哪些阶段。
“战略指导者当其处在一个战略阶段时,应该计算到往后多数阶段,至少也应该计算到下一个阶段。尽管往后变化难测,愈远看愈渺茫,然而大体的计算是有可能的,估计前途的远景是必要的。那种走一步看一步的指导方式,对于政治是不利的,对于战争也是不利的”——《毛选第一卷,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我们常常也说“摸着石头过河”,这往往是针对战术上的一种策略,因为很多事情,如何你从来没有尝试过,没有取得相关的经验,你很难作出判断。
因此我们摸着石头过河,在摸索中取得一定的经验,然后不断总结改进,最后推动这件事的发展,这就是我们说的摸着石头过河。
比如游击战争的战术、运动战的战术、如何开展土地革命的方法和技巧等等,这些确实都是摸着石头发展起来的。
但是战略方向上,摸着石头过河那是万万不行的。
比如林彪写信来说:哎呀、革命看不到前途啊,搞这个根据地也没什么意义,每次还没建好,就被敌军给围剿了,那还建它干什么呢?干脆去打打游击,等着风口来了再说吧。
这信写的就很悲观了,而且涉及到了是否建立根据地这样的战略方向问题。
如果你跟他说:“兄弟,别着急,咱走一步算一步,在摸索中前进吧。”
林彪一听完,疑惑的看着你:“就这?”
你说:“就这”。
你能想象林彪听完这话是啥感受吗?
但是如果你能把建立根据地下一个阶段会出现哪些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而如果不建立根据地,又会出现哪些变化?
你要是能把这些用理论指出来,那结果就大大不同,因为大家看到了趋势和方向,就能看到希望和前途,这样才能真正意义上扫除悲观的影响。
当然,历史上毛泽东用一篇文章解决了这些问题,就是著名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我们常人固然难以如此准确的看到未来的前途和方向,但是我们可以先从下一个阶段的判断开始。
任何一件事情,我们都可以尝试去分析它下一个阶段会发展成什么样。
如果我们的判断错了,那么是错在哪里?对了,又是对在哪里?
当我们坚持用这种看待事物的眼光不断地去练习自己的预见能力以后,长此以往,对事物的预见就会慢慢的准确起来。
其二、杜绝盲目性,找出事物的内部矛盾
“盲目性是没有预见的,是妨碍预见的。教条主义、经验主义是不可能有预见的。而没有预见就没有领导,没有领导就没有胜利。因此,可以说没有预见就没有一切。”——《毛泽东文集,第三卷》
什么是盲目性?把石头当做受精的鸡蛋去孵,还妄想能孵出小鸡,这就是盲目性。
任何事物的发展,由其内部矛盾的规定、外部条件创造,这个观点我们已经写过很多次。
所以如果要对事物作出预见,那么本质其实就是要分析它的内部矛盾,以及可能出现的外部条件。
《毛选》里体现这种预见性的文章很多,其中有一篇大家耳熟能详的《论持久战》。
这篇文章首先就分析了日本和中国之间的矛盾,以及各自存在着的矛盾,这些矛盾规定了中国必胜、日本必败。
而最终到底是胜、还是败,以及何时胜利,何时失败?这些便由外部条件决定,这几个外部条件就是:
第一是中国抗日统一战线的完成;
第二是国际抗日统一战线的完成;
第三是日本国内人民和日本殖民地人民的革命运动的兴起。
就中国人民的立场来说,三个条件中,中国人民的大联合是主要的。——《毛选第二卷,论持久战》
由此衍生出我们的原则方针: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
你看,有了预见性,不仅把方向路线问题给你解决了,连带原则方针也一并衍生出来了。
其三,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为什么毛主席说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是不可能有预见的呢?
因为这两种方法忽视了事物的历史和现状,他们只从过去的经验和某种教条出发,因而不可能对一件事的历史和现状有了解。
而任何一件事情,如果对它的历史和现状没有搞清楚,那你针对这件事作出的任何判断和决策都不可能是实事求是的。
“你对那个问题的现实情况和历史情况既然没有调查,不知底里,对于那个问题的发言便一定是瞎说一顿。瞎说一顿之不能解决问题是大家明了的,那么,停止你的发言权有什么不公道呢?”——《毛选第一卷,反对本本主义》
简单地说,搞不清楚这事儿从哪里来,你也就无法判断它会朝哪里去,那么还谈什么预见呢?
而任何一件事的历史和现状的知晓,都离不开实际调查。
因此,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是不可能有预见的。
以上,就是《毛选》中关于提升预见能力的一些方法。
四、
所谓预见,不是指某种东西已经大量地普遍地在世界上出现了,在眼前出现了,这时才预见;
而常常是要求看得更远,
就是说在地平线上刚冒出来一点的时候,
刚露出一点头的时候,
还是小量的不普遍的时候,就能看见,
就能看到它的将来的普遍意义。——《毛泽东文集,第三卷》
历史文章: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八角楼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