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作品到底要不要揭露和讽刺?

本站已不再更新,详情见关于本站,如果有缘的话我们微信(youwuqiong2022)再见吧!

文/小庄

一、

文艺作品到底要不要揭露和讽刺?

这个问题我们其实早已讨论过了,事实上揭露和讽刺正是文艺作品中最有效的斗争武器之一,一个没有揭露和讽刺的社会是不正常的。

这一点,我想不管是什么阶级,都没有争议。


但是为什么现在还有一些文人、知识分子揪着这个问题不放呢?

他们一口咬定劳动人民不喜欢揭露和讽刺,只喜欢歌功颂德,满口正能量的东西,整天只知道叫嚷着“大局观”、“正义感”。

在一些文人和知识分子的眼中,这群人真是愚昧又不堪啊,他们愚蠢得看不见光明背后的阴影;愚蠢得只知道歌功颂德,却不明白什么是社会的残酷。


你看,可笑吧,一群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嘲笑底层群众不知道社会的残酷,这才是真的叫人觉得讽刺的地方。



然而,我们真的只需要歌功颂德,却反对揭露和讽刺吗?

事实完全不是这样。


真相是:不管是歌功颂德也好,是揭露讽刺也罢,我们都不再盲从了,我们在是否赞同一个观点之前,学会了先问自己几个问题。

就拿揭露和讽刺来讲,我们至少要先问自己三个问题。


第一,你的揭露和讽刺是真实的吗?

就拿方方日记来讲,我们反对的是她揭露黑暗面吗?并没有嘛。

我们一开始只不过质疑她日记内容的真实性而已,什么时候,我们连质疑一个作品描述事件的真实性的权利都没有了吗?

这也太霸道了,有的人长久以来掌握了舆论口,一呼百应习惯了,就容不得质疑了,谁要是质疑他,谁就是反对揭露和讽刺,谁就是只知道歌功颂德的正能量分子。

这是谁给他们的权利,又是谁发明出来的逻辑呢?


第二,我们要问一下,你是以怎样的态度去揭露和讽刺呢?

有的人会觉得,你们都是巨婴吗?揭露和讽刺还要跟你讲什么态度问题?

事实上,态度问题非常重要。

所谓的态度问题,本质上是由立场问题演化而来。

就比如当你开始揭露群众总是被带节奏这个问题的时候,就至少会有两种态度出现。

第一种,你的揭露是为了帮助他们克服和改正这样的缺点。

第二种,你的揭露只不过是为了彰显自己的“睿智”和“与众不同”。


第一种态度的揭露,往往伴随着的是耐心的教导和帮助他们分析问题的症结,以达到改正缺点的目的。

第二种态度的揭露,往往伴随着的是嘲笑,讥讽,看不起,他们不会去分析如何改正,因为他们的目的只不过是为了彰显自己。


这两种完全不同的态度,本质是从揭露者所站的立场演化而来,当他把自己当做群众中的一员的时候,那么他必然持第一种态度。

反之,当揭露者把自己放到群众的对立面的时候,那么他必然持第二种态度。


有趣的是,持第二种态度的人,明明是他先嘲笑别人的,别人反对他,他却反过来说人家玻璃心,说人家只知道强调那无聊的自尊心。


这就是很多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从骨子里渗透出来的高人一等的优越感。


第三,我们还会问一个问题,你的揭露和讽刺到底带来了一些什么?

你揭露了某个社会不公的现象,那么便为促进这个社会的公平做了一些贡献;

你揭露了某个诈骗集团的犯罪活动,那么便为这个社会的安定和谐创造了应有的价值;

你揭露了某种人性的自私和堕落,那么便为弘扬社会正气出了一份你的力气。

你揭露了某个贪官污吏,便为这个社会的公正廉洁尽到了一份社会责任。

………

这样的揭露和讽刺,有多少就来多少,谁反对这样的揭露和讽刺,群众必然联起手来反对他。


反之,如果你的揭露和讽刺,只不过是制造焦虑,生产负面情绪,扰乱社会治安,甚至教坏小朋友的话,那么请问一下,人家反对你又有什么不对的呢?


最后,还有一点想说:

只知道歌功颂德的作品,或许不一定伟大,但是只知道暴露群众所谓的“黑暗”的作品,则必定渺小。


这是《毛选》中的观点,起初我也不太理解,但是现在我慢慢理解了,这不是什么对无产阶级的偏爱,这根本就是一种客观规律。

如果有一天,群众中的光明不是大于黑暗了,正义不是大于邪恶了,那么历史就会开倒车,世界就会走向毁灭。


那时候,别说什么揭露和讽刺了,还是先想想你下一顿饭上哪吃吧。



历史文章:

《毛选》说的,官僚主义病一百年后都有

想问问《毛选》,群众到底是不是乌合之众?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八角楼上

支持游无穷网站的发展

类似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