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问问《毛选》,如何寻找希望?

本站已不再更新,详情见关于本站,如果有缘的话我们微信(youwuqiong2022)再见吧!


文/小庄

一、

这次疫情抗击战,其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全民抗战。

我想,不管大家读不读《毛选》,或多或少都能感受到这种民族统一战线的决心和力量是多么的强大。

尽管这个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黑暗面,但那始终是局部现象。

而且重要的是,我们不怕它暴露,相反它暴露得越多越好,越暴露,才越容易被清理。


这次抗战中,光明和希望始终是最核心的主题。

我认同马克思的观点——“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应”。

我们所以能不断的看到,并感受到这次抗战中的希望,

是因为无数医疗人员正在一线同这次疫情作殊死的斗争;解放军医疗队也很快就出现在了疫情现场;火神山医院在七个昼夜之中,就迅速建成并投入使用;基层组织挨家挨户的收集人员信息,宣传防预措施;全民自发捐赠、自我隔离、及时举报,今早上一起来,我就看到了有人因扰乱疫情防御工作,而“喜提8天牢饭”的大好消息。


这一切反应在我们的头脑里,就让我们看到了希望,看到了这场“战争”必将取得胜利的发展趋势。


二、

我一直认为,希望是这个世界上最美好,也最宝贵的东西。

但同时,它又是这个世界上最难以寻找和发现的东西。


希望指引着我们前进,一个没有希望的人,必将陷入迷茫和困顿的泥潭之中,不能前进一步。


这个号的主要功能就是读《毛选》,所以关于如何寻找希望的问题,我们还是从《毛选》里去找找答案。


1928年8月,井冈山有限的兵力被一分为二,朱德率领二十八、二十九团去湘南,井冈山在敌军的进剿下,遭到毁灭性的打击,损失惨重。

刚建好的红色政权被摧毁,才成立几个月的红四军损失过半,更严重的是,农民刚刚分到土地,就要到丰收的时候了,地主军阀来把粮食全收走了。


这就是井冈山上著名的“八月失败”。


这样的挫折,把农民刚刚燃起来的希望彻底扑灭了,大家重新陷入了黑暗和迷茫的困顿之中。

于是,红色政权是否能够存在的问题,就变成了毛泽东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这个问题,本质上,就是一个关于希望的问题——红色政权到底有没有前途?

大家不可能提着脑袋,跟你去干一个没有前途,看不到希望的工作对不对?


解决不了这个问题,井冈山就不能前进一步,土地革命就不能前进一步,红军也不能前进一步。


我们今天也是如此,什么都可以没有,但是不能没有希望。


于是,著名的《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诞生了。


这篇著作,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出发,找出了红色政权之所以能够存在的理论依据。


为什么说当时的中国是半殖民地?

因为具有统一政权的南京国民政府是存在的,但同时众多的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土地上的势力范围,同样是存在的。

所以中国即不是一个完全独立统一的国家,又不是一个彻底沦为殖民地的国家,它跟当时的香港,完全沦为英国的殖民地的情况是不同的。

所以,它属于半殖民地的性质。

那么,为什么说它还是半封建社会?

因为虽然清政府倒台了,但是中国的经济关系,依旧是农业时代的封建生产关系,地主的压迫,土地的高度集中,军阀的残酷剥削是大面积存在的。

但是同时,随着帝国主义的入侵,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资本主义的文化,在当时的中国也同样是存在的,所以,中国又是半封建社会。


依据这样的特点,不同的帝国主义国家,必然在其势力范围内,通过扶植他们的代理人(也就是当时中国的大买办阶级),来实现其资本扩张的目的,以赚取在中国的利益。

同时,这些大资本家,大买办阶级,又需要通过官僚,军阀来实现他们的统治。

因为不同的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利益是有冲突的,这就必然导致他们扶植的代理人,军阀之间,矛盾是无法调和的,于是,军阀之间的混战将永无宁日。


“帝国主义和国内买办豪绅阶级支持着的各派新旧军阀,从民国元年以来,相互间进行着持续不断的战争,这是半殖民地中国的特征之一”——《毛选第一卷,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这种军阀间的混战带来的消耗,最终都是广大的人民群众买单,在半封建的生产关系下,地主的剥削,军阀的压迫就必然日复一日的延续下去,且越来越深重。


当这种压迫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的时候,必然就激起无产阶级的反抗。

而反抗的目标,就是要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


于是,毛泽东得出结论,只要不打倒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残酷的剥削和压迫就会越发深重,那么,底层的反抗就不会停止。

所以,领导和组织这种反抗的政权,就必然得以存在。


而且,因为中国半封建的特点,越是资本主义发展起来的地方,民主革命的影响就越大,红色政权就能够首先在这样的地方发展和存在。


但是,因为敌人的力量是强大的,所以这种红色政权的初期,必然是在不同军阀势力范围的边界地区。


于是,就有了只有中国才存在怪现象,即在无数的白色政权的边界上,诞生了一块或者若干小块的红色政权。


以上,就是中国红色政权是否能够存在的理论依据。



三、

由此,我们可以明白一个问题:

如果毛泽东不能把这种理论依据找出来,并放到实际的革命斗争中去检验,那么大家就看不到红色政权存在的希望。


而要从理论上,把一个项目,一个事业的希望找出来,就必须要把它的性质彻底搞清楚。

因为所有事物的理论逻辑,都是从它们的性质中衍生而来。

正如军阀混战必将持续的逻辑,就是从半殖民地的基本性质中衍生出来的一样。

要搞清楚事物的性质,找出其运行的逻辑规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也没有现成的方法,需要我们自己根据自己的情况,去不断的摸索,任重而道远。

有读者问我,毛泽东是如何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的实际联系起来,找到行动的指南的?


这个问题很大。

但是我能说的是,马克思主义给他提供了一种世界观,也就是这个世界上各种事物的关系,世界与人的关系,世界向前发展的规律等等。

这种世界观,又影响着一个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而所有的方法论,又都是从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里衍生和发展出来。

所以我常常告诉自己:

人生的目标可以有很多,但是归根结底只有两个:认识自己,认识世界。


四、

于无尽的黑暗和迷茫之中,把希望找出来,确实是一种极强的能力。

但是这时候找出来的希望,依然是极其脆弱的,因为它还需要辅以适当的方法论,来验证并强化这种希望。


于是,如何建立并发展这种红色政权,就成了一个新的问题,继续摆在毛泽东的面前。

如果喜欢看革命题材的电视剧的朋友,会经常听到那些革命家在讨论大项目的时候,常常挂在嘴边的两句话:

“需要什么条件?

“条件是否成熟?


所以,毛选里就有了《井冈山的斗争》一文,它解决了如何创造和发展红色政权的问题,指出了建设革命政权所需要的条件。


成熟的条件不会自动跑到你面前,这个世界上本没有一劳永逸的事情。

它需要我们努力去创造。

但是,如果你没有希望,就没有目标,没有目标,你就无法确认实现目标所需要的条件,

那么,你所有的努力,都成了无的放矢,必然事倍功半,处处碰壁。


比如,重新翻看那段历史,有时候会发现我们的蒋委员长也很有意思。

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那段时间里,全国都笼罩在极端的黑暗之中,大家都看不到希望。

短短半年的时间里,平津,上海,南京相继失陷,大半个华北被日军占领,武汉失守,国民政府迁都重庆……


这个时候,大家从国民脸上看到的,只有麻木,沮丧,呆滞和愚蠢。

我们蒋委员长,为了提升国民的精气神,号召大家搞了一个《精神总动员》的运动,跟大家讲,要改掉醉生梦死的恶习,自私自利的恶习,要学会健康生活,勤洗手,讲文明等等。


他希望通过这样的谆谆教诲,来提升国民的精神气质。

可是,对于一群吃不饱饭,穿不了衣,回不了家的人来讲,你去告诉他要勤洗手,要讲文明,是不是显得太过于滑稽?


所以,他的《精神总动员》的纲领最后只能沦为空喊的口号。


那段时期,政客们教诲,写手们揭露,资产阶级们抨击,他们无一不在告诫底层无产阶级,生怕他们意识不到自己到底有多么的愚蠢。


只有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共产党,他们在找方法,找理论,去帮助他们去掉这种麻木和沮丧。


1938年中旬,毛泽东写出了《论持久战》,找到了抗日的方法论。

抗日根据地开始迅速扩张,根据地的农民们变得不再麻木,而是精神焕发,斗志激扬。

谁敢说无产阶极是一个愚蠢的阶级?

想来只有真正愚蠢的人,才会那么认为。


毛泽东的《论持久战》赋予了全国人民抗日的希望,还给了大家抗日的方法论。


当人们掌握了这种方法论以后,大家就发现,那些从前看上去麻木而愚蠢的国人,竟突然变得聪明而睿智。


五、

希望这种东西,是理论依据和方法论的总和。

不找出这两样东西来,希望就只能是空中楼阁,是不切实际的口号。


而一旦有了理论依据和方法论的支撑,那么它就会变成海岸上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的一支航船,变成高山上已经可以看见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变成躁动于母腹中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全文完



历史文章:

怎样打好游击战?只需做到以下三点

好高骛远是一种病,药方就藏在《毛选》里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八角楼上

支持游无穷网站的发展

类似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