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格局,叫换位思考

本站已不再更新,详情见关于本站,如果有缘的话我们微信(youwuqiong2022)再见吧!


文/小庄

一、

谈到格局这个词,大家可能会联想到哪些词呢?

比如“虚怀若谷”、比如“博爱仁慈”、比如“胸襟宽广”等等。

但是反过来一想,这些词就不一定能代表格局了,它还可能代表“妇幼保健院”,代表“君子剑”岳不群。


所以,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很多人在讲格局,但是可能他们自己都不相信自己讲的东西。

时间长了,格局这个词就变味了,变成了一个跟鸡汤,成功学这类文化糟粕沾边的词。


我小时候,但凡听到这类高大上的词语,就总有一种遥不可及的感觉。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有了一些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以后,才慢慢发现,越是高大上的词语,其本质就越应该是接地气的。

直到后来我在《毛选》里找到了这种想法的依据:群众创造历史。

于是就更坚信一点:

只要是脱离群众的东西,不管它看上去多么的高贵而华丽,都是空中楼阁。


二、

格局这个词也是如此,它不一定只体现在那些所谓的“大人物”身上,也不一定体现为某些遥不可及的素质和能力。

在我看来,一个人如果能拥有换位思考的能力,他就是一个有格局的人。


这个号的主业是读《毛选》,我们可以从《毛选》里去了解一下这种换位思考的能力。

在中国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以后,用蒋介石的话说:那是“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皆有守土抗战之责”。

但是无论你多么稳固的统一战线,里面总有那么一群人,我们称作“中间派”,这群人的信念和作风都很摇摆。


这个群体很难搞,因为他们跟投降派不同。

投降派是彻底的丧失了爱国尊严和民族底线的群体,比如汪精卫之流,对于这部分群体,用毛主席的话说:坚决给予打击。

但是中间派不同,用今天的话说,他们很“绿茶”,但又罪不至死。

这群人大多数是地方军阀和地方豪绅出身,他们既跟蒋介石的中央政府有密切联系,同时又跟日本人勾勾搭搭,可谓是三心二意,左右摇摆。


这种摇摆性,体现在实际斗争中,就出现这样一种局面:

他们有时候去骚扰一下八路军的根据地,有时候又象征性的去参与一下抗日行动。

你说你不管这个群体吧,他们又具有一定的破坏性,时不时的跑你根据地去抢点物资,杀害几个游击队员,着实叫人头疼。

但是你说你要彻底同这个群体决裂吧,也不太好,毕竟这不是一个小群体,在中国土地上,这种地方军阀,豪绅地主大量存在,对他们的残酷打击,就必然把他们推向日本人的怀抱,这于整个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十分不利。

毕竟我们要的是团结,不是分裂。


三、

要处理好这个群体,就必须能分析清楚他们这种摇摆性的根源。

要分析清楚他们的这种根源,就必须能站在他们的立场上换位思考。


地方军阀和财主们,为什么有这样的摇摆性呢?

首先在军阀主义时代,军队私有的特点,决定了地方军阀的地盘意识非常浓烈。

一旦他们的地盘处于日军占领区或者敌我拉锯区,他们就会陷入一种困境。

他们既要遵循蒋介石的“防共、限共、溶共”的政策,又要“奉命抗日”。

为了生存,他们不能不跟蒋介石搞好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委任,领到军饷,保住自己的地盘,于是就出现了他们不断骚扰根据地的现象。

同时,在抗日方面,他们既要打出抗日的旗帜,但是又不得不跟日军勾勾搭搭,因为如果不这样,他们就可能被日军彻底消灭。

在他们看来,蒋介石不会因为他们不和日本人打仗而克扣他们的军饷,只会因为他们同共产党关系密切,合作抗日而猜忌你,排斥你,甚至找机会把你的队伍收编。

所以他们就会想:我还打日本人干什么呢?何况日本人是我能打跑的吗?蒋介石百万大军都打不走,我何必去逞强玩命呢?部队打光了,军饷就没有了,自己的地盘也就不存在了。


于是,在中国的抗日史上,一个“绿茶”般的中间派群体,就诞生了。

他们既打出抗日的口号,但又不是真心抗日;

他们既要袭扰八路军,但是又不敢动真格,只能意思意思应付蒋介石;

其根本目的,在于保存自己。


四、

当我们站在他们的立场上思考过后,我们就能立刻明白一点:

这群人你拉拢不了,但是他们也不会彻底卖国,他们所做的一切,只不过是在夹缝中求生存而已。

那么我们针对这群人,该报以怎样的态度和政策呢?

只有一种态度和政策——争取他们的中立

于是就有了《毛选》第二卷中,那一段关于地方实力“绿茶”的分析:

地方实力派,包括有地盘的实力派和无地盘的杂牌军两种力量在内。他们虽然同进步派有矛盾,但是他们同现在的国民党中央政府的损人利己的政策亦有矛盾,并想利用我们同顽固派的矛盾以达其政治上的目的。

地方实力派的领导成分,也多属于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因此他们在抗日战争中,虽然有时表现进步,不久又反动起来,但又因为他们同国民党中央势力有矛盾,所以只要我们有正确的政策,他们是可能在我们同顽固派斗争时采取中立态度的。

——《毛选第二卷,目前抗日统一战线中的策略问题》

能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换位思考,真的是一种格局。


五、

很多生活里的小事也是如此,比如我在跟别人沟通的时候,就有一个屡试不爽的经验:

少关注他们说了什么,多关注他们为什么那么说。


记得很多时候家里人给我打电话,电话里一会儿说家里换了个灯泡,一会儿又说家里养了几只母鸡。

他们真的想跟我说这些吗?不一定,其实很多时候他们是想说:我们想你了,你有时间就回家看看。


知乎上的肥肥猫有个很有趣的回答,关于情商的。

说的是,在一个吃饭的场合,有人借着酒劲说一些看上去很有攻击性的话,大家以为他情商很低。

但是大家可能忽略了一个问题,人家就故意那么说的,本来人家就要借着这个场合,跟对方摊牌了,结果你在一边挤眉弄眼,充当和事佬。

谁情商低?可能你才是那个情商低的人。


其实这就是一种换位思考的能力,站在他的立场,搞清楚他为什么那么说?他说这些话的目的是什么?

不搞清楚这个问题,只从表面的话语中去判断事情,很多矛盾就解决不了。


这种经验还不仅仅只是体现在沟通交往之中,还体现在学习中。


就拿读《毛选》这事来讲,如果你把自己完全置身于一个读者的角色去读,很多精妙有趣的地方,其实你感受不到。

但是如果你把自己置身于当事人的立场和角度,再去看那一段历史,你的感受就会完全不同。

而且,更重要的是,当你学会换位思考,站在别人的立场上去考虑问题的时候,你就会发现,你整个人会变得更客观,而且不会给人一种刻薄的感觉,人家更容易尊重你,亲近你。


六、

我认为,一个人如果能做到换位思考这一点,他就是一个有格局的人。


格局不应该是一种高高在上的,空洞虚无的词汇和概念,每个人都可以对它有不同的理解。

你可以觉得诚信就是格局,也可以觉得善良就是格局。

所以,只要你能坚持诚信或者是善良,那么你就可以称得上是一个有格局的人。


人的能力有大小,但是只要他能从自己坚信的某个点出发,在人人都思考如何利己的时代里,扣出一点点利他的精神,那么这个人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全文完


历史文章推荐:

怎样打好游击战?只需做到以下三点

想问问《毛选》,如何寻找希望?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八角楼上

支持游无穷网站的发展

类似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