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打好游击战?只需做到以下三点

本站已不再更新,详情见关于本站,如果有缘的话我们微信(youwuqiong2022)再见吧!



文/小庄

今天,我们来聊一聊游击战的话题。

从战术操作上讲,游击战难不难呢?看上去似乎是不难的。

比如,我们看看游击战里常见的几种战术操作,夜袭战,伏击战,打圈子战术等等。

夜袭战:顾名思义,乘敌不备,以奇兵偷袭,打完就跑。忻口会战中,八路军夜袭阳明堡机场,就是这类战术的代表作品。

伏击战:利用一切军事上可供利用的山川大河,设置伏击点,最后来个瓮中捉鳖,比如我们熟知的平型关伏击战。

打圈子战术:诱敌深入,把敌人拖进自己的地盘,先把他们绕晕,再攻其不备。比如历次反围剿战争中,红军大多都使用过这类战术。


所以,我们从外在形式上讲,这些方法跟你是国军还是八路军,压根就没有关系,看上去似乎是所有军队都可以效仿的一种战术方法。

然而事实呢?

事实是国军玩起游击战来,压根就玩不转,屡屡失手。

这可不是我瞎说的,这是抗日时期,国军第二战区总司令阎锡山说的。

“我们研究了八路军的作战战列,发现其利用特殊地形袭击敌人,本是没有更多奥秘的军事常识,我军对此种方法,人无不知,及其他种种袭击方法,亦无人不尽知。然何以八路军每次击敌,皆收奇效,我军则反是?”——《八路军参考资料》

为什么是这样的结果呢?

这就好像武侠小说里写的一样,外在招式是人人都可以模仿的,但往往收效甚微,内功心法才是致胜之关键。


一、

那么八路军游击战的奥妙在哪?

读过《毛选》,我们发现至少有以下三点。


第一点,事前做足准备工作。

游击战因为是没有固定的后方的作战,所以往往都是速决战,要求执行任务的军队迅速解决战斗,然后迅速离开战场。

所以表面上看,每次游击战都好像只是几个小时,甚至几十分钟之内就完成的一场袭击战。

但是往往就是这样一次几个小时,甚至只有几十分钟的战斗,其背后却要求做大量艰苦细致的准备工作。

阎锡山后来命令他的将领们研究八路军的作战经验,就发现这样的问题。

“八路军屡屡打胜的根本原因,不是军事技巧所致,而是“聚精会神”,——事前无不竭尽全力筹划制敌之策,实施侦察战斗之术,临时置全军聚精会神统一集结于主歼敌战方面,其他一切皆可不顾,故不动则已,一动则胜”——《阎伯川先生言论辑要》

这就说的很明白了,事前如果不愿意做大量细致艰辛的准备工作,不做好敌情的侦查工作,以及各项战斗的预备工作,等到真正打起来,可不就“八路军每次击敌,皆收奇效,我军则反是”了吗?


其实很多事情都是这样子的,预先做好准备工作,把所有可能发生的状况都尽可能的考虑进去,往往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就如《毛选》所说:

乱干一场的想法,只是玩弄游击战争,或者是游击战争的外行。不论是整个游击区的行动,或是单个游击部队,或游击兵团的行动,事先都应有尽可能的严密的计划,这就是一切行动的准备工作。

情况的了解,任务的确定,兵力的部署,军事和政治教育的实施,给养的筹划,装备的整理,民众条件的配合,都要包括在领导们的过细考虑,切实执行和检查执行的工作之中。——《毛选第二卷,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


那么,只是做好详尽的准备工作是不是就够了呢?

我们至少应该说,还不太够。

准备工作做得好,能保证我们在战斗中的主动性,但是战场之上,还讲究一个灵活性。


二、

所以,打好游击战的第二个关键点——战场上的灵活性。


我们都知道,这个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

你在侦查敌人的时候,敌人也在侦查你。

战场上的情况是瞬息万变的,所以在实际战斗中,如何灵活的使用兵力,来应对实时出现的突发状况,是考验一个指挥官的重要指标。

稍微有些生活经验的都知道,任何完备的计划,在实施的时候,总会遇到这样的或是那样的突发状况,也会遇到这样的或那样的困难,如不能灵活处理,就有可能功亏一篑。

打仗也是如此,要保证战场上的灵活性,最基本的要求就是,指挥官对兵力的分配,调度,必须游刃有余,做到指哪打哪。

如《毛选》里描绘的那般:

游击战争的领导者,对于使用游击队,要好像渔人打网一样,要散得开,又要收得拢。——《毛选第二卷,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


如果说第一点,做好周密的准备工作,国军还能做得到的话,那么第二点“指哪打哪”,国军玩起来就有些力不从心了。


比如在抗日战争中,打著名的“台儿庄大捷”的时候,一边是由池峰城领着不足万人的队伍正面硬抗,几乎嗝屁,而另一边,蒋介石命令汤恩伯赶紧回援,而汤恩伯呢,却在脑子里盘算着,如何保存好自己的精锐之师,迟迟不肯回援。

等蒋介石数路大军对台儿庄形成包围之势以后,汤恩伯部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兵临台儿庄了。

你看吧,硬抗的时候,一个个装傻充愣,抢头功的时候呢?一个个屁股上涨了火箭似的。

这样子打仗,如何能做到兵力调度的游刃有余呢?


毛主席早就说过:

不论何种任务,被指定的军队,要自觉地担负起这种神圣的任务,不要以为少打大仗,一时显得不像民族英雄,降低了资格,这种想法是错误的。——《论持久战》


但是说归说,做归做,做起来并不容易。

要想实现军队的灵活调度,核心就是不管哪只军队,都能心甘情愿的接受一些默默无闻,出力不讨好的任务。

甚至要有成全对方,牺牲自己的信念。


要建设这样的一支军队,是很困难的,需要用到很多方法。

比如思想上要整风,军纪上强调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政治上要强调党指挥枪。

这些方法,我们这里不具体聊,以后慢慢写。

但是我们稍加研究,就会发现,这些方法背后,都有一个共通点,这个共通点就是:公平。


公平不是所谓的“平均主义”,而是从制度和文化上,平等的看待每一项任务,每一个职业,每一份工作。

公平也不是口号,而是从思想里渗透出来的每一个决策。



抗日时期,国共合作。

蒋介石曾将中央军和晋绥军的一部分划归朱德指挥,朱德请示毛泽东,如何安排和使用这支队伍?

毛泽东的指示是:

应采取爱护和协助态度,不使他们担任最危险的任务,在战区兵力部署上,将八路军配置在第一线,友军配置在第二线。——《八路军综述》

这是毛泽东对待友军的态度。


相反,在蒋介石的队伍里,常常就有中央军是亲儿子,杂牌军是干儿子的区别。

不仅在作战物资的分配上,杂牌军只能捡漏的,而且在政治上,杂牌军往往会受到中央军的歧视。

就好像分个口罩,整形的能分一万多只,救命的反而只能分三千多只。

这事搁你身上,你恶不恶心?

还不止于此,即使是中央军,也有嫡系和非嫡系,黄埔系和非黄埔系的区别。

如此这般,那么谁又能真心实意的服从指挥和调度呢?

自然而然的,大家不都是功劳想要最大的,责任只想承担最小的吗?


三、

日本大本营参谋——山崎重三郎,在战后著文分析了八路军的游击战术,他这样写道:

虽然有各种各样的游击战争,但只有毛泽东率领的军队在抗日战争中进行的游击战,堪称为历史上规模最大,质量最高的游击战。

它把全国人民,不分男女老幼,全部动员起来,发挥卫国卫民的主观能动性,造成集中全民力量,正面冲击敌人的威势,……把百万帝国日军弄得团团转。——《中国抗日战争史》

这就是我们说的游击战最核心的第三点。


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而战。


抗日时期,阎锡山给所属部队发过这样一封电报:


各部队:

            现将本部参谋张象山与新泽乡一村民谈话电示如下:


问:你村驻军好不好?

答:好。但是多了,免不了有坏的。

问:你很年轻,为何不当兵?

答:我打算当八路军。

问:你为何要当八路军?

答:八路军好。

问:八路军哪里好?

答:从前八路军驻我们村中,给我们磨面,扫院,喂牲口,抱小孩,好像一家人一样。

游击战从早期的游击队的分兵式作战,最后逐渐演变为正规兵团的运动战,大兵团间的阵地战,其背后,是当时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


在晋冀鲁豫的根据地上,当民众的抗日激情被激活之后,只要有人敢于领导,成百上千的人就会跟随其后,尽管日军动用了极大的兵力残酷镇压,但是山岳纵横之中,平原辽阔之处,到处都是抗日的怒火,日军能有多少兵力维持其后方?

事实是:在整个华北,嚣张的日军只能占领其火力范围以内的地方。


这就是游击战最核心的第三点,用毛主席说过的一句话来讲:

你为谁而战,谁就会为你而战。



历史文章:

好高骛远是一种病,药方就藏在《毛选》里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八角楼上

支持游无穷网站的发展

类似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