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阅读最有效?
本站已不再更新,详情见关于本站,如果有缘的话我们微信(youwuqiong2022)再见吧!
文/小庄
以前读书,常常会在读完一本书以后,全然忘记了书里写了些什么,也不能感觉到自己从书里获得了什么,时间长了,甚觉乏味,读书的兴趣也就降低了,这两年越发的对《毛选》感兴趣,所以大部分时间就读《毛选》了,从中感受到一些激发读书乐趣的方法,这篇文章简单分享一下。
第一,少即是多。
这个世界上的书是很多的,文学、历史、自然、科学、哲学等等,没有人能保持对每个领域都有强烈的兴趣,也没有人能对每个领域都作深入的了解和研究,越是贪多求全,最后读起来,反而越容易造成“博而不纯、杂而不精”的局面,甚至还会损害一个人的阅读兴趣,这就有些得不偿失了。
相反,把读书的种类尽量的控制得越少越好,慢慢地,你会神奇的发现,少会变成多。
这话怎么说?比如我读《毛选》就是这样,一开始我是只读《毛选》那五本小册子的,其余的书,一概不读。但是读着读着,脑袋里就会产生很多的好奇跟疑问,当这种好奇和疑问越来越多的时候,那么我们就认为,读书的兴趣被激发出来了。
一旦兴趣被激发出来,你就会朝着这种兴趣去看相关的其他书。
比如,看了毛选,就很容易对共产党的历史,对毛泽东的生平产生极大的兴趣,这个时候,这种兴趣就指引着我去读了《中国共产党历史》《毛泽东传》《周恩来传》等等一系列跟毛选相关的书。
而这些书,又反过来会印证很多毛选里的观点,加深你对这五本小册子的理解,这样一来,随着时间的迁移,你读的书反而会越来越多,而不是越读越少。
相反,如果我们一开始过于的贪多求全,最后随着时间的迁移,反而会越读越少。这一点,我在大学期间深有体会,那个时候有大量的空余时间,所以就去图书馆里找书看,还给自己规定了一年要看完多少本书,陷入了为看书而看书的陷阱里面去,把很多学科的书籍都胡乱收集起来,妄想全部看完。
但最后的结果,反而是什么也没学到,什么也没弄懂,这样一来就极大的损伤了自己阅读的兴趣,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就不怎么再看书了,最后的结果那就是越读越少。
毛主席就说过:
“读多了,又不能消化,也可能走向反面”——《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
其实说的就是这种贪多求全,却完全没有自己的理解,最后反而只有坏处,没有好处的现象。
所以,一开始,尽量把阅读的范围控制的越窄越好,这样有助于你读得更精,更透彻,而一本书,你越是读的精,读的透,就越容易激发出你对这个领域的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这样一来,自然又要求我们,一开始选择的书籍,要尽可能选择那种久经考验而不褪色的经典书籍,而不是快餐式的畅销书籍。
同时若是能跟自己当下学习的专业,感兴趣的方向结合起来,那就更好了。
第二,建立自己的阅读体系,让书带着你去找书。
你读的书,是会带着你去找书读的,就好像我上面说的,毛选带着我去找了《中国共产党历史》《毛泽东传》等一系列书,这些书,会慢慢的形成你自己独特的阅读体系。
一旦自己独有的阅读体系建立起来,对阅读是有极大的帮助的。
可能有人会觉得,这样会不会把自己读书的范围限制的太狭隘了?
其实完全不会,我举个例子,当你对毛泽东的生平感兴趣以后,你会发现,毛泽东对中国的文学、历史研究十分透彻,比如他曾经说过:
“我国过去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不是帝国主义,历来受人欺负。工农业不发达,科学技术水平低,除了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历史悠久,以及在文学上有部《红楼梦》等等以外,很多地方不如人家,骄傲不起来。”——《毛泽东文集》
并且,毛主席还谈了他对《红楼梦》的理解,以及如何把《红楼梦》当做历史来读,如何用阶级斗争的观点去看《红楼梦》。
这个时候,你会不会对红楼梦产生极大的兴趣?
我是会的。
所以,就因为毛主席的推荐,我又跑去读了《红楼梦》,这样一来,就把自己读书的领域和范围扩展出去了。
而且,因为你是带着问题去读的,读的视角和体验,往往都是属于你自己的,这就十分有助于你建立起自己的独立思考的能力。
比如,人家读《红楼梦》,会去研究历史背景,人物心态,诗词歌赋等等内容,但是你因为是用毛主席的方法去读《红楼梦》的,你就会看到里面的阶级斗争,这就很有趣,很独特了,从其他方向去读的人,是不可能拥有你的视角的。
读《水浒传》也是一样,你会把水浒那一伙人,同井冈山时期的红军拿来作比较,为什么同样的“落草为寇”,红军最后胜了,而梁山那伙人败了?
你会得出一些结论,比如宋江一伙人,没有“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价值观约束,没有共同“推翻封建主义的”理想,没有“打土豪、分田地”这样争取下层经济基础的措施,所以最后不得不走上“招安”的道路,而“招安”的结局又告诉我们:“右倾机会主义”一定会失败,投降派是不会有好下场的。
这样一来,是不是比单纯的去读《红楼梦》和《水浒传》都有趣的多?
这就是建立起自己的阅读体系以后,带来的乐趣。
而这种独立的阅读体系,反过来又特别容易帮助我们拥有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
毛主席也说过:
“读书的时候,吸收那些用得着的东西,拒绝那些用不着的东西,增加那些自己所特有的东西”——《毛选》第一卷
古人也说,读书要学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但是要想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要有自己的阅读体系,如此方能知晓哪些事自己想要的,哪些是自己用不到的,哪些事可以加强自己的。
那么如何才能在阅读中,建立起自己的阅读体系呢?
这是我们要说的第三点。
第三,带着目的去读书,边读边用。
我自己有一个观点:
学习和读书,如果不是为了解决生活里的实际问题,那将毫无意义。
或许有人会觉得这个观点太功利了, 怎么连读书这样温婉雅致的事情,都能带着那么强的目的性呢?
其实我觉得,有目的是好事,因为这样能帮助你在浩瀚无边的图书海洋里,以最快的时间去作出选择。
并且,在你读的过程中,会自动屏蔽掉对你没有帮助的信息,这样读起来的效率会非常的高。
而且因为你是带着目的去读的,在你读的过程中,你就会自然而然的用书里的内容,去分析是否解决了你的问题,达到了你想要的目的。
就比如我们说,很多人做事情的时候不会抓重点,那毛选里的《矛盾论》就是帮助你如何抓重点的哲学篇目,你可以不用读其他篇目,就读这一篇就好了,你读完就去对照一下,是否找到了一些理论的方法, 帮助你解决不会抓重点这个问题。
当你找到这种方法以后,你就自然而然会拿到现实中去应用,去测试,然后对书里的方法,就有了自己的理解,甚至是拓展。
如此一来,这样的阅读经历越来越多,你就会逐渐形成自己的阅读体系,知道如何识别哪些书是自己需要的,哪些是你不需要的。
对于这一点,毛主席也分享过他的经验:
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毛选》第一卷
所以,带着目的去读,读一本书,一定是为了解决你现实中遇到的某个问题,即使是小问题。
这样一来,书里的内容才不会变成刻板的教条,更不会变成只能装逼卖萌的武器,而是对你有切切实实帮助的东西。
长久下去,我们就慢慢的建立起了自己的阅读体系了,而且这些内容会和我们自己的现实生活密切的联系起来,读书的益处也就越发明显了。
以上三点是我这两年读《毛选》的一些心得和方法,也许是错的,但是错并不可怕,因为错误只要放到现实中去,接受检验,那么就有被纠正的机会。
最后,很多人会觉得,平时很少有时间去读书,其实这种观点也是不对的,你再忙还能有抗战期间的毛主席忙?
毛主席在那段时间,照样坚持读马列。
为此,毛主席还特意说道:
把工作向两方面挤一挤,
一个往上,一个往下,
一定可以挤出两小时来学习的。——《毛泽东文集》
全文完
历史文章推荐:
关注公众号—八角楼上,更多读毛选的好文章。
点击右下角“在看”也是对作者极大的支持。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八角楼上
